翌日清晨,長樂宮,長信殿。
誰也沒想到今日這場朝議,是以呂太后直接正式頒發,并于朝議之上宣讀的詔書作為開端。
“——詔曰:夫兄弟者,手足也,肱骨也,血脈至親也。
《詩》云:兄弟鬩于墻,而外御其侮。
自古圣王臨朝,無不裂土以王宗親手足,實國之羽翼、為君之肱股。
功至高,莫過于太祖高皇帝——篳路藍縷,開漢國祚。
然,高皇帝手足三人,獨幼弟交得王楚地;長兄、次兄,皆以侯亡。
…
高皇帝戎馬一生,力有不遂者,多以宗親實邊而王,或與宗室裂土關東,佐天子以牧民。
然長兄、次兄:武哀侯,合陽頃侯,縱身故亦不得王爵,朕甚不忍。
乃此詔告天下!
尊,高皇帝長兄——武哀侯劉伯,曰:武哀王。
尊,高皇帝次兄——合陽頃侯劉喜,曰:代頃王。
另尊,齊悼惠王劉肥母曹氏,曰:齊王太后。
尊,楚王劉交母李氏,曰:太上皇后……”
御階下方,謁者昂首挺胸,目不斜視,朗聲宣讀著詔書內容。
而在殿內東、西兩席,公卿百官則紛紛側目,將目光齊齊投向西席首座的當朝右丞相:安國侯王陵。
眾人目光所及,王陵正襟危坐,一手更已探入衣襟,儼然做好了從懷中掏出竹簡,當庭諫阻的準備。
宣讀詔書的謁者,也終究沒有讓王陵失望。
——宣讀詔書到最后幾句,便見那謁者面色微微一白,只本能的深吸一口氣。
費了好大力氣,才將回身望向呂太后的沖動壓下,又強自定了定神,那謁者方是將詔書的最后幾句宣讀而出。
“尊,朕亡父——臨泗侯呂文,曰:呂宣王!”
“尊,朕亡兄——周呂令武侯呂澤,曰:悼武王!”
“凡追尊諸王,勿別劉、呂,皆使百戶守靈。”
詔書宣讀完畢,那謁者勉強維持著姿態,回過身,朝端坐于御榻之上的呂太后一拱手。
而隨著謁者轉身,原本還只是‘竊竊私語’的滿朝公卿大臣,卻是當即一片嘩然。
呂宣王!
悼武王!
身為太祖高皇帝的發妻,在高皇帝白馬誓盟:非劉氏,不得王之后,僅僅過了六年,呂太后便一口氣封了兩個異姓王!
雖然都是追尊亡者,且并沒有實際封國,但也終歸是異姓王!
一時間,滿朝公卿大臣的目光,便齊刷刷再次落在了右丞相王陵身上。
——當今漢室,元勛功侯凋敝,有且只有王陵一人,能在這個時候站出來阻止呂太后。
但顯而易見,就連王陵,也被呂太后這突然襲擊,給驚的愕然了一瞬。
也就是這一瞬呆愕,便給了呂太后搶先開口的時間。
“武哀侯伯、合陽頃侯喜,皆是已故宗親長者。”
“追尊為王,乃題中應有之理。”
便見御榻之上,呂太后神情莊嚴,語調卻滿是云淡風輕。
如是一語,將滿朝公卿的注意力從王陵身上吸引開,隨即再道:“及齊悼惠王母、楚王母,則是高皇帝尚未發跡之時,便早亡的女眷。”
“追尊之,合乎情理。”
呂太后又一番話說出口,滿朝公卿百官,幾乎都不由自主的挺直了腰身、伸長了脖子。
——顯然是在等呂太后的下文。
只見呂太后稍一頓,而后似笑非笑的側過頭,望向身旁的太子劉恭。
嘴上卻道:“及朕亡父、亡兄——追尊與否,本是無關緊要。”
“卻是前幾日,偶然聽到太子說:今我漢家,不分劉、呂,皆乃宗親。”
“這才借著追尊武哀侯、合陽頃侯,又齊悼惠王母、楚王母的機會,將朕的亡父、亡兄,也一并稍帶上了。”
說著,呂太后淡然昂起頭,目光于殿內環掃而過。
“諸公,當是不會覺得朕此舉,有何不妥之處?”
此言一出,莫說是殿內的朝中百官——便是陪坐于御榻之上的劉恭,都聽出了滿滿的威脅之意。
有那么一瞬間,劉恭甚至都有些恍惚了。
就好似此刻,正隱晦威脅公卿百官的,并非漢高后呂雉,而是秦奸宦趙高?
至于御榻上坐著的自己,也好似并非漢太子劉恭,而是秦二世胡亥……
“老臣……”
“有奏!”
不出意外的,王陵終還是從座位上艱難站起了身。
伴隨著這一聲沙啞、老邁,卻也中氣十足的呼號,劉恭也總算是從恍惚中回過了神。
便見西席,王陵雙手撐地,艱難的從座位上站起身。
深吸一口氣,邁動腳步上前,來到殿中央,緩緩側過身,正對向上首御榻,終是緩緩拱起手。
開口一語,卻頓惹得滿堂皆驚。
“太后,是要復現田氏代齊故事嗎!”
轟!
王陵朗聲一語,宛若平地起驚雷,當即驚的滿朝公卿大臣,都滿是不敢置信的瞪大雙眼!
不是!
人怎么能有種成這樣?!
這是能擺上臺面、當面說出口的話嗎?!
那可是呂后啊!
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的高后呂雉!
你王陵,真就半點不怕死?
沒有任何意外——御榻之上,呂太后面色應聲一沉,望向王陵的目光,也瞬間帶上了毫不掩飾的陰戾。
卻見殿中央,王陵一臉正義凜然,慷慨陳詞道:“太祖高皇帝立漢國祚,是謂:劉漢。”
“——而非:呂漢!”
…
“自高皇帝駕崩,太后臨朝掌政,便假借代政之名,竊居東宮長樂。”
“——天子早已及冠,卻仍為太后迫居未央!”
“趙隱王劉如意,于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天子居所:西宮未央之中,為太后肆意鴆殺!”
“齊悼惠王劉肥,亦險些被太后面賜鴆酒,不惜舍國土之近半,更尊女弟為王太后,方免遭太后毒手……”
說到此處,王陵滿臉滄桑的長呼出一口氣,順帶捋了捋紊亂的鼻息。
待再度抬頭,望向御榻之上的呂太后時,王陵聳拉的眼皮下,那雙深邃雙眸中,竟是閃過陣陣寒光。
“先是巧立名目,屠戮高皇帝后嗣。”
“后又威壓天子,奪大權以掌朝政。”
“而今,終是按捺不住,始封呂氏為王。”
“——先殺劉氏,以奪其國;后王呂氏,以據其土。”
“若非想要呂氏代漢,太后此般舉動,又作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