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能有這份孝心,能記著給朕、給太祖皇帝報仇雪恨,足矣。”
“朕心甚慰。”
“太祖高皇帝在天有靈,也定會因太子方才所言,而倍感欣慰。”
以最簡潔的語言,表達過對劉恭的贊賞,呂太后也終于將目光收回,重新落在了身前攤開的竹簡之上。
嘴上,卻是用前所未有的溫和語氣,對劉恭輕聲囑托道:“只那震天雷,朕觀之,兇器也。”
“太子儲君,乃宗廟、社稷之后,系天下安危于己身,不可不持重。”
“震天雷那般兇器,太子日后,便莫再相近了。”
隨著話音落下,那支被呂太后懸于半空的兔毫,也終于落在了竹簡之上。
干凈利落的幾筆,便又是一樁政務處理完成。
而后便是周而復始的——一卷新的竹簡被呂太后拿起,并于面前攤開。
御榻旁,劉恭佯做竊喜,裝出一副‘一定不能笑出聲’的模樣,朝呂太后恭敬拜謝。
拜謝過后,甚至沒忘記看向姑母劉樂,好似炫耀般眨眨眼。
但在內心深處,劉恭卻是終于長舒了一口氣,頓感渾身輕松。
——煎熬。
方才那短短片刻、被祖母呂雉直勾勾盯著的片刻時光,劉恭感受到的,卻是好似長達數年的漫長煎熬。
深吸一口氣,并以最小的動靜,將這口濁氣緩緩呼出。
再度抬頭望向御案前,那似乎永遠不知疲倦、永遠都在低頭處理政務的祖母呂雉,劉恭臉上,也終于涌上今日,第一抹發自內心的由衷笑意。
第一關,通過了。
獲封為太子儲君之后——甚至是自出生以來,第一次與呂太后的正式對話,劉恭拼盡全力,交出了自己能力范圍內的最佳答卷。
誠然,劉恭已貴為太子儲君,未來也必定會承繼大統。
無論儲君之位,亦或天子之位,都不需要劉恭去主動爭取。
但今日這一關,卻必定會為未來的劉恭,換回許多看不見、摸不著,甚至說不清、道不明的好處。
——天子盈窮其一生,都始終不曾觸碰過的天大好處……
“既是知了錯,便走一趟太醫屬。”
“好生賠禮謝罪,將太醫令撫慰好。”
“免得儲君之位都還沒坐熱,便惹來朝堂內外,公卿非議。”
考校結束,呂太后顯然心情不錯。
如是交代一句,便照例頭也不抬的,朝身旁的劉樂一抬手。
“取百金與太子。”
“自留多少,賠禮送出多少,皆由太子自決。”
聞言,瞬間明白這是又一道考題,劉恭自信滿滿的拱手應下。
趁著姑母劉樂去取金餅的間隙,還不忘壯起膽子,最后再爭取一點附加分。
“孫兒,還有一不情之請。”
“不知皇祖母……”
還是老樣子——呂太后頭也不抬,只輕‘嗯’了一聲。
“謝皇祖母。”
便見劉恭躬身再謝,嘿嘿訕笑兩聲,便有些不好意思道:“昨日,孫兒于殿門外罰跪時,有一寺人……”
“呃,有一寺人,當是不忍孫兒受烈日暴曬,便悄悄給孫兒塞了塊冰。”
“孫兒不喜欠人情,想將這份情早早還了,卻不知昨日,究竟是何人……”
說話得功夫,姑母劉樂也已是去而復返,含笑將一只鋪滿金餅的托盤,端到了劉恭面前。
“可抱得動?”
“若不能,姑母便替恭兒保管著。”
對于姑母劉樂的調侃,劉恭自是咧嘴一笑,順勢接過話頭:“若不嫌辛勞,姑母或可帶著這百金,陪侄兒走一趟太醫屬?”
不等劉樂開口,御榻方向,便再次傳來呂太后標志性的清冷語調。
“太子自去。”
“魯元且留片刻,待太子忙完太醫屬的事,再送太子回未央。”
言罷,呂太后還不忘忙里偷閑,抬頭看向劉恭。
“昨日那寺人,太子若欲親自答謝,朕便令人去尋來。”
“若僅答謝即可,不必當面,則太子自去。”
“那寺人,朕會替太子許下賞賜,好還了昨日恩情。”
這種難度的送分題,呂太后甚至都給出提示了,劉恭自然不會選錯。
——接近長樂宮的寺人,可不是什么好事!
向昨日那寺人‘答謝’,也不過是劉恭想要千金市馬骨,順便在祖母呂雉這里,留個‘重情義’的好印象。
在此基礎上,若還能不去接觸昨日那寺人,自是再好不過。
“既如此,孫兒便斗膽,有勞皇祖母……”
至此,滿分答卷完成提交,劉恭自然是滿心歡喜。
試著接過姑母劉樂手中,那裝有百枚金餅的托盤,不出意外的,發現抬不動。
卻也不用劉恭開口,劉樂便招呼著殿門外的郎官,端起托盤跟在劉恭身后,朝太醫屬所在的方向走去。
望著劉恭離去時的背影,劉樂自是喜笑盈腮,目光柔和至極,竟還透出了些許慈藹!
但在劉恭的身影愈發遠去,并徹底消失在劉樂視野當中的瞬間,呂太后所在的御榻旁,卻頓時響起一道驚駭欲絕的陰柔男聲。
“太后恕罪!”
“老奴、老奴……”
咚!咚!咚!
身后突然傳來響動,劉樂下意識回身望去。
便見御榻旁,長樂宮眾婢女、宦官的最高領導者:長樂宮大長秋,此刻正驚慌失措跪在地上,似是沒有痛覺般,將額頭一下下砸向身前的陳木地板。
不片刻,原本油光锃亮的地板上,便染上了一灘猩紅。
御榻之上,呂太后不為所動。
直到叩擊聲越來越重,地板上那一灘猩紅也越散越大,呂太后才終是沉‘嗯’一聲。
待劉樂走回御榻前,那老宦官已是如蒙大赦的起了身,根本不敢抬手去擦額前的血污,宛如一顆歪脖老松般深躬著腰,靜靜站在了御榻旁。
又過了許久,劉樂面帶不忍的伸出手,抱住母親的胳膊輕晃了晃,呂太后手中兔毫,才終于再度落回硯臺邊沿。
“把人送去椒房。”
“若問起,便說是朕賞賜太子,以供太子驅使的。”
…
“你親自帶去。”
“人送到,看看太子作何反應。”
“——太子欲用之,則殺。”
“若太子不用,便把人強留在椒房,以探聽太子言行、起居。”
終于得到寬恕,老宦官當即一陣點頭如搗蒜,恨不能再跪下磕幾個。
將呂太后的交代一字字記下,又見呂太后一擺手,老宦官才終于弓著腰,碎步倒行著出了殿門。
直到殿內,只剩下自己和女兒劉樂,呂太后古井無波的臉上,也終于顯出慍色。
眼角本能瞇起,后槽牙更是被咬的‘吱嘎’作響。
“吃里扒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