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小亭內。
蔡琰蔥指撫琴,琴弦隨著撥弄發出似清水流淌般的悅耳聲音。
琴音初時如清泉漱玉,漸漸轉為幽咽低回,待得第三疊時,玉軫忽地迸出裂帛之聲。
“噔”
蠶絲琴弦毫無征兆地繃斷了。
怔怔望著斷弦在檀木上微微顫動,蔡琰垂下手。
這已是今日第三次斷弦,分明指間力道比往日更輕三分。
蔡琰忍不住的再次嘆氣,
已然數不清這是今日第幾次了。
“小姐這是怎么了?”
貼身侍女提著裙裾急步上前,關心問候道。
“無事!”
蔡琰不語,只將月白裙裾細細撫平,
這才緩緩起身,望著周遭的一切。
這分明是自己早已看慣的景致,此刻映在眼中卻泛起薄霧。
小亭依舊,自己也數不清呆了多少時日。
但今日竟然有些陌生,再也不似從前一般。
又看向自己剛剛起身的地方,似有虛影晃動,恍惚見那人盤膝而坐,
他在彈琴,講故事,逗自己說笑。
就待想要凝眸細看時,
一陣穿堂風掠過,徒留半片新綠柳葉飄落琴身。
不見了!
緊接著望著亭外的藍天白云,心緒竟不自覺隨著風飄遠了。
他現在應當不在雒陽了罷!
手中不知何時出現了一塊圓潤的玉佩。
手掌用力,仿佛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讓自己明白一切都是真的。
身后的丫鬟是望著小姐這魂不守舍的樣子,心疼不已,自從昨日劉家郎君最后一次過府后,小姐便一直是這個模樣。
她是自幼便一直在小姐身邊的,但年紀比小姐年長些,隱約能猜到什么,雖有心寬慰小姐,
話剛到嘴邊,卻不知道要從何說起才好。
哎!
只能用這無聲的陪伴!
期望小姐心情能早日好些!
-----------------
至于那位被佳人掛念的劉和,此刻剛至雒陽東南郊的緱氏山腳下。
“阿嚏!”
劉和緊了緊衣襟,暗自嘀咕:“往后得勤加鍛煉了,眼看四月將至,竟還受了風寒。”
其實他本該更早前來緱氏山,偏生出了段插曲。
七日前他本欲借《梅花三弄》在蔡琰面前博些好感,未料一曲奏罷,
原本素來矜持的才女竟激動地抓住他討教曲中精妙。
恰逢此時,蔡邕攜書信歸來,撞見了這一幕。
蔡琰的熱情讓兩人距離甚近,這一幕盡收眼底。
蔡邕雖對劉和頗為賞識,但作為父親,卻容不得有此等逾矩之舉。
他不過離開片刻,劉和竟已大膽至此。
起初還只是劉和偷偷地看,如今竟已有了肢體接觸,這讓蔡邕大為光火,當場撕毀了原本打算贈予劉和的舉薦信。
任憑劉和如何懇求,蔡邕始終不為所動。
無奈之下,劉和只得空手而歸。
翌日,劉和正苦思冥想如何從蔡邕手中奪回舉薦信,化解這場誤會。
未等他想出對策,父親劉虞與母親楊氏便早早登門。
這才知道,原來是蔡邕向劉虞告了狀。
消息傳至楊氏耳中,她這才匆匆趕來。
在確認兒子確有不當之舉后,楊氏訓誡兒子半刻鐘。
然而,談話間不知怎的,楊氏竟提議直接為劉和與蔡琰定親。
于是,神奇的一幕發生了。
在劉虞與楊氏的推動下,蔡琰與劉和的婚事竟異常順利地敲定了下來。
鑒于兩人年幼,雙方約定待劉和十五歲完成冠禮后再行婚嫁。
兩家在雒陽皆是顯赫之家,對于此事自然好商量。
一切進展得異常順利,蔡琰與劉和的婚事就這樣定了下來。
這番變故令劉和始料未及,但他并未沉溺溫柔鄉。
畢竟兩袖清風企敢誤佳人。
若是不能在未來不久的亂世自保,一切皆是空罷了。
劉和現在是清醒的。
定親次日,他便揣著蔡邕新寫的舉薦信,獨自踏上了前往緱氏山的路途。
緱氏山雖名不見經傳,實為雒陽東南門戶之要沖。
其戰略意義源于特殊地理位置:雒陽東南毗鄰豫州潁川郡與荊州南陽郡。
雒陽乃帝都中樞,冠蓋云集;
潁川為天下文樞,門閥世族盤踞,形成與南陽、汝南并稱的漢室三大士族集團,堪稱帝國頂級治國人才淵藪;
南陽則為光武帝龍興之地,世族根基深厚如林。
三地交匯之咽喉,豈是尋常所在?
劉和乘車途經,匆匆一瞥后便繼續前行,直奔盧植居所。
但見仆從正整理行裝,然通報未受阻滯。
劉和很順利的見到了盧植。
待客堂內,盧植端坐主位細閱蔡邕手書。
劉和恭敬立于一旁,目光不由自主地偷偷打量著眼前的盧植。
盧植,以一己之力振興范陽盧氏,堪稱富一代,實力不容小覷。
然而,盧植給劉和的第一印象卻遠非傳統儒生模樣,反倒更像一位將軍,體格魁梧,英氣逼人。
年僅三十五的盧植,正值壯年,無論是武力還是各方面,都處于巔峰狀態。
盡管他身著與蔡邕同款的儒袍,但一米八幾的身高和一身健碩肌肉,讓人一眼便能感受到他的不凡。
他坐在那里,不動聲色,卻散發出令人敬畏的威嚴。
劉和初次體驗到這種不同尋常的威壓,心中暗自驚嘆。
正當他思緒紛飛之際,盧植已讀完信件,將其置于桌上,轉而看向劉和。
“你就是劉和?”盧植的聲音洪亮有力,雖帶善意,卻難掩其威嚴。
劉和聞言,立刻躬身行禮,言辭鏗鏘不似往日溫吞:“學生劉和,拜見盧郎君。”
盧植聞言不動聲色,指節輕叩案幾,
“伯喈素來清高,但此信中卻言辭懇切,讓我一定要收你為徒,我與他相識多年,從未見能有人讓他如此上心,你可對得起他如此?”
“若是我不肯收你為徒,你又該當如何?”
劉和早就知道盧植為人剛直,便知道雖然有蔡師的手書,但若是真想拜入其門,恐也絕非易事。
心思微閃,片刻,腹稿便成。
后退半步正衣冠,行罷揖禮方道。
“若盧公不愿收錄,自是學生才德未逮。然昔年衛霍北擊匈奴時,亦非生而知之。”
話鋒微頓,腰間環佩隨挺直脊梁錚然作響:“此生惟愿效仿定遠侯故事,縱馬玉門,勒石燕然。他日若得'漢征西將軍劉侯墓'六字,足慰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