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對外貿易狀況

一 總體狀況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通過貫徹“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方針政策,中國國內經濟包括外貿商品生產以及對外貿易聯系基本恢復,獨立自主的對外貿易體系初步建立。通過堅持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與一切國家開展貿易,通過一系列反對封鎖、禁運的對策和措施,這一時期的對外貿易得到恢復和發展,貿易額有所增加,擺脫了舊中國對外貿易半殖民化的依附性。

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大規模經濟建設并未展開以及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經濟封鎖與貿易禁運,雖然中國對外貿易占世界貿易的比重稍有增加,但是變化不大。1950~1952年,世界貿易總額分別為1260億美元、1720億美元、1700億美元,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分別為11.3億美元、19.6億美元、19.4億美元,中國對外貿易占世界貿易的比重分別為0.90%、1.14%、1.14%(參見表1.1)。

表1.1 1950~1952年中國與世界貿易額及中國所占比重

1950~1952年,中國GDP分別為173億美元、202億美元、239億美元,進出口額分別為11.3億美元、19.6億美元、19.4億美元,對外貿易依存度分別為6.53%、9.70%、8.12%,處于較低水平。同期,中國出口額分別為5.5億美元、7.6億美元、8.2億美元,出口依存度分別為3.18%、3.76%、3.43%;進口額分別為5.8億美元、12.0億美元、11.2億美元、進口依存度分別為3.35%、5.94%、4.69%(參見表1.2)。這一時期,中國出口依存度始終小于進口依存度,尤其在1951年,兩者差值為2.18個百分點,表明新中國成立伊始,相對于出口而言,進口對國民經濟的增長起了更大的作用。

表1.2 1950~1952年中國對外貿易額、GDP及對外貿易依存度

1951~1952年,中國對外貿易增長率高于世界貿易增長率,兩者之差分別為36.94個、0.14個百分點。1952年,中國與世界貿易總額均有下降,但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下降速度低于世界貿易額下降速度,值得注意的是該年中國出口仍然是增長的,增長率達到了7.89%(參見表1.3),而同期世界貿易出口下降了2.26%。

表1.3 1950~1952年中國對外貿易增長率與世界貿易增長率

二 主要貿易伙伴

這一時期,中國主要的貿易伙伴有蘇聯、美國、香港、印度、民主德國、英國、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和地區。下面介紹幾個主要的貿易伙伴。

(一)蘇聯

這一時期,蘇聯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這是由中國的外交關系所決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同蘇聯的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中占比較小,僅為3%~6%。新中國成立后這種情況發生了明顯變化。1949年,中國對蘇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633萬美元,其中進口總額為858萬美元,出口總額為1775萬美元,在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中排在美、英兩國之后,居第三位。1950年,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年,中國對蘇進出口貿易總額就猛增至33844萬美元,占當年中國進出口的比重為29.95%,其中進口總額為18519萬美元,出口總額為15325萬美元,一舉超過美、英兩國,躍居第一位。1951年,中蘇貿易總額與1950年相比呈成倍增長,達80860萬美元,占當年中國進出口的比重為41.26%。1952年的中蘇貿易總額比1951年又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達106421萬美元,占當年中國進出口的比重為54.86%。[2]

(二)美國

中國對美國的貿易有多年的歷史。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民黨政府在經濟等諸方面加深對美國的依賴,對美國貿易占比每年都在35%以上,其中1946年高達53.2%,絕對值為3.79億美元。1949年中國對美國進出口總值為8294.5萬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24.4%,其中進口6056萬美元,占中國進口總額的34.3%,位于各貿易伙伴之首;出口2238萬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13.8%,僅次于香港地區,居第二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并未立即對中美貿易產生影響。1950年,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與美國貿易總額為2.38億美元,為1949年的2.87倍,占當年中國對外貿易的21.1%。說明中美貿易不僅得到延續,而且略有增長。

1950年美國開始對中國實施禁運,并且“封鎖”“禁運”的嚴厲程度逐月升級,但是在12月實施全面“禁運”以前,中美貿易額仍然有較大的增長,中國對美貿易逆差為4700萬美元。這表明,中美兩國互通貿易是雙方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利益,只要美國政府不實行全面“禁運”,兩國的貿易仍能克服困難較快發展。

1950年12月,美國公布了“有關管制戰略物資輸出”的加強命令,將輸往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地區的一切物資,無論是戰略性的或非戰略性的都管制起來。12月8日,又公布了“港口管制法令”,不僅禁止美籍船只開往中國港口,而且其他國家商船凡經過美國轄區口岸轉口的,也必須對載運的戰略物資申請港口管制機構批準,否則予以扣留。12月16日,美國財政部頒布了“管制外國人資產法令”,凍結美轄區內中國大陸所有的公私財產。1951年3月,美國在貿易上實行了限制中國土特產品進口的辦法。1951年8月,美國海關又宣布禁止中國和朝鮮兩國所產的所有貨物及兩國貨物在其他國家加工制品的進口。中美兩國的正常貿易,由于美國政府越來越緊的“封鎖”“禁運”,被迫降低以至斷絕。中美1951年的貿易額,只及1950年的3.3%,1952年起中美貿易徹底斷絕。

(三)香港地區

新中國成立后,香港是重要的轉口貿易基地,是華北、華中、華南進出口貿易的主要集散地,是中國內地對外貿易的主要通道之一,起著重要窗口的作用。1950年,中國內地與香港的貿易額為1.51億美元,占當年中國對外貿易的比重為13.38%。香港是中國內地的第三大貿易伙伴。1951年,雙邊貿易額為6.12億美元,香港占當年中國對外貿易的比重為31.23%,是中國內地的第二大貿易伙伴。1952年,雙邊貿易額為2.98億美元,香港占當年中國對外貿易的比重為15.36%,是中國內地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為應對美國的“禁運”“封鎖”,這一時期中國外貿部門利用英國和美國的外貿政策差異,運用多種方式用儲備的英匯和港匯頭寸從香港市場進口了大量物資。這些貿易物資占了當年中國進口很大比重,例如橡膠進口值占比57.63%,鋼鐵材料進口值占比33.18%,藥品進口值占比75.0%,醫療器材進口值占比51.33%,化學染料進口值占比63.08%。

(四)英國

中英貿易至新中國成立時已有100余年的歷史。1931年中英貿易總額為1億余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7.83%,地位僅次于日本和美國。1951年5月18日,英國同意美國在聯合國提出的對中國“禁運”的提案,但反對對中國實施全面禁運,英國駐聯合國代表認為,那樣做是“欲損人反而害己”。但是1951年6月19日,英國政府還是把運往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的一切出口貨物置于特許管制之下,導致1951年中英貿易額驟然縮減,較1950年減少了50%。1952年莫斯科國際經濟會議期間,中英雙方代表團達成了1952年每方價值達1000萬英鎊的貿易協議,然而由于英國政府追隨美國政府實行的敵視中國的禁運政策,到1952年底,進口僅完成599.8萬英鎊,出口僅完成188.7萬英鎊。1950~1952年,中國與英國進出口額分別為0.74億美元、0.35億美元、0.26億美元,占當年中國進出口的比重分別為6.51%、1.79%、1.33%。[3]

三 對外貿易結構與方式

(一)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對外貿易掌握在洋行洋商手中,對外貿易的商品主要為了迎合西方國家的需要,出口產品基本為滿足西方國家的需要而生產,如絲、茶、皮毛、油脂、棉花、草帽辮等;進口商品一方面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一方面迎合西方國家商品輸出的要求,貿易商品大多是日用消費品、奢侈品,例如棉布、糖、酒、煙、煤油、紙張、木材、呢絨、化妝品等。新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個根本轉變是獨立自主貿易,改變貿易需求、貿易結構以滿足本國生產、消費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后,外貿部門有計劃地組織進出口,大力推銷農副產品及國內滯銷產品,大量進口國內急需的生產資料、工業原料及部分生活必需品。經濟恢復時期,中國進口商品主要有:機床、工程機械、五金材料、工具、金屬器材、橡膠、棉花、化肥、化工原料、船舶、汽車及零件、農用機械、運輸工具、器材儀器、燃料、農藥、西藥及醫療器械等。出口商品主要是農副產品及加工品,以及國內生產有余的物品,如大豆、大米、食用油、桐油、煤、礦產品、豬鬃、腸衣、皮毛、羊絨、蛋品、絲綢、茶葉、手工藝品、鹽、蛋、肉等。

這一時期,中國進口產品中,化工產品在1950年、1951年兩年中位居進口的第一位,成套設備和技術進口在1952年居第一位。同期,中國對國內緊缺的五金礦產的進口始終居于第二或第三位,占比一直高達10%以上(參見表1.4)。

表1.4 1950~1952年中國進口商品結構[4]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亟須恢復和發展工業生產,而中國工業基礎薄弱,因而進口了大量的各類機器,同時進口了一些國內供給不足的鋼鐵與有色金屬。1950~1952年,中國主要進口的大宗物資包括:汽車11057輛、起重機2525臺、拖拉機394臺、機床10577臺、飛機10架、船舶5艘、鋼材149.83萬噸、鐵道器材18.97萬噸、有色金屬10.69萬噸。

這一時期,中國工業落后,加工能力很差,因此出口商品大多是以原材料為主的初級產品。中國出口商品中,糧油食品一直位居出口比重的第一位,占歷年出口比重的一半左右;土產畜產一直位居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五金礦產有兩年位居出口比重的第三位,機械產品的出口額則相當小。這由當時中國以農業、礦業為主的經濟結構所決定。

1950年,中國出口總額為5.52億美元,糧油食品、土產畜產、五金礦產位居當年出口的前三位,其出口額分別為2.79億美元、1.81億美元、0.44億美元,各占當年出口總額的50.5%、32.8%、8.0%。1952年,中國出口總額為8.23億美元,糧油食品、土產畜產、五金礦產位居當年出口的前三位,其出口額分別為3.89億美元、2.13億美元、1.12億美元,各占當年出口總額的47.3%、25.9%、13.6%(參見表1.5)。

表1.5 1950~1952年中國出口商品結構[5]

(二)對外貿易方式

對外貿易方式一般指一國或地區同別國或地區進行貨物交易時所采用的各種具體做法,包括一般貿易[6]、加工貿易[7]、易貨貿易、補償貿易等。[8]1951年1月,中國召開了對外貿易管理會議,確立了以“先進后出”的易貨貿易方式為主,結匯貿易等多種貿易方式并存的對外貿易政策框架。隨著形勢的變化,針對不同國家,不同經營成分,政府提倡采用靈活多變的貿易方式。

1.易貨貿易

這一時期中國易貨貿易的方式有四種。(1)直接易貨。進出口商根據“先進后出”的原則,確定每次進出口貨物的品種、數量和估價,按期辦理貨物進出口。(2)記賬易貨。貨物先進口,后于一定期限內辦理進口手續。(3)聯銷易貨。貨物先出口,后于一定期限內辦理出口手續。(4)對開信用證易貨。中國進出口商同時確定進出口貨物的品種、數量、估價及期限,與國外貿易商互開有關聯的信用證,按期辦理貨物進出口。

在對西方國家的貿易中,中國實際采用的易貨貿易方式主要是記賬易貨和聯銷易貨,直接易貨比重很小。在經營成分上,私營貿易商大于國營貿易商。例如1951年對西方國家的易貨貿易中,私營易貨進口占比37%,出口占比32%,國營易貨出口占比24.5%,進口僅占比3.3%。而在對蘇聯及東歐等國家的貿易中,95.67%為易貨貿易,而且大部分為直接易貨貿易。

在1949~1952年短短三年多時間里,中國主要的對外貿易方式由于形勢的變化而反復更替,經歷了易貨—結匯—易貨—多種方式并用等轉換過程。轉換的基本原因是應對不同的貿易形勢,減少損失、擴大對外貿易。其中以易貨為主的貿易方式除對蘇聯及東歐國家長時期采用以外,對西方國家采用的時間主要集中在1951年上半年,即“封鎖”“禁運”最嚴厲的時期。為了克服易貨困難,對外貿易管理部門和人民銀行都采取了多種措施應對,當外圍環境寬松時,結匯貿易和記賬易貨的比重就迅速增加,盡可能減少易貨方式給對外貿易帶來的諸多不便和困難。

2.對香港、澳門地區的直接貿易和轉口貿易

中國內地同港澳地區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不僅有歷史淵源,而且具有互相補充、互相支持和互相依附的性質。20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即把開展內地同港澳地區的貿易作為發展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窗口。

1950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禁運”“封鎖”以后,為了輸入中國建設急需的物資,中國充分利用香港的轉口貿易開展對外貿易,從西方各國購進了一批有利于建設的物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對中國的封鎖。1951年,在香港逐漸加緊實施“禁運”的情況下,中國努力通過澳門突破“封鎖”,對澳門的貿易額一度顯著增加。1951年1月對澳門的貿易總額為886萬元,從2月到6月,每月貿易額在350萬到800萬元之間。6月25日香港實施新管制法令以后,對澳門的貿易總額從7月起即陡增至1255萬元,9月達到2230萬元。除去以往經常從澳門輸入的石油和潤滑油外,新增加的進口貨物有鋼鐵材料、汽車輪胎、藥品、硫酸銨、汽車零件、橡膠、棉布、機器等。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內地對港澳出口每年基本上維持在1億多美元的水平。出口商品以副食品和土特產品為主。當時港澳地區的進口是以供居民消費的農副產品和轉口商品為主。中國出口在以供應港澳本地市場為主的基礎上,也利用港澳市場的有利條件,將一些出口農副產品轉銷到一些尚未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和直接進行貿易往來的國家,以擴大對外經濟貿易聯系,促進雙邊貿易關系的發展。內地供貨在香港進口貿易中一直居第一位。[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平市| 宁津县| 宜宾市| 纳雍县| 承德县| 若尔盖县| 汉源县| 西贡区| 泸西县| 南开区| 广平县| 华亭县| 上饶市| 临朐县| 壤塘县| 土默特左旗| 阜阳市| 台东县| 响水县| 鲁甸县| 花莲市| 鄯善县| 沈阳市| 克山县| 青铜峡市| 迭部县| 资兴市| 大英县| 华池县| 河间市| 布拖县| 娄烦县| 凯里市| 温州市| 商洛市| 华坪县| 华容县| 巨鹿县| 工布江达县| 奎屯市| 漯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