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對外貿易統管體制建立(1949~1952)

第一節 對外貿易背景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破壞,對外貿易也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完全依附于當時的英、法等殖民國家,對外貿易的性質轉向半殖民化。殖民國家憑借不平等協議的貿易特權,以通商口岸、租界為據點,以協定關稅和領事裁判權為貿易壟斷權通道,向中國大量出口和傾銷商品,掠奪進口資源,進行較為典型的殖民化貿易。盡管如此,因為打破了中國經濟的封閉模式,客觀上促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復蘇和較快發展。根據經貿歷史資料統計,1868~1913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從一億二千多萬關兩增加到九億七千多萬關兩,增長了七倍,1929年又增加到二十二億八千萬關兩。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后,中國的東北、華北大片領土被日本侵略者占領。抗日戰爭爆發后,沿海口岸也相繼淪陷,使國民黨政府統治區的對外貿易幾乎陷于停擺狀態。但是,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的對外貿易很快就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應當指出的是,舊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是在殖民國家控制下運行的,是一種不公平、不正常的對外貿易體制和模式。

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中國對外貿易是畸形的,它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也是獨特的。一方面,它成為殖民國家、官僚買辦資產階級掠奪和剝削中國人民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加速了中國封建專制對外貿易的解體和自然經濟的瓦解,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起步與發展,使中國對接和融入了當時的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此外,它對于中國現代工業的建立和開展國際經濟技術交流,在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外矛盾錯綜復雜,困難很多。在國際上,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在國內,人民解放戰爭尚未完全結束,國民黨還有上百萬軍隊在西南、華南和沿海島嶼負隅頑抗。在經濟上,新中國繼承的是一個十分落后而又千瘡百孔的經濟爛攤子。由于長期濫發紙幣,市場上物價飛漲、投機猖獗、秩序混亂,整個經濟處于支離破碎的狀態,生產萎縮,交通阻塞,民生困苦,失業者眾。面對極其困難的財政經濟狀況,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來穩定物價和統一財經。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通貨膨脹得到控制,物價日趨穩定,財政收支接近平衡。在這樣的形勢下,1950年6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七屆三中全會,毛澤東在會上做了書面報告,向全黨全國人民提出“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的階段性中心任務。黨的七屆三中全會及時提出了中國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戰略、策略、方針,通過對工商業的合理調整,不僅使一度呈現的私營企業生產經營萎縮的態勢得到迅速扭轉,而且使公私關系、勞資關系的緊張局面得到緩和。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2年底,是中國進行國民經濟恢復和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準備階段。經過三年的艱苦拼搏,中國成功地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到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生產都超過了歷史的最高水平。1952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77.5%,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145%,農業總產值增長48.5%。從1949年到1952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提高了70%左右,各地農民的收入一般增長了30%以上。[1]工農業生產和各項事業的迅速恢復與發展,為對外貿易的進行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同時,對外貿易的開展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與推動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杂多县| 鹿邑县| 扎赉特旗| 龙山县| 吴旗县| 邓州市| 嘉鱼县| 永城市| 平乡县| 堆龙德庆县| 鄂托克前旗| 太仆寺旗| 玛多县| 丰镇市| 新疆| 辽宁省| 马边| 潜江市| 乐东| 沙坪坝区| 鹤岗市| 胶南市| 漾濞| 瑞昌市| 普格县| 宁安市| 建始县| 榕江县| 东莞市| 潼关县| 汽车| 通化县| 邵武市| 乐业县| 宝兴县| 尼木县| 清水县| 绥德县| 江川县| 谢通门县| 桐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