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信任、關系網絡與農戶行為:以小型農田水利設施供給為例
- 蔡起華 朱玉春
- 713字
- 2025-04-07 16:14:16
第一章 導論
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充分調動起來,實現各級政府或組織與農戶之間的合作,以提高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績效,一直是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的瓶頸(吳淼,2007),現階段以農戶自我選擇為核心的農戶參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是突破這一瓶頸的現實有效路徑(蔡起華、朱玉春,2014;王昕,2014)。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全書以下簡稱小農水)作為一種典型的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因直接分布在田間地頭,其供給績效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主要農產品供給和農戶增收(宋洪遠、吳仲斌,2009),但在當前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細碎耕地上,農戶不可能獨立解決具有公益性的小農水的供給問題,需要政府積極引導農戶參與小農水的建設、管理及維護,使農戶依托于村莊這個最小的有效灌溉單位,實現村莊集體行動,并相應地減輕政府或集體的責任,以提升小農水的供給效果(韓俊等,2011;賀雪峰、郭亮,2010;呂俊,2012;Muchara et al.,2014)。可見,農戶參與小農水供給已成為中國小農水供給機制創新的現實選擇。然而,一方面,農業比較收益低導致農戶參與小農水供給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農戶自身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提高了他們參與小農水供給的交易成本,農戶參與小農水供給的效果亟待改善(蔡起華、朱玉春,2015a)。在當前制度環境和經濟發展要求下,如何有效地促進農戶參與小農水供給已成為提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果的關鍵所在(蔡起華、朱玉春,2016),也是政府相關部門誘導體制外供給主體——農戶積極參與小農水供給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因此,細致剖析農戶參與小農水供給的內在邏輯機制,不僅對豐富當前公共產品供給理論體系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完善中國小農水供給機制也有很強的實踐意義,這正是本書選題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