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西南大后方詩歌創作生態研究作者名: 荀利波本章字數: 28042字更新時間: 2025-04-08 20:50:02
緒論
現代中國是一個“除舊布新的時代”[1],而身處那個時代的探索者們,“無時無刻不在興奮與苦斗之中生活著”[2],新詩在這樣的“興奮”和“苦斗”中,既是以新形式對“詩言志”詩學理想的延續,也隨著打破數千年“舊傳統”的民族的覺醒而誕生。倏忽百年間,新詩親歷了新文化運動中青春的熱血與激情,親歷了抗日戰爭中敵寇的鐵蹄、破敗的家園、尸骨的腐臭與高亢的全民族抗戰建國的吶喊,親歷了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獨立、自由、民主、富強、文明的新時代……一代代詩人們不停歇地“歌唱”,留下了無數寶貴的詩篇。
全面抗戰時期,“共赴國難、以血滌辱”是“愛國知識分子的共同心態”[3],是中國新詩誕生以來的一個重要轉折期,也是新詩“千載難逢的機會”[4]。不論是詩人面臨的血與火的現實,還是詩歌藝術面臨的新問題,都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斗爭而經歷著一場新的變革,其中又尤以戰時陪都重慶為核心,輔以成都、昆明、桂林、貴陽等主要城市,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集聚的西南大后方詩歌最為獨特??谷諔馉幦姹l后,隨著戰事的膠著,逐漸在空間上形成了解放區、國統區、淪陷區的政治地理格局,而國統區核心西南大后方因特殊的政治、軍事、經濟、教育、文化地位,人與資源的集聚,不同政治立場的交鋒,詩人們對抗戰建國、爭取民族自由獨立與解放偉大時代到來的歡呼與隨時面臨著的災難、死亡的交織,以及現代文學中心在西南的重構,整體構成了這一時期詩歌獨特的創作生態——是慘淡的現實與美麗的理想的和鳴,是在炮火與硝煙中對民族新生的呼喚,是和著血與淚的民族贊歌,是對“一個民族已經起來”[5]的歡呼,是理想的也是現實的,是新詩在中國現代歷史上誕生以來唱出的真正的“民族的詩”[6],也使西南大后方詩歌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及中華文脈的延續上具有獨特的意義。在中國,文學從未在社會的發展和變革中缺席,“現代文學發展的整個過程是多層次、多結構的,所以現代文學史的宏觀研究要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中,去考察各種文學現象”[7]??箲饡r期的西南大后方,為新詩生長營構了獨特的生態,形成了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上一段獨特的現象,值得我們持續、深入且系統性地展開研究,以探尋現代新詩在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斗爭史上發生、發展、演變的文學規律,豐富中國現代文學史對新詩的言說。
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之時,新詩剛剛走過20年除舊立新的嶄新歷程??谷諔馉幦姹l后,抗戰救亡成為全民族面臨的最為急切和最為偉大的現實,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打破了現代新詩“藝術”發展的正常走向。特別是隨著日寇逼進、國土淪喪,國民政府經營西南作為抗戰大后方和根據地,現代文學中心也迅速向以重慶為核心的西南大后方集聚,使現代新詩發展隨生態變化而發生轉向。當然,這種轉向并非意味著否定或斷裂——西南大后方的新詩發展仍然承續了中國新文化運動與現代新詩發展的脈絡,同時又因全民族抗日斗爭和爭取民族自由獨立與解放的現實而形成的獨特創作生態,使得這一時期的現代新詩創作取得了新的發展。
由于晚清一批改良派倡導的“熔鑄新理想以入舊風格”[8]的“詩界革命”未能徹底突破“古人之風格”而夭亡,使得棄文言而倡白話、“破舊韻”而“造新韻”[9]、揚棄舊詩體制而追求“自然的音節”[10]等成為迫切而必然的“革命”方式,更成為新詩與舊體詩歌、“今人”與“古人”[11]相區別的最為重要的特征之一。但中國舊體詩歌由于“詩歌的形式之臻于完備所體現出的絕對的成熟,造成了中國文學的驕傲,同時也使它成為不可超越的規范”[12],所以,在新文學革命初期“造成了幾乎所有的人公開的和隱蔽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對于詩的變革的警惕和抗拒”[13],從而可以想見新詩的倡導者們對新詩確立的合法性的闡述何等艱辛。但正如胡適在新文化運動發軔時曾經說過的:“文學革命,在吾國史上非創見也。即以韻文而論,三百篇變而為騷,一大革命也。又變為五言七言之詩,古詩二大革命也。賦之變為無韻之駢文,三大革命也。古詩之變為律詩,四大革命也。詩之變為詞,五大革命也。詞之變為曲,為劇本,六大革命也。何獨予吾所持文學革命論而疑之!”[14]
作為白話新詩運動的倡導者,胡適以《嘗試集》開啟新詩實驗,并強調以生活中形成的“平常情感”[15]“平常語言”[16]作詩,提倡“詩的經驗主義”,因為在他看來:“做夢尚且要經驗做底子,何況做詩?現在人的大毛病就在愛做沒有經驗做底子的詩?!?a id="w17">[17]他特別舉例說:“北京一位新詩人說‘棒子面一根一根的往嘴里送’,上海一位詩學家說‘昨日蠶一眠,今日蠶二眠,明日蠶三眠,蠶眠人不眠!’吃面養蠶何嘗不是世間最容易的事?但沒有這種經驗的人,連吃面養蠶都不配說,——何況做詩。”[18]胡適1917年2月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號發表《白話詩八首》(《朋友》《贈朱經農》《月》三首、《他》《江上》《孔丘》)之后,沈尹默、劉半農、魯迅(最初以唐俟筆名發表新詩)、俞平伯、周作人、康白情、玄廬、郭沫若、汪靜之、朱湘、應修人、朱自清、潘漠華、冰心、徐志摩、李金發、穆木天等紛紛開啟了白話新詩創作的嘗試。1919年10月,胡適在《星期評論》(上海1919)紀念號上發表了被學術界普遍認為是新詩理論的奠基之作的《談新詩:八年來一件大事》,為白話新詩創作和批評確立了初期的基本標準,也由此掀開了中國現代新詩“從語言的實驗到形式的實驗”糾纏著前行、力圖打破《詩經》以降數千年累積的古典詩學傳統、構建中國詩歌新的美學范式的歷程。至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不僅在短短20年間成長起一批年輕的現代新詩詩人,而且出現了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湖畔詩社、格律詩派、象征詩派、新月詩派、現代詩派、中國詩歌會等詩歌社群,胡適、周作人、劉半農、郭沫若、胡風、成仿吾、王獨清、穆木天、聞一多、朱自清、艾青、臧克家、蒲風、梁宗岱、施蟄存、李廣田、朱光潛等在新詩理論上取得了一大批收獲,推進了新詩在革命、啟蒙與詩歌藝術上的相諧發展。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隨著戰爭形勢日逾嚴峻,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經營西南,以組織持久抗戰。除政府機構、軍事單位、金融機構、工廠、商號等大量遷入重慶、成都、昆明、桂林等地外,隨著國民政府遷都,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大東書局、生活書店、讀書生活出版社等出版機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美術界抗敵協會”等文藝組織,《抗戰文藝》《七月》《新華日報》等報刊,以及大批文藝界人士,紛紛輾轉會聚西南,即便是在戰火紛飛的極端形勢下,也形成了西南歷史上文化空前繁盛的景觀。文人及文化生產資源的集聚,逐漸形成了以重慶為核心,輔之以成都、昆明、桂林、貴陽等中心城市的文化匯集地,開辟了文化事業發展的新空間,使現代新詩在多個層面取得了新的發展。
一是詩人向西南的突圍與新陣營的崛起。西南大后方對于現代新詩而言,最大的、也是最為現實的意義或許是在于為在戰火漫天、家園破碎后輾轉流離的現代詩人們提供了一個棲息地,為中華文脈的延續、現代文學及新詩繼續“革命”的征程和現代性的建構提供了獨特的生態環境。雖然說在全面抗戰爆發的初期,全國就已經在中國共產黨的呼吁和大批不愿做亡國奴的有識之士的奔走下,“文化界救亡協會”“戲劇界救亡協會”“漫畫界救亡協會”“孩子劇團”等以話劇演出、詩歌創作及其他形式的文藝活動開展起了轟轟烈烈的文藝界民族救亡運動,其后又相繼成立了“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以下簡稱“文協”)等,成為團結廣大文藝工作者、凝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力量。但隨著戰事發展,上海、南京、武漢等地先后淪陷之后,隨著北京大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七月》《新華日報》等教育、文化機構、組織向西南的內遷,西南大后方逐漸成為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資源及人口的匯聚地,數以萬計的教育、文化界人士如胡風、艾青、臧克家、高蘭、聞一多、馮至、卞之琳、何其芳、穆木天、李廣田等數以百計的成名詩人,也紛紛從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淪陷區遷向西南,先后來到重慶、昆明、桂林等地。一時之間,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翹楚云集西南,從而不僅確立起了西南大后方領導、組織、動員抗戰的核心地位,也肩負起戰時文學中心、延續中華文脈的重任。在此背景下,空前高漲的救亡熱情使得新詩詩人隊伍空前壯大,不僅“文協”借助《抗戰文藝》《新華日報》等陣地和詩歌座談會、詩歌晚會等活動團聚了一大批流散西南的詩人,而且在重慶復刊的《七月》《文藝陣地》《中國詩藝》及先后在重慶、昆明、桂林等地創辦的《詩報》《春草》《文聚》《戰歌》《詩墾地》《詩創造》等刊物,都成了凝聚詩人力量、構筑詩歌陣營的重要陣地,成長起了中國現代新詩第三個十年中最為重要,且對現代新詩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七月詩派”和“九葉詩派”等,歡呼著“以自己的鮮血來洗刷近百年來被奴役的恥辱”[19],為民族救亡、爭取民族獨立自由與解放建立起了堅強的文藝陣營。
二是個體抒情的式微與大眾詩歌的勃興。伴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誕生的中國新詩,在打破舊傳統、倡導詩體大解放的詩歌革命中,把詩歌及其他文學作為救治中國衰危的“藥”,使詩歌與其他文學一道擔當起了啟蒙民智、救亡圖存的重任。詩歌作為一種抒情文體,“抒情主義”不只是中國現代新詩獨造的詩學特征,而是三千年來中國詩歌的詩學傳統。因而,現代新詩誕生后,所力圖打破和重構的是文言、格律等對人的思想、精神等的束縛,與中國詩歌抒情傳統之間并不存在根本背離。所以,謝冕先生也認為新詩“非常完整地繼承和維護了中國的詩學的正統”[20],即便“手術刀的操作出現了‘割痕’,但是中國詩的血脈沒有被割斷”[21]。雖然新文化運動高揚啟蒙主義旗幟,一大群詩人也身體力行,試圖俯身于大眾之中——在30年代初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就已旗幟鮮明地倡導文藝大眾化運動,1932年成立的中國詩歌會在左聯的領導下也把“大眾歌調”作為基本方向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作為先覺醒了的精英知識分子,以及他們在新文化運動中對人自我解放的倡導、個體意識的覺醒、對新詩藝術的探索等,使得新詩更趨向于對詩本身的關注,因而,作為詩歌主體的詩人個體抒情色彩顯然超越于對大眾的關注之上。但我們必須正視的是,詩歌革命本就是中國現代社會變革的一部分。新詩作為文學革命之一種,誕生于對中國、對中華民族危亡現實的深重憂患,全面爆發的抗日戰爭的突如其來和對文學參與民族救亡的“功利主義”的突出要求,撕裂了一部分新詩人剛開啟的詩歌作為“一個精致的藝術品種”[22]的序幕,詩歌創作觀念從個體的抒情迅速轉向服務于中華民族抗戰救亡的偉大現實,呼吁“詩人們的詩篇,也必須是幫助這種神圣的戰爭”[23]。一時之間,大眾的呼聲此起彼伏,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莊嚴宣告:“為爭取民族的自由,為保持人類的正義,我們抗戰;這是以民族自衛的熱血,去驅擊慘無人道的惡魔;打倒了這惡魔,才能達到人類和平相處的境地。”[24]在戰爭的逼迫下吹響全面抗戰的號角后,“誰還要哼著不關痛癢的花,草,情人的詩歌的話,那不是白癡便是漢奸”[25],“文協”、中國詩人協會、《新華日報》、《七月》、《戰歌》、《詩》、《詩創作》、《詩報》等紛紛宣告要“以筆為槍”、把情感“寄托在民眾身上”、要“強化詩歌這武器,使它屬于大眾”[26]。中國現代新詩真正開始從“小我”走向了“大我”,走向了中國危急的、慘烈的、苦難的和偉大的現實,走到了大眾之中,突破了現代新詩從誕生之初“以夷為師”的固有路向,民間歌謠、古典詩詞、鼓詞、小調、俚語、諺語等民族民間藝術的形式、語言成為滋育新詩藝術的養分,抒情短詩、朗誦詩、街頭詩等“大眾歌調”突起。雖然從藝術品質角度對歷史的回望中,全面抗戰爆發初期民族抗戰大時代到來的亢奮激情使得主觀抒情泛濫,從而導致一些雖短小精悍但也充斥“空洞的抒情和干癟的叫喊”[27]的作品出現。但是,正如王瑤先生所說:“社會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由于作者處于人民革命的時代,本身有認識現實和改造現實的強烈愿望,他們渴望將自己所熟悉和理解的一些社會矛盾和生活畫面直接描繪出來,訴諸讀者的共鳴,以推動社會的革新和進步,因此雖然許多作品今天看來還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時代精神是鮮明的,所反映的生活基本上是真實的。”[28]隨著抗戰的持續,現實的體驗和理解不斷深入,客觀現實和理性思考不斷融入作品,長篇敘事詩、諷刺詩、政治抒情詩等引領了詩體發展的新潮流,“使抗戰時期出現了中國新詩史上詩歌深入民間的罕見的文化圖景”[29],為新詩發展開創了新局面、開辟了新道路。
三是一批優秀的新詩作品將新詩發展推向新高。從新詩的誕生到進入抗戰時期后,新詩不僅在詩體上因暗合社會理性和工具理性至上的社會變革需求而歷經著爭議和變化,而且也隨詩體的變化顯現出新詩“從重音到重義,從意境化到意象化和形象化,從‘隔行掃描’到‘逐行掃描’”[30]的藝術探尋路徑。整體而言,抗戰救亡及現代詩人們所經歷著的偉大的、卑小的、激昂的、悲切的現實,將輾轉、“突圍”后會聚西南大后方的詩人們重重地推向生活現實之中,也將現代新詩從草創以來一直苦苦探尋和建構的詩歌藝術從以個體為主的理想之維推向了民族、國家和四萬萬同胞的現實之維。從而使得中國新詩從誕生以來以精英知識分子“居高臨下”的姿態開啟的啟蒙歷程,真正地走入了中國的社會現實之中,走入了中國廣大民眾之中,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藝術與現實的融合,因此也使得一批在新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詩歌作品在全民族全面抗戰的西南大后方這一獨特的環境下形成。
郭沫若在抗戰時期從《女神》的積極浪漫主義走向了革命現實主義的藝術道路,創作了收入《戰聲集》《蜩螗集》等集子的400多首[31]反映抗戰生活、歌頌“我們的抗戰和我們的祖國”[32]的詩篇,其中,主要以革命現實主義創作的《戰聲集》被譽為“抗戰初期詩歌創作的一個珍品”[33];艾青是抗戰時期詩歌創作成就最高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在歷經了抗戰初期的盲目樂觀情緒之后,從“復仇的歡快”中沉靜下來,重新沉潛到了他所熟知的“窮困悲慘的舊中國”和“熱愛與同情”的勞動人民之中,出版了《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陽》《吳滿有》《曠野》《火把》《北方》《黎明的通知》《土地集》《雪里鉆》等詩集十余部,其中以敘事長詩《向太陽》《火把》等最具代表性,這一時期的詩歌真正體現了艾青在“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上”[34]嘶啞著喉嚨為那“悲哀的國土”“世界上最艱苦與最古老的種族”[35]的“歌唱”,也是顯示艾青“創作個性與藝術風格得以定型”[36]的重要作品;臧克家同樣是抗戰時期詩歌創作成就最高的詩人之一,他從全面抗戰初期開始就始終堅持“為抗戰救亡宣傳工作盡心盡力”[37],參加青年軍官團,赴前線和敵后做戰地宣傳,先后完成了呼吁詩人們放開喉嚨“高唱戰歌”的詩集《從軍行》、《泥淖集》、《嗚咽的云煙》和長詩《淮上吟》等,1942年7月到重慶后參加到了“文協”的活動中,不僅出版了《泥土的歌》《國旗飄在鴉雀尖》《生命的秋天》等詩集,創作了《古樹的花朵》《感情的野馬》等在新詩現代性藝術建構中有重要影響的長詩,而且還創作了《“重慶人”》《裁員》等收入詩集《寶貝兒》中的政治諷刺詩,既在現實的取材中喊出了詩人強烈的憤怒,又以“傾向于自然樸素與平易”[38]的表現形式顯現出臧克家在這一時期對詩歌的“樸素的美”的追求。
此外,流離到昆明的詩人們在西南大后方屏障的呵護下,仍然得以守著校園相對的寧靜,除了受奧登、燕卜蓀等人的藝術觀念影響外,艾略特、里爾克、惠特曼、泰戈爾、高爾基、普希金、海涅、葉賽寧、雪萊、萊蒙托夫、馬雅可夫斯基等人詩歌、藝術理論的譯介,在校園里儼然已經從五四以來作為破舊立新的文學變革途徑轉變成為一種學習方式,不僅為中國革命現實主義詩歌藝術發展提供了滋育的養分,也使得新詩藝術在西南聯大等校園之中,綻放出了嬌妍的花朵。其中,身在昆明西南聯大校園中的馮至在1940年冬至1941年秋創作的《十四行集》“在里爾克的影響下采用變體,利用十四行結構上的特點保持語調的自然”[39],對現代詩歌在藝術上的探索和詩學范式建構有著重大貢獻,朱自清先生評價他“建立了中國十四行的基礎,使得向來懷疑這詩體的人也相信它可以在中國的詩里活下去”[40]。作為馮至、卞之琳、聞一多、李廣田等詩人的學生的穆旦,浸潤在詩學藝術氛圍濃郁的象牙塔中,但又深深地憂慮著國統區社會現實和憧憬著民族的未來,愛情、生命以及國家和民族,成為他詩歌深處不斷沖撞著的精靈,但他在“忠于自我的生活感受”[41]的同時,能“讓自己保持沉靜與穩健,有足夠的自信和力量控制自己生命的沖動”[42],校園的美好、隨軍遠征的生死考驗、生活現實的艱難及對未來的憧憬,使他在詩歌中將西方現代主義的人生哲學與中國“煙塵籠罩”的現實、個體的虛無感與真切的現實感、現代化與現實性、世界性與民族性等完美結合,收獲了《贊美》、《野獸》、《森林之魅》、《五月》、愛情組詩《詩八首》《被圍者》等優秀詩篇,推動了現代派詩歌詩學藝術的建構,也奠定了他在新成長起來的現代派詩人群九葉詩人中最重要的位置,被評價為“中國詩壇陰霆的天空中……一道眩目的閃電”[43]。
當然,除了以上列舉到的之外,胡風、老舍、馮玉祥、卞之琳、聞一多、鄒荻帆、高蘭、田間、王亞平、穆木天、蒲風、金帆、力揚、任鈞、蘆荻、樓適夷、紀弦、冀汸、濺波、安娥、袁水拍、臧云遠、徐遲、辛笛、雷石榆、李白鳳、沙鷗、胡危舟等數以千計的詩人活躍于西南大后方的詩壇,七月詩派、春草社、新詩社、九葉詩派等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詩歌社群在詩壇大放異彩,朗誦詩、敘事詩等詩歌體式獲得新的發展,現實主義詩歌藝術和現代派詩歌藝術開啟新篇章……西南大后方詩歌是在承襲五四新詩傳統基礎上對新詩的再發展,艾青在1941年“文協”座談會上指出:“抗戰以后的詩還是繼承抗戰以前的詩的血統發展下來,并未突然中斷,雖然有一部分詩人暫時要借用舊形式來加強抗戰的宣傳,卻并不是詩的主流,倘使這看法沒有錯誤,則抗戰三年來的詩的發展,僅有程度上的深淺的差別,而沒詩的主流的前后變遷。”[44]充分肯定了新詩在抗戰時期對五四新詩革命傳統的繼承和取得的新發展。茅盾雖然極嚴厲地批評抗戰初期的文藝工作“轟轟烈烈,空空洞洞”、武漢撤退到抗戰結束的文藝工作“躲躲閃閃,勞而無功”,但他也實事求是地肯定:
八年來我們的詩人們確是縱橫馳騁,大膽地作著一切新的嘗試。他們大膽地作了朗誦運動,大膽地作了街頭詩運動,大膽地采用了民謠的風格,大膽地寫長詩,——數千行的敘事詩,大膽地把文藝各部門中一向是最貴族式的這一部門首先換裝而吵吵嚷嚷地擠進泥腿草鞋的群中……他們這種大膽地嘗試,勇敢地創造的精神,我們一定要珍視,一定要贊美,如果“五四”時期的白話詩是對于舊體詩的解放運動,那么,抗戰詩歌運動便可說是對于白話詩的再解放。
茅盾文中提到:“人們說今天的新詩尚未‘成年’,——即在形式方面尚未有典范的成熟的規律可循”,但在他看來,這恰恰為新詩發展的“輝煌光明的前途”——由于“尚未‘成年’,成見少,束縛少”,所以“在大眾化路上與其姊妹們賽跑時它捷足先登的希望最大”[45]。所以,也有文學史學家認為:“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的歲月里(1937年7月至1949年7月),中國現代詩歌取得了空前的發展,且步入了自身成熟的時期?!?a id="w46">[46]
二
中國現代新詩,從其誕生之初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剛在人類漫長的文化長河之中歷經了二十余年不平靜的崎嶇之路,卻又面臨著一次時代的劇變,匆忙之中被逼進了新的文學生態之中,面臨新的考驗。但正是由于時局的艱難、生存的不易,愈發凸顯出西南大后方現代新詩所取得成就的彌足珍貴,也凸顯出西南大后方詩歌在接續中國現代新詩發展脈絡、開啟戰后中國新詩發展新篇章的特殊價值和意義。同時,雖然大批文藝工作者砥礪奮進,在小說、詩歌、戲劇、散文等文學創作中都留下了大批經典佳作,但在民族危亡的救亡戰斗中,“詩歌,是戰斗中最強有力的武器”[47]。因而,在現代新詩研究中,處于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爭取民族獨立自由與解放的偉大時代的西南大后方詩歌,必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的漫長歷史中,西南大多時候都是一個因其地理空間上的邊緣性而被邊緣化的邊地??谷諔馉幦姹l后,“西南大后方”研究因“抗戰建國”的重大歷史使命而成為一個共識性話題,形成了一大批既有學術價值又有史料價值的重要成果,研究重點集中于西南的開發建設、人口與城市問題、教育問題等,如方顯廷等人1939年出版的《西南經濟建設論》、西南導報社1939年出版的《中國今日之西南建設問題》、蔡澤1939年在《時代精神》上發表的《今日西南各省之行的問題》、田久安1940年在《七七》上發表的論文《抗戰建國期間西南邊疆之國防建設》、徐益棠1942年發表在《邊政公論》上的論文《試擬國立邊地文化教育館組織大綱草案》等。在此背景下,西南大后方詩歌研究與西南大后方研究一樣,幾乎伴隨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和全民族發出抗戰的吶喊時就已經開始,并構成了西南大后方詩歌生態中的重要內容,對抗戰時期詩歌發展有重要價值,如馬子華的《怎樣發展淪陷區之詩歌戰斗》[48],穆木天的《論詩歌朗讀運動》[49]《目前詩歌上的二三問題》[50]《關于抗戰詩歌運動:對于抗戰詩歌否定論者的常識的解答》[51],可非的《大眾化與方言街頭詩歌》[52],雷石榆的《“詩歌日”的回憶及展望》[53],胡風的《略觀戰爭以來的詩:在擴大詩歌座談會的報告》[54],海燕的《我們需要諷刺詩》[55],彭桂萼的《抗戰詩歌的特質及途徑》[56],“文協”詩歌座談會形成的《我們對于抗戰詩歌的意見》[57],以及1947年由中國現代文學學科主要奠基者之一的田仲濟先生撰寫、現代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抗戰文藝史》[58](出版時作者署名藍海)等。高度的時代性需求是這一時期詩歌討論的重要出發點,也反映出在戰時背景下詩歌發展的獨特背景。而這一時期的文學刊物和綜合性報紙、雜志,不僅是凝聚和團結文藝工作者的重要陣地,也是詩歌討論的重要平臺,如《抗戰文藝》《今日評論》《戰歌》《南方》等。其中,除《抗戰文藝》作為“文協”主辦的刊物在抗戰文學方面發揮的引領作用外,《戰歌》組織的“詩歌大眾化”討論在抗戰詩歌創作與研究方面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些刊物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堅持辦刊,對西南大后方詩人隊伍的凝聚、詩歌創作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對西南大后方詩歌的關注更多出現在新時期及其之后,并隨著抗戰文化研究的深入而不斷得到拓展。但是,在新中國成立至新時期以前的這段時間,學術研究的意識形態化,導致對抗戰時期國統區文學以及詩歌創作的偏見,特別是以國民政府陪都所在地重慶為核心的西南大后方幾乎成了文學研究的“禁區”,郭沫若、老舍、臧克家、穆旦、馮至、聞一多、艾青、艾蕪、袁水拍等一大批抗戰時期在西南的詩人及其創作的詩歌,雖然以多種形式被寫入了文學史、詩歌選集或詩歌研究成果中,但這些詩人和這一時期創作的詩歌大多被從它所生長的土地上剝離出來,乃至現在,朱棟霖、朱曉進等人的《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00》、馮光廉、朱德發等人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教程》、黃修己的《中國現代文學簡史》、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王超冰等人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丁帆、朱曉進的《中國現當代文學》、郭志剛、孫中田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程光煒等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等,這些多達200余種[59]的文學史教材中常見“孤島文學”一說[60],但其時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抗戰中心”以及“文學中心”的西南大后方卻難以尋覓,文學史中鮮見“西南大后方文學(或以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單獨命名)”的蹤跡,這究竟是仍然持有的觀念上的偏見導致的有意遮蔽,還是“西南大后方文學”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確實是無足輕重?
當然,隨著思想上的不斷解放和文化上的繁榮發展,以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為主戰場的抗戰文化與文學研究的集結號被不斷高亢地吹響:1980年底,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西南師范學院、重慶師范學院、重慶市文聯共同發起成立了重慶地區中國抗戰文藝研究學會,其后多次組織相關研討會議,創辦《抗戰文藝研究》刊物等,凝聚和培育了一大批抗戰文藝研究人才。更為可喜的是,1987年,重慶出版社提出了編輯、出版《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后方文學書系》的設想,并很快獲得文藝界的支持而付諸實施,成立了由夏衍、陽翰笙為顧問,林默涵為總主編,一大批親歷抗日戰爭并作為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創作骨干的作家、詩人、文藝理論家擔綱編委的編輯委員會,其中就包括了任“詩歌編”主編的臧克家、“戲劇編”主編的曹禺、“小說編”主編的艾蕪、“文學運動編”主編的樓適夷等,分十編二十卷于1989年6月由重慶出版社出版,所選編作品涉及文學運動史料、文學理論和論爭文章、中短篇小說(長篇存目)、報告文學、散文、詩歌、戲劇、電影、通俗作品、外國人士作品等,更可貴的是該書在選編中提出“應以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為貫穿全書的選編標準,不以黨派劃線,不因人廢言,不存偏見,不受舊觀念的束縛”[61]的指導性思想,雖也出于資料散失等多方面原因難以完全達到對抗戰文學的兼收并蓄,但這部叢書最大限度保持了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的歷史原貌,為后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也正是在對抗戰文化、藝術歷史與價值的重新認識的積累下,重慶、四川、云南、貴州不斷涌現出抗戰詩歌研究的新成果,并成為抗戰文化、文學研究的重鎮。較早對抗戰詩歌開展系統性研究的是蘇光文,而他對詩歌的系統研究是繼他對抗戰文學的“概觀”之后的深入和細化整理,在1990年代初期形成了《抗戰詩歌史稿》這一抗戰詩歌的專門性文學史著述,該著以“詩壇巡禮”“詩派詩人舉要”“舊詩新話”三編統攝了上海、武漢、廣州、香港、桂林、昆明、重慶詩壇掃描,“七月”詩派、后期現代詩派等詩歌流派和臧克家、艾青等重要詩人選介,以及《沁園春·雪》等舊體詩歌唱和活動等,突出了抗戰詩歌發展的地理空間流變,并立足史料,對在抗戰詩歌創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和詩人做了重點研究,形成了具有獨立參考意義的重要的文學個案。繼此之后,對抗戰詩歌的研究隨著抗戰文化研究的拓展與深入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單一性史料的發掘和整理,向綜合、廣泛和跨學科的交叉性研究發展。章開沅擔任總主編、周勇擔任副總主編組織編撰、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資助完成的百卷本《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叢書》和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組織“中國·四川抗戰文化研究”課題組畢三年之功完成的“中國·四川抗戰文化研究叢書”是較為集中的抗戰文化、文學研究的一次大總結,其中就包含了呂進等著的《大后方抗戰詩歌研究》、段從學著的《中國·四川抗戰新詩史》兩部詩歌史。在呂進等著2015年出版的《大后方抗戰詩歌研究》中,作者從史料收集與搶救入手,在史料整理的基礎上對大后方抗戰詩歌的一般特征、抗戰詩歌的文體特征、“文協”在大后方的詩歌活動、大后方抗戰詩歌流派、大后方抗戰詩歌刊物、外國詩歌翻譯、著名詩人的詩歌創作活動等方面展開了研究,形成了對大后方抗戰詩歌發展史的整體觀照。但也正如作者在緒論中所說:大后方抗戰詩歌的研究在現代文學研究領域尚未獲得足夠重視,因而,這本著作成為大后方抗戰詩歌的第一次文學史敘述,從而更多地突出了對史料的文學史敘述,而導致對其內在發展機理分析上的力度不夠。同時,在空間區域的構成上,這本著作名為“大后方抗戰詩歌研究”,但選取的空間區域基本圍繞重慶、桂林、昆明、成都,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以局部代“大后方”整體和“大后方”空間構成上的殘缺,這或許會影響到對“大后方抗戰詩歌”文學史的整體觀照。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呂進等的《大后方抗戰詩歌研究》對西南大后方詩歌的文學史敘述相對較為全面,對開展西南大后方詩歌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同樣是呂進、熊輝等著,但比《大后方抗戰詩歌研究》更早,于2009年出版的另一著作《重慶抗戰詩歌研究》,在結構體例上可以看出是《大后方抗戰詩歌研究》的最初雛形,該著著眼于重慶的抗戰詩歌這一特定地理空間范疇下的詩歌發展,以史為據梳理了重慶抗戰詩歌創作上的發展變化,并分析了“文協”、七月詩派、文藝報刊等與重慶抗戰詩歌發展的關系,同時,由于將抗戰詩歌放入了一個更具有空間的確定性和時間的穩定性的歷史語境之中,使得該著作在對與詩歌有著密切聯系的幾個對象的分析中顯得更具說服力。更難能可貴的是,該作品與《大后方抗戰詩歌研究》相比有更為充裕的空間將被文學史敘述中所忽略的、但在那一時期的文學生態中發揮了一定作用的地方詩人和未能進入現代文學史殿堂的詩人,從歷史的長河之中打撈出來。可惜的是,在《重慶抗戰詩歌研究》之后撰寫的《大后方抗戰詩歌研究》由于所涉范圍之廣而在諸多方面恰恰未能進行更為深入的開掘。但必須肯定的是,《大后方抗戰詩歌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文學史層面大后方抗戰詩歌研究的整體觀,而《重慶抗戰詩歌研究》則為我們拓展了一種抗戰詩歌研究的地方性視野。無獨有偶,段從學的《中國·四川抗戰新詩史》以四川抗戰新詩為研究對象,黃紹清的《桂林文化城文學研究·詩歌研究》以抗戰時期廣西詩歌為研究對象,鄧招華的博士論文《西南聯大詩人群研究》以聚集于昆明西南聯大的詩人群體為研究對象,同樣在抗戰詩歌研究的地方性視野拓展上對我們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也是對西南大后方抗戰詩歌研究新的豐富。
西南大后方抗戰詩歌研究還形成了一系列的論文成果,如周曉風的《抗戰詩歌再認識》、吳曉東的《抗戰時期中國詩歌的歷史流向》、陳銳鋒的《抗戰時期的貴州詩歌》、顏軍的《貴州抗戰新詩發出激越之聲》、劉曉琴的《抗戰新詩中的重慶敘事》、黃俊的《臧克家詩歌與抗戰后期的重慶文學》、朱抒宇的《抗戰時期內遷詩人的重慶書寫》、郭靈巧的《抗戰時期重慶翻譯詩歌研究》、陳程的《重慶抗戰詩歌的期刊媒介場域研究》、史桂芳的《詩歌與抗戰——以西南大后方詩歌為中心》、謝冰的《西南聯大與汪曾祺、穆旦的文學道路》、熊輝的《抗戰時期“文協”在重慶的詩歌活動》、夏爵蓉的《論抗戰時期的少數民族詩歌》、楊洪承的《抗戰時期郭沫若詩歌風格淺談》、李建平的《抗戰時期桂林的詩歌創作》、卓光平的《“七月詩派”抗戰時期在桂林的詩歌創作》、陳海燕的碩士學位論文《全面抗戰時期的抗戰詩歌研究》等,對本文在分析一些具體問題時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從1980年代以來,云南、廣西、貴州、重慶、四川還成立了相關的研究機構,如重慶的“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中心”、云南的“西南聯大新詩研究院”等,成為組織開展大后方抗戰文化與詩歌研究的重要平臺。
我們取得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已經過去70多年了,它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特別是近二三十年在抗日戰爭及其文化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不僅在國內相關研究成果成倍增加,而且伴隨國力增強和國家在國際社會影響力的提升而使抗戰歷史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尊重與所作出的貢獻的肯定,產生了一大批涉及政治、經濟、民族、歷史、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成果。相對于中國現代文學史而言,“西南大后方詩歌”既是抗戰文學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民國文學及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這也構成了“西南大后方詩歌”的獨特性,從而使得它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一段??v觀抗戰時期西南大后方詩歌研究,主要體現出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西南大后方詩歌被植入中國現代詩歌的整體發展進程中進行了多角度的敘述;二是西南大后方詩歌在抗戰文學中的獨特性不斷被發掘。但是,進入新時期以來,與抗戰文化、抗戰文學在國內外受到的高度關注相悖反的是,“西南大后方”作為一個整體范疇的研究尚未成為一種學術共識,以“西南大后方”地理空間為基本范疇的文學發展狀態的整理與研究也成為現代文學研究的缺席者,對“西南大后方詩歌”創作情況的梳理及研究也尚未獲得應有的重視,從而必然導致對西南大后方詩歌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及新詩發展史上的地位與價值做出實事求是評價的困難。
三
綜上所述可見,西南大后方作為國民政府陪都所在地,在抗戰時期成為中華民族堅持抗戰的大本營,匯聚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核心組織、人員和物資,成為彼時中國的心臟,某種程度上不僅是凝聚中國軍民堅持持久抗戰的圣地,而且成為中華文脈延續的重要陣地,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和重視,近幾十年來形成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與文學研究等多領域的豐富成果。但令人遺憾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斷繁榮興盛的學術研究中卻鮮見將抗戰時期的“西南大后方文學”作為一個整體對象加以重視和研究的成果,甚至直到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才陸續出現“大后方抗戰文學”分文體的研究成果。在筆者看來,導致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對作為國民政府陪都重慶及其周邊區域在抗戰時期發揮的作用的歷史偏見仍然存在,使得西南大后方的獨特性被“大后方”所遮蔽,西南大后方文學的獨特性被抗戰文學、大后方文學,乃至現代文學的宏大歷史敘述所遮蔽,地方文化、詩歌和詩人在西南大后方文學整體發展中的貢獻被文學史的經典化揀選所遮蔽,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文學史寫作現實。就當下不斷被掀起一波波熱潮的“重寫文學史”論爭來講,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對文學史的認識格局,重寫文學史或許難以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新價值。也正是基于西南大后方詩歌研究的現實窘境,筆者提出借助文學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從創作生態角度梳理和還原西南大后方詩歌的生產狀態,以期對拓展現代文學研究視閾和豐富現代文學研究方法有所補益。
生態學最初發軔于人類對自然界中有機體與其生存環境間相互作用的關注,作為學科形態的“生態學”則是1866年由德國生物學家??藸柼岢?。1940年代,由于全球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導致的自然環境污染,生態問題逐漸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并溢過學科邊界,擴展到了人類文明的各個角落。文化擴張和現代性反思等全球性問題接踵而至,催逼了生態學在文學研究領域的理論旅行。這一背景下,1974年,美國學者約瑟夫·W.米克和克洛伯爾相繼在著述中提出文學的生態研究,其中,約瑟夫·W.米克在其著作《生存的悲?。何膶W的生態學研究》中提出“文學的生態學”(Literary ecology)這一術語,使生態學正式被引入文學研究領域中。將生態學引入文學研究,類似于列維·斯特勞斯、伊瑟爾將人類學引入文學的文學人類學研究,埃斯卡皮將社會學方法引入文學的文學社會學研究。美國著名生態哲學家羅爾斯頓更是充分肯定了生態學的理論范式意義,他認為:“生態系統科學通常被稱作終極的科學,因為它綜合了各門科學,甚至于藝術和人文學科……它的智慧比其他科學更深,也是壓倒其他科學的,有著普遍的意義?!?a id="w62">[62]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文學的生態學研究在世界范圍內不斷獲得重視,特別是隨著后現代主義、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思想的沖擊,人們對自然及其環境的關系問題的關注不斷發酵,在國內外形成了生態批評、生態審美、生態文藝學、文學生態學等多種文藝理論和文學研究實踐的學術領域。就其總體情況而言,文學的生態學研究在兩個向度獲得了發展,一個是生態文學研究,即主要包含生態文學批評和生態文藝學;另一個是文學生態研究,即生態學視域下的文學與文學所處環境間關系的研究。這兩個向度的研究既有理論的建構,也有文學研究實踐。
生態文學研究在國內外因直接因襲了作為自然科學的生態觀,反思人類中心主義對自然的過度攫取和破壞而將人與人所生存的環境置于平等位置,在1970~1980年代之后獲得較快發展,并在文學的生態意識和生態理念的文學審美建構、生態批評方面形成了普遍共識,產生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國外的重要著述如弗雷德里克·瓦格的《教授環境文學:資料、方法和文獻資源》,勒特韋克的《文學中地方的作用》,約翰·埃爾德的《想象地球》,勞倫斯·布伊爾的《重評美國田園作品的意識形態》,徹麗爾·伯吉斯·格羅特菲爾蒂的《走向生態文學批評》,格倫·A.洛夫的《實用生態批評:文學、生物學及環境》等,國內的如魯樞元的《生態批評的空間》《心中的曠野——關于生態與精神的散記》《猞猁言說——關于文學、精神、生態的思考》,曾繁仁的《中西對話中的生態美學》,龍其林的《自然的詩學:中國當代生態文學新論》,華海的《當代生態詩歌》和《生態詩境》,張皓的《中國文藝生態思想研究》,曾永成的《文藝的綠色之思:文藝生態學引論》,王學謙的《自然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等。值得一提的是,魯樞元的《生態文藝學》、曾繁仁的《生態美學導論》、徐恒醉的《生態美學》、袁鼎生的《生態藝術哲學》、曾永成的《文藝的綠色之思:文藝生態學引論》等論著,推進了中國生態文藝理論的構建,在中國生態文藝思想發展中有重要意義。魯樞元不僅與很多生態學者一樣認可21世紀是“生態學時代”,而且針對P.迪維諾的“精神污染”論提出的“地球精神圈”[63]一說,提出了藝術能夠對人的精神進化發揮積極作用以促使人對物欲的超越從而達到緩解人與自然的對立的偉大愿景,這一思想與海德格爾提出的“詩意的棲居”遙相呼應。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一批博士研究生也加入了生態文學的研究陣營之中,如王明麗的《中國現代文學生態主義敘事中的女性形象》、張曉琴的《中國當代生態文學研究》、張守海的《文學的自然之根——生態批評視域中的文學尋根》、張鵬的《大地倫理的詩意呈現——世紀之交的中國生態文學研究》、吳景明的《走向和諧:自然與人的雙重變奏——中國生態文學發展論綱》、王靜的《人與自然:中國當代少數民族作家生態文學創作研究》、吳笛的《人文精神與生態意識——中西詩歌自然意象研究》、王軍寧的《生態視野中的新時期文學研究》、孫悅的《動物小說——人類的綠色凝思》、劉文良的《生態批評的范疇與方法研究》、韓玉潔的《作家生態位與20世紀中國鄉土小說的生態意識》、韋清琦的《走向一種綠色經典:新時期文學的生態學研究》等,直接冠以“生態文學”之名,顯示出其自然生態主義維度的文學批評主張??梢灶A見的是,隨著21世紀以來以自然環境惡化為主的生態問題愈發凸顯并成為全球性公共問題,自然科學維度的文學生態研究也將隨著文學寫作對生態的自覺關注而不斷獲得新的空間和生命力。
文學生態學是本文開展西南大后方詩歌“創作生態”研究的理論基礎,該理論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是生態學引入文學研究領域的一次再拓展,受啟于生態美學思想中對“生態鏈”相互關系與效應的認識和埃德加·莫蘭“復雜思維范式”影響,所以又并非是對文學文本的自然生態維度的生態審美批評,而是對文學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間關系的研究。從生態文學研究陣營看,文學生態學研究的陣營就要年輕得多,而且大多是一批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在默默做著這方面的探索,如余曉明2004年的博士論文《文學生態學研究》、郭萬金的博士論文《明詩文學生態研究》、彭玉斌的博士論文《戰火硝煙中的文學生態——〈抗戰文藝〉研究》、王長順的博士論文《生態學視野下的西漢文學研究》、謝鋁菁的碩士論文《碰撞·溝通·融合——新媒體文化與當代文學生態的嬗變》、羅崇宏的碩士論文《網絡傳媒時代的文學生態》、傅宏遠的碩士論文《1930年代前期青島的文學生態——以國立青島/山東大學為中心(1930-1937)》、陳曉敏的碩士論文《博客:消費文化背景下新的文學生態的整合》等。當然,也有單篇論文涉及文學生態學研究,如陳玉蘭的《論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的文學生態學途徑》、俞兆平和羅偉文的《“文學生態”的概念提出與內涵界定》、張均的《1950—70年代文學制度與文學生態》、邢海燕的《文學生態觀與當代土族文學生態研究》、佘愛春的《桂林文化城與抗戰時期文學生態》等。正如俞兆平、羅偉文2008年在《“文學生態”的概念提出與內涵界定》一文中所指出的,目前的文學生態研究產生了一種明顯趨勢,即“把‘文學生態’理解為時代背景、時代氛圍、歷史語境,或作家的生存環境”[64],這樣不僅導致概念的重疊,而且將文學生態復歸為文學的社會歷史文化細節研究,而尚未完成文學生態體系的構建。與這些理論上的檢討幾乎同步在進行著的研究實踐中,也顯示出了這一理論構建中的跋涉路徑,彭玉斌的《戰火硝煙中的文學生態——〈抗戰文藝〉研究》、王長順的《生態學視野下的西漢文學研究》等成果似乎已經意識到了文學生態內部研究會導致的局限,甚至是陷入社會歷史文化研究的窠臼,所以他們在研究中將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都糅合進研究整體構架中。但值得一提的是,余曉明2011年出版的《文學研究的生態學隱喻:文學與宗教、政治、意識形態及其他》與俞兆平、羅偉文的觀點有一定承續性,該著對文學生態學理論的闡述中承繼生態學的系統性和文學作為一個“類生命”個體的觀念,延展了對文學的有機性、關系性和整體性認識,借鑒和吸收了埃德加·莫蘭的“復雜思維范式”思想,認為文學生態學是文學的生態學隱喻,是“用生態學的方法來觀察、研究和解釋文學以及文學與‘文學的環境’之間的關系”[65],不應該只是傳統的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簡單整合,因為,內部研究會導致研究實踐偏向于形式化,外部研究則會產生決定論傾向而導致將文學歸結為政治、經濟等某個外部因素的變化。為此,余曉明提出文學生態學研究應該像生態學所強調有機體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滲透那樣,將文學的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貫通起來,使文學研究構成有機的整體?;谶@一構想,余曉明闡述了文學與宗教、政治、意識形態、經濟、法律、地緣的回環或錯綜的復雜的網狀關系。[66]可以說,《文學研究的生態學隱喻:文學與宗教、政治、意識形態及其他》是一次真正意義上對文學生態學理論和方法的系統性建構與闡釋,但必須指出的是,作為理論的建構與闡釋,作者期待的是產生普適性的理論范式意義,某種程度上反而導致了它在一定程度上的復雜化。
就文學生態學學術發展整體情況來看,文學生態學研究的核心思想在于將文學看作一個生命體,是對文學與文學所處的環境間的關系的研究,這已經成為學術界對文學生態研究的基本共識。薩義德也曾指出:“每一文本的解讀、生產和傳播中必然帶有對于政治的、社會的和人性的價值的事物所得到的某種敏銳意識?!?a id="w67">[67]文學的生態環境并非一個模糊、不可知的對象,而是實實在在的人類社會的多種要素的組合,我們不應該回避這樣的事實,而在文學生態研究中將文學的生態環境當作歷史文化背景的雜糅,更不能機械照搬文學生態系統的結構對文學現象作生硬的解讀。陳玉蘭在其《論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的文學生態學途徑》中指出:文學生態學的核心是要把文學的存在方式看成一個生態系統,而這個生態系統“是以文學活動為中心,讓創作主體、作品本體、接受主體這些互相關聯的因素,按邏輯序列做出動態組合的一個整體”[68],也就是說,文學是處在一定生態系統中的文學活動的結果的顯現,而這個結果其實具體就體現在了創作主體、作品本體和接受主體上。無獨有偶,張政文教授在《文學文本的意義之源:作者創作、讀者閱讀與評論者評論》一文中,也強調作者、接受者對于構建文本在場狀態的重要意義[69],與陳玉蘭在文中從創作主體、作品本體、接受主體等角度所強調的文學生態研究要素幾乎不謀而合。也就是說,作為整體的文學生態系統是文學獨特性生成和顯現的重要前提,通過對文學為主體,以文學創作主體、接受主體、詩歌本體、流派等的文學生態考察,對于文學生態系統的呈現無疑有著積極的價值。
文學生態研究對文學及文學所處的環境間關系的關注,導致了生態學在文學研究中的再次分離,形成了與生態文學批評、生態文藝學所不同的新領域。雖然文學生態研究尚屬一個年輕的領域,但也在理論和方法的建構、闡釋和實踐上形成了多方面的成績,特別是文學生態學對于文學本體的回歸,為本文詩歌“創作生態”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來源,使我們將對文學生態的考察回歸了詩歌創作活動的構成要素和組織環節之中。也就是說,詩歌的“創作生態”是詩歌活動所處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外部社會環境和由詩歌創作主體、詩歌本體、詩歌傳播與接受等與詩歌生產直接關聯的內部因素共同構成的詩歌創作情境。
人文社會科學,包括文學的發展總是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交織中前行——必然性是它總跟隨著人類向前發展的整體規律,而偶然性則是在何時、向何處并如何發展則總是受制于外力,從古至今,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及人文社會科學的轉向,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整體而言,無論古今中外,文學活動都依賴于一定的文學生態環境,文學研究也不能站在文學的歷史之外做旁觀者。吉狄馬加在2015召開的《中國新詩百年志》編委會上對文章的編選工作提出:“一定要注意還原當時的歷史語境,比如在新詩草創期、朦朧詩論爭時期,有多方面的觀點和意見,要盡量全面地呈現出來。具體說到對一篇文章的判斷,要特別關注它在當時語境所產生的影響。一些文章,當初發表時影響很大,但現在再去看可能沒有那么高的理論價值;另一些文章,發表的時候幾乎沒有什么影響,甚至當時就沒有發表、無人知曉,現在再去看可能覺得非常好。那么,我們應該選擇收錄前者而非后者,因為我們要尊重歷史的事實。”[70]這種擇取標準,充分體現出了對歷史的尊重、對文學發生現場的尊重、對文學自身在特定歷史時期價值的尊重,本質上是對文學生產的生態環境的客觀還原。評判抗戰時期詩歌生產的狀態,當然不能脫離開它所處的在戰爭中形成的生態環境,不能把其置于戰火與硝煙之外,不能置于民族與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機之外,更不能以我們當下文學生態環境中的標準去評判抗戰詩歌藝術等方面的得失,而應該增加一些生命的溫度——對時代的理解、對詩人的同情,從而看到詩歌這個獨特生命個體生長的不易。謝冕先生認為:“從中國詩歌發展的事實看,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無不隱潛地、同時也是間接地(甚至一定程度地決定著)影響著詩歌的生態。詩歌的應時變革是恒常的狀態,詩體的更迭一般并不意味著倒退或停滯,而是意味著詩歌對時代的前進和發展的應和。”[71]在《中國新詩史論》中,章亞昕闡述新詩文化生態的改善問題時也認為詩歌的主體、載體和受體與詩歌的文化生態有關[72]?;谶@一基本觀點,本文綜合借鑒文學生態學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以“全面抗戰”這一特殊時期的西南作為抗戰大后方的特殊背景,將詩歌看作一個生命個體,探討在戰時社會整體生態環境下,以詩歌創作主體、詩歌本體、詩歌傳播與接受等所構成的詩歌創作生態,以及在這種特殊生態下詩歌創作所發生的變化,以使西南大后方戰時生態下的詩歌發展的意義得以進一步顯現。
四
中國現代新詩從一誕生開始,就伴隨著一場革命[73],“改寫了中國詩歌的運行軌跡……是一個重新創造它的作者與讀者的歷史過程”[74]。作為一個完整系統的文學生態環境任何一部分的變化,必然引起詩歌創作活動的變化,包括詩人的主體性追求,詩歌語言、形式、主題等藝術的變化,詩歌傳播途徑與接受對象的變化等,從而使詩歌被賦予時代的特征,或是印刻下時代的烙印。賈植芳先生認為:“從‘五四’開始的中國新詩運動,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社會條件之下,由于外國詩的刺激和沖擊,而宣告誕生的?!?a id="w75">[75]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說:“舊詩已成強弩之末,新詩終于起而代之。”[76]中國新詩運動的發端要早于五四,所以這里說“從‘五四’開始”并不太貼切,但賈植芳先生所提到的“五四”運動的社會歷史環境及外國詩的刺激和沖擊,整體上構成了中國新詩誕生的生態環境,猶如“散文”盛于春秋戰國、“賦”盛于兩漢、“詩”盛于唐、“詞”盛于宋、“曲”盛于元、“小說”盛于明清之時一般,一個新事物的誕生或是新變化的出現,總有其特定的條件、影響因素,這就構成了文學所生長的生態環境——適宜的生態中則生或繁茂,而不適宜的生態中則逐漸凋敝。如果我們把詩歌看作一片果園里面與梨樹、杏樹一同結著碩果的蘋果樹,那么西南大后方就如同這片果園,而政治、經濟、文化等文學生態環境中的要素,則如同土壤、水分、肥料等一般,詩人如同耕者,細心呵護著它的成長。人與自然是個整體,文學與其所處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生態環境同樣構成一個整體。
以陪都重慶為核心的西南大后方,作為抗戰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及文學中心,以及在地緣上聯系相對密切的空間區域,且因時間、空間的獨特性形成了與文學發展關系緊密的戰時文學生態環境,與以延安為核心的中共控制的解放區和被日本侵略者占領的淪陷區的文學生態環境因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的不同而有著截然的差異,因為“大后方(即國統區)詩歌運動與解放區詩歌運動在總的目標上雖是一致的,但由于所處政治環境的不同和擔負著的歷史使命的不同,因而所采取的活動方式也有所不同”[77]。作為中國現代新詩發展的特殊階段,西南大后方詩歌與戰時文學生態環境間的關系,不僅集中體現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特殊時間和西南大后方的文學空間轉移上,還體現在詩歌對戰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文學生態環境的反應上——詩人向西南的聚集、戰時的生存體驗和群體的凝聚,詩歌創作對“抗戰”的多種形式的響應以及朗誦詩、街頭詩等詩歌文體在戰時環境下的快速發展,抗戰文藝動員、期刊報紙和出版業的發展、城市與市民文化發展等對詩歌傳播與接受的影響……都在一定程度上顯現了西南大后方詩歌的某些獨特風貌,印刻著戰時文學生態系統的歷史印跡。這在學術界某種程度上已經獲得了一定的共識,特別是圍繞文藝政策、文藝運動、文藝思潮等與創作生態密切相關的方面,成為抗戰文學研究向縱深邁進的重要領域,如周毅的《抗戰時期文藝政策研究》、段從學的《“文協”與抗戰時期文藝運動》、張松建、洪子誠的《現代詩的再出發:中國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潮新探》、張武軍的《從階級話語到民族話語——抗戰與左翼文學話語轉型》、文天行的《抗戰文化運動史》、賀維的《抗戰時期的云南文藝救亡組織》、熊飛宇的《中蘇文化協會與重慶抗戰文學芻議》、劉安章的《抗戰初期重慶文藝運動述略》、李華飛的《抗戰初期重慶劇運簡憶》、高志華的《抗戰時期的四川話劇運動》、李江的《抗戰時期大后方戲劇主潮論》等。其中,周毅的《抗戰時期文藝政策研究》對抗戰時期國共兩黨的文藝政策的形成過程做了詳細梳理,對抗戰文藝政策與文化場域和抗戰文藝間的關聯做了細致分析,對我們考察抗戰時期文藝政策對西南大后方詩歌文學生態的影響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除此之外,“文協”“左翼”及其他文藝組織和文藝運動的研究,不僅成為本文研究的重要基礎,對本文開展西南大后方詩歌創作生態研究有重要的資料價值,也從另一層面說明文學生態構成的復雜性及其對于文學生產的重要性。
鑒于此,本文將現代新詩抗戰時期在西南所獲得的新發展和新收獲還原到西南大后方的歷史和空間狀態之下——也就是還原到西南大后方獨特的戰時生態中,回歸文學生態系統中處于主體位置的文學本身,依賴史料、尊重歷史,考察西南大后方詩歌戰時文學生態的形成和詩歌的創作環境,分析西南大后方詩歌體式的變化、詩歌社群的形成等與詩歌的創作主體、詩歌的傳播、詩歌的接受等之間的關系所構成的生態圖景,以及在這樣的創作生態中所導致的詩歌本體所做出的自我調適及其所處創作生態對詩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這對于我們重新認識中國現代新詩在西南大后方的發展史并豐富現代文學研究,有著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這也是本文研究的總體思路。具體研究路徑上,是在西南大后方詩歌生態系統生成的背景下,將西南大后方詩歌文學生態的考察分解到詩歌作為文學活動的要素之中,即以詩人、詩歌創作、詩歌傳播為主體,通過對這幾個部分的文學生態考察,整體上形成對詩歌創作生態的呈現。
具體來講,主要包含三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是對西南大后方詩歌社會生態環境的變化及詩歌創作生態整體環境生成情況的研究,即文章的第一章。全面抗戰爆發后,出于以空間換時間、持久抗戰的戰略決策,西南大后方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政治、軍事、經濟、教育、文化等機構的西遷而形成,并成為中華民族抗戰的堅固堡壘,從而吸引了大批文人輾轉聚集于此,不僅延續了中華文脈,而且在大后方的獨特生態環境下使現代詩歌獲得持續的發展,使傳統文學中心在戰爭中被破壞的文學生態在西南大后方煥發出新的生機。當然,這種新的生機更多的是以“抗日救亡”“抗戰建國”為基本旨歸,因而在詩歌文體變化上必然被深深鐫刻上了政治生態、民族救亡等的印記。正因此,本部分要著力探討在全面抗戰爆發后,西南大后方究竟如何整體出場并形成西南大后方詩歌的獨特生態環境,現代文學中心在戰爭的極端生態下又是如何發生的轉移,西南大后方詩歌在戰時文學生態環境下的發展狀態整體如何等,這些問題的厘清是我們描述和呈現西南大后方詩歌創作生態的重要基礎。
第二部分是從詩歌創作主體、詩歌接受與傳播、詩歌本體三個方面進入對詩歌文學生態的研究,即文章的第二、三、四章?;貧w到作為文學生態系統本體的文學本身,是本文詩歌創作生態研究的主要理念。文學是文學生態系統中文學與其所處環境間關系的結果,并在文學主體、文學本體、傳播與接受等文學活動的主要構成部分中呈現出來。全面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主要工廠、商號、銀行等向西南的遷入,大批學校、文化機構、文藝團體和人員向西南的遷入,城市和市民文化的發展,出版傳媒業的繁榮,以及進入抗戰相持階段后,經濟發展的困難、國民政府文化事業的專制、政府的腐敗等,都必然印刻在了轟轟烈烈的抗戰文藝活動之中。具體來講就體現在了詩歌創作主體觀念的變化、詩歌創作陣營的發展、詩歌接受的主要群體、詩歌傳播的主要狀態、詩體的流變等方面。因而,在戰時生態下詩歌創作主體的生態變化、詩歌接受與傳播情境的變化等與詩歌觀念的發展變化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聯系,對于詩歌陣營在西南的重聚和發展產生的怎樣的影響,對于朗誦詩、街頭詩、敘事詩、諷刺詩等詩體的新變化、新發展有何意義等,都成為詩歌創作生態中無法回避的主要內容,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所在。通過這一描述性的梳理或許能夠呈現現代新詩在戰時西南大后方獨特而豐富的發展歷程。
第三部分是對戰時生態下新詩創作活動變化的總結歸納,即文章的第五章。從20世紀初期的白話代文言的白話新詩運動到1920年代初期以陸志韋、劉大白、俞平伯、郭沫若、徐志摩、聞一多、趙元任、唐鉞等為代表的新韻律運動,李金發、穆木天、王獨清、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人為代表的純詩化運動,再到1930年代中國詩歌會成立后對新詩大眾化運動的倡導及其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逐步走向深化,“苦難是中國詩歌革命的真正出發點。近代以來包括詩歌變革在內的文學變革,都是把這種變革置放在社會變革的總的格局之中。它從屬于社會變革,成為社會變革的一部分,但又反過來服務于,并推進了社會變革的進程”。[78]因而,本部分要在對西南大后方詩歌生態結構建構與闡釋的基礎上,對戰時詩歌創作生態下的詩歌活動變化——詩歌創作活動對生態的適應做整體回顧,從而對現代新詩發展變化規律做出整體總結。當然,前期文獻梳理中筆者也發現,文學史寫作中的“中心”意識,導致了地緣意識偏見的產生和對“地方”元素在西南大后方詩歌生態中的意義與價值的忽略,甚至這種“忽略”延續至今,阻礙了邊地文學的發展和被發現,重新審視作為邊地的西南大后方在現代新詩生態中的價值也具有了一定的現實意義。
第一部分著重于對戰時文學生態的整體描述,第二部分突出詩歌創作主體環節在戰時環境影響下與詩歌創作發展的互動關系研究,第三部分則是對新詩在外部環境、詩歌創作的構成主體(創作主體、詩歌本體、詩歌接受與傳播)發展狀態等整體構成的創作生態下,西南大后方詩歌創作顯現出的新特點、新變化的總體概括——它對過去有承續,對現在有適應,對未來有影響。既強調共時性研究,也不排除歷時性分析。依托以上三部分,本文試圖從外部、內部和整體上對詩歌創作生態進行整體把握。同時,圍繞以上研究內容,在兩個層面體現出本文研究的創新。
一是對西南大后方作為一個整體研究范疇上的創新。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中認為:“按照馬克思的理解,社會實踐是在社會空間和歷史時間兩個層面上展開?!?a id="w79">[79]詩歌創作作為社會實踐的一種形式,同樣具有空間性和時間性,也正因此,使得不同空間和時間的、作為社會實踐的詩歌創作具有了差異性。無獨有偶,李怡教授也認為:“特定的時間觀念與豐富的空間體驗在事實上已經成為我們進入和理解現代中國文學的基礎?!?a id="w80">[80]據此,筆者將研究范疇定位于在空間和時間上具有獨特意義的西南大后方詩歌。正如前文所述,長期以來,西南大后方的獨特性被“大后方”所遮蔽,西南大后方文學的獨特性被抗戰文學、大后方文學,乃至現代文學的宏大歷史敘述所遮蔽,地方文化、詩歌和詩人在西南大后方文學整體發展中的貢獻被文學史的經典化揀選所遮蔽,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文學史寫作現實。作為“抗戰大后方”的重慶、四川、云南、廣西、貴州為核心的西南大后方,整體分擔了戰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及文學資源匯聚與發展的重任。國民政府機構,重要的工商業,重要的高等學校,關鍵的文化事業單位、團體等,悉數聚集并分散于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甘肅、湖南、廣西、陜西等西南和西北各省,并互通有無,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各項社會事業中連成一片,形成血脈相連的、穩定的抗戰救國大后方,將其作為研究的整體空間范疇,有利于我們確立大后方文化與文學的整體意識。西南大后方在詩歌、小說、話劇以及電影藝術等方面都取得較高成績,也是繼新文化運動之后,中國現代文學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是中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因此,將研究范疇定位于西南大后方詩歌顯示出一定的創新。
二是文學生態學理論研究實踐的創新。受啟于生態學的文學生態學研究借鑒了埃德加·莫蘭的復雜思維范式,關注文學與其所處環境間的關系,導致了生態學在文學研究中的再次分離,并將“人類生態學時代”[81]在文學領域更推進了一步。整體上,文學生態研究雖然在爭論之中獲得了一定發展,特別是在中國青年學者中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力量,但顯而易見的是,由于文學生態學對文學所形成的社會歷史因素的依賴,使得文學生態學自提出以來一直備受詬病。因而,本文在借鑒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結構思想、使文學回歸文學生態系統的主體位置思想基礎上,嘗試通過對文學為主體,以文學創作主體、接受主體、作品本體、流派等的文學生態考察,構建西南大后方詩歌創作生態圖景。我們不孤立地進行詩歌文本研究,或是區域性詩歌創作研究等,而是在原生態基礎上,回到詩歌創作活動中,使被復雜化、陌生化的文學生態回歸到了文學本身[82],這既對豐富文學生態學在文學研究中的實踐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也體現出了一定的創新。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文化分析法等方法展開研究。其中,文獻研究法主要是借助個人已搜集資料、圖書館資料、新購置圖書資料、網絡文獻等,對西南大后方詩歌作品、詩歌研究、抗戰文化研究、抗戰史研究等方面的資料圍繞研究設想、研究框架和思路做整理,并在研究和本文撰寫過程中不斷進行文獻的補充,反復考辨,為論證提供豐富、可信的素材;文本分析法主要是對朗誦詩、街頭詩、敘事詩、諷刺詩及部分代表性詩人的作品、史實等進行閱讀、品評和分析,以服務觀點論證、闡述,避免“因為有社會歷史批評的前理解,而輕易地‘凌空一躍’,拒斥和鄙薄以語言論為背景的文本主義各話語,直接滑入接受美學、讀者批評和文化研究,最終,在這個相對主義的多元對話時代,尋找到能夠深入復雜的現代詩學內部,呈現與揭示現代詩歌建設深幽微妙之處的更寬廣更富張力的話語方式”[83];文化分析法是對抗戰文化、抗戰歷史的還原態度,讓詩歌、詩人、詩歌接受等回歸歷史語境之中,從而才能不作歷史的局外人,對創作生態做出準確描述。當然,從現代文學及現代新詩誕生以來,除西南大后方抗戰詩歌研究的成果之外,現代文學及新詩研究形成的大批成果,特別是朱光燦、駱寒超、謝冕、孫玉石、吳思敬、陸耀東等諸先生都是現代新詩或抗戰詩歌研究的集大成者,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著述,對本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和啟發意義。
總的來說,西南大后方詩歌在全民族全面抗戰的特殊背景下在西南聚集,延續并使中國現代新詩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呈現出了獨特而豐富的文學生態。如果剝離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戰爭環境、如果剝離了西南大后方這個國民黨統治下的國民政府戰時陪都為核心的抗戰大后方、如果剝離了國共兩黨在民族危亡關頭軍事合作與政治斗爭并存的局面、如果剝離了戰時生態下詩人們對民族和國家前途命運舍身相護的那份擔當,那么對它的評價必然就有失公允。當然,本研究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嘗試,期望通過本文對西南大后方詩歌創作生態的描述與還原,實驗性探究對西南大后方這一特殊時空維度下詩歌與其發展環境、條件、影響因素與創作成績研究的實踐路徑,在此基礎上,今后筆者期待能逐步擴展到對西南大后方文學生態的整體研究,以期對西南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設能產生一定的積極意義。
[1] 謝冕:《序一:置身于文化沖撞的困惑》,載謝冕、楊匡漢主編《中國新詩萃:20世紀初葉—4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第1頁。
[2] 鄭振鐸:《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1935年10月),轉引自謝冕、楊匡漢主編《中國新詩萃:20世紀初葉—4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第1頁。
[3] 楊劍龍:《新詩遇到了抗戰 這是千載難遇的機會——論老舍的抗戰新詩創作》,《甘肅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第25頁。
[4] 老舍:《論新詩》,《中央日報》1941年5月30日。
[5] 穆旦:《贊美》,載穆旦《穆旦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第52頁。
[6] 朱自清:《真詩》,載朱自清《新詩雜話》,三聯書店,1984,第88頁。
[7] 陳偉華:《在轉型時期的文化整合中應運而生——論中國現代文學之起始》,《魯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9期。
[8]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之四十五(上):詩話》,載《飲冰室合集》第十六冊,中華書局,2015,第4382頁。
[9] 劉半農:《詩與小說精神上之革新:介紹約翰生樊戴克兩氏之文學思想》,《新青年》第3卷第5號,1917年7月,第4頁。
[10] 胡適:《談新詩:八年來一件大事》,《星期評論》紀念號第五張,1919,第1頁。
[11] 胡適:《歷史的文學觀念論》,載《胡適文存》第一卷,黃山書社,1996,第24頁。
[12] 謝冕:《序一:置身于文化沖撞的困惑》,載謝冕、楊匡漢主編《中國新詩萃:20世紀初葉—4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第1頁。
[13] 謝冕:《序一:置身于文化沖撞的困惑》,載謝冕、楊匡漢主編《中國新詩萃:20世紀初葉—4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第1頁。
[14]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載《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10頁。
[15] 胡適:《夢與詩》,載謝冕、楊匡漢主編《中國新詩萃:20世紀初葉——4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第88頁。
[16] 胡適:《夢與詩》,載謝冕、楊匡漢主編《中國新詩萃:20世紀初葉——4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第88頁。
[17] 胡適:《夢與詩》,載謝冕、楊匡漢主編《中國新詩萃:20世紀初葉——4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第88頁。
[18] 胡適:《夢與詩》,載謝冕、楊匡漢主編《中國新詩萃:20世紀初葉——4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第88~89頁。
[19] 艾青:《艾青詩選·自序》,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第7頁。
[20] 謝冕:《前進的和建設的——中國新詩一百年(1916—2016)》,《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
[21] 謝冕:《前進的和建設的——中國新詩一百年(1916—2016)》,《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
[22] 謝冕:《論中國新詩》,《文學評論》2002年第3期。
[23] 黎嘉:《詩人,你們往哪里去?》,《新華日報》,1938年2月2日。
[24]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宣言》,《文藝月刊·戰時特刊》第9期,1938年4月。
[25] 中國詩人協會:《中國詩人協會抗戰宣言》,《中國詩壇》第1卷第4期,1937年11月。
[26] 編者(華籠執筆):《我們的告白》,《詩報》創刊號,1937年12月。
[27] 熊輝:《試論抗戰詩歌的文體流變》,《文藝爭鳴》2015年第7期。
[28]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第12頁。
[29] 呂進等:《大后方抗戰詩歌研究》,重慶出版社,2015,第3頁。
[30] 章亞昕:《中國新詩史論》,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第11頁。
[31] 朱光燦:《中國現代詩歌史》,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第181頁。
[32]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下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第394頁。
[33] 朱光燦:《中國現代詩歌史》,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第187頁。
[34] 艾青:《我愛這土地》,載艾青《艾青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第73頁。
[35] 艾青:《北方》,載艾青《艾青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第64頁。
[36] 朱光燦:《中國現代詩歌史》,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第735頁。
[37] 馮光廉、劉增人:《臧克家研究資料》,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第23頁。
[38] 田仲濟、孫昌熙:《中國現代文學史》,山東文藝出版社,1985,第557頁。
[39] 馮至:《馮至選集·詩文自選瑣記(一)》,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第14頁。
[40] 朱自清:《詩的形式》,載朱自清《新詩雜話》,三聯書店,1984,第102頁。
[41] 朱光燦:《中國現代詩歌史》,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第1063頁。
[42] 陳維松:《論九葉詩人與現代派詩歌》,《文學評論》1989年第5期。
[43] 李怡:《黃昏里那道奪目的閃電——論穆旦對中國現代新詩的貢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9年第4期。
[44] 郭沫若、王平陵等:《一九四一年文學趨向的展望》,《抗戰文藝》第7卷第1期,1941年1月。
[45] 茅盾:《為詩人們打氣》,《中國詩壇》光復版·新3期,1946年4月,第8頁。
[46] 朱光燦:《中國現代詩歌史》,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第786頁。
[47] 濺波:《發刊詞》,《戰歌》創刊號,1938年8月,第1頁。
[48] 馬子華:《怎樣發展淪陷區之詩歌戰斗》,《戰歌(昆明)》第1卷第2期,1938,第32~34頁。
[49] 穆木天:《論詩歌朗讀運動》,《戰歌(昆明)》第1卷第4期,1938,第2~10頁。
[50] 穆木天:《目前詩歌上的二三問題》,《戰歌(昆明)》第2卷第1期,1939,第2~10頁。
[51] 穆木天:《關于抗戰詩歌運動:對于抗戰詩歌否定論者的常識的解答》,《文藝陣地》第4卷第3期,1939年12月,第1287~1290頁。
[52] 可非:《大眾化與方言街頭詩歌》,《中國詩壇》第1卷第5期,1937年12月,第2~3頁。
[53] 雷石榆:《“詩歌日”的回憶及展望》,《戰歌(昆明)》第2卷第1期,1939,第11~12頁。
[54] 胡風:《略觀戰爭以來的詩:在擴大詩歌座談會的報告》,《抗戰文藝》第3卷第7期,1939年1月,第100~101頁。
[55] 海燕:《我們需要諷刺詩》,《戰歌(昆明)》第1卷第4期,1938,第2~10頁。
[56] 彭桂萼:《抗戰詩歌的特質及途徑》,《文藝季刊》第1卷第4期,1939年7月,第22~24頁。
[57]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我們對于抗戰詩歌的意見》,《抗戰文藝》第3卷第3期,1938年12月,第39~42頁。
[58] 該書于抗戰尚未結束的1944年完成初稿,1947年由上海現代出版社出版,1949年被日本漢學家波多太郎教授譯成日文由日本評論社出版,1979由香港一山書屋再版,后由朱德發執筆修訂,并于1984年由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修訂版本從最初藍海版本的8萬余字增加到30余萬字。
[59] 參看秦弓《抗戰文學研究的概況與問題》,《抗日戰爭研究》2007年第4期。
[60] 參看張泉《試論中國現代文學史如何填補空白——淪陷區文學納入文學史的演化形態及存在的問題》,《文藝爭鳴》2009年第11期。
[61] 夏衍:《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后方文學書系總序》,載樓適夷主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后方文學書系(第一編):文學運動》,重慶出版社,1989,第10頁。
[62] 〔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劉耳、葉平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第82頁。
[63] P.迪維諾《生態學概論》(科學出版社,1987,第333頁)中認為:“在現代社會中,精神污染成了越來越嚴重的間題……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活躍,運輸工具越來越迅速,交通越來越頻繁;人們生活在越來越容易氣憤和污染越來越嚴重的環境之內。這些情況使人們好像成了被追捕的野獸;人們成了文明病的受害者。于是高血壓患者出現了;而社會心理的緊張則導致人們的不滿,并引起了強盜行為、自殺和吸毒?!濒敇性凇段膶W藝術與生態學時代——兼談“地球精神圈”》一文中認為“精神污染”是超越國度、民族、意識形態的生態學概念,并列舉了張承志的散文《清潔的精神》做出說明,認為張承志文中的著力點也正在于清除這種生態學意義上的“精神污染”。
[64] 俞兆平、羅偉文:《“文學生態”的概念提出與內涵界定》,《南方文壇》2008年第3期。
[65] 余曉明:《文學研究的生態學隱喻:文學與宗教、政治、意識形態及其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第4頁。
[66] 余曉明:《文學研究的生態學隱喻:文學與宗教、政治、意識形態及其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第5頁。
[67] 〔美〕愛德華·W.薩義德:《世界·文本·批評家》,李自修譯,三聯書店,2009,第41頁。
[68] 陳玉蘭:《論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的文學生態學途徑》,《文學評論》2004年第5期。
[69] 張政文:《文學文本的意義之源:作者創作、讀者閱讀與評論者評論》,《社會科學戰線》2017年第8期。
[70] 黃尚恩:《紀念新詩誕生百年——中國作協組織、詩刊社承編〈中國新詩百年志〉》,http://www.zuojiawang.com/xinwenkuaibao/17067.html,2016-6-20 16:21:04。
[71] 謝冕:《前進的和建設的——中國新詩一百年(1916—2016)》,《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
[72] 章亞昕:《中國新詩史論》,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第129頁。
[73] 參看胡峰《詩界革命:中國現代新詩的發生——詩歌本體的現代轉型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山東師范大學,2010。
[74] 王光明主編《中國詩歌通史·現代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第11頁。
[75] 賈植芳:《中國現代十大流派詩選·序》,載吳歡章主編《中國現代十大流派詩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第2頁。
[76]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第378頁。
[77] 朱光燦:《中國現代詩歌史》,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第791頁。
[78] 謝冕:《論中國新詩》,《文學評論》2002年第3期。
[79] 〔德〕于爾根·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曹衛東譯,譯林出版社,2011,第385頁。
[80] 李怡:《“重估現代性”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的再認識》,載《文學評論》2002年第4期。
[81] 〔美〕E.拉茲洛:《即將來臨的人類生態學時代》,《國外社會科學》1985年第10期。
[82] 筆者有獨立發表的《文學生態學研究——基于學術史梳理的討論》一文對文學生態學理論做出過前期討論。該文發表在《文藝評論》2017年第12期。
[83] 錢文亮:《道德歸罪與階級符咒:反思近年來的詩歌批評》,《江漢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