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十二輯)
- 何星亮主編
- 8949字
- 2025-04-07 18:29:36
基礎理論
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歷史過程及其原因與解決途徑[1]
何星亮[2]
內容摘要:本文第一部分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主要經歷了六個階段:一是1949年至1956年8月,黨把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看作國內的主要矛盾,把中國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看作國家間的主要矛盾;二是1956年9月至1958年4月,黨把現代工業與傳統農業、經濟文化發展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看作主要矛盾;三是1958年5月至1966年7月,黨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斗爭看作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四是1966年8月至1978年11月,黨以階級斗爭為綱,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看作主要矛盾;五是1978年12月至2017年10月的40年間,黨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看作主要矛盾;六是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本文第二部分分析新時代主要矛盾轉化的原因:一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只是物質方面的需要,它包括物質性的需要、社會性的需要和精神性的需要;二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日益增長”的,是由低層次、低質量向高層次、高質量不斷發展的。
第三部分分析解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的途徑:一是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各項建設的動力和源泉;二是各項建設由“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三是各項建設之間和地區之間平衡發展;四是滿足國內需要和國外需要相結合,構建合作共贏、共同富裕、共享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中國 主要矛盾 轉化途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的總目標是在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本文所說的當代中國社會,是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國社會。在近70年的時間內,中國共產黨如何定位社會主要矛盾?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 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歷史過程
任何一種社會,自身都包含多種矛盾。在各種矛盾中,有主次、輕重之分。處于支配地位、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矛盾稱為“主要矛盾”。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曾多次定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并經歷6個階段的變化。
(一)1949年至1956年8月,黨把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看作國內的主要矛盾,把中國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看作是國家間的主要矛盾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就開始分析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要矛盾。1949年3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七屆二中全會上做的《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中國革命在全國勝利,并且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后,中國還存在著兩種基本的矛盾。第一種是國內的,即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第二種是國外的,即中國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3]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準并轉發了《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斗爭——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其中沿用了七屆二中全會關于國內外基本矛盾的提法:“中國革命在全國勝利以后,中國尚存在著兩種基本的矛盾。第一種是國內的,即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第二種是國外的,即中國與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4]
(二)1956年9月至1958年4月,中國共產黨把現代工業與傳統農業、經濟文化發展不能滿足人們需要看作主要矛盾
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明確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并強調“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5]
(三)1958年5月至1966年7月,中國共產黨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斗爭看作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1958年5月舉行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的《工作報告》修改了黨的八大政治報告關于主要矛盾的提法,認為階級斗爭并沒有結束,強調:“在社會主義社會建成以前,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社會主義道路同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始終是我國內部的主要矛盾。”[6]黨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這種定位一直延續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
(四)1966年8月至1978年11月,中國共產黨以階級斗爭為綱,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看作主要矛盾
1966年8月舉行的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討論并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革命進入新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掀起了全國性的大規模的群眾性的階級斗爭運動。中國共產黨認為:“當前開展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一場觸及人們靈魂的大革命,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發展的一個更深入、更廣闊的新階段。”并強調:“這次運動的重點,是整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7]這種主要矛盾的理論一直延續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止。
(五)1978年12月至2017年10月的40年間,中國共產黨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看作主要矛盾
1978年12月18~22日舉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的政治路線,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襲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還要進行多次等“左”傾錯誤觀點。[8]
1979年,在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多數人認為中國的主要矛盾不是階級斗爭。鄧小平在1979年3月30日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說:“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9]
1981年6月做出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消滅以后,階級斗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10]并強調:“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11]
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報告沒有明確提出主要矛盾。
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報告指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指出“我們在現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12]
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報告強調“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13]。
1997年的十五大報告再次強調,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仍處在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14]
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15]
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報告重申:“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16]
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17]
(六)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2017年10月的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8]。并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19]。
二 新時代主要矛盾轉化的原因
如何理解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理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物質性的需要、社會性的需要和精神性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強調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也就是主要強調物質生產,目的是解決溫飽問題。
人類的需要是多樣的,物質文化或物質性需求僅是其中一種。從需求性質的角度而言,人類的需要大致可劃分三大類。
1.物質性的需要
物質性需要或生理性、生存性需要,是人類基本的需要或本能需求,是人類第一層次的需要,是人類為滿足人體飲食、消化、生殖、皮膚等各部分器官正常活動的需要,如食物、衣服、住房和種的繁衍等。也就是說,衣食住行和結婚生子等,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2.社會性的需要
社會性需要是在物質性或生理性需要基礎上形成的,可以說是第二層次的需要,它包括社會安全、社會保障和社會公正等方面的需要。
(1)社會安全需要。一是生命安全,人們都希望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家庭安全,希望避免人身傷害和處于危險的境地,希望居住在安全有保障的地區;二是財產安全,希望個人財富或家庭財富不受侵犯;三是食品安全,希望社會提供對人體無害、無毒的食品;四是藥品安全,不希望買到假藥或質量有問題的藥品;五是空氣安全,希望能夠呼吸到清新的空氣,希望天天都是沒有霾的日子。
(2)社會保障的需要。一是工作保障的需要,人人都希望有合適的職業和穩定的工作,并有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等;二是教育保障的需要,希望受到較好的教育,希望能夠上得起學并交得起學費;三是健康保障的需要,希望避免疾病和死亡,希望有病能治并能看得起病。
(3)社會公正的需要。一是希望社會是公平正義的有序社會,希望是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程序化很高的穩定和諧的社會;二是辦事和執法公正,人們都希望自己的政府是公正、清廉、陽光的政府,都希望政府官員是清官,希望各級官員能夠不偏不倚,公正地辦事,公正地執法;三是分配公正,人們都希望分配公平合理,都不希望貧富差距過大,都希望共同富裕、共同發展;四是干部選拔公正,希望不買官賣官,不拉關系,不走后門,按各人的才能合理安排職務,使人盡其才。
3.心理性的需要
心理性需求是體現人與自我或心靈之間關系的需求,是人類第三個層次的需要,由于心理性需求而形成的精神文化,是人類社會區別于動物世界的顯著標識。動物只有對物質的需求,而沒有對心理或精神的需求;動物的活動和需求都是本能的,而人類的活動和需求則是充滿創造性的。正是人類這種在物質需求之外對價值、精神、道德、理想、藝術、信仰、尊重、自我實現等的需求,催生和孕育了不同于物質文化的另一種文化形態——精神文化。
(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日益增長”的,是由低層次、低質量向高層次、高質量不斷發展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不再搞階級斗爭和群眾式的政治運動,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漸進式改革,大量引進外資和現代企業,全國各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元化。無論是物質性的需要,還是社會性的需要、心理性的需要,都是由低層次向高層次不斷發展的。例如,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物質性需要也不斷發展,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后,人們便追求舒適、較高層次的物質享受。在改革開放之初,人們主要解決溫飽問題,人們追求的是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三大件。到20世紀90年代,人們追求的是電視機、洗衣機、冰箱三大件。進入21世紀以來,消費欲望上升為房子、空調、汽車新三大件。
人民的社會性需要也是“日益增長”的。改革開放之初,大家都沒有什么財產,大家都較窮,大多數人都沒有多余的現金、沒有房子、沒有存款、沒有股票等,也就沒有財產安全的需要。至于食品安全、藥品安全和空氣安全等,大家都沒有這種概念。社會保障需要也一樣,可以說是從無到有,逐步建立各種制度,滿足人民對工作保障、失業保障、退休養老保障、教育保障、健康保障的需求。人們對社會公正的需要也是不斷增長的,由低到高,不斷增長。
心理性需求也一樣,由低層次向高層次不斷發展。改革開放前,只注重經濟生產,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建設不協調。近20年來,人們對價值觀、精神、道德、理想、藝術、信仰、尊重、自我實現等心理性需要日益增長。例如,藝術的目的主要滿足目、耳等的需求,人人都喜歡目視美色,因而產生美術、舞蹈等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人人都喜歡耳聆妙音,因而產生音樂、文學藝術等。改革開放前,這些需要是低層次的,現在全國上下都喜歡高層次、高雅的藝術,如高層次的音樂、舞蹈、戲劇和各種藝術品等。
三 如何解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
如何解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筆者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一)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各項建設的動力和源泉
近10年來,人民高層次的物質性、社會性和心理性需要不斷增長,人民都希望國家和政府提供高品質的物質產品,希望有一個安全、穩定、和諧、綠色、生態的居住環境,希望有一個“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20]的社會環境,希望有一個政治民主、政府清廉、辦事公平、執法公正、反腐倡廉、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希望國家和政府滿足人民高層次的精神生活需要。
2012年11月15日,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采訪十八大的中外記者親切見面時,習近平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1]各級黨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應切實了解當前人民的各種需求,深入了解當前人民的物質性、社會性和心理性需要是什么,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把人民的各種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各項建設的動力和源泉。
(二)各項建設由“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
改革開放之初,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以物質生產為核心是完全正確的,以物為本就是物質生產第一、產量第一、GDP第一、項目第一、招商第一。許多地區不考慮環境和資源成本,采用拼體力、拼環境、拼資源的方式來實現增長,這就形成了低消費、高消耗、惡環境、產能過剩等非科學的發展,從而造成投資率趨高、行政開支加大、公共福利短缺等不良現象。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也改善了,但貧富差距越來越擴大,腐敗問題越來越嚴重,食品越來越不安全,房價越來越高。新時代的發展,應該由“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以人的幸福、安全、健康等為根本。多生產高質量、綠色、健康的食品,多提供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多創造宜于人居的生態環境,多建環保安全的普通人能夠買得起的住房,采取措施使城市沒有霾;逐步擴大養老、醫療、教育保險范圍,提高低保標準,使大多數人少有所學、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加大力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縮小貧富差距,以促進社會穩定;“完善基層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22],滿足人民對政治民主的需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精神和公民道德等,建立國家共識,建立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新秩序;弘揚誠信、仁愛、友愛的品德,保障人的尊嚴與幸福;提升人的科學意識、理性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各項建設與地區之間平衡發展
十九大報告強調,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理解“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人類社會普遍追求各種關系的平衡,如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平衡,生產與消費的平衡,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收入與支出的平衡,中央與地方的平衡,地區之間的平衡,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的平衡,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平衡。平衡是健康的,不平衡是病態的。只有各種關系處于平衡狀態,社會才會均衡和諧運行,經濟生產才會可持續發展。
在新時代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注重主要矛盾與各種建設的平衡關系,也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的平衡關系。中國當前存在的許多問題,與供求關系、產銷關系、結構關系、利益關系、地區關系等不平衡密切相關,與部分地區發展不充分、部分行業發展不充分密不可分,加快現代化建設,復興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必須注重各種關系的平衡。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解決供需失衡、產銷失衡、產能過剩等問題,也就是解決地區之間、經濟結構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處理好各地區、各項建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有利于當前正在推進的供給側改革,有利于解決當前存在的供需不平衡、產銷不平衡問題,有利于防止我國走入“中等收入陷阱”,有利于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實現新時代的總目標和總任務。
(四)滿足國內需要和國外需要相結合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既要立足國內,也要走向世界。推動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既要通過不斷滿足國內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也要通過滿足世界各國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來實現。
梁啟超在1901年寫過《中國史敘論》長文,把中國歷史分為三個階段,或者叫三個中國的時期,秦之前是“中國之中國”階段,秦之后是“亞洲之中國”階段,1793年后是“世界之中國”階段。梁啟超還認為,復興中華民族,并不是只考慮本國富強,還要給全人類帶來幸福,他說:“一個人不是把自己的國家弄到富強便了,卻是要叫自己國家有功于人類全體。不然,那國家便算白沒了。”[23]“我們人數居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我們對于人類全體的幸福,該負四分之一的責任。不盡這責任,就是對不起祖宗,對不起同時的人類,其實是對不起自己。”[24]
當代的中國是“世界之中國”,當代世界是開放、互動、包容的世界。構建合作共贏、共同富裕、共享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開放包容、物質豐富、文化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既是中國人民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需求。我們既要滿足本國人民的需求,也要滿足世界各國人民的需求。我們不僅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國家,而且還要幫助世界上發展中國家建設成為現代化國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綜上所述,實現新時代的總目標,必須妥善解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建設與人民的物質需要平衡發展,社會建設與人民的社會性需要平衡發展,文化建設與人民的心理性需要平衡發展。既要滿足人民高層次的物質性需要,也要滿足人民高層次的社會性和心理性需要,只有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三類需求,人民才會感到幸福美滿,社會才會和諧穩定,國家才會繁榮富強。
中國的經驗與教訓也許值得相關國家參考和借鑒,可以少走彎路,可以減少失誤。天下太平,協和萬邦,國泰民安,人壽年豐,既是古今中國人的夢想,也是世界各國大多數人的夢想。
[1]本文根據2017年12月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兩國訪問時的一篇講稿修改而成。
[2]何星亮,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民族學研究。
[3]《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3頁;《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第166頁。
[4]《學習〈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閱讀文件選編》,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第438頁。
[5]《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24冊,人民出版社,2013,第248頁。
[6]《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的工作報告》,《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28冊,人民出版社,2013,第6頁。
[7]《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人民日報》1966年8月9日。
[8]參看《十一屆三中全會簡介》,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1/4441896.html。
[9]《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82頁。
[10]《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人民出版社,2009,第59頁。
[11]《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人民出版社,2009,第58頁。
[12]《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共中央文件選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第374、377頁。
[13]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96,第11頁。
[14]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2000,第17頁。
[15]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第14頁。
[16]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07,第14頁。
[17]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第12~13頁。
[1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第9頁。
[1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第9~10頁。
[20]《上李鴻章書》,《孫中山全集》,中華書局,1981,第8頁。
[21]《習近平等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人民網,2012年11月15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15/c1001-19591993.html。
[2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第30頁。
[23]梁啟超:《歐游心影錄·中國人對于世界文明之大責任》,《梁啟超全集》第10卷。
[24]梁啟超:《辛亥革命之意義及十年雙十節之樂觀》,1921年11月1~8日長沙《大公報》,《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七》,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