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較政治學研究(2019年第1輯/總第16輯)
- 李路曲主編
- 3708字
- 2025-04-07 16:12:31
四 結語
與先發的西方國家的近代政治發展不同。如果說西歐等先發的現代國家的政治發展是在基于市場經濟和民族國家建構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那么東南亞國家的政治發展則是在多民族存在巨大差異下開始現代發展進程的。在這種背景下,東南亞國家的政治發展所面對的基礎不是獨立的個人,而是有著各種不同民族文化差異的族群,政治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首先是建立“國家-民族”,而不是像西歐那樣的“民族-國家”。因而國族國家也就成為東南亞國家政治發展的重要內容。在這種背景下,政治發展的內容就是如何將個人和不同的群體組織起來,納入一個政治秩序中。因此,政治發展不是公民個人的發展,而首先是集體和權威的發展。通過集體和權威的力量將個體組織起來,以實現國家的進步。按照這樣一邏輯,東南亞國家的政治發展不是基于個人或公民來組織國家,而是基于整體的需要來組織國家,吸收和包容多元的個體需求。不過,由于各國具體狀況不同,而各有側重。
東南亞國家的政治發展又是在東西方文明的接觸、碰撞和交流中的政治發展。與世界上的其他多民族國家比較,由于東方文化和東亞價值的作用和影響,東南亞國家較早就形成了各自的民族與文化的歷史。在后來的發展中,不斷有新的文化和宗教加入進來,從而形成了不同文化和文明交流與共存的局面。正是在這種文化的共存中,東南亞的諸多國家在歷史上也形成了不同的王朝、王國和蘇丹國家。這些古代國家通過一定的政權力量培育了各自的文化認同和核心活動領域。因而東南亞國家的政治發展是在有著一定的文化和文化基礎上的政治發展。近代以來,東南亞國家絕大多數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但外來的文化它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逐步地產生了現代社會結構和組織形式。在內外多元因素的影響下,東南亞各國也經歷了政治上的變革,但歷史上形成的文化根基,依然使這些國家保持了自身文化上的定力,使其在外部沖擊下并未發生“巴爾干”現象。相反,在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的作用下,尤其在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作用下,這些國家通過增強自身的凝聚力和適應力而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發展。
東南亞國家從獨立時期開始就是多民族國家,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多文化構成了這些國家的普遍狀況。與西歐和北美等國家的多元文化主義不同,如果說歐美國家采取多元文化主義政策時,國內的民主、法治、社會一體化、工業水平、國家福利水平都已擁有相當基礎,而在東南亞國家,多元文化先于國家獨立前就已經存在,并歷史久遠。獨立后,這些國家的政治制度、法治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社會一體化程度等基礎尚不穩定。由此決定了東南亞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發展狀況一直受到國內高度異質性狀況的限制。因此,對于這些國家而言,保持國家的自主性和中心性,通過政權的優勢維護穩定和發展經濟一直是重要任務。
[1]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非西方國家政治發展道路研究”(項目編號:15ZDA03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2]常士訚,天津師范大學政治文化與政治文明建設研究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其寶,天津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
[3]參見張蘊嶺主編《簡明東亞百科全書》(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第3頁。書中作者列舉了10個國家: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4]參見戴維·萊文森《世界各國的族群》,葛公尚等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第376、465頁。
[5]Will Kymlicka,and Baogang He,Multiculturalism in Asi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8
[6]〔美〕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韓莉譯,譯林出版社,1999,第303頁。
[7]〔英〕米歇爾·E.布朗、〔法〕蘇米特·甘古力編《亞太地區的政府政策和民族關系》,張紅梅譯,東方出版社,2013,第177頁。
[8]〔美〕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韓莉譯,譯林出版社,1999,第307頁。
[9]Robert W.Hefner,ed.,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Singapore and Indonesi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1,p.28.
[10]轉引自韋紅《東南亞五國民族問題》,民族出版社,2003,第54頁。
[11]參見韋紅《東南亞五國民族問題》,民族出版社,2003,第54頁。
[12]韋紅:《東南亞五國民族問題》,民族出版社,2003,第54頁。
[13]〔英〕亞力克斯·喬西:《李光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第315頁。
[14]〔英〕亞力克斯·喬西:《李光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第368頁。
[15]龔潔群:《信徒與公民:泰國曲鄉的政治民族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第359頁。
[16]〔馬來西亞〕《南洋商報》1995年8月31日。轉引自韋紅《東南亞五國民族問題》,民族出版社,2003,第134頁。
[17]周方治:《東亞五國政治發展的權力集團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第200頁。
[18]張紅云:《東南亞神王文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第2頁。
[19]轉引自〔英〕彼得·丹尼爾斯等《人文地理學導論》,鄒勁風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第664頁。
[20]〔美〕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譯,華夏出版社,1988,第302頁。
[21]中國學者房寧曾用“對沖機制”概念,認為所謂的對沖就是權利的對公民的開放和“權力”的封閉,即精英政治(見房寧《亞洲政治比較研究的理論性發現》,《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第71頁)。實際上,在亞洲比較有代表性的威權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威權政治下,也在進行著有一定限度的或受到控制的民主。如新加坡的半民主,馬來西亞的種族性的半民主以及印度尼西亞的“有領導的民主”或“有秩序的民主”。
[22]〔加拿大〕貝淡寧:《超越自由民主》,李萬全譯,上海三聯書店,2009,第175頁。
[23]〔新加坡〕吳元良:《新加坡良治之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第204頁。
[24]〔加拿大〕貝淡寧:《超越自由民主》,李萬全譯,上海三聯書店,2009,第177頁。
[25]建國五原則也就是潘查希拉,即建國五項基本原則。1945年由蘇加諾提出,其內容為:“(1)民族主義;(2)國際主義(或人道主義);(3)協商一致(或民主);(4)社會繁榮;(5)神道。1945年的憲法最終確立‘潘查希拉’的排序為信仰神道;正義和文明的人道;印尼的統一;協商一致的民主;社會正義。”參見韋紅《東南亞五國民族問題》,民族出版社,2003,第239頁。
[26]Benjamin Relilly,Democracy and Diversity:Political Engneering in the Asia-Pacif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65.
[27]Benjamin Relilly,Democracy and Diversity:Political Engneering in the Asia-Pacif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32.
[28]Benjamin Relilly,Democracy and Diversity:Political Engneering in the Asia-Pacif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46.
[29]Benjamin Relilly,Democracy and Diversity:Political Engneering in the Asia-Pacif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47.
[30]Benjamin Relilly,Democracy and Diversity:Political Engneering in the Asia-Pacif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47.
[31]〔澳大利亞〕約翰·芬斯頓:《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張錫鎮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第128頁。
[32]張蘊嶺等主編《簡明東亞百科全書》(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第1351頁。
[33]張蘊嶺等主編《簡明東亞百科全書》(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第34頁。
[34]〔英〕戴維·米勒、波洛丹諾編,鄧正來主編《布萊克威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國問題研究所等組織翻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第254頁。
[35]參見〔加拿大〕威爾·金利卡《少數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鄧紅風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第90頁。
[36]領土聯邦制是一種國家分散權力的方法,它以領土為依據劃分行政區域,而不是以民族為單位。領土聯邦制典型為美國。參見〔加拿大〕威爾·金利卡《少數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鄧紅風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第99頁。
[37] 〔加拿大〕威爾·金利卡:《少數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鄧紅風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第95頁。
[38]是指在邊界劃分和權力分配上反映了少數民族群體需要和期望的聯邦制。〔加拿大〕威爾·金利卡:《少數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鄧紅風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第100頁。這種聯邦制度的典型為非洲的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和南亞的印度等國家。
[39]混合聯邦制(hybrid federalism)涉及特定的混合制度上的安排。在這種安排中,中央和國家中的主要部分保留在一個單一的體系中,同時,只有一個或兩個邊緣地區或單位下放或提供給了地區自治地位。參見Baogang He,Federalism in Asia,Cheltenham,UK,Edward Elgar,2007,pp.13-18。
[40]Baogang He,Federalism in Asia,Cheltenham,UK,Edward Elgar,2007,p.124.
[41]Baogang He,Federalism in Asia,Cheltenham,UK,Edward Elgar,2007,p.26.
[42]〔馬來西亞〕林水(木豪)等:《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三冊),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第106~108頁。
[43]〔英〕羅德·黑格等:《比較政府與政治導論》,張小勁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第334頁。
[44]〔馬來西亞〕《南洋商報》1994年11月19日。
[45]〔馬來西亞〕《南洋商報》1995年8月31日。
[46]Douglas E.Ramage,Politics in Indonisia:Democracy,Islan and the Ideology of Tolerance,Routledge,1995,p.45.
[47]參見張潔《民族分離與國家認同:關于印尼亞齊問題的個案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第174頁。
[48]〔加拿大〕查里斯·泰勒:《承認的政治》,見旺輝《文化與公共性》,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第291頁。
[49]庫卡塔斯主張:國家只是一個“仲裁者”,“其目的僅僅在于提供秩序而使人們能夠和平地生活在一起”。參見常士訚主編《異中求和: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第439頁。
[50]〔英〕亞歷克斯·喬西:《李光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第99頁。
[51]許心禮:《新加坡》,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第8頁。
[52]《泰首相擔心印尼局勢不穩定》,〔新加坡〕《聯合早報》2000年5月11日,轉引自張潔《民族分離與國家認同:關于印尼亞氣民族問題的個案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第204頁。
[53]Ian Marsh ed.,Democratisation,Governance and Regionalism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A Comparative Study,Routledge,2006,p.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