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新農保制度可持續性評估的相關研究成果

下面主要從新農保制度研究、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的內涵、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評估三個方面來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并進行簡要評析。

(一)對新農保制度的研究

當前對新農保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一是對建立新農保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制度設計的研究;二是對新農保制度運行現狀和存在問題的研究;三是對完善新農保制度對策建議的研究;四是對新農保制度社會經濟影響的研究;五是對農民參加新農保的影響因素的研究。

1.對建立新農保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制度設計的研究

在建立新農保制度的必要性問題上專家和學者已經達成共識,都認為應該盡快建立新農保制度。學者們從多個角度對建立新農保制度的必要性進行了論述。有學者從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角度進行闡述。如戴軍(2001)認為構建新農保制度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可以為國家建設積累資金;尹良春(2006)認為建立新農保是推進中國農村城市化、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條件,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有很多學者從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角度進行論述,如王章華(2009)認為建立新農保制度是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貧困化的客觀需要。還有學者從統籌城鄉發展的角度進行論述,如李祖平(2006)認為建立新農保制度是加快城鄉融合、推動城鎮化進程的重要途徑。

學者們也普遍認為建立新農保制度的條件已經成熟,這些條件包括: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建立新農保制度的政治條件已經具備(盧海元,2008);經濟發展迅速,財政收入大幅提高,為建立新農保制度提供了有力的經濟支持(王國軍,2002;張為民,2009);中國的人口、經濟結構及城鎮化條件已達到或超過多數發達國家建立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時的水平(楊翠迎,2003;趙殿國,2008);新農保的試點探索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積累了豐富的試點經驗(青連斌,2009;盧海元,2008)。

部分學者對新農保制度進行了大膽的設想和設計。在新農保制度設計的時候,大部分學者認為應當強調財政責任,加大財政投入,建立一種財政補貼型的新農保制度(陳淑君,2009;劉昌平、謝婷,2009)。部分學者對新農保的制度模式進行了大膽的設想和設計,如鄭功成(2002)、陳志國(2005)認為,應根據不同的人群,分層次、分類別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廖煜娟、潘懷明(2006)認為應當借鑒國外農業保險發展經驗,建立包括非繳費型基礎養老金、個人自愿繳費型基本養老金、個人儲蓄型或商業保險在內的全國統一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劉昌平(2008a)提出中國新農保制度應該采取“最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制度模式。

2.對新農保制度運行現狀和存在問題的研究

對新農保制度運行現狀和存在問題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大視角:一個是整體視角,即從總體上來分析;另一個是單因素視角,即從某一個方面入手來分析。

從整體視角來研究新農保制度運行現狀和存在問題的文獻非常多。張士斌、梁宏志(2012)分析了民族地區建立新農保制度遇到的困難,包括政府財政能力不足、農民繳費能力不足、農民社會養老意識薄弱、社會養老保險專門人才缺乏等。許建蘇(2012)分析了河北省新農保制度試點中存在的問題,包括捆綁繳費導致60周歲以上老人領取基礎養老金存在困難、個人繳費標準動態調整難以落實、政府補貼偏低導致繳費激勵機制不明顯、基礎養老金動態調整機制不明確、政府繳費補貼能否到位具有不確定性、基金的監管與增值存在問題、制度上具有不穩定性。李偉(2011)對河南省長葛市古橋鄉的調查發現,逆向激勵問題突出、待遇支付不規范、弄虛作假情況較嚴重、養老金水平偏低、政策宣傳不到位是新農保試點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覃雙凌、鄧文勇(2012)發現,鄉(鎮)級、村級新農保經辦機構普遍存在工作人員數量不足、人員流動性大、文化程度偏低、專業知識缺乏、辦公經費不足、超負荷運轉等問題,農民有參保能力但參保欲望不強。楊瀟、張思鋒(2012)總結了江蘇省高淳縣新農保試點的問題,包括繳費標準調整過于頻繁、繳費檔次單一、養老金水平偏低、基層經辦機構經費不足、鎮級財政補貼壓力較大等。仝愛華、姜麗麗(2012)對江蘇省宿遷市新農保試點情況進行調查后發現,存在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缺乏銜接機制、農民存在重復參保現象、地方財政負擔總體偏重、基金保值增值困難、捆綁條件不合理、經辦管理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張軍、付君梅(2013)對西部經濟發達縣四川省雙流縣的新農保試點情況進行了調研,發現存在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養老金整體待遇水平偏低、集體補助落實不到位、基金保值增值困難等問題。

另一些學者分別從某一個方面入手對新農保制度運行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研究。薛惠元、曹立前(2012)用2011年在湖北省團風縣和宜都市進行調研的605份問卷數據,從農戶視角對當地新農保試點的政策效果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新政策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待遇水平較低進而影響新農保政策效果的問題仍然存在。何暉、周素芬(2011)對湖北省12個新農保試點縣的縣級財政補貼進行風險識別,發現縣級財政補貼力度普遍較小,相應的參保繳費激勵效果不明顯。吳永求、冉光和(2012)對農民參保的收益率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現行農村養老保險政策對不同參保人群的吸引力與公平性進行研究,發現現行制度設計對年輕參保人和選擇較高繳費標準的參保人不利。

3.對完善新農保制度對策建議的研究

大多數學者通過描述新農保制度推行的整體狀況,分析存在的問題,從總體層面上提出了籠統的對策建議。例如,武萍、沈毅(2013)提出應建立統一的農村養老保險體系框架、規范基礎養老金的發放標準和方法、提高個人賬戶管理層次與水平等建議。桂世勛(2012)提出對選擇較高檔次繳費者應提高補貼標準;對累計繳費超過15年的基礎養老金再加發2%;個人賬戶基金可以委托給省級社保經辦機構投資運營;適當下調新農保個人賬戶計發月數;等等。張思鋒、張文學(2012)提出通過加強宣傳引導農民參保、逐步取消“捆綁”政策、增加繳費檔次、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等建議。蘇東海、周慶(2010)提出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新農保政策的認識水平;加強組織領導,將新農保工作做深、做細、做扎實;提高政策透明度,使參保農民明明白白繳費;建立農民異地參加新農保的轉移接續政策;等等。丁煜(2011)通過分析實施方案中的政策缺陷,提出中央財政應根據地區農村養老負擔能力指數對各地區予以分檔補助;繳費基數應隨著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而上調,并按年齡構建分檔補貼標準;個人賬戶基金實行省級管理,并借鑒各地的保險證質押貸款等基金運營方式;基礎養老金可以通過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掛鉤來體現激勵機制;個人賬戶養老金也應設立彈性領取機制;等等。

另一些學者針對新農保制度某一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具體的建議。一是有不少學者對新農保的籌資機制提出一些政策建議。如薛惠元、張德明(2010)在測算和分析新農保財政補助數額的基礎上,提出有必要重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關系,并合理劃分地方各級財政間的責任,增強政策的執行力,落實各級財政的補貼資金。劉昌平、殷寶明(2010)研究了新農保財政補貼機制的可行性,提出中國應建立基于現收現付制的財政補貼平衡模型作為新的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機制。李冬研(2011)對中央與各省對新農保的財政補貼進行分析,提出政府應加快全覆蓋的進度,完善財政投入的補貼機制,進一步完善籌資機制和待遇調整機制。華黎、李中付(2011)建議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分別按上年度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15%和5%來補貼基礎養老金;個人按上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繳費。二是有部分學者對新農保的保障水平提出了政策建議。如薛惠元、仙蜜花(2014b)提出建議適時提高繳費標準的下限和上限,落實好多繳多補、長繳多補政策,建立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等政策建議。

4.對新農保制度社會經濟影響的研究

一是部分學者研究了新農保對農民消費的影響,他們基于不同的樣本數據和估計模型,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結論。如劉遠風(2012)基于2009年和2010年湖北省50個縣(市、區)的基本經濟數據,通過構建消費的倍差法模型,認為新農保具有顯著的擴大內需效果,但是它對整個消費的影響還沒有顯現出來是由于制度覆蓋面的限制。李慧、孫東升(2014)使用結構方程模型來探索新農保對農民消費的影響,發現新農保對農民消費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影響,并認為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社會保障對消費有不同的作用。于建華、魏欣芝(2014)通過建立面板數據模型,研究發現:制度的建立與否對農民消費水平沒有顯著影響。范辰辰、李文(2015)以山東省為例,運用雙重差分法來分析新農保對農民消費的影響,發現新農保對農民消費有顯著的刺激效應,但對農民的消費能力并無顯著影響。黃睿(2016)基于2012~2013年CHARLS數據研究了新農保對高齡家庭消費的影響,發現:45~60歲參保農民的家庭消費因繳費受到一定程度的擠占;60歲以上領取養老金農民的家庭各項消費并沒有顯著增加。

二是部分學者研究了新農保對老年人勞動供給的影響。如張川川、John Giles等(2014)利用CHARLS數據采用斷點回歸和雙重差分識別策略,估計了新農保對農村老年人勞動力供給的影響,發現新農保減少了老年人勞動供給。解堊(2015)根據CHARLS兩期面板數據,利用差分-斷點方法發現:新農保政策對農村老年人勞動供給決策和勞動供給時間無影響。

三是部分學者研究了新農保對老年人生活水平和主觀福利的影響。如薛惠元(2012d)通過測算和比較新農保供給替代率和需求替代率兩個指標對新農保是否可以滿足農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現行的新農保制度提供的養老金目前無法滿足“老人”、“中人”和大部分“新人”的基本生活需要。陳華帥、曾毅(2013)認為新農保并沒有明顯改善老年福利狀況,參保老人對子女的依賴程度仍然很高,在生活的收入來源方面認為完全夠用的概率甚至還有所下降。許明、劉長庚等(2014)利用2008年和2011/2012年CLHLS兩期的面板數據,使用PSM方法分析發現,新農保影響了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代際轉移支付、居住模式及照料模式幾個方面,不但提高了參保老人的經濟以及居住的獨立性,也提高了老人生活的自我照料能力。張曄、程令國等(2016)使用PSM基礎上的DID方法分析了2008~2011年CLHLS兩期面板數據,發現新農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村參保老人的養老質量,但加劇了不同收入組別農村老年人的養老質量不平等,也并沒有縮小現有農村老年人之間的養老質量差距。張川川、John Giles等(2014)和解堊(2015)同樣運用CHARLS數據和差分-斷點回歸方法來研究新農保對農民主觀福利的影響,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前者發現新農保提高了其主觀福利,后者發現新農保對反映心理健康的抑郁指數沒有任何作用。

5.對農民參加新農保的影響因素的研究

有部分學者對影響農民參加新農保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石紹賓等(2009)利用山東省入戶調查數據和Probit模型研究發現,農民的身體健康狀況和子女是否具有養老能力等個人特征、家庭中有幾個兒子以及是否有黨員等家庭特征、社區的區位特征、農民對未來的預期和周圍鄰居的行為等是影響農民參加新農保的重要因素。羅遐(2012)利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新農保試點中的農民參保選擇和政府行為的關系,發現各級政府補貼程度、農民對新農保政策了解程度、個體的年齡與性別等均是影響農民參加新農保的重要因素。柳清瑞、閆琳琳(2012)通過利用全國20個省區市農戶的問卷調查數據,認為新農保的滿意度主要受三個變量的影響——政策信任程度、政策理解程度和給付水平,且它們的影響有一定的次序性。穆懷中、閆琳琳(2012)基于彰武縣的樣本問卷調查結果,綜合運用了描述統計、交叉列聯表和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從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個體特征、政策信任以及政策推廣實施,結果發現戶口類別、性別、年齡組、健康狀況以及文化程度等個人特征因素和政策了解程度、經辦人員服務態度、辦理手續便捷程度等政策推廣的實施因素在農民參保決策模型中影響顯著。常芳等(2014)通過描述分析和多水平隨機效應Logistic回歸模型對5省2025個農戶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農民對新農保政策的了解情況、家庭人均非農收入、政府補貼等是影響農民參加新農保的重要因素。

(二)對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內涵的研究

1.可持續性的定義

從馬爾薩斯1789年出版的《人口原理》中最早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開始,可持續性理論已從自然領域應用到社會、經濟、科技、政治等諸多方面的研究,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對可持續性所做的定義也就不同,有側重于自然、社會、經濟和科技等各方面的定義,還有綜合性的定義,如“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87)。

對于社會保險的可持續性,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觀點。林毓銘(2004)提出實現社會保障財務或基金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社會保障的可持續發展應以社會保障資源的長期有效供給、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為基礎,要結合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滿足當代人與子孫后代的基本生存權。王小春、苑帥民(2013)界定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認為在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和運行中,要注重制度的長期發展,可通過有效的監督和適當的動態調整,并在社會各部門的支持下確保制度目標的順利實現,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均衡發展;社會養老保險的可持續性不僅可以理解為一種制度發展的理想目標狀態,又可以將其理解為制度可持續發展的程度或能力水平的相對高低,并且可以進行相對定量的度量。

2.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的判斷標準

國內外的大多數學者認為制度的經濟可持續性是最重要的。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2010)提出保證養老金系統長期可持續的三大原則:待遇充足性、財務可持續性和對變化的適應性;世界銀行的報告(Holzmann & Hinz,2005)指出,能夠提供充足、可負擔、可持續和穩健的退休收入是養老金制度的基本目標,其中“可持續”是持續的財務支付能力;王曉軍、任文東(2013)從養老保險覆蓋面、養老金支出占GDP的比例、養老金替代率、養老金年度結余率等指標來分析中國基本養老保險財務上的可持續性。

也有學者提出了可持續性的綜合判斷標準。周志凱(2005)提出了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則,其一是動態發展上的可持續性原則,包括制度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其二是公平性原則,包括代內的橫向公平、代際的縱向公平。劉向紅(2011)分析了影響新農保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制約因素:制度性的制約因素,包括自愿參保機制誘發逆向選擇、籌資機制不完善;主體性的制約因素,包括地方政府職能作用發揮不充分,農民長期參保意愿不足;環境性的制約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和傳統的養老觀念。陳仰東(2012)認為實現新農保的可持續性發展要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分別是優化籌資機制、提高保障水平、基礎養老金調整制度化、個人賬戶基金保值保增、金融服務提供的穩定有效性以及建設鄉村基層公共服務平臺。陳曉安、張彥(2012)從法律、財政資金、經辦機構與人員、監督體系、投資渠道、信息化經辦條件、尊老敬老的孝文化七個方面構建了新農保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體系。

(三)對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評估的研究

當前,國內外學者對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評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老農保的評估上。

1.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評估的研究

目前關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評估的研究成果比較豐碩。有學者從基金保值保增、歷史欠賬問題、老齡化方面對影響制度可持續性發展的因素進行了定性分析(李紹光,2008)。也有學者對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人口、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外部環境進行了分析(郭士征、曹艷春,2006)。邱長溶等(2004)運用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建立了關于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可持續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

也有不少學者通過分析養老保險的收支和財務狀況,來評估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姬便便等(2003)分析了養老保險制度在實施中面臨著收不抵支、隱性債務加大、覆蓋面小、養老保險基金收繳困難等困境。郭永芳(2011)構建了養老保險收支精算模型,并對未來20年的安徽省城職保基金的收支狀況進行預測,認為從2026年起將出現缺口并逐年擴大。艾慧等(2012)采用保險精算的個體成本法,針對不同類型的職工構建精算模型,認為年度支付危機將會在2018~2036年出現,2023~2050年會出現內源性基金累積不足,從長期看,如果缺乏外源性融資,僅僅只靠制度本身的資金支持,那么統籌賬戶的財務可持續性將難以為繼。楊勇剛、姜澤許(2010)構建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支出的一般測量模型,分析了內生模型的內生變量以及城鎮基本養老保險支出水平的適度界限和制約因素。王曉軍、任文東(2013)構建出養老保險長期收支預測模型,測算分析養老金調整指數及退休年齡變動對未來收支的影響,認為如果不對現行制度實施改革,未來將會面臨支付赤字的情況。

還有部分學者從不同的理論、方法角度分析影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的因素。如封鐵英、賈繼開(2009)應用系統工程的理論方法,通過構建狀態轉移矩陣模型,分析了人口“城鄉-年齡”結構聯動對城職保可持續性的影響機理,認為城職保的可持續性受到“農村人口、農民工和城鎮人口”數量及其結構變動、“未成年人口、勞動年齡人口、老年人口”數量及其結構變動的雙重影響。張靜(2009)認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運行及可持續發展受到人口、宏觀經濟以及就業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雷曉康等(2014)對影響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的內、外部因素進行分析,認為養老保險應該克服制度上、財務上和管理上的這些制約因素進而實現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席恒、翟紹果(2014)提出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合理的養老保險項目、科學的費基費率是實現公平可持續養老保險制度的三條重要路徑。

2.對老農保制度可持續性評估的研究

老農保依據1992年民政部發布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民辦發〔1992〕2號,以下簡稱《基本方案》)建立,實行以個人繳費為主的完全個人賬戶模式。在老農保制度建立初期,無論是政界還是學術界,各方都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其中,學者劉翠霄(2001)認為,《基本方案》基于中國農村人口多、底子薄、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國情,是一個適應中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極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史伯年(1999)提出《基本方案》的出臺與推行,標志著中國農村養老保險從無到有,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體系。

1999年,在老農保制度被清理整頓以后,學術界紛紛對老農保制度進行評估和反思。王國軍(2000)認為老農保問題的關鍵在于,這種完全由農民自己繳費的保險顯然已經不符合社會保險的含義,反而走向了商業保險的道路。劉子蘭(2003)對老農保制度進行反思,指出老農保制度存在政府不承擔財政責任、基金保值增值風險完全由個人承擔、保障水平偏低等缺陷,該缺陷是導致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的發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的原因之一。趙慶國(2004)指出老農保制度存在制度穩定性差、機構設置不明確、基金保值增值亟待解決、費率制定不科學、城鎮職工和農民社會養老保險的不平等、農村人口流動性增大造成農民養老保險繳納和領取中斷等問題,使得老農保的可持續性差。劉昌平、謝婷(2009b)對老農保制度做出了系統的評估,指出老農保的制度設計存在未能充分體現社會保險的本質特征、預期基金增值率過高、未對轉移接續做出具體安排、月標準計發系數不合理、大齡和低齡參保者待遇差距較大、制度不穩定、沒有建立養老金調整機制等問題,制度推行中存在保障水平過低、保大不保小、征收管理和賬戶管理不規范、強制推行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老農保制度不具備財務上的可持續性。張守玉(2009)運用建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對老農保制度做出評估,發現老農保在制度穩定、保險效果、資金供給、組織管理、監督機制及代際平衡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已經無法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應盡快摒棄。

3.對新農保制度可持續性評估的研究

當前對新農保制度的可持續性進行系統性評估的文獻并不是很多。部分學者對新農保的政策績效以及面臨的風險進行評估,如王翠琴、薛惠元(2011b)從制度建立和運行程序上識別出五大類新農保風險,即制度設計風險、籌資風險、基金投資風險、操作風險和給付風險,并從這五個方面選取合適的指標構建出新農保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王翠琴等(2014)從新農保政策運行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基金管理和經辦服務四大方面設計新農保政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并對運用該指標體系對湖北省團風縣和宜都市新農保制度的運行情況進行績效評估。

有部分學者對新農保財政保障能力的可持續性做出評估。如程杰(2011)在2013年、2015年、2020年實現全覆蓋的三種方案的基礎上對新農保財政負擔進行測算;封進、郭瑜(2011)模擬了2010~2050年農村人口的數量和結構,并對新農保財政補貼數額進行測算;薛惠元(2012e)基于政策仿真學的視角,對2010~2053年新農保財政保障能力做出模擬預測,認為從整體來看,若中國經濟能實現持續穩定增長,中央及地方財政將都能負擔得起新農保的財政補助,但貧困地區的地方財政特別是縣級財政的保障能力可能會存在不足;李瓊、姚文龍(2013)從公共財政的角度對西部新農保制度可持續發展做出研究,指出財政在支持西部新農保制度中存在基礎養老金偏低、“一刀切”的財政負擔結構拉大了西部農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以及地方財政“補入口”造成西部農民養老不公平等問題。

也有部分學者通過模擬測算新農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對新農保基金收支平衡的可持續性做出評估。如薛惠元(2014a)構建了基金收支平衡精算模型,運用整體法對中國新農保個人賬戶基金在2010~2054年的收支情況進行模擬和預測,結果認為2049年新農保個人賬戶會出現收不抵支的情況;薛惠元、仙蜜花(2014a)構建了預測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個人養老基金收支平衡的精算模型,運用個體法發現個人賬戶基金存在收支缺口;米紅等(2016)從保障水平和基金收支平衡兩個因素考察新農保制度能否可持續發展,通過人口預測、構建新農保收支精算模型和農村老人基本生活支出預測,系統地研究了新農保的運行情況和趨勢,發現新農保基金將會在2051年耗盡。

還有部分學者基于農民個人的繳費行為和繳費能力來探討新農保的可持續發展。聶建亮、鐘漲寶(2014)從農民參保繳費檔次選擇的視角出發,提出提高農民參保的繳費檔次是實現新農保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薛惠元(2012c)認為新農保制度的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是新農保個人籌資能力的可持續性,從我國整體來看,農民基本上都具備新農保的個人籌資能力,但是新農保繳費對于少數貧困地區的農村居民來說仍是無力承擔的,建議通過提高農民收入等措施來實現新農保個人籌資的可持續性。薛惠元(2014b)選取農民參保繳費的機會成本、養老金凈轉入額等指標來分析農民繳費意愿的可持續性,發現新農保是一項純受益賺錢的制度,在綜合考慮安全性、穩健性和收益性等方面,認為一個理性的農民是不會隨意棄保的。

(四)對已有研究的評析

在國發〔2009〕32號文件出臺以前,學者們主要針對新農保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新農保的制度設計展開研究。國發〔2009〕32號文件出臺后,確定新農保制度為“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的模式。因此,該文件出臺后,前期關于新農保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制度設計的研究已經過時,并成為歷史。

在國發〔2009〕32號文件出臺后的新農保試點階段,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是新農保試點方案以及新農保在試點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目前,隨著新農保制度的全覆蓋和走向成熟,學者們提出的新農保制度存在的問題也部分得到解決,當初的部分問題目前也已不復存在。例如,國發〔2014〕8號文件出臺后,廣受爭議的“捆綁式”繳費被取消;“參保人死亡,個人賬戶資金余額可以依法繼承”,個人賬戶中政府補貼產權不明晰的問題已解決。又如,《關于做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銜接的通知》(國人口發〔2009〕101號)、《關于做好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優撫制度銜接工作的意見》(人社部發〔2012〕15號)、《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人社部發〔2014〕17號)等一系列規章的出臺,基本解決了新農保與其他制度銜接不暢的問題。再如,2015年國務院出臺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國發〔2015〕48號),新農保基金保值增值難的問題也將得到解決。

在新農保實現制度全覆蓋后,學者們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影響農民參加新農保的因素、新農保的社會經濟影響等方面。研究方法側重于利用實地調研數據做實證分析,或者通過人口預測和構建精算模型做出精算分析。

縱觀國內外關于養老保險可持續性評估的研究,可以看出,當前對養老保險可持續性評估的成果主要針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老農保。盡管當前國內外關于新農保的研究成果已經非常豐碩,但對新農保制度可持續性評估的文獻比較少,已有的研究大都是針對新農保制度的某一方面,如新農保制度的財政保障能力、基金收支平衡、個人籌資行為和個人籌資能力的可持續性進行的研究,而從整體層面對新農保制度的可持續性進行系統性評估的文獻非常少。基于此,本研究作為創新嘗試,探討新農保制度可持續性的內涵及特征、構建制度可持續性評估的指標體系,對新農保制度的可持續性進行短期靜態綜合評估及分項目的長期動態評估,總結影響其可持續性的原因,并嘗試提出促進新農保制度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豐富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理論體系,為最終建立全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供理論參考。在實踐層面,對新農保制度的可持續性進行評估,并分析影響可持續性的因素,可以為相關部門解決試點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決策依據,不僅有助于新農保制度的可持續發展,而且能有效發揮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阳县| 霍林郭勒市| 盐源县| 大新县| 公安县| 久治县| 江川县| 静安区| 尼木县| 惠水县| 增城市| 乐山市| 安福县| 湖南省| 开平市| 巫溪县| 凤城市| 渭源县| 巨野县| 乌拉特后旗| 乌拉特前旗| 弥渡县| 札达县| 宝兴县| 平果县| 峡江县| 晴隆县| 眉山市| 汉寿县| 东丽区| 汪清县| 黄陵县| 蒙山县| 特克斯县| 澜沧| 喀喇沁旗| 霍州市| 普兰店市| 阳春市| 赞皇县|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