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第一節 養老的迫切性與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

老有所養問題一直是農村居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不僅是整個農民問題的關鍵,也是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很多農村年輕勞動力進城務工,使得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且這種狀況會存在較長時間。為了應對農村地區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

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末,1992年出臺《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要求建立以個人繳費為主、完全個人賬戶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老農保),但是由于制度設計缺乏合理的精算基礎,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老農保發展十分緩慢,并在1998年后遭到重創。21世紀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多次發文鼓勵各地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2009年國務院正式發布《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文件),要求在“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基本原則基礎上,強調政府補貼,探索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制度。該文件的出臺,標志著新農保制度建設和試點推廣工作的開始。

任何一項制度的建設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新農保也不例外,在制度試點和推行過程中將會遇到很多問題。例如,經濟下行背景下新農保財政補貼的政府壓力與可持續性問題;新農保保障水平過低,無法滿足農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的問題;城鎮職工與新農保保障水平差距過大的問題;新農保繳費激勵機制不足,農民普遍選擇最低繳費檔次以及“斷保”的問題;新農保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尚未建立,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連年上調的矛盾的問題;新農保基層機構經辦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等等。為避免重蹈老農保的覆轍,在新農保制度試點和實施的過程中,有必要對其可持續性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中共十八屆三中、五中全會均提出了“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因此,全面評估新農保制度的可持續性,并提出相關建議,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五中全會精神的具體體現。本書基于此背景進行研究,目的是討論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新農保制度,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快速、健康與持續地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汾西县| 白城市| 汶川县| 梨树县| 大丰市| 光泽县| 满洲里市| 四平市| 许昌市| 绥阳县| 韶山市| 嘉荫县| 贵南县| 绥宁县| 大埔县| 鄂伦春自治旗| 庐江县| 措勤县| 克什克腾旗| 元朗区| 九台市| 凤庆县| 肇东市| 汨罗市| 江达县| 启东市| 荣昌县| 墨江| 栾川县| 桦川县| 江都市| 化德县| 溧水县| 海丰县| 会宁县| 芮城县| 江山市| 建昌县| 门源| 都匀市| 新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