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特稿

關于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思考

鄒進文[1]

摘要:“雙一流”建設將極大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只有厘清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內涵和二者的關系,才能更好地進行“雙一流”建設和加強本科教育。學科是知識的集成,是知識體系;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平臺,是廣義的課程體系。學科與專業既要一體化建設,又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以促進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學科 專業 一體化建設

2017年9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正式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一時間,學科建設成為高校關注的熱點和焦點。2018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將本科教育置于最優先的地位,強調以本為本。以上舉措,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高校的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但在實踐中,有些高校對于如何處理學科建設與本科教育基本組織形式的專業建設的關系存在偏頗之處。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內涵是什么?它們是什么關系?這是當前高等教育亟待冷靜思考與認真謀劃的問題。

本文擬就學科與專業的關系做一些不成熟的探討。主要介紹三個方面的問題:什么是學科,什么是專業,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關系。

一 何謂學科

人類在進行文明的創造中不斷進行各方面知識的積累,構建起各種知識體系,這種知識體系就是學科。據考證,漢語“學科”一詞最早出現于宋代。北宋歐陽修等編的《新唐書》載:“自楊綰、鄭余慶、鄭覃等以大儒輔政,議優學科,先經誼,黜進士,后文辭,亦弗能克也。”[2]這里的“學科”指學問的科目門類。孫光憲編的唐五代筆記小說集《北夢瑣言》載:“咸通中,進士皮日休進書兩通:其一,請以《孟子》為學科。”這里的“學科”指科舉考試的學業科目。20世紀上半葉,在西學東漸中,中國以“學科”一詞,對譯英語“discipline”“subject”等詞。與許多中國古代漢語詞語(如經濟)的詞義發生根本性變化不同,古代的“學科”一詞的詞義并未發生根本性轉變,基本上與知識體系相似。這反映出中國學科體系發展的歷史悠久性。

(一)中國學科分類簡史

作為知識體系的學科,其演進與人類文明的進步緊密相關,每一個時代都有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的學科體系。在中國,學科分類的歷史大體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古代農耕文明時代的學科分類。

中國古代從唐代開始就將學科分為四大部分:經、史、子、集。

經部的內容主要是政治、道德規范、教化等,它是國家立國的指導思想,科舉考試亦主要考查經書的內容。中國經部的著作有其演變的歷史過程,經書是慢慢增加的,由漢代的五經(《詩》《書》《禮》《易》和《春秋》)發展到宋代的十三經(增加了《論語》《孟子》《孝經》和《爾雅》,《禮》擴充為《周禮》《儀禮》和《禮記》,《春秋》擴充為《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由于漢代以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些經書都是儒家經典。

史部的內容是各種類型的史學著作,中國是一個十分注重歷史的國家,歷代官私史乘汗牛充棟。這些史學著作有的是按年代順序編的編年體著作,有的是以事件為綱編的紀事本末體著作,史部著作中最著名的是清乾隆年間詔定的二十四史。

子部內容為諸子百家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反映了中國古代文明包括自然科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舉凡數學、天文歷法、醫學、藝術、陰陽五行等方面的著作均屬子部。

集部為文學著作,集中體現中國古代文學的成就,包括小說、詩歌、戲劇等方面的作品。農耕文明時代,生活節奏緩慢,文人雅士浪漫悠閑,文學成就輝煌,唐詩、宋詞、元曲不斷開拓中國古代文學的新境界。

第二階段是中國近代的學科分類。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了由農耕文明向近代工商業文明不斷轉型的過程,隨著近代工商業文明的發展,立足于農耕文明時代的經、史、子、集的學科分類方法不適合新的工商文明時代。

清朝末年,中國在教育近代化的過程中,借鑒西方,引進西方近代學科分類體系。1904年1月清政府頒行《奏定學堂章程》,這是中國歷史上頒布的第一個近代教育法規,它將中國大學堂分為經學科、政法科、文學科、商科、格致科、工科、農科和醫科八科,格致科即理科。從此,“四部之學”演變為八科之學,四部之學僅保留作為國家立國指導思想的經學科,反映了清末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價值取向。中國歷代重農抑商,商人地位低下,甚至商人的子女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商科的設立是中國近代工商文明發展在學科分化領域中最顯著的表征之一。

民國初年北洋政府頒布的學制取消了經學科,將大學分文、理、法、商、醫、農、工等七科,基本延續了清末學科分類的做法,成為民國時期大學學科設置的基本依據。

第三階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學科分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按照蘇聯模式對高等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校調整,以適應計劃經濟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當時主要是對綜合大學進行拆分,按國民經濟的部門設立各種單科性大學。至于學科目錄,并沒有對民國時期的學科分類做大的調整。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學科目錄經歷了四次調整。第一次是1983年,將學科分為10個科目:文學、理學、法學、農學、工學、醫學、經濟學、哲學、教育學、歷史學。民國時期,經濟學歸于法學科,這次學科目錄調整將經濟學從法學科中獨立出來并取消商科,商科的有關學科歸于經濟學科,同時增加了教育學、哲學、歷史學。第二次調整是1990年,增加了軍事學。第三次是1997年,增加了管理學。第四次是2011年,增加了藝術學。所以,目前中國共有13個學科門類。

(二)學科建設

學科是知識的集成,是知識體系。學科建設重在知識的保護、傳承和創造,創造知識的能力是衡量學科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標準,創造能力越高,學科水平越高。學科水平決定了學校的層次,學科水平越高,學校的層次也越高。國際上各種類型大學的劃分,大體上是以學科發展水平為主要依據進行的。因此,建立一流大學的核心是建立一流學科。國家的“雙一流”建設,理所當然是以學科建設為中心展開的。

學科建設應主要著力于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凝練學科建設方向。學科建設不可能無所不為,而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為什么要這樣?主要是學校學科建設受資源約束。無論是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其資源是有限的,即使是有強大財力支撐的一流大學,也沒有辦法把所有的學科建成一流學科。高水平一流學科建設需要巨額投入,特別是需要優厚待遇延聘一流師資。任何大學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學科建成世界一流學科,凝練學科發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每個大學都要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學科。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大學發展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第二,聚集學科人才。知識的創造是靠一流人才完成的,人才是立校之基,是一流學科建設最稀缺的資源。正因如此,1931年,梅貽琦先生在就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演講中就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莫不是以尊重人才著稱于世的。建設一流大學,要圍繞有競爭力的學科引進一流人才,厚植學科發展之基。

第三,推出創新性成果。學科建設的成果不在于數量,而在于質量。創新成果的數量與質量是學科發展水平的最突出的標志。在學風趨向浮躁的當下,要鼓勵學者“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鍥而不舍的學術創新精神。在職稱評審、科研獎勵、學科評估等方面,一定要進行正面激勵。

二 何謂專業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平臺,是廣義的課程體系。漢語“專業”一詞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時期,是指從事某種專門的職業或者某種專門的學問的意思。南朝宋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后漢書·獻帝紀》載:“今耆儒年逾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專業。”[3]這里的“專業”是指專門的職業。唐李嶠《上張明府書》載:“嶠西垂之賤吏耳,技非專業,未始存于劍書。”這里的“專業”是指專門的學問。

古代的職業培訓是通過人對人、點對點的師徒制完成的,近代以后隨著職業的分化、專門化,開始由學校設立專業來進行大批量的培養。專業實質上是職業訓練的課程體系,具有職業導向性。社會需要什么樣的職業,學校就要設立相應的專業培養相應的人才,滿足社會的需要。

專業建設亦有三大主要因素。

第一,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既要領袖人才,也要一般的管理人才,還要各種應用型技術人才。不同規格的人才,其課程體系是不一樣的。要針對不同的培養目標,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實際上,應由不同類型的大學完成各層次人才的培養。

第二,推出高水平課程與選用高質量的教材。課程體系在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旦確定了培養目標,就需要開設相應的課程。各門課程的知識主要是通過相關的教材傳授的,教材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課程的學習效果。因此,必須優選高質量的教材。一時間,受利益影響,各種教材充斥市場,需要采取斷然措施加以治理。

第三,高水平的師資。高水平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手段的更新。但這些都是“術”,而不是“道”。現在許多大學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術”上,不太重視“道”。教師的授課效果、水平,主要應看其授課內容,大學應有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的科學方法。

三 學科與專業的關系

“雙一流”建設激發了各個高校進行學科建設的積極性。2018年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以后,各高校開始越來越重視本科教育。那么,高校應如何處理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關系呢?

(一)學科與專業應進行一體化建設

學科建設最重要的使命是知識的創造,學科是研究者研究的平臺,而專業最重要的使命是培養人才,專業是學生學習的平臺。正是基于這個原因,以研究為導向的博士與碩士學位點是按學科進行劃分的,而本科生是按專業進行劃分的。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教學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研究生教學應注重學術創新能力的培養,課堂上老師講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前沿問題、治學經驗是適宜的,但在本科課堂上應側重于知識的系統性學習,在課堂上過多地介紹這些是不適宜的。

在高等學校中,往往存在重視一流學科建設、輕視專業建設(主要是研究型大學)和重視專業建設、輕視學科建設的傾向(主要是應用型大學),以上兩種傾向都存在問題。高水平的專業建設不能脫離高水平的學科建設,高水平的學科建設也不能脫離高水平的專業建設,學科與專業應進行一體化建設。

任何大學都要重視學科建設,因為專業是綜合多門學科知識而形成的人才培養體系,專業建設的主要依據來源于學科,學科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沒有高水平的學科,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專業。“以本為本”在很多學科發展水平不太高的學校有一定的道理,但據此就淡化、不重視學科建設是沒有道理的。同樣,任何大學都要重視專業建設。大學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養,知識的創造必須為人才培養提供支撐,否則學科建設就會偏離方向。高水平的專業建設也可以為高水平的學科建設培養后備人才。

(二)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路徑有異

雖然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相互促進,互為依托,但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往往又存在矛盾。具體而言,高校知識的創新成果具有更高的顯示度,教學活動的成果則難以獲得社會的認可。因此,從事學科建設的教師不太愿意抽出更多的精力從事專業建設,這就是通常所講的科研與教學的矛盾。這個矛盾在當下的中國高校普遍存在,應該引起高度關注并逐步加以解決。

大學管理者需要區別對待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促進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協調發展。學科建設,特別是人文社科類學科的建設,可以多一點無為而治,讓學者有更多的自由思考時間,讓其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長期扎實研究,推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目前中國大學人文社科類學科建設普遍存在行政干預過多、追逐短期收益(課題經費、各種獎勵)的傾向,造成知識創造能力嚴重不足,低水平重復研究的情況愈演愈烈,嚴重制約了學科建設。

但是,大學行政組織在專業建設方面必須有為,使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才培養方面。如果無為而治,勢必造成教師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專業建設(編寫教材、上課、為學生答疑等)上。大學在專業建設有為方面,主要可以通過正向與負向激勵兩方面加以實施。負向激勵就是列出教師的負面清單,如明確規定所有的教師都必須上本科課堂,否則就不能晉升職稱,考核不合格。正向激勵主要是通過科學的評價體系,區分出教師的教學工作績效,采取榮譽獎勵、待遇提升獎勵等各種措施重獎優秀教師。

參考文獻

[1](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第5637頁。

[2](南朝宋)范曄著,羅文軍編《后漢書》,太白文藝出版社,2006,第64頁。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and Majors

Zou Jinwen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 World-Class”initiative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Only by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major constru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an we better carry out “Double World-Class”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the protection,inheritance and creation of knowledge;major is the platform for talent cultivation and a broad curriculum system.Disciplines and majors must be integrated,and differe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and majors.

Keywords:Discipline;Major;Integrated Construction


[1]鄒進文,男,湖南益陽人,經濟學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2](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第5637頁。

[3](南朝宋)范曄著,羅文軍編《后漢書》,太白文藝出版社,2006,第6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来县| 文昌市| 南通市| 勐海县| 朔州市| 宁化县| 临沂市| 原阳县| 东海县| 伊春市| 北宁市| 仙居县| 湖口县| 深圳市| 武冈市| 金乡县| 越西县| 大悟县| 章丘市| 临城县| 怀柔区| 凤翔县| 洞口县| 法库县| 东阳市| 金华市| 普洱| 宁强县| 大悟县| 石林| 苍山县| 丰宁| 井冈山市| 博乐市| 京山县| 沾益县| 肥乡县| 桐乡市| 涟水县| 和田市| 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