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外溢效應: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思考
- 郝愛民
- 986字
- 2025-04-07 16:10: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 研究方法
本書綜合服務經濟學、產業經濟學、農業經濟理論、計量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學科,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采用理論規范分析與數據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見圖1-1)。
(一)服務經濟學、農業經濟學結合新興古典經濟學等理論,多學科理論交叉綜合運用
綜合運用服務經濟學、新興古典經濟學、農業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理論,分析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和農業的關系,從分工、交易成本、產業鏈整合理論多角度解析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全面研究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外溢效應的形成機制、外溢渠道,進行效應測算。
(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多種計量方法、多層面檢驗測算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外溢效應
國內關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成果中,定性的多,定量的少。本書力圖克服這一缺陷,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視為一個整體系統,注重分析各個組成部分的互動關系和結構優化,將規范與實證相結合,定量測算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對農業的影響,運用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提供的方法實證分析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業的外溢效應。多種計量方法(面板數據、門檻效應、DEA、SFA)、多層面檢驗測算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外溢效應的存在性、大小和外溢渠道,并在定量的基礎上對中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優化進行定性的分析。
(三)實地調查和文獻研究相結合的方法
本書通過實地調研,從已有研究文獻中發掘理論前沿,梳理研究路線,在理論分析和對農業生產性服務分類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基于技術接受模型和計劃行為理論的農戶農業生產性服務內容及組織形式選擇模型,并利用全國4個省份1172份農戶的調查數據,采用多值無序響應模型(mlogit模型)對農民農業生產性服務選擇進行實證研究。分析了影響農戶農業生產性服務模式選擇的因素。
(四)歷史檢驗和橫向對比相結合方法
本書既分析中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現狀特征和演變規律,又總結發達國家經驗;對比國外生產性服務業結構,深入探討在轉型過程中中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供給現狀、需求影響因素,從具體實踐中觀察總結出擴大中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外溢效應的路徑,使對策更具可行性和針對性。

圖1-1 本書研究技術路線
二 數據來源
本書研究數據來源如下。
第一,《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等統計年鑒。
第二,由中國農科院農經所及項目組實地調研所得的住戶問卷調查數據資料,主要包括遼寧、山東、江蘇、河南等地區的綜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