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資源產業化研究:以河南為例
- 侯燕
- 5601字
- 2025-04-07 18:05:30
第二節 文化資源的產業化之路
一 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本
(一)文化資本的概念
“文化資本”也是經常被提到的一個概念。法國的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在1986年《資本的形式》一文中第一次完整地界定了“文化資本”的概念。布迪厄認為,文化資本分為三種基本的形態:一是文化的具體化、實體化狀態,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淀,文化通過精神和實體的形式得以表達;二是客觀的、物化的狀態,以物品的形式(比如藝術作品、圖書、文字、工具、機器等)存在著,表達歷史上某時期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內涵;三是制度的狀態,是文化從個體層面到集體層面、從個別到共有的升級。這一狀態賦予了文化資本完全地原始性的資產的屬性。[4]其中,這里提到的文化資本的第一種形態對應了文化的形成過程;第二種形態對應的是客觀的、物化的、有形的文化資源及文化產品;第三種形態對應的是將文化、文化資源這一生產要素作為資本的一種特殊形式(文化資本)納入社會生產、文化生產過程之中,實現資本的增值。布迪厄的“文化資本”概念所涉及的范疇較廣,在這里,我們僅就文化資本與文化資源轉化、文化產品生產等相關的問題展開分析。
(二)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本
文化資源是一種可以投入生產過程中并且不斷為人類社會創造財富的物質與精神形態。與文化資本相比,文化資源概念注重將文化作為資源來看待,強調文化資源的數量與品質、內涵與文化價值。而文化資本注重將文化作為資本來看待,強調文化參與社會生產、文化產品生產的作用。可以說,文化資源本身并不是資本,文化資源可以被用來開發、利用,轉化成經濟資源,也可以僅僅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保護起來,加以欣賞。只有當文化資源進入社會生產領域,在其中發揮了作用、產生了效益、創造了價值并取得相應的回報,這時才成為資本。
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除了勞動力、土地、資本、管理等要素的參與之外,科技、文化、創意等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文化是文化產品生產的基礎性要素,而文化產品生產是文化資源的資本化過程,是文化資源到文化產品的必經階段。文化資源的資本化就是將一切有形的、無形的文化資源,通過市場機制配置到文化產品生產的各個部門,生產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文化商品,從而實現盈利的過程,即文化資源的商品化和產業化。[5]
總之,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文化與經濟融合、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的有效路徑。
二 區域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路徑
文化資源的產業化即文化產業的發展涉及文化資源的價值、類型、數量等因素,也與當地人力資本狀況、相關產業發展狀況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政策等因素密切相關。由于不同地區文化資源、人力資本、相關產業發展、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政府政策等存在差異,各地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競爭力不盡相同,文化產業發展的側重點和產業化路徑也存在差異。總體來講,文化資源越豐富、文化價值越高,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越好;而人力資本越充裕、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和城市,文化產業越繁榮,對社會發展的貢獻也越大。此外,區域間文化產業發展的不平衡性還表現在不同地區文化產業類型的差異上。
(一)以文化資源為主導的開發——“文化資源+旅游”
該類型的文化產業對文化資源具有較強的依賴性。獨特的文化資源如文物資源、民俗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等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是該類型產業運作中起主導作用的要素。對于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而言,“文化資源+旅游”等類型的文化業態更強調利用本地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來帶動文化產業發展,是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重要選擇。
以文化旅游為例。文化旅游業是指旅游者為實現特殊的文化感受,依托獨特的文化資源進行文化體驗,從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種旅游類型,是相對于自然觀光、度假療養等而言的一種特殊旅游類型,也是通過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而形成的文化產業。中國文化旅游可分為以下四個層面,即以文物、史記、遺址、古建筑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層;以現代文化、藝術、技術成果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層;以居民日常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祭祀、婚喪、體育活動和衣著服飾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層;以人際交流為表象的道德倫理文化層。
不少文化資源大省將文化旅游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以云南為例,云南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被稱作“1+X”模式,即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演藝業、民族民間工藝品業、文化娛樂業、會展業、出版業、醫療保健業等相關行業的共同發展。文化資源重鎮大理則更傾向于以項目來帶動的模式。以項目帶動產業的發展,培植一批有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與之不同,山西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則是以豐富的文化資源為依托、強調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發展模式,旨在構建和完善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武昌則提出要綜合利用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資源,通過重點策劃并打造出“首義文化”“黃鶴文化”以及“古代楚王府古街文化”等系列品牌項目,建立文化產業發展的項目集群。
河南省也擁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旅游資源與文化資源的整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以古文化、黃河、少林寺、太極拳、尋根覓祖、洛陽牡丹、開封菊花為特色的文化旅游線路,也推出了不少相關的旅游精品,嵩山少林寺、洛陽龍門石窟、焦作云臺山、開封清明上河園、白馬寺、安陽殷墟等一批精品景區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具體地,河南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及其存在的問題在本書第三章展開分析。
(二)以內容為主導的開發——“文化資源+創意”
以內容為主導的文化產業開發中創意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文化資源到文化產業的轉化過程中,突出創新、創意和品牌,弱化資源的傾向日益明顯。當然,強調創意并非不需要文化資源等要素的參與,但是在該類型文化產業的開發中,文化資源已經無法使自身在競爭中獲得壟斷性的地位。或者說該類文化產業的開發中,競爭優勢只能來自創意,因而注重創意、求新求變是該類文化產品生產創作的核心。文化資源是文化創意產業內容的來源,而創意、創新則是文化產業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無論是有形的文化資源還是無形的文化資源,“資源+創意”都可以賦予文化產品的生產創造性和個性,使其成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研究和發明,而每一件文化產品之間都具有不可重復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
毫無疑問,文化資源是創意產業,尤其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資源基礎,文化資源越豐富、獨特的地區,其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可行性也就越大。然而創意產業發達的地區卻并不總是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不少文化資源并不豐富的地區,其創意產業的發展甚至更為成功。具體而言,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文化資源并不總是體現在物質文化方面,文化資源并不豐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其他地區的文化資源開發出具有較高品質的文化創意產品來。如美國迪士尼推出的《花木蘭》《功夫熊貓》等作品家喻戶曉,其中就借鑒了中國歷史中“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和“功夫”“熊貓”等中國文化因素。二是目前文化資源開發中存在同質化問題。幾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而各地由于環境、歷史的差異,更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這些本應成為各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卻由于創新、創意的缺乏,抄襲、復制、模仿等現象,忽略甚至毀壞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傳統和歷史風貌,文化創意產品的同質化問題十分嚴重,文化創意企業產品的“山寨”現象頻頻出現,并進一步導致各地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的消失。
此外,創意的主體是人,區域人力資源狀況會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以內容為主導的文化產業需要綜合運用各種能力才能更好地進行文化企業的產業化運作,通過綜合運用能力,創造文化產業價值,來促進整個產業的不斷發展,并最終實現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這種能力包括創意策劃、開發、經營、管理、營銷、整合能力等,核心是人才。以新聞傳媒業為例,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的發展,傳統報業已逐漸被新媒體取代,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不少新聞傳媒企業開始依托其原有的內容制作優勢和人才優勢,運用其創意策劃、管理、經營等能力不斷實現欄目的推陳出新、內容生產和制作方式的轉變、傳播渠道的拓展、多元化和集團化的經營,從而獲得競爭優勢,實現企業的盈利。當然,人才是實現上述目標的基礎和根本,也是該類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具體地,以內容為主導的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將在本書第四章有所涉及。
(三)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開發——“文化資源+科技”
文化資源與科技之間具有天然的融合性。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強調高科技手段的應用。電子游戲業、動漫業以及新媒體等就屬于此類文化產業,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和輻射力。以游戲業為例,與其他地區相比,上海游戲開發企業能最早地接觸到最先進的IT技術和軟件開發技術,在全國游戲開發行業中占據著較大的市場份額。2017年,上海網絡游戲產業產值達到569.3億元,同比增長24.6%,占中國網絡游戲產值的28.3%。[6]技術優勢演變為競爭優勢,從而吸引了更多人才、資金、資源的集聚,這有利于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的企業進一步拉大技術差距,構建更為堅實的技術支持體系,形成區域該類文化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對于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文化企業來說,只有通過不斷地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才能贏得市場,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與此同時,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有共生性和融合性。隨著創意和新技術的運用,文化產業正不斷發展出一系列新興文化業態,并在帶動新興產業及其關聯產業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新興文化業態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數字化技術、互聯網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廣泛應用,即“文化+科技”。具體地,科技在文化產業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文化內容制作、傳播手段的運用等方面。除此以外,以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革命也逐步波及設計、游戲、廣告、出版、影視廣播等傳統行業,新興文化業態層出不窮。其中,依托于網絡技術與新媒體技術的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類新興產業包括數字動漫、網絡游戲、廣告等;基于數字技術搭建平臺的文化信息傳播服務類主要有博客、微博、社交、門戶、新聞、電子商務、互動社區等網站以及電子書、手機報、手機新聞、手機彩鈴、手機廣告、手機視頻、微信、流媒體、新型電視媒體等;通過數字化技術與傳統文化產業的相互融合而產生的傳統文化業態演變類,包括數字電視、數字電影、數字出版等;文化休閑娛樂服務類則主要包括利用新技術打造的文化旅游服務、實景演出等。
可以說,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會帶來文化產業的巨大變革。目前,上海已逐漸形成文化創意產業集群。這些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將創意產業中相互關聯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對集中的若干企業和機構集合,并逐漸形成強有力的群體競爭優勢和集群發展的規模效益,從而帶動了周邊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具體地,河南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問題在本書第四章展開分析。
總之,文化資源、創意和技術是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以文化資源為主導的文化產業中,創意和技術也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樣地,以創意、技術為核心的文化產業中,文化資源的開發和文化價值的挖掘也是重要的環節。
三 文化品牌與區域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
品牌的培育是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地區不遺余力在推進的環節,因此,培育中原文化品牌可以說是河南豐富文化資源轉化的關鍵,也是未來河南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影響力提升的重中之重。具體地,河南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與品牌培育的問題將在本書第五章進行探討。
文化品牌是區域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文化品牌與文化產業發展相輔相成。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差異主要取決于不同地區對其現有文化資源的駕馭和利用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文化品牌數量和影響力的差異。一方面,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會提高其對資源、企業、人才等的吸引力,逐步形成區域的產業集聚優勢,有利于區域資源配置能力的提升和產業結構的升級。而地區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域內企業的發展壯大以及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等都為品牌的培育和營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文化品牌又影響著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文化品牌是影響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其次,文化品牌有助于文化產品的營銷,以及區域文化產業形象的提升。因此,為更好地促進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各地應將文化品牌的培育作為提升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品牌的創建突出區域文化產品的特色和知名度,加大區域品牌整合的力度,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附加值,贏得競爭的優勢。
四 文化政策與區域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
河南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河南文化產業政策措施密切相關。文化產業政策的構成分類有多種。按功能可以將文化產業政策分為體制機制改革政策、人才政策、金融財政政策、產業發展規劃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等。按照政策的側重點可以將文化產業政策分為戰略規劃政策、開發策略政策、財稅金融政策以及制度保障政策等。2005年以來,河南文化產業經歷了快速的發展。這既與河南豐富的文化資源密切相關,也離不開自2005年以來國家和河南政府對文化產業的引導和大力扶持;既有各類文化企業在機遇面前的不懈努力,也有政府政策的積極有效干預。在本書的第六章中,筆者對河南的文化產業政策進行了梳理,并結合河南文化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文化體制改革、財稅金融政策、文化產業的對外貿易政策、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文化產業政策實施中的偏差等一系列問題展開分析。
[1] 董輔礽:《論經濟與文化》,《經濟界》1996年第1期,第39頁。
[2] 李燕燕:《文化與經濟轉型——基于中原發展經驗的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第8~15頁。
[3] 汪振軍:《創意中原——河南文化產業創新研究》,大象出版社,2007,第58頁。
[4] 皮埃爾·布迪厄:《資本的形式》,載薛曉源、曹榮湘主編《全球化與文化資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第3~22頁。
[5] 徐艷芳:《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開發優勢轉化機制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11期,第150~153頁。
[6] 李鋒:《2017上海網絡游戲產值569.3億 增長24.6% 占全國28.3%》,新浪財經,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8-05-08/doc-ihaichqy53689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