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建委會的曲折發展

建委會于1928年2月18日在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正式成立,至1938年1月1日被裁并入經濟部,前后歷時十年之久,其間職權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初期以管理無線電與水利為主,到中后期管理全國電力工業,以及實行商業化運營。本節擬梳理建委會的主要發展脈絡。

建委會剛成立之時,由于國家初建,百廢待舉,職權管理范圍可謂廣泛,但亦有重點發展的內容,無線電事業與水利建設即是建委會初期發展的重要內容。

一 發展無線電事業

中國的國際通信始于1871年,由外商丹麥大北公司經營壟斷。十年后,清政府在丹麥大北公司幫助下建成津滬電報線,于1881年12月開始營業。中國無線電事業雖有半個世紀的創設歷史,卻發展十分緩慢,技術亦較為落后,至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無線電事業仍然乏善可陳,“對內則電信交通之效用未彰,對外則主權利益之投資迭見”。[44]張靜江認為亟須發展無線電事業,不僅可收回和保護國家與民族利權,而且可縮短中國無線電技術的國際差距,因此積極向中央要求由建委會經營和管理。

1928年6月25日,張靜江由于認識到無線電事業于國家民族利權關系甚大,在中央政治會議上臨時提議由建委會主管無線電事業,認為“歐美各國之無線電臺設施已大發達,我國所設備者,不及各國千分之一,只能作為試驗時期,不可謂之實施時期也。故此項建設應積極進行,急起直追,以五年期或可與歐美相比較”,并提出如何實施的意見及實施的步驟。指出現在“繁盛都市及商埠皆應設立大電臺,但所有已設之電臺似應暫交建委會管理,俾事權統一而利進行,五年之后,全國設備完成之際,屆時仍可交還主管機關管理”。至于建設無線電事業的經費問題,張靜江提出:“建設經費若財政部一時不能籌撥,杰當極力設法籌墊,但財部能力所及之時,應立即陸續撥還,以昭公允。”[45]張靜江提出的發展無線電事業的措施得當合理,況且此時中央建設經費缺乏,故中央政治會議當日議決“全國無線電臺由建委會積極籌建,所有各處已設之電臺,應暫交該會管理,以利進行”。[46]于是建委會接管了全國的無線電事業。

在張靜江的努力下,建委會很快成立了無線電管理處,主要工作分為對內和對外兩方面。對內首先整理全國各地電臺,解決全國各地電臺管理混亂的現象,以求事權劃一,收歸國家統一管理。建委會對國內無線電事業的整理,使無線電事業逐漸納入國家統一管理之下,推動了無線電事業的健康發展。

在無線電管理處對國內無線電事業加以管理的同時,也開始對外人在華設立的無線電事業進行整理,包括建設屬于自己的國際電臺、建立中菲轉播電臺、收回外國在華的廣播電臺等。通過這些舉措,逐漸收回了無線電事業的國家主權,挽回了國家利權,為中國無線電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無線電管理處整理國內國際電臺的同時,還積極培養無線電機器制造方面的人才,為中國的無線電事業初步奠定了人才基礎,也為后來抗戰期間無線電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支持。

為與國際接軌,建委會又呈文南京國民政府,請求政府加入國際無線電公約。因為“近來我國無線電事業日益發達,亟須與國際聯絡一致,以免捍挌之虞,且于技術業務方面,亦得有所遵守……我國未便再緩”。[47]南京國民政府同意后,1929年1月1日,中國正式成為國際無線電公約組織中的一員。此后中國無線電建設事業與其他國家的交流逐步擴大,推動了無線電事業的迅速發展。

經過無線電管理處兩年來的艱苦努力,中國無線電建設事業從小到大,挽回了許多國家利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年內完成27座(電臺),可以通達33處,各方稱便”。[48]建委會接管無線電事業以后,與交通部產生了許多利益沖突,交通部對此意見甚大,實際上交通部始終也并“未遵院令辦理,以致國內其他無線電機關,未能完全歸入本會管理系統之下,本會于施行職權時,每以不能統一為憾”。[49]說明交通部始終未將無線電管理權完全交與建委會。為統一事權,1929年6月17日,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決議將無線電事業由建委會移交交通部管理。6月28日,由行政院政務處處長陳融、交通部電政司司長莊智煥、無線電報管理處處長于潤生、建委會秘書處處長霍寶樹及無線電管理處代處長徐恩曾組成無線電移交委員會。8月1日,建委會正式將未曾完全辦理好的無線電事業交與交通部管理,同時交通部亦將民營電氣事業交與建委會管理。此后,建委會開始經營與管理全國民營電氣事業。

二 發展水利事業

1929年6月,鑒于國家漸趨統一,為建設現代化國家,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決定以鐵道、水利及電氣事業為國家建設事業的中心。建委會成立初期,由于南京國民政府剛剛建立,百廢待舉,水利多年不修,以致連年災荒。這引起了以建設現代國家為己任的建委會的注意,因此發展水利事業也被提上了建委會的發展日程。

張靜江提出,“現在農業中之急需改良者為水利,故水利應為以后建設之中心”,然而“我國向來忽視水利,故歷年以來,非苦旱即苦澇;黃河、淮河之患,著聞世界,其他如白河、長江、珠江等流域,幾無年不有水災,淹沒田畝人民牲畜財產,不可數計。如其天氣亢旱,則又赤地千里,前數年華北之水災旱災,本年豫、晉、陜、甘、湘、黔等省之旱災,可為殷鑒,餓死人民動以萬計。倘不急起直追,積極興辦水利,則食糧日減,民命何堪,瞻念前途,真覺不寒而栗。抑有進者,講求水利不僅關系農業,并可以便利交通,發展水電,實為工商事業之母,水利之投資,并非消耗而實為生產,即謂為建設中最有利之事業亦無不可”。[50]因此張靜江頗為重視水利建設事業,有意將其納入建委會管理。

1929年7月17日,建委會根據張靜江的意見,呈文行政院決定籌劃全國水利建設事宜,并提出水利建設的七條具體措施:

一、設立全國水利最高機關確定水政系統。水利事業,包括治河、開港、灌溉、防澇、墾殖、航運、水電各種問題,必須有統籌之中央機關,通盤籌劃,方不至有顧此失彼之虞。現在我國水利機關林立,省自為政河自為政者,比比皆是,系統紛歧,號令不一,莫此為甚!

二、劃分全國水利區域。

三、整理現行各沿河計劃方案規定施工程序。

四、舉辦各重要河道之地形水文測量,擬具疏治計劃。

五、培植水利人才,現在我國水利專才,供不應求,極感缺乏。值茲水利建設時期,亟宜設法培植。擬由職會商同教育部辦水利專科學校于首都。甄選中學畢業生,授以水利專門學識,四年畢業,每年畢業生名額,暫定為四十人。其在校成績特優,堪資深造者。擇尤[優]選送歐美各大學研究院專攻水利工程,或實地練習,以三年為限。水利專門學校之內,應附設大規模之水工試驗室,及模范水利農場,以資研究。

六、設立全國水文測站及雨量站。

七、調查全國水利狀況。[51]

從上述呈文可以看出建委會規劃全國水利建設事業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設立全國最高行政機關,統一管理全國水政事業;第二,劃分水域,設立全國水文觀測站,調查水利狀況;第三,大力培養水利建設人才。

由于認識到水利問題與民生事業關系極大,應有統一的政府管理機關,以統籌水利建設事業,建委會迅速成立水利處,公布組織大綱,分科辦事,以專其成。1930年4月任命水利專家陳懋解、張自立為水利處正、副處長。[52]此時水利設施歷經戰亂,大多蕩然無存,建設全國水利,亟須首先整理水利資料。為此,建委會遵照中央政治會議決議案,接收了前農商部水利科及前全國水利局、前農工商部水利司的案卷和圖籍。

水利處成立不久后,為具體領導水利建設事業,建委會開始設立水利附屬機關,初期水利事業的管理機關主要有以下三個:

(1)整理導淮圖案委員會。為治理災害嚴重的淮河,建委會派員調取前安徽水利局駐蚌測量所、前全國水利局江淮測量處的圖籍、案卷以及測繪儀器等的系列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成立整理導淮圖案委員會,沈伯先、林平一、許心武為委員,從事整理導淮圖案,作為治理淮河的前期準備。

(2)華北水利委員會。原名順直水利委員會,由建委會遵照中央政治會議決議案接收改組而成,李儀祉(主任委員)、李書田、須君悌、周象賢、王季緒、彭濟群、陳汝良及吳恩遠為委員。華北水利委員會成立以后,組織測量隊,繼續進行前順直水利委員會未完成的白河流域測量工作,又測量黃河干流,添設流量測候所多處,并完成永定河的治標計劃。

(3)太湖流域水利工程處。以前屬行政院,后隸屬建委會管理,所有工作仍照原定計劃進行,不予改變。[53]

上述即為建委會成立初期所創立的三個水利建設的領導機構,不過后因建委會組織法多次進行修改,水利事業實際上并未向前明顯推進。

該時期制約水利建設事業正常進行的最大因素是經費缺乏。例如,建委會在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報告中指出:“本會時有無米為炊之感,但于困苦艱難之中,仍未肯因噎而廢食,關于本會主管事業,如水利電氣兩項,無論關于行政實施方面,靡不于經費支絀之狀況下繼續進行,以有相當之成績,即林礦等項,本會雖不過問行政,然于事業方面亦就經濟人才所能及,或與農礦合辦,或向農礦部領照悉力經營。”如華北水利委員會“因在軍事時期,經費異常支絀,自本年三月起迄今八個月內,僅領到一個月之經常費,致該會在本期內所擬舉辦之各種水利工程及灌溉事業均不能進行”。[54]由此可見,水利事業因經費異常支絀而舉步維艱,最后也隨著1931年2月建委會第三次修改組織法而轉交至其他相關部門,建委會負責全國水利建設事業的活動亦隨之終結。

三 唯一一次建委會大會

雖然按照建委會的組織法規定,應該每年召開一次全體大會,但建委會存在的十年內,僅于1930年2月召開過一次全體大會。此次會議為建委會的未來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從以后建委會的發展情況看,此次會議影響深遠。故在此單獨論述。

1.建委會大會的召開

1929年1月21日,張靜江和曾養甫分別就任建委會委員長(國民政府特任)和副委員長(國民政府簡任)。經過兩年多的艱難發展,至20世紀30年代初,國家政局漸趨穩定,建委會各項事業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經過多方籌備,1930年2月25~27日,即建委會成立兩周年之際,建委會委員大會于南京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委員長張靜江,副委員長曾養甫,委員李石曾、胡漢民、何應欽、孫科(梁寒操代)、魏道明、孔祥熙(第二天由徐善祥代)、易培基、葉楚傖、鄭洪年、劉紀文、李宗侃、賀國光、葛敬恩、趙鐵橋及李鐸等。各部會長,如外交部長王正廷、教育部長蔣夢麟、衛生部長劉瑞恒、內政部長楊兆泰等人及部分省份的建設廳廳長也出席了會議。另有部分建委會各機構主要負責人列席會議,如水利處處長陳懋解、電氣處處長鮑國寶、太湖流域水利委員會秘書長孫輔世,專門委員王崇植、聶其煐、張景芬及技正張自立等。為保證大會順利進行,大會還專門成立了秘書處,陳逸凡為秘書主任,秦瑜、惲震、張鑒暄及曹理卿四人為秘書。

1930年2月25日上午,與會代表先參謁中山陵,下午正式召開會議,會后全體參加會議人員攝影留念。在開幕式上,作為建委會領導人的張靜江致開幕詞:

本會依照組織法,應于每年開委員大會一次,今屆大會,即依法而為第一次的召集。人杰竊念訓政時期中,建設至關重要,本會職責所在,尤宜積極進行。一載以來,幸承國府主席、行政院長的訓示,本會各委員的贊助,以及曾副委員長暨在會各職員的努力,會務已略具規模。繼此以往,行見全國建設事業,將由萌芽時期,而達于滋長時期,此誠人杰所不勝欣禱者。但建設事業至繁,應如何斟酌緩急,分頭進行,則胥于今屆大會公同商榷而研討之。且建設經費,每感困難,一時不易籌措,尤應請出席各委員詳切指陳辦法,俾于實施之際,獲所秉承,本會幸甚,人杰幸甚。[55]

在開幕詞中,張靜江表達了兩個內容:一是建委會通過兩年來的努力已初具規模,二是請各位委員考慮建委會以后的發展問題。具體而言包含兩個問題:一是國家“建設事業至繁,應如何斟酌緩急,分頭進行,則胥于今屆大會公同商榷而研討”;二是“建設經費每感困難,一時不易籌措,尤應請出席各委員詳切指陳辦法”。張靜江對建委會兩年來的建設工作表示非常滿意,認為中國建設事業只要“繼此以往,行見全國建設事業,將由萌芽時期,而達于滋長時期”,因此要求所有與會人員為建委會的發展獻計獻策,解決制約其發展的經費難題。

中央黨部代表葉楚傖、國民政府代表陳果夫、行政院代表胡邁(因行政院長譚延闿有病,代為出席),以及國民黨中央委員代表胡漢民、李石曾及孔祥熙等人分別發表演說。在這些演說中,唯有胡漢民的演說頗顯建委會成立的意義。他指出當前建設的重要意義:“現在中華民族是衰敗的,中華民國是貧弱的,我們如再不注重建設,非但國家不能強盛,并且還要衰敗下去,而終至于滅亡。”又對張靜江大加贊揚:“我對于本委員長張先生非常佩服,他不愿做其它各部的事,單要來做建設委員會的事業,雖然受人家埋怨,受人家麻煩,仍毫不因此而減少他的勇氣……總理生前曾主張在行政院下設一建設部,專事建設各部未及舉辦的建設事業,建設完成后,仍交各部管理。現在張先生不辭辛苦艱難,來做這種工作,真是‘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可惜現在中國只有一個張先生,如果有十個百個張先生,中國一定建設好了。”[56]胡漢民言語之間表達了對主持全國建設事業的張靜江的由衷欽佩。

大會第二天,由建委會副委員長曾養甫做工作報告,總結了建委會近兩年來的工作。報告分六個部分:“一、本會之沿革;二、本會之職權及辦理事業之對象;三、本會辦事之精神和方法;四、工作進行的概要;五、兩年來所感受之困難;六、本會以后進行之方針。”報告指出建委會工作人員應該具備三種精神:“一、革命化的精神;二、科學化的精神;三、經濟化的精神。”認為“迎頭趕上就是革命化的精神”;科學化精神就是“采取科學態度,實施國家建設”;至于經濟化精神,即指“辦理建設事業一定要經濟化、商業化,如果不是經濟化,就要多費國帑,不是商業化,將來國家就無力繼續建設”。[57]曾養甫接著分析了建委會兩年來遭遇的困難:一是環境困難;二是人才困難;三是經濟困難;四是外人的經濟壓迫。曾報告完畢后,另有九省建設廳廳長分別做地方建設事業的報告。由于當時多數省份并無實際建設項目,所以報告內容大多空乏,只有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的報告內容比較翔實,因為這三省為國民政府實際控制的區域,推行建設事業也較好。這從側面反映了全國建設事業的艱難。

2.大會提案的內容

建委會大會第三日分組討論大會提案。大會共收到各類提案55件,其中包括有關建設經費的提案4件,水利事業的提案24件,電氣事業的提案9件,其他各項建設事業的提案18件。下面將其分類略做分析,從中亦可看出建委會努力發展的方向。

關于建設事業經費的提案,以張靜江《擬請確定全國建設經費保管支配方案以利建設案》最具代表性。張靜江于提案中指出,全國建設經費毫無保障,導致建設事業雖有龐大計劃,但無法按時實施。國民政府規定,“一、自民國十八年度起,每年關稅之收入,其超過十七年度關稅收入之全部增加額,應用于國家之物質建設;二、自民國十八年度起,每年關于土地之稅收,其超過十七年度關于土地稅收額入之全部,應用于地方之物質建設”,由此也可“具見中央籌劃建設之苦心”。實際情況則并非如此,因為在“過去一年內,該項決議案,迄未見諸事實,建設事業,空沾口惠,其根本原因,在乎無具體之保管支配方案”。[58]針對建設事業經費無法落實的困境,張靜江提出建設事業經費的六條管理辦法:

一、凡中央及各省建設經費,應實行會計獨立制,其組織另定之。

二、每年關稅收入增加額之全部,及其他指定為中央之建設經費,應撥由財政、交通、鐵道、工商、農礦各部部長及建委會委員長所組之中央建設經費保管委員會,專案保管,及支配監督其用途。

三、每年各省土地稅收增加額之全部,及其他指定為各該省建設經費,應撥由各該省財政、建設、農礦工商各廳廳長所組之地方建設經費保管委員會,專案保管,及支配監督其用途。

四、中央及各省官營事業之收益,應以全部用作發展建設事業之用。

五、各省地方收入,除土地稅增加額之外,應以30%至50%,作為建設事業之用(專指物質建設言)。

六、中央及地方稅收,凡前時既有慣例,作為某種建設經費,或在十七、十八兩年度,有明令指定為某某機關建設經費者,應仍繼續撥發;其有短發積欠之款項,應由中央或地方財政當局,盡先籌足補發各該機關,以利事業之進行,惟此種種建設經費之用途,仍受建設經費保管委員會之監督。[59]

上述張靜江的保管支配全國建設經費的提案中,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建設經費應實行會計獨立制;第二,分別組建中央與地方建設經費保管委員會,專案保管及支配監督其用途;第三,中央或地方官營事業的收益應全部作發展建設使用;第四,各省地方收入,除了土地稅增加額之外,應以30%~50%作為建設經費使用。

由于張靜江關于保管支配全國建設經費的提案對于全國經濟建設事業十分重要,受到與會者的密切關注。大會經過熱烈討論,決定對其進行修補和完善后提交即將召開的國民黨三中全會議決。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提案使張靜江與蔣介石日趨緊張的關系雪上加霜。需要說明的是,此次建委會委員大會,蔣介石雖然是建委會委員,但是并未參加。1930年2月10日,閻錫山通電要求蔣介石下野,并聯絡反蔣派馮玉祥、李宗仁開始組建反蔣聯盟。蔣此時決心以武力統一全國,正對中共與黨內政治對手全力以軍事“圍剿”,需款甚亟,而張靜江為發展全國建設事業,竟然提議將建設經費實行專項管理,實際上是對蔣介石將國家稅收所得完全用于軍事戰爭的行為表示不滿,曾是盟友兼兄弟的蔣介石與張靜江之間本來就有的矛盾由此更加尖銳。

關于水利建設事業的重要提案,曾養甫提出《擬請設立水利專科學校案》以培養水利建設人才,還提出《擬請發行水利建設公債以資興辦水利事業案》,主張通過發行水利建設公債興辦水利事業。

《擬請設立水利專科學校案》認為,既然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已確立農業是工商業的基礎,而水利事業是保證農業正常發展的重要環節,目前全國水利專門人才又急劇缺乏,基于此,該提案提出應創辦全國規模的水利專科學校,以解決水利人才之不足。而此時一些建設機構紛紛擬辦水利培訓機構,“如湖北水利局有設立水利工程學校之議;河北建設廳亦有設立河務講習所之提案;華北水利委員會并于去夏辦理暑期灌溉講習班……導淮委員會亦辦有工務人員訓練班,足見水利人才,極形缺乏,亟應及時培植,以免有礙水利建設之進行”。[60]最后眾委員一致同意與教育部協商后在南京創辦水利專科學校,培養水利技術人才。

曾養甫所提的《擬請發行水利建設公債以資興辦水利事業案》認為,水利建設事業項目多,涉及面廣,用款亦龐大,如“一、關于河道之治理者。永定河治本計劃,約需工款洋2000萬元;大清河下游獨流入海河工程計劃,約需工款1530余萬元;疏浚吳淞江計劃,約需工款洋105萬元。二、關于灌溉者。永定河下游灌溉工程計劃,約需工款洋96萬元;陜西渭北灌溉計劃約需工款336萬元;黃河后套灌溉工程整理計劃,約需工款洋133萬元。以上各項均屬救災興利之要圖,關系民生,至為密切,不可不積極舉辦。惟統計各項工程所需工款,達4200余萬元,現時國庫支絀,籌措維艱,舍發行水利建設公債外,實無以濟急需而資進行”。[61]為此,曾養甫提出該提案以解決水利建設經費問題。

關于電氣事業發展方面,因屬于建委會重點發展的內容,所以提案也很多。重要的提案有以下幾個:

(1)關于設立電機制造廠的提案。以曾養甫《提議創辦全國電機材料制造廠案》和李范一《提議建設大規模之電機制造廠案》最具代表性。

曾養甫針對中國電機制造工業嚴重依賴國外進口的情況提出上述提案。曾氏認為,中國電氣事業尚處于初步發展時期,所用各種電機電線,“悉自外洋輸入,甚至極小之電機零件,亦多為舶來品,利權外溢,莫此為甚。際茲電氣事業積極發展之時期,所需機器材料,數量尤多”。因此中央政府“亟宜設立大規模電機材料制造廠,積極研究,并制造各種電機及材料,以塞漏卮,而應需要”。[62]李范一也認為,中國所用電氣機件,“悉仰給于國外,利權外溢,為數可驚”,歐戰中曾有常州震華電氣公司與德國西門子洋行合組兼營電機制造之議,后因與德絕交,電機制造廠未果。近年來雖然國內機電廠家偶有能仿制小件電機等部分,“惟產額極小,不足與外貨爭衡”,建委會雖建有一個電機制造廠,“亦因資本太小,不易發展,出品又多偏于無線電方面,非增加資本,擴充范圍,不足以應目今之需要”。為此請建委會“擬具擴充計劃,呈請國民政府撥款若干萬元,并募集商股若干萬元,以為資本”,借鑒日本電機制造事業的發展辦法,“與國外各大電機制造廠,訂定合作契約,以利進行”。李范一提出,在訂立合同時,“惟須注意條件之平等與互惠”,[63]這樣才不至于損失國家主權而又能發展民族工業。

(2)曾養甫《提議扶助民營電氣事業發展案》。曾養甫針對當時電氣事業民營居多,但“因乏政府之指導及協助以致發展遲緩,甚至難以維持”的現狀,為發展全國電氣事業,提出中央政府“亟宜確定方針,積極扶助,俾各民營電氣事業得以充分發展,以早臻全國電氣化之境”。建議中央政府采取以下辦法對民營電氣進行扶助:第一,嚴厲取締竊電行為;第二,免除苛稅;第三,補助經費;第四,切實指導。[64]

(3)李范一《促進經營小城市電燈廠案》。李范一認為,自電氣事業傳入中國二十余年來,所設電廠局限于沿海沿江等大城市,至于普通鄉鎮農村,除江浙兩省因交通便利、風氣早開之故,富庶城鎮“多已開設電燈廠外,各省之可設電燈廠而未設之處尚多……推其原因,殆以提倡乏人所致”。因此擬請建委會“就全國較為富庶而未設電燈廠之各地,廣事調查,再擇其最易發展之地,為之擬就建設電燈廠之適當計劃,派人與該地富商接洽,投資創辦,以促進小城市電燈廠之成功,而達普遍電氣化之目的”。[65]李范一根據全國電氣事業分布極為不均的現狀,認為應大力發展小城市電燈廠以促進當地工農業發展,從而達到全國電氣化的目的。該提案反映了建委會平衡發展全國電氣事業的主張。

(4)曾養甫《提議積極發展電氣事業以促進全國農工電氣化案》。曾養甫認為將來各行業的發展必然以電力為動力,現今國家農工凋敝,生產落后,“補救之方,厥為利用機械,以輔助人工,而電力實為運轉機械最經濟之原動力”,如果“工廠利用電力,則成品廉而出品多,農田利用電力,則勞工少而收獲富”,因此中央政府“亟宜確定發展電氣事業方針,積極進行,以達農工電氣化之目的”。[66]由此可見建委會辦理電氣事業的宏遠目標。

(5)曾養甫《提議推廣電力灌溉以裕農田收入案》。中國自古以農立國,然而近年來,農產低減、水旱之災遍于全國,曾養甫認為“蓋農田多賴人力及牛馬力灌溉,費重力微,效率極低,一遇水旱之年,難免饑饉之患”。考察歐美各國,“莫不利用機械灌溉,而尤以電力灌溉最為經濟穩妥,歐美各國,成績顯著”。另以戚墅堰電廠供給當地電力和農田灌溉導致地價增高為例說明電力灌溉的益處,戚廠“灌溉常錫二邑農田,約五萬余畝。農田一用電力灌溉,收獲輒至倍蓰,故電線所達之地,田價即為增高,足征灌溉之效,亟宜積極推廣,以增加農田收獲,而利民生”。[67]針對上述情況,曾養甫提出了解決電力灌溉農田的五條措施:

一、官營電廠須設法引桿線至各鄉,以供給農田灌溉之電力。

二、由本會及各建設廳督促各民營電氣事業,推廣桿線至各鄉。

三、由本會及各建設廳宣傳電力灌溉之利益,并指導電力灌溉之方法。

四、各省設立灌溉區,以為電力灌溉模范。

五、勸導各銀行,投資電力灌溉事業。[68]

曾養甫提出的上述措施體現了建委會發展電力灌溉的總體思路。關于建委會實施電力灌溉的情況,本書第三章有詳細的論述,此不贅述。關于開發墾荒、發展農業的提案,以曾養甫的《擬請設立江浙皖三省國營墾務局案》最有代表性,曾養甫在提案中闡述了在江浙皖三省設立國營墾務局的原因:

一、我國以農立國,而舶來之農產品,每年約值關平四萬二千三百萬兩(民國十六年海關統計),此項農產品銷售于東南三省者為最多,足征江浙皖三省墾務之重要。

二、我國西北東北之墾殖,固屬重要,然因治安交通及風俗習慣種種關系,移民實邊,頗非易事。而江浙皖三省荒地,有八百余萬畝之多,設法開墾,較為輕而易舉。

三、三省八百余萬畝荒地墾殖,初期需費頗巨,然一年以后,其農作收入,可敷翌年發展之用,至第三年收入增加,即可逐漸籌還國家所投之資,以國庫現狀論,舉辦較易。

四、墾殖為重要國營事業之一,與水利電氣關系最為密切,全國水利電氣及國營事業,皆在本會職權范圍,現本會對于東南三省水利電氣計劃進行,不遺余力,故三省國營墾務,由本會籌備,實有相互并行之利,易收同力合作之效。

五、最近中央雖有設立墾殖委員會之議,然以所需經費,為數甚巨,尚無具體組織。且該會注意籌劃者,為東北、西北之墾務,江浙皖三省墾務,經費較小,進行較易,盡可提前舉辦,即將來該委員會成立后,亦可協商進行。[69]

曾養甫提出由建委會設立江浙皖三省國營墾務局,負責開展墾殖事業,預算第一年開辦經費約55萬元,其中經常費約4萬元,開墾費約42萬元,設備及建筑費約9萬元。第一年開辦經費稍多,但三年之后,平均每年收入最少為100萬元,足以收益。

總之,此次會議的與會代表紛紛為國家建設事業及建委會的發展獻計獻策,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設性議案,為建委會的發展醞釀了廣闊的前景。然而,1930年11月,國民黨召開四屆三中全會,通過“刷新中央政治,改善制度,整飭綱紀,確立最短期內施政中心,以提高行政效率案”,決定改革中央政府組織制度,提出行政院的各部會“應力求縮小,嚴定員額,由中央政治會議審議決定之,各部會之直屬機關,亦應減少員額,節省經費”。建委會“應注重設計,指導國民建設,不必列于行政機關,當直隸于國民政府。其有模范事業請求國民政府批準者,亦得設計試辦”。[70]此后,建委會的職權范圍大為縮小,僅負責規劃各地的建設事業與附屬的幾個企業,發展處境日益艱難,這也是其在發展了三四年之后不得不走向商業化運營的一個原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安县| 德惠市| 泰和县| 永善县| 文安县| 武强县| 金昌市| 兴隆县| 海安县| 丰都县| 两当县| 贵南县| 柞水县| 赫章县| 双柏县| 磴口县| 伊川县| 砚山县| 皋兰县| 灌阳县| 通渭县| 会泽县| 井冈山市| 于都县| 泸水县| 十堰市| 平定县| 叶城县| 六枝特区| 九台市| 宁强县| 泽库县| 枣强县| 旺苍县| 双鸭山市| 宣汉县| 高阳县| 伊宁县| 二连浩特市| 楚雄市| 寿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