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新中東秩序構建與中國對中東戰(zhàn)略作者名: 唐志超本章字數: 12846字更新時間: 2025-04-07 15:37:25
一 局勢動蕩不寧,轉型困難重重
遭受這場危機沖擊最嚴重的國家主要有突尼斯、埃及、利比亞、敘利亞和也門五國。截至2015年底,這些國家依然沒有走出重重危機。此外,該地區(qū)其他國家雖然保持相對穩(wěn)定,但都不同程度地潛伏著諸多危機。
突尼斯。突尼斯的抗議活動爆發(fā)最早,也被稱為“茉莉花革命”[17]。2010年12月17日,長期在街頭擺攤的穆罕默德·布阿齊茲的推車和水果被女警察哈姆迪(Faida Hamdi)沒收,罰款10第納爾(相當于7美元),還遭到辱罵和打耳光。事后,布阿齊茲前往警察局上訴并希望要回罰沒物,但未得到回應。當天下午他在警察局總部門前自焚。[18]此事件在當地引起不滿和抗議活動,抗議民眾與國民衛(wèi)隊發(fā)生流血沖突,造成1人死亡和2人受傷。隨后在社交媒體傳播下,騷亂與抗議很快向全國各地蔓延,12月27日首都爆發(fā)抗議活動,參與者與警察發(fā)生流血沖突,危機不斷升級。針對抗議活動,12月28日本·阿里總統(tǒng)發(fā)表電視講話,向抗議者發(fā)出警告。12月29日,本·阿里下令調整內閣,解除通信部長的職務。2011年1月10日,本·阿里向全國民眾發(fā)表電視講話,譴責“來自國外的黑手”不斷在突尼斯制造社會騷亂和流血沖突,強調突尼斯“不會容忍這類恐怖行為”,并表示已經啟動司法程序,將對騷亂展開徹底調查。1月12日,本·阿里解除內政部長的職務,釋放全部被捕騷亂人員,并下令在首都突尼斯及周邊地區(qū)實行宵禁。突政府宣布成立兩個委員會,一個負責調查在騷亂中發(fā)生的“所有越權和過激行為”,另一個專門負責調查某些領導人的“受賄問題和其他錯誤”。1月13日,本·阿里在抗議活動爆發(fā)后第三次發(fā)表全國電視講話,表示不會修憲和不再謀求連任總統(tǒng),強調突尼斯“沒有終身的總統(tǒng)”,2014年不打算謀求連任,并下令軍隊不許用實彈射擊抗議者,強調將實現新聞自由,取消對互聯(lián)網的限制措施,控制食品價格。但這一切并無效果。1月14日,本·阿里宣布實施緊急狀態(tài),下令解散政府,宣布將在6個月內舉行議會選舉。但由于政府高層、軍隊不再支持,當天下午4點本·阿里被迫宣布辭職,隨即帶著妻子、3個孩子亡命沙特避難。1月15日,突憲法委員會宣布由時任眾議院議長邁巴扎出任代總統(tǒng),授權時任總理穆罕默德·加努希組建過渡政府民族團結政府。此后,突民族團結政府幾經改組,并出臺開放黨禁、取締憲政民主聯(lián)盟(RCD,簡稱“憲盟”)、對本·阿里及其親信腐敗展開司法調查等一系列措施平息民怨。2月27日,民族團結政府總理穆罕默德·加努希宣布辭職,前外交部部長貝吉·凱德·埃塞卜西出任總理。3月,原執(zhí)政黨憲盟被取締。3月4日,突過渡政府宣布廢除現行憲法,解散參眾兩院。10月23日,舉行制憲議會選舉,長期被禁的政黨伊斯蘭復興黨(Ennahda)以41.47%的得票率獲得制憲會議217席中的89席,并上臺執(zhí)政,該黨總書記哈馬迪·賈巴利出任總理。11月,突制憲會議選舉加法爾為制憲議會議長,12月,選舉馬爾祖基為總統(tǒng),此后新過渡政府宣布成立,復興黨總書記賈巴利任總理。該黨執(zhí)政后,突政局總體穩(wěn)定,但世俗主義與伊斯蘭主義兩派斗爭激烈,致使議會和政府運作困難。同時,執(zhí)政后,復興黨內部溫和派與強硬派分歧也日益增大。政治暴力事件頻發(fā),不時有世俗政黨領導人被暗殺。
2013年2月,統(tǒng)一民主愛國黨總書記肖克里·貝萊德被暗殺,導致政治危機。2月7日,制憲議會召開緊急會議,要求立即解散現政府,由社會精英組成無黨派的臨時政府。突最大的工會組織呼吁舉行全國大罷工,抗議日益猖獗的政治恐怖暴力。賈巴利宣布辭職。2013年2月22日,內政部長、復興黨前發(fā)言人拉希德·加努希被任命為政府總理,并組建新政府。3月13日,新政府獲得議會批準。2013年6月,突制憲議會初步完成新憲法草案制定。2013年7月25日,世俗派政黨人民運動黨穆罕默德·布拉米遭暗殺,隨后爆發(fā)大規(guī)模罷工運動,突再次陷入嚴重政治危機。
2014年1月9日,總理拉哈耶德辭職,馬爾祖基授權馬赫迪·朱馬組建新政府。1月27日,突制憲會議投票通過新憲法,新憲法獲得通過,確定突實行共和制,伊斯蘭教為國教,總統(tǒng)由直選產生,任期五年,連任不得超過兩屆,實行一院制,立法機構稱“人民代表大會”。2014年5月,選舉法獲得通過。10月26日,突舉行國民大會選舉,取代具有過渡性質的制憲會議。2012年6月新成立的世俗黨派突尼斯呼聲黨(Nidaa Tounes)獲得86席,成為議會第一大黨,而復興運動由議會第一大黨降為擁有69席的第二大黨。呼聲黨出面組閣。11月和12月,突舉行兩輪總統(tǒng)選舉,呼聲黨領導人埃塞卜西以55.68%的得票率贏得選舉。
2015年1月,哈比卜·塞斯德總理組閣。2014年的議會和總統(tǒng)選舉是2011年本·阿里下臺后和新憲法實施以來舉行的第一次大選,其順利舉行具有重要意義,標志著突政治過渡較為平穩(wěn)順利。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稱之為“阿拉伯世界的希望”。不過,雖然外界較為看好突尼斯,但突的政治過渡在中東并不具有代表性,一方面是因為突國家小,另一方面是其發(fā)展依然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全國政治和解阻力重重、經濟發(fā)展停滯、“伊斯蘭國”等恐怖主義危害是三大威脅。一些西方專家將突尼斯視為爆發(fā)“阿拉伯之春”國家轉型的榜樣[19],這一觀點恐難以成立。
埃及。受突尼斯的影響,2011年1月25日埃及爆發(fā)抗議活動,并很快蔓延至全國,導致局勢失控,即所謂的“1·25革命”。1月28日,政府下令關閉互聯(lián)網,以防各種流言在社交媒體傳播,以及抗議者利用網絡組織抗議活動。1月28日為“憤怒星期五”,全國范圍內再次爆發(fā)大規(guī)模抗議活動。總統(tǒng)穆巴拉克首次向全國發(fā)表講話,宣布改組內閣,以緩解壓力,并任命奧馬爾·蘇萊曼為副總統(tǒng),這是30年來埃首次任命副總統(tǒng)。1月29日,政府在開羅實行宵禁。1月31日,新內閣宣誓就職。2月1日,穆巴拉克再次發(fā)表全國電視講話,承諾將進行政治改革,不參加9月舉行的總統(tǒng)選舉,但將繼續(xù)擔任總統(tǒng)至屆滿。2月2日,政府加大鎮(zhèn)壓抗議活動的力度,穆巴拉克再次強調不會提前辭職。2月6日,副總統(tǒng)蘇萊曼與抗議者舉行對話。2月10日,穆巴拉克再次發(fā)表講話,宣布將部分總統(tǒng)權力移交給蘇萊曼,但宣布自己將擔任總統(tǒng)職務至任期屆滿為止。這一講話引發(fā)更大規(guī)模抗議。美國政府隨即進行干預,要求埃軍方采取行動,迫使穆巴拉克馬上下臺。[20]2月10日,埃及軍方采取行動,通過電視向國民表示:“軍隊有責任完成現行制度反對者提出的所有要求,其中主要內容就是讓穆巴拉克總統(tǒng)辭職。”2月11日,穆巴拉克辭職,并將權力移交給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穆巴拉克下臺,對埃及乃至整個地區(qū)都造成了很大沖擊。自此,埃政治發(fā)展進入“后穆巴拉克時代”,以軍方為首的世俗力量與以穆斯林兄弟會為首的伊斯蘭勢力的激烈交鋒和奪權斗爭成為政治主題,不確定和動蕩成為這一時期的關鍵詞。2月13日,軍方宣布解散議會,暫時中止現行憲法并成立修憲委員會,憲法修正案隨后將付諸全民公決。在6個月后舉行新一屆總統(tǒng)和議會選舉,隨后將權力轉交給民選政府。2月15日,埃軍方發(fā)布命令,成立修憲委員會,并召集該委員會成員舉行首次會議。2月21日,穆斯林兄弟會(簡稱“穆兄會”)宣布將組建自由與正義黨參加議會選舉,在沙里亞法指導下奉行“自由,社會公正和民主”。[21]3月3日,總理沙菲克辭職。次日,軍方任命沙拉夫為總理。3月19日,埃舉行全民公決,以77.27%的高票通過憲法修正案。4月16日,埃最高行政法院做出裁決,解散在埃執(zhí)政30多年的民族民主黨[22](NDP),并沒收其所有資產。11月28日,埃舉行穆巴拉克下臺后的首次人民議會(議會下院)選舉,自由與正義黨、光明黨兩個新組建的伊斯蘭政黨贏得近65%的選票。
2012年1月,經選舉產生的人民議會舉行會議,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向其移交權力。2012年5月和6月,埃舉行兩輪總統(tǒng)選舉,穆斯林兄弟會候選人穆罕默德·穆爾西當選總統(tǒng),成為穆巴拉克下臺后的首位民選總統(tǒng)。5月31日,埃及實行了30年的《緊急狀態(tài)法》被取消。6月,開羅刑事法院判處穆巴拉克終身監(jiān)禁。6月30日,穆爾西宣誓就職。盡管軍方向其移交了權力,但穆爾西及其背后的穆兄會同軍方以及世俗勢力之間的政治博弈一直沒有停歇。2012年6月,埃及最高憲法法院以現行議會選舉法的通過程序不合法為由,裁決人民議會無效并解散,需要在新憲法公投通過后進行新的議會選舉。此舉成為沖突的新焦點。7月8日,穆爾西要求被解散的人民議會恢復工作,直到新議會選出。7月10日,最高憲法法院裁定,終止執(zhí)行穆爾西發(fā)布的重啟人民議會工作的總統(tǒng)令。8月12日,穆爾西解除了國防部長坦塔維和總參謀長阿南的職務,任命原軍隊情報首長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為武裝部隊總司令兼國防部長,同時下令取消軍方6月發(fā)布的補充憲法聲明,同時頒布新憲法聲明,收回立法權。10月11日,穆爾西下令解除總檢察長職務。隨即,數千名總統(tǒng)穆爾西的支持者和反對者在解放廣場對峙,隨后發(fā)生暴力沖突。11月22日,穆爾西頒布新憲法聲明,規(guī)定總統(tǒng)有權任命總檢察長,認定總統(tǒng)發(fā)布的憲法聲明、法令和政令在新憲法頒布和新議會選出前為最終決定,任何方面無權更改。聲明還表示,任何司法部門無權解散協(xié)商會議(議會上院)和制憲委員會。新憲法頒布后,埃多座城市爆發(fā)反對憲法聲明和支持憲法聲明的大游行,進而爆發(fā)暴力沖突。11月30日,制憲委員會投票通過憲法草案最終版本。12月9日,迫于壓力,穆爾西宣布廢除11月22日頒布的憲法聲明,但堅持憲法草案公投將如期舉行。12月14日,數萬名反對者在開羅市中心解放廣場舉行示威游行,要求推遲公投、重組制憲委員會、起草一部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新憲法。12月15日和22日,埃新憲法草案公投進行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投票,憲法草案以63.8%的支持率獲得通過。
2013年4月,一個反穆爾西政權的青年組織發(fā)起簽名運動,計劃收集2200萬簽名,于穆爾西就職一周年之際發(fā)動大規(guī)模抗議活動。6月30日,埃全國范圍內爆發(fā)大規(guī)模抗議活動。同日晚,埃軍方發(fā)布最后通牒,要求總統(tǒng)穆爾西在限定時間內結束街頭游行示威。7月3日,以國防部長塞西為首的埃軍方宣布解除穆爾西的總統(tǒng)職務,由最高憲法法院院長阿德勒·曼蘇爾暫行總統(tǒng)職權,將提前舉行總統(tǒng)選舉,暫停現行憲法。此后,穆兄會支持者不斷發(fā)起抗議示威活動,埃政局陷入持續(xù)動蕩之中。軍方罷黜穆爾西的舉動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爭議,支持者稱之為“二次革命”[23],而反對者則斥責為“政變”。西方國家開始對埃實施制裁,取消軍事和經濟援助。12月25日,軍政府宣布穆兄會為“恐怖組織”。
2014年1月,新憲法經全民公決獲得通過,新憲法獲得近98%的支持率。2014年3月24日,埃及刑事法院當天做出裁決,判處528名穆兄會成員死刑,罪名是沖擊警察局并致人死亡。3月26日,塞西宣布辭去軍方職務,決定參加總統(tǒng)競選,提出將把實現國家安全與穩(wěn)定視為重中之重,堅決打擊恐怖主義,著力在改善人民生活、實現公平正義和保障自由人權等方面帶來切實改變。5月,埃舉行總統(tǒng)選舉,塞西以96%的壓倒性多數選票戰(zhàn)勝競選對手哈姆丁·薩巴希。6月8日,塞西宣誓就職。2014年8月10日,埃及宣布解散穆兄會下屬政黨,終判不可上訴。
2015年5月16日,開羅刑事法庭判處穆爾西死刑。截至目前,塞西領導的埃政權基本保持穩(wěn)定,經濟狀況有所改善。“后穆巴拉克時代”的埃及,在經過近五年的政局動蕩起伏、兩次“革命”后,似乎一切又回歸到穆巴拉克時代的體制。[24]穆巴拉克時代的政策、人物似乎重返舞臺。[25]為盡快實現穩(wěn)定和恢復經濟,塞西提出了實現“偉大埃及夢”的設想,推出了投資上千億美元的新首都建設、蘇伊士運河走廊等一系列國家級重大建設項目。不過,塞西政府依然面臨維持政治穩(wěn)定、經濟復蘇乏力、資金嚴重缺乏以及恐怖主義日益猖獗等困難。其中,經濟可能成為決定塞西執(zhí)政成敗與否的關鍵因素。每年60萬新增就業(yè)人口進入勞動力市場就是一個巨大挑戰(zhàn)。“后穆巴拉克時代”埃的艱難過渡,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其他阿拉伯國家經歷革命后的政治現狀。
利比亞。受突尼斯的影響,2011年2月17日,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發(fā)生大規(guī)模示威游行,示威者高喊口號要求總理下臺并釋放政治犯。在與警方發(fā)生沖突中,至少14人受傷,7名示威者死亡。對反政府抗議活動,利政府采取嚴厲鎮(zhèn)壓政策,強調“決不容忍任何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發(fā)生”。利比亞革命委員會表示,將對反對派團體“冒險者”采取“猛烈”回應。人民的權利、利比亞政府的權力、革命力量的權利以及利比亞領導人的權利都是“紅線”,任何試圖繞過或者接觸“紅線”的人都是在“自殺和玩火”。政府與反對派沖突急劇升級。除了動用軍警外,政府還使用雇傭兵對付示威者。卡扎菲發(fā)表全國電視講話,表明不會辭職和離開國家,寧愿犧牲生命,并表示會強硬對付抗議者。截至2月20日,武裝沖突已造成300人死亡、逾1000人受傷。2月21日,首都的黎波里市國家特別安全部隊與反對卡扎菲政府的抗議者發(fā)生沖突,沖突造成大量人員傷亡。2月22日,阿盟暫停利比亞參會資格。內務部長奧貝迪將軍宣布退出政府,呼吁軍隊倒戈以支持示威群眾。2月23日,利東部示威者奪取貝達機場,致使東部基本脫離了利政府的控制。同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發(fā)表聲明,一致譴責利比亞武力鎮(zhèn)壓反政府示威。2月25日,歐盟表示將對利比亞采取武器禁運及旅游禁令,同時凍結所有利比亞的財產。2月26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1970號決議,對利實施制裁,包括凍結卡扎菲家族的財產,對其本人及其親屬實行全球旅游禁令。2月27日,反對派聯(lián)盟“全國過渡委員會”(NTC,簡稱“過渡委”)成立。3月1日,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暫時取消利比亞在人權理事會成員資格的決議草案。3月10日,法國正式承認利比亞反對派成立的全國委員會為代表利比亞民眾利益的合法政府。3月12日,阿拉伯聯(lián)盟舉行會議,與會各方投票支持聯(lián)合國在利設立禁飛區(qū)。3月14日,政府軍憑借武力優(yōu)勢,擊退反叛軍,收復東部產油重鎮(zhèn)布瑞加,并持續(xù)朝反叛軍大本營班加西前進。3月15日,政府軍持續(xù)推進,完成對班加西外圍的戰(zhàn)略控制。反對派武裝岌岌可危。3月17日,在部分阿拉伯國家、美國、英國和法國等國的推動下,聯(lián)合國安理會以10票贊成、5票棄權的結果通過第1973號決議,決定在利比亞立即實行停火,并設立禁飛區(qū)。[26]3月18日,利比亞宣布接受聯(lián)合國安理會有關在利設立禁飛區(qū)的決議,立即停火并停止所有軍事行動。該決議為西方國家軍事干預利比亞提供了合法借口。2011年3月19日,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對利比亞實施空襲,同時實行海上封鎖。3月27日,反政府武裝重新奪回4座城鎮(zhèn),并快速向蘇爾特挺進,卡扎菲由攻轉守。北約全面接管行動指揮權。3月28日,反政府軍逼近首都。4月27日,61個部落首領或代表呼吁卡扎菲下臺。5月7日,全國部落大會正式閉幕,800多個部落支持政府,反對反政府軍。5月15日,反對派宣稱完全奪取第三大城市米蘇拉塔的控制權。6月27日,國際刑事法院以危害人類罪對卡扎菲、其次子賽義夫以及情報部門負責人賽努西發(fā)布逮捕令。卡扎菲由此成為繼蘇丹總統(tǒng)巴希爾之后第二位遭到國際刑事法院通緝的在位國家領導人。7月1日,非盟峰會通過了旨在和平結束利比亞內戰(zhàn)的新路線圖方案。8月22日,反對派控制的黎波里。8月23日,反對派宣布占領象征卡扎菲政權的阿齊齊亞兵營,利比亞戰(zhàn)爭基本結束。據統(tǒng)計,從2月爆發(fā)沖突到8月戰(zhàn)爭結束,沖突與戰(zhàn)爭共造成約3萬人死亡。[27]隨后,利比亞進入過渡階段。8月,“全國過渡委員會”公布《憲法宣言》,該宣言在政治過渡階段發(fā)揮臨時憲法作用。9月16日,過渡委獲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10月20日,卡扎菲被活捉打死。10月31日,北約宣布結束在利軍事行動。“全國過渡委員會”選舉阿卜杜勒·凱卜為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11月19日,卡扎菲之子賽義夫被捕。11月22日,“過渡政府”宣布成立,凱卜任總理,標志著利比亞在重建的道路上向前邁出重要一步。不過,“后卡扎菲時代”的利比亞很快陷入動蕩與分裂之中,政治過渡一波三折,恐怖主義愈演愈烈,國家重建陷入癱瘓。2012年7月,利舉行國民大會(制憲議會)選舉。8月,“全國過渡委員會”向國民大會和平移交權力。11月,新政府宣誓就職。2013年5月,國民大會通過《政治隔離法》,禁止曾在卡扎菲政權時期擔任高官者在新政權中擔任要職。2014年3月,扎伊丹總理被國民大會解職。6月,利舉行國民代表大會(新一屆制憲議會)選舉,8月,國民代表大會在利東部城市圖卜魯格舉行首次會議。政治分裂日益加深。
自2014年5月以來,支持世俗勢力和宗教勢力的兩派武裝在首都的黎波里、班加西等地持續(xù)爆發(fā)沖突,導致超過12萬民眾流離失所。臨時政府和國民代表大會被迫遷往東部小城圖卜魯格。支持宗教勢力的民兵武裝“利比亞黎明”奪取的黎波里控制權后,扶植任期已結束的國民議會復會,并組建了“救國政府”。利比亞由此出現兩個政府、兩個議會對立的局面,分別支持這兩個政府的兩派武裝在利多地持續(xù)爆發(fā)沖突。利爆發(fā)第二次內戰(zhàn)。國家陷入無政府狀態(tài),武裝組織橫行,沖突造成數千人死亡。經濟凋敝,石油收入下降90%,數百萬人淪為難民,逃亡突尼斯、埃及和歐洲。針對利比亞分裂加劇和恐怖主義泛濫的情況,在聯(lián)合國及國際社會斡旋下,利沖突各方于2014年9月和2015年7月舉行了兩輪和談。聯(lián)合國秘書長利比亞問題特別代表貝爾納迪諾·萊昂指出,利局勢迅速惡化,該國已經無法承受政治危機和軍事沖突的進一步持續(xù)。他強調,除非利比亞領導人采取迅速而堅定的行動,該國的民族團結、領土完整將面臨重大威脅。2015年12月17日,參加聯(lián)合國推動的政治對話的利比亞社會各界代表、市鎮(zhèn)領導人和政黨領袖在摩洛哥斯希拉特簽署了《利比亞政治協(xié)議》,同意結束分裂,共同組建民族團結政府。12月23日,安理會通過決議認可支持民族團結政府為利比亞唯一合法政府,強調迫切需要一個設在首都的黎波里的民族團結政府,讓利比亞能夠維持治理,促進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決議歡迎聯(lián)合國利比亞支助特派團和秘書長特別代表做出努力,協(xié)助尋找利比亞主導的政治解決辦法,處理利比亞面臨的政治、安全、經濟和體制危機,包括成立民族和解政府。
2016年3月30日,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部分成員艱難進入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4月5日,利比亞“救國政府”宣布解散。4月6日,利比亞制憲委員會就起草制定卡扎菲政權倒臺后第一部憲法問題達成一致。可以說,這是利比亞啟動政治過渡進程以來取得的重大進展。不過,利比亞形勢依然極其復雜,政治和解進程依然面臨很大困難,兩大派別內部均存在重要的反對勢力,和解基礎并不牢固,未來在權益分配問題上很可能再現波瀾。此外,利動蕩局勢也給極端勢力的發(fā)展提供了土壤和空間,恐怖勢力不斷蔓延擴散,恐怖暴力活動不斷升級。“伊斯蘭國”在利比亞不僅建立了分支和訓練營,還占領了蘇爾特市及其周邊地區(qū),并成立了“政權”。利比亞不僅成為伊拉克和敘利亞“圣戰(zhàn)”分子的輸出地,也成為北非和薩赫勒地區(qū)等地“圣戰(zhàn)”分子的集散地。據透露,當時有5000~6500名“伊斯蘭國”恐怖分子在利比亞境內活動。[28]甚至有情報機構認為已達1萬人之眾。[29]
“伊斯蘭國”有意在利比亞復制其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成功模式。[30]鑒于利比亞北鄰歐洲南接薩赫勒地區(qū)的地理位置以及國內分裂動蕩局面,利比亞很可能成為“伊斯蘭國”未來發(fā)展的戰(zhàn)略重點地區(qū)。2012年9月1日,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森及3名使館工作人員在班加西遭火箭彈襲擊身亡。短短幾年里,利比亞經歷了由穩(wěn)到亂,而要實現由亂到治恐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利比亞的未來前景十分暗淡。西方軍事干預利比亞,推翻卡扎菲政權,不僅給利比亞帶來了嚴重的后果,也給整個地區(qū)帶來了諸多嚴重的消極影響。埃及總統(tǒng)塞西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譴責“西方國家應當對利比亞所發(fā)生的所有一切,以及那里所形成的悲慘局面,對歷史以及全人類負責。正是因為它們沒有采取任何措施,清繳流散在民間的武器,以及未改善安全保障,才致使在該國出現了目前這種局面”。他指出,“利比亞的經驗十分悲慘。那里出現的威脅不只會導致一個政權的垮臺,而且會使整個國家崩潰。利比亞可能會成為恐怖主義的基地,這不僅會威脅埃及,而且會威脅其所有鄰國”。[31]對此惡果,美國政府也表示承認。奧巴馬總統(tǒng)也將利比亞視為其總統(tǒng)任期內犯下的“最嚴重的錯誤”。[32]
敘利亞。自1963年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在敘利亞執(zhí)政以來,敘利亞一直保持政治與社會穩(wěn)定。2000年6月,哈菲茲·阿薩德總統(tǒng)去世,其次子巴沙爾·阿薩德繼任總統(tǒng)并連任。巴沙爾上臺后,通過黨內清洗維持穩(wěn)定,同時推動經濟社會改革,一度出現所謂的“大馬士革之春”,可惜改革步伐緩慢。復興黨長期一黨統(tǒng)治,經濟發(fā)展徘徊不前,尤其是2010年以來物價持續(xù)上漲,播下了社會不穩(wěn)的種子。此外,敘政權長期與以色列為敵,與伊朗關系緊密,支持哈馬斯和黎巴嫩真主黨,造成其與西方、以色列以及沙特政府的關系不斷惡化,矛盾不斷積累。
受外部的影響,從2011年1月下旬開始,敘首都大馬士革和第二大城市阿勒頗等地也零星爆發(fā)小規(guī)模抗議活動,但未造成很大影響。當時巴沙爾總統(tǒng)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自信地指出,敘政府最接近人民的愿望,不存在對政府的普遍不滿。但是,從3月中旬起,敘局勢急轉直下。3月17日,因警察在德拉市逮捕數名在網絡上發(fā)布要求政府下臺口號的青年人,觸發(fā)大規(guī)模抗議,從此敘的平靜被打破。局勢開始急轉直下,敘政府動用武力強力鎮(zhèn)壓,抗議者與政府軍爆發(fā)流血沖突。截至2011年3月25日,沖突導致97人死亡,其中7名警察。4月8日,敘各地同時爆發(fā)反政府抗議活動,要求政府下臺,局勢進一步惡化。巴沙爾總統(tǒng)發(fā)表強硬講話,指責西方和以色列陰謀推翻政府。截至2011年5月底,沖突導致死亡人數已達1150人,其中軍警死亡150人,另有上萬人被捕。到同年7月底,沖突死亡人數達2100人,其中安全部隊死亡500余人,1.3萬人被捕。2011年7月,反對派成立“敘利亞自由軍”(FSA)。8月,反對派成立政治組織“敘利亞全國委員會”(SNC)。自此,敘反政府抗議活動開始日益向與政府對立的內戰(zhàn)方向發(fā)展。迄今為止,內戰(zhàn)已持續(xù)多年。戰(zhàn)爭給敘利亞造成了極大破壞,國家破碎,生靈涂炭,數十萬人死亡,一千多萬人流離失所,釀成冷戰(zhàn)結束以來中東最嚴重的難民危機。沖突導致敘形成四分天下的局面:敘政府軍控制區(qū)、反對派控制區(qū)、庫爾德控制區(qū)、“伊斯蘭國”控制區(qū)。
敘利亞危機已由最初的反政府抗議活動逐步演化為內戰(zhàn),直至地區(qū)代理人戰(zhàn)爭、地區(qū)性教派戰(zhàn)爭。可以說,敘內戰(zhàn)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敘利亞、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為代表的什葉派與以沙特、卡塔爾為首的阿拉伯遜尼派勢力的對抗,是上千年波斯人與阿拉伯人兩大民族矛盾在當代的延續(xù)。為此,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警告,不斷擴大的沖突正撕裂敘社會,敘內戰(zhàn)已演變?yōu)榻膛蓻_突,教派裂痕和仇恨在增大。圍繞敘利亞內戰(zhàn),各種內外勢力基本分成兩大陣營:一是以敘利亞政府為首,背后有黎巴嫩真主黨、伊朗、俄羅斯的支持;二是以敘利亞反對派為首,背后支持者為西方國家、土耳其、沙特、卡塔爾等。另外兩大中間勢力,一個是庫爾德武裝,一個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和“支持陣線”,前者某種程度上是敘政府的同盟,但也與美國及敘反對派合作打擊“伊斯蘭國”,后者實際上是美國以及海灣國家一手制造出來的,是20世紀80年代它們在阿富汗共同制造出的“反蘇圣戰(zhàn)者聯(lián)盟”(后演化為“基地”組織)的翻版。“伊斯蘭國”實際上是敘利亞版的“基地”或“塔利班”。“伊斯蘭國”的最初目標是針對巴沙爾政府,但后來尾大不掉,開始將目標對準其支持者,開始在美國、歐盟以及土耳其、沙特等地發(fā)動恐怖襲擊,雙方反目成仇。
敘利亞內戰(zhàn)有三大重要轉折點。第一個是化武危機。2013年8~9月,敘爆發(fā)化學武器危機,美國指責敘利亞政府使用化武,突破了“紅線”,威脅對敘軍事打擊。后在俄羅斯等國調解下,敘政府決定交出庫存的化學武器,危機得以緩解。這一事件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即奧巴馬政府無意軍事卷入敘利亞沖突,不愿在中東開辟新戰(zhàn)場。第二個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興起。2014年夏“伊斯蘭國”的異軍突起使敘局勢進一步復雜化,不僅使內戰(zhàn)中出現了新的第三方,還改變了敘局勢發(fā)展的方向,轉移了巴沙爾政府面臨的壓力。2014年9月,美國開始軍事打擊“伊斯蘭國”,“伊斯蘭國”取代巴沙爾政權成為美國的地區(qū)重大安全威脅。第三個是俄羅斯強勢軍事介入。2015年9月,俄羅斯對“伊斯蘭國”動武,不僅改變了敘戰(zhàn)場態(tài)勢,而且確立了俄在敘危機解決中的主導地位,強化和提升了俄對中東政治與安全事務的影響力。俄強調出兵旨在打擊“伊斯蘭國”,但實際上是為了挽救正失勢的巴沙爾政權。從實際效果看,俄軍事行動實現了預期目標,巴沙爾政權得到了鞏固,并且在俄軍幫助下收復了部分失地,確立了在和談中的相對優(yōu)勢地位。雖然2015年底在美俄共同推動和聯(lián)合國主持下敘利亞問題日內瓦和談重新啟動,但由于各方存在矛盾與利益沖突,敘問題的政治解決阻力重重。其中,最大癥結是敘反對派及其外部支持者堅持將巴沙爾下臺作為談判和安排敘利亞未來政治過渡的前提條件,對此敘政府拒不接受。此外,沙特與伊朗在地區(qū)較量的逐步升級,美國與盟友沙特和土耳其之間日益增大的戰(zhàn)略分歧等因素也是重要障礙。敘危機短期內很難解決,未來發(fā)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用“敘利亞內戰(zhàn)”“代理人戰(zhàn)爭”都不能準確描繪敘利亞戰(zhàn)爭的性質。但毋庸置疑的是,這場戰(zhàn)爭給敘利亞帶來的是毀滅性的災難,家破人亡,山河破碎,戰(zhàn)爭造成近40萬人死亡,近一半國民流離失所,490萬人淪為難民。
也門。“阿拉伯之春”再次使多災多難的也門陷入動蕩。1918年,也門擺脫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建立獨立王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也門多次爆發(fā)內戰(zhàn)。1990年5月,也門南北實現統(tǒng)一,建立也門共和國。1994年5月,南北也門爆發(fā)內戰(zhàn),很快以南方失敗而告終。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當選總統(tǒng)。之后,雖然經濟一直表現不佳以及面臨來自北部什葉派胡塞武裝的反抗,但總統(tǒng)薩利赫牢牢控制政權,政局基本保持穩(wěn)定。
受突尼斯和埃及爆發(fā)的抗議活動影響,2011年2月11日夜間,千余名也門民眾在首都薩那的塔利爾廣場集會示威。2月18日,南部城市塔伊茲發(fā)生反政府示威游行。示威人群遭到手雷襲擊,導致數十人死傷。薩利赫總統(tǒng)對抗議活動采取堅決鎮(zhèn)壓措施,致使沖突日益升級,政權內部發(fā)生分裂,大批軍政要員和部落紛紛倒戈,反對薩利赫。一貫支持薩利赫政權的美國以及以沙特為首的海灣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態(tài)度開始發(fā)生變化。4月,海合會提出了旨在化解也門危機的調解協(xié)議,協(xié)議主要內容包括薩利赫辭職并在30天內將權力和平移交給副總統(tǒng),成立由反對派領導的聯(lián)合政府,并于90天內舉行總統(tǒng)選舉。從5月23日開始,也門政府軍與示威者、倒戈軍隊以及反對派武裝在首都薩那發(fā)生大規(guī)模沖突,導致數千人死傷。面臨強大的國際國內壓力,薩利赫曾三次表示同意簽署協(xié)議,但最終均反悔。但是,隨著薩利赫的支持者大批倒戈,薩利赫本人也遭遇襲擊,嚴重受傷。在此背景下,2011年11月23日薩利赫終于簽署海合會的調解協(xié)議,同意將權力移交給副總統(tǒng)哈迪,但仍將擔任也門名譽總統(tǒng),直至選舉出新任總統(tǒng)。也門朝野兩黨隨后簽署了海合會協(xié)議執(zhí)行機制的協(xié)議。12月7日,聯(lián)合政府成立。
2012年1月21日,也門議會以多數票通過了針對薩利赫總統(tǒng)及其助手的豁免法令,為薩利赫交出權力后的人身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2月21日,也門舉行總統(tǒng)選舉。副總統(tǒng)哈迪作為唯一候選人當選為新一任總統(tǒng)。2月27日,薩利赫正式將權力移交給哈迪。也門正式進入急劇動蕩的“后薩利赫時代”。哈迪當選總統(tǒng)后,啟動政治、安全、經濟等一系列改革,但改革不僅進展不大,且引發(fā)不少新矛盾、新沖突。薩利赫雖然下臺,但其在政界、軍界以及各地仍然有廣泛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還在遙控指揮軍隊以及執(zhí)政黨,也門政治并未真正步入“后薩利赫時代”。2014年11月7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對前總統(tǒng)薩利赫以及胡塞武裝兩名領導人實施制裁,主要理由是薩利赫與胡塞武裝相勾結,破壞全國對話,操縱也門政治,是政局動蕩的主要幕后推手。哈迪雖然接任總統(tǒng)職務,但其權力根基不牢,個人威望不高,缺乏薩利赫的鐵腕和在各派之間縱橫捭闔的能力,接任后在推動全國政治對話、反腐敗、改組政府和軍隊、打擊恐怖主義、安撫北部胡塞武裝、防止南部地區(qū)獨立、實施經濟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而棘手的難題上表現平平,因此招致各方不滿:中央政府軟弱不堪,不能有效掌控全國,甚至政令出不了首都薩那。尤其是全國政治對話躑躅不前,成為沖突新焦點。
由于也門國內武裝派系、部落之間的矛盾,原定于2012年9月18日結束的全國和解對話會議被多次延期。2013年3月18日,過渡政府開始舉行新的全國和解對話會議,并著手修改憲法。和解對話會議原計劃為期半年,但各黨派直到2014年1月才達成共識。2014年1月25日,全國對話會議閉幕并通過《成果文件》,根據各派達成的共識,過渡期延長一年。也門政體將從單一制轉變?yōu)閺秃现啤P聭椃ú莅敢?guī)定,也門為聯(lián)邦制國家,全國分為6個聯(lián)邦州,4個在南方,2個在北方。胡塞武裝強烈反對該憲法草案并要求修改。胡塞武裝堅持國家分為南北兩個聯(lián)邦州,并要求獲得北部聯(lián)邦州的控制權。這一事件成為胡塞武裝全面奪取政權的導火索。胡塞武裝因此再次與政府軍發(fā)生武裝沖突。沖突爆發(fā)后,哈迪隨即宣布“全國和解對話走向死亡”。2014年7月30日,也門政府突然宣布削減燃油補貼,大幅提高汽油、柴油價格,導致汽油和柴油價格大漲,招致民眾強烈不滿,引發(fā)大規(guī)模游行示威活動。胡塞武裝乘機指責政府內部腐敗現象嚴重,要求解散內閣,建立由專業(yè)人員組成的專家型政府。9月,胡塞武裝組織使用武力奪取了薩那的控制權,在隨后的內閣改組、軍隊改革等問題上與也門政府摩擦不斷,總理巴森杜瓦辭職。
2015年1月,為阻止政府向全國和解對話委員會提交新憲法草案,胡塞武裝綁架了負責此項工作的總統(tǒng)辦公室主任艾哈邁德·本·穆巴拉克,攻占總統(tǒng)府、總理官邸等地,總統(tǒng)哈迪和總理巴哈赫雙雙辭職。2月6日,胡塞發(fā)布憲法宣言,解散議會,以“革命委員會”取而代之,宣布成立由5名成員組成的“總統(tǒng)委員會”和由551名成員組成的“全國過渡委員會”,分別代行總統(tǒng)和議會職責,此舉遭到也門主要政黨的反對。2月15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對胡塞武裝解散議會和接管國家媒體與政府機構的權力表示嚴重關注,要求胡塞武裝將部隊從薩那和政府機構中撤出。3月25日,哈迪總統(tǒng)被迫出逃并流亡沙特。3月26日,以沙特為首的十國聯(lián)軍[33]開始對也門境內胡塞武裝控制的目標發(fā)動空襲,代號為“果斷風暴”,力圖恢復哈迪政府。
2015年7月,胡塞武裝被逐出南部地區(qū)。11月,哈迪重返南部重鎮(zhèn)亞丁。也門再度形成南北對峙之勢。對立雙方短期均無力消滅對方,戰(zhàn)局僵持不下。沙特在外部面臨很大的人道主義壓力,在內部面臨經濟困難,軍隊作戰(zhàn)不力等因素制約,在聯(lián)合國的斡旋下,也門沖突雙方多次和談無果。2016年4月,沖突雙方在科威特再次啟動和談,但也門實現和平前景暗淡。胡塞勢力的崛起,嚴重改變了也門的傳統(tǒng)政治結構,沖擊了國家的穩(wěn)定,而沙特等國聯(lián)合出兵干預,使也門局勢發(fā)展進一步復雜化,加劇、擴大了也門沖突與地區(qū)動蕩,對地區(qū)安全和穩(wěn)定造成多重負面影響。沖突與戰(zhàn)爭使原本陷于絕境的也門經濟雪上加霜,甚至面臨崩潰邊緣,加劇了國內基本生活物資短缺的境況,缺糧、少醫(yī)、斷水斷電情況非常嚴重。戰(zhàn)爭還造成280萬人流離失所,帶來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34]聯(lián)合國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有2100萬也門人需要最基本的人道主義援助,占也門總人口的82%。有1440萬人缺乏食品安全保障,1400萬人缺醫(yī)少藥,180萬兒童營養(yǎng)不良。而被迫離開家園的人多達近百萬。時任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指出,也門的人道主義需求在最近的危機之前已經相當于非洲薩赫勒地區(qū)9個國家人道危機規(guī)模的總和,其嚴重缺糧人口是薩赫勒地區(qū)的一倍。[35]也門危機還進一步加劇了地區(qū)動蕩,恐怖主義乘亂興起,構成新的動蕩源。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坐大,占領和控制了大批領土。繼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和索馬里之后,也門成為陷入長期動蕩和戰(zhàn)亂的第五個阿拉伯國家,也是阿拉伯半島第一個陷入動蕩的國家,對地區(qū)影響重大。
除了上述五國之外,縱使“阿拉伯之春”爆發(fā)已經多年,該地區(qū)很多國家依然面臨嚴峻壓力,形勢脆弱。從風險大小和爆發(fā)沖突可能性角度,可以進行簡單分類:(1)大規(guī)模持續(xù)動蕩型:伊拉克、索馬里;(2)小規(guī)模動蕩不寧型:巴林、黎巴嫩;(3)潛在風險較大國家:阿曼、約旦、阿爾及利亞、沙特、蘇丹和土耳其;(4)風險較小型:摩洛哥、伊朗、阿聯(lián)酋、科威特、卡塔爾。
表1-1 共和制阿拉伯國家領導人在位執(zhí)政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