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傳播問題的跨學科閱讀:“隨波逐流”讀書筆記
- 肖勁草 單波等
- 2986字
- 2025-04-08 21:26:23
前言 創造我們的讀書生活
單波
各位,夜幕降臨,我們讀書吧!人與人的相遇真是很奇特,我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們,你們也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我。我們之所以相遇,是因為我們都想做“讀書人”或“求知者”,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相約星期二,創造我們的讀書生活。
讀書人講究以書會友,這個“會”字往深里說是“思想的交換”。這常常讓我們想起蕭伯納的名言,“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個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個人可擁有兩種思想”。雖說亞當的欲望之果、古希臘的紛爭之果、牛頓的靈感之果,都是我們想獲取的,但人在獲取的同時,也難免失去精神的自由,所以,對中國讀書人而言,屈原的“橘子”就特別具有交換意義,屈原所謂“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1],一語道出讀書人對精神自由的向往。我打油一首表達這種心情:我敬君之德,堪比此丹橘,芳香又甘甜,更感歲寒心。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是不是可以把讀書想象為吃吃蘋果、嘗嘗橘子呢?
我們到讀書會來,是通過求知來尋找快樂的。一個人悶在寢室里讀書,可能是人生中的常態,而到這里來,就是為了擺脫獨自讀書時深思不得其解的狀態,擺脫讀書的孤獨感,相互啟發,交流心得,使疑問豁然開解。古時讀書人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2],孫敬“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3]。這是一種可怕的讀書狀態,他們為了出人頭地而讀書,為書本所奴役。我們還是應信奉夫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4]。讀書一定要有逍遙自在的心情,在與書本共處的時候,懶著、忙著、熱愛著,也許是最好的讀書狀態。
我們常常把尋求知識的力量作為讀書的動機,這很容易為知識所主宰。如果你希望通過求知來改善精神上的缺陷,你就可以超越知識本身。黃山谷[5]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睘榱烁纳啤八住迸c“乏味”而讀書,精神會開闊許多。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學習數學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從超越功能的角度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求知可以改善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這樣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
說到心靈的自由,我想起在愛丁堡科學與藝術博物館看到的菲比·安娜·特雷奎爾(Phoebe Anna Traquair)[6]的名畫《靈魂的成長》(Progress of a soul)。從這幅畫里可以看到,我們來到的這個世界,本來是很快樂的——鶯歌燕舞,琴聲悠揚,可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遭遇各種剝奪、羈絆、壓抑,以致身心俱疲,靈魂被束縛,最后,我們用愛拯救了靈魂。我們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愛拯救自己,其中應包括對書本的愛、對知識的愛。可以說,一個愛讀書的人,是愛自己的人,是一個愛世界的人,也是被世界所愛的人。
所以,我要說,我們相約星期二,在這里領悟生活、探究社會、閱讀人生,通過讀書尋找自由的天性,縱橫馳騁地思考;通過分享聆聽心靈的歌唱,體悟心靈的成長。
那么,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書籍來閱讀呢?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為什么讀經典》給予了我們特別的啟示??柧S諾談到,“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對讀過并喜愛它們的人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但是對那些保留這個機會,等到享受它們的最佳狀態來臨時才閱讀它們的人,也仍然是一種豐富的經驗”[7]。讀書和對現實生活體驗的聯系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可能之前這部經典一直未能引起你的注意,但在偶然的際遇里你重新觸碰它,它便在你眼前顯示出意義的光芒。同時,卡爾維諾不愿把語言降為承載某種現實意義的工具,相反,他認為語言本身和語言所寫成的書就是“一個自足的宇宙,讀者可以在這寬廣的宇宙中漫游、進出、迷失”[8]?!奥巍迸c“進出”,正是我們閱讀時需要的一種心態,它使我們在閱讀時生成書籍的鉤掛聯系、相互比較,在眾多思想與哲悟的小徑上流連漫步,即使偶爾迷失也無妨。
逍遙自在是讀書的理想狀態,要想求得進步,還得如朱熹所講的,讀書“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即有扎實的態度,扎實到與自己的成見與思維慣性做斗爭。如果一切東西都被視為理所當然、本應如此,便毫無重新思考的價值與意義。扎實的態度也如《禮記·中庸》里所講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9],以及“孔子曰君子有三憂:弗知,可無憂與?知而不學,可無憂與?學而不行,可無憂與?”[10]如果做到這樣,讀書人之于知識與思想,就算是情到深處了。
這種扎實的態度可以升華成“與思想家共舞”。林語堂曾說:“一人同時愛莊荀,或同時愛蘇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學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覺萬分痛快,而魂靈上發生猛烈影響,如春雷一鳴,蠶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George Eliot自敘讀《盧騷自傳》,如觸電一般。尼采師叔本華,蕭伯納師易卜生,然皆非及門弟子,而思想相承,影響極大。當二子讀叔本華、易卜生時,思想上起了大影響,是其思想萌芽學問生根之始。因為氣質性靈相近,所以樂此不疲,流連忘返。流連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風化雨之賜,欣欣向榮,學業大進?!?a id="w011">[11]這就是“與思想家共舞”的姿態。
讀書成于自我修煉。俞伯牙學琴的故事可以在這方面給我們一些啟發。相傳“伯牙學琴于成連先生,三年不成。成連言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偕往,至蓬萊山,留伯牙宿,曰:‘子居習之,吾將迎師。’刺船而去,旬時不返。伯牙延望無人,但聞海水洞崩拆之聲,山林冥,群鳥悲號,愴然嘆曰:‘先生將移我情?!嗽俣?,曲成,成連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12]。相信大家都能在讀書之中享受“援琴而歌”的暢快。
有些同學把我們的讀書會命名為“隨波逐流”,我比較喜歡。它出自“云門三句”,包括涵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流(也作“隨波逐浪”)[13]?!昂w乾坤”是指一個人要使自己的慈悲之心充斥宇宙;“截斷眾流”是說從蕓蕓眾生之中把自己的心靈、精神與思維騰空,也可以說是不隨俗;最后要達到一種自然的開悟狀態,即“隨波逐流”。因此,我們的讀書會取名“隨波逐流”,意思并非是“隨著單波讀書”,而是要達到自由讀書、明心見性的狀態。我們希望通過思想交流,可將他人的體悟與自己的體悟相參照,提煉其精華,并以此為依托逐漸形成自己的思維觀照。
在這里,讀書會是完全自由的,你所分享的,是真正激發自身興趣的思想;在這里,我們追尋的,是牽引思想與滋養思想的書籍;在這里,我們要表現出自己作為讀書人對于讀書的熱愛。
好的,不要再啰唆了,我們開始讀書吧!
[1]《屈原集校注》,中華書局,1996,第611頁。
[2]《戰國策》,中華書局,2006,第28頁。
[3]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中華書局,1988,第1119頁。
[4]《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第68頁。
[5]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荊溪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
[6]Phoebe Anna Traquair(1852~1936),英國藝術界重要人物,是英國首批獲得專業認可的女藝術家之一。
[7]〔意〕伊塔諾·卡爾維諾:《為什么讀經典》,黃燦然、李桂蜜譯,譯林出版社,2006,第2頁。
[8]〔意〕伊塔諾·卡爾維諾:《為什么讀經典》,黃燦然、李桂蜜譯,譯林出版社,2006,第71頁。
[9]《大學·中庸》,中華書局,2007,第101頁。
[10]韓嬰:《韓詩外傳集釋》,中華書局,1980,第18頁。
[11]林語堂:《林語堂經典作品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第10頁。
[12]梁實秋:《會說話的人,人生都不會太差》,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第97~98頁。
[13]吳言生:《禪門妙語》,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第18~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