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撾:第2版(列國志·新版)
- 方蕓 馬樹洪編著
- 9666字
- 2025-04-03 17:34:46
二 地形與氣候
(一)地形特點
老撾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境內山巒起伏、連綿成片,其地形以山地和高原居多,低山丘陵次之,平原低谷較少。除湄公河沿岸平原及山地中局部盆地外,大部分是山地,山地約占全國總面積的80%,平原和盆地約占20%。由于老撾的整個地勢在中南半島上較高,故有“中南半島屋脊”之稱。
老撾主要山脈均為中國橫斷山脈無量山向南的延續,自東向西可分為三支。第一支,沿老越邊境向南延伸至越南藩切入海,在老撾境內構成錫樸烏臺山、會芬高原、鎮寧(川壙)高原、長山山地等,是老撾山地的重要部分。第二支,沿中老邊境南下,延伸至湄公河沿岸,構成老撾西北部山地。上述兩支山脈大致呈南北走向,由東向西逐漸傾斜,海拔1200~2000米。第三支,沿湄公河西岸,成“丁”字形坐臥在老泰之間的瑯勃拉邦山和碧差汶山,構成了老撾沙耶武里西部山地,該山脈的分水嶺形成了老泰間陸地上的天然國界,山勢由西向東逐漸平緩,海拔1000~2000米。
老撾整個國土大致可分為以下4個地貌區。
1.北部山地
老撾北部山地包括沙耶武里市至波里坎市一線以北的瑯南塔、烏多姆賽、博膠、豐沙里、華潘、川壙和瑯勃拉邦等省。地質構造屬老撾北部中生代褶皺帶和緬甸-馬來褶皺帶的銜接處。東部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西部山脈呈南北走向,山地絕對高度在500~1500米。山頂一般高出谷底600~1200米,坡度為17°~24°。最北部的豐沙里省、瑯南塔省東部和烏多姆賽省北部地區,山峰高度多在1000米以上。主要的山脈除錫樸烏臺山外,還有普法山(1625米)、普霍烏山、大龍山、曼黑山、烏太山和普東滾山(1933米)等。
南烏河由北向南斜貫北部地區,形成了南烏河谷地和許多山間盆地,較大的有孟烏怒盆地(海拔795米、面積約20平方公里)、蘭陶盆地(海拔903米、面積25平方公里)、孟烏太盆地(海拔708米、面積13.5平方公里)、本怒盆地(海拔960米、面積約7平方公里)、孟拉盆地(海拔400米、面積10平方公里)。
該地區中部的瑯勃拉邦、華潘和博膠省以及瑯南塔省南部、烏多姆賽省西南部地區,基本上呈一高原平臺,海拔1000~1500米,相對高度300~1000米。主要山脈有瑯勃拉邦山(海拔2059米)、普帕邦山(海拔1872米)、普萊比山(海拔2097米)、普里阿山(海拔2263米)、普潘山(海拔2097米)等。主要的高原有孟新高原和孟賽高原。這一區域內的山脈大多相對高度不高,多呈山丘狀,溪流多呈枝狀分布。河流上游河道彎曲,水流平緩,而下游接近湄公河和南烏河主流段,由于地形構造多陡坡和懸崖而產生了急流和險灘,沿岸有許多陡壁,構成狹窄的深谷。從孟柯至越南的孟嵐是一條峭壁夾峙的河谷走廊,是老撾北部地區到越南的天然通道。這一帶相對高差較大,桑怒城東北的馬江江畔海拔僅為201米,而附近的山峰海拔達1396米。
北部山地的群山中間分布著許多盆地和平壩,主要有孟新盆地(海拔685米、面積136平方公里)、南塔盆地(海拔590米、面積38平方公里)、孟洪壩(海拔490米、面積180平方公里)、孟賽盆地(海拔660米、面積25平方公里)、孟洪沙盆地(海拔550米、面積100平方公里)和瑯勃拉邦谷地(海拔190米、面積30平方公里)。
北部山地的南部包括川壙省、沙耶武里省和萬象省北部,主要有川壙高原(鎮寧高原)、普農碧山(海拔1872米)、普岷山(海拔2455米)、碧差汶山(海拔1630米)和普米揚山(海拔2300米)。其中,川壙高原是由褶皺斷裂形成的,平均海拔1200~1400米,南北寬40余公里,東西長50余公里。周圍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脊,南部有5座海拔超過2500米的山峰,最高峰為川壙高原上的普比亞山(Phu Bia),海拔2820米,也是老撾最高峰。
川壙高原還有幾個高度不同的剝蝕面,面上形成了許多大小不同的山間谷地和平原。較大的有查爾平原,海拔1100米,南北長30公里,東西寬20公里,面積600平方公里,中間有4條小河和許多山丘低地,周圍是較平緩的高原面,海拔1300~1400米,相對高度300~500米。還有班班平原,海拔600米,南北寬20公里,東西長30公里,面積600平方公里,中間為波狀起伏地,四周是山地,相對高度500~900米,坡度20°左右,南部有部分石山和峭壁??甸_谷地,位于查爾平原和班班平原之間,是兩平原之間的狹長通道。川壙谷地,位于查爾平原南部,是從老撾北部進入中部地區的主要通道。萬榮谷地,長30余公里,寬約1公里,東側為土山,相對高度200~300米,西側為石壁。
2.東南部高地
老撾東南部為長山(富良山)山脈西坡,地質構造屬老撾北部中生代褶皺帶、順化-他曲海西褶皺帶和印度支那古陸的一部分。經過長期的風化和雨水侵蝕,絕大部分地區已呈高原狀態,坡度均較緩和。
長山山脈構成了湄公河水系和向東注入南海的諸河流的分水嶺,成為老、越兩國的天然分界線。長山山脈可分為北長山和南長山兩大部分,北長山與川壙高原相連,地勢較高,海拔1200~1800米,部分山峰超過2000米。相對高度一般為500~800米,少數達1000米以上,最高峰為普賽萊嶺峰,海拔2711米。
北長山山脈向東南延伸至沙灣拿吉省境內的遼保山和左烏高原,高度逐漸降低,在普賽萊嶺至鴻嶺間海拔1500米左右。北長山山體狹窄,最窄處僅0.5~1公里,較寬的地區也僅有2~3公里,包括幾條平行而又參差不齊的山嶺,大多是西北—東南走向。遼保山山口以南轉為東西走向的橫支,因此,北長山的走勢呈弧形。北長山的山脊線是平坦而稍帶起伏的波狀高原面,統稱甘蒙高原。甘蒙高原西部地區受河流切割和雨水沖刷的影響,形成許多深狹的谷地以及大片的石山。這些深峽谷地和石山構成一條連綿的山脈,長240余公里,寬20~30公里,統稱甘蒙巖區,這一巖區的海拔均在500米左右。巖區西部有一條長130余公里、寬10~20公里的狹長谷地,巖區東側全是懸崖峭壁,稱為他曲走廊,是老撾南北交通要塞。甘蒙高原南部是一條弧形走向的陡巖帶,東南巖頂最高處達1104米。巖坡一般高出地面600~700米,形狀整齊,從南邊巖腳仰望,好像一道天然長城。巖帶南側是一條從湄公河河畔通往南海之濱的山澗谷地,也是一條天然走廊。甘蒙高原的西南部是一片廣闊的石灰巖丘陵山地,西起湄公河沿岸的他曲附近,東至越南的廣平省,為老撾境內最大的石灰巖區。石灰巖幾乎全部裸露,海拔500~700米。由于受到賓非河及其支流的切割,巖丘被分割成若干東西走向的谷地,寬0.5~6公里,海拔僅150米左右。
左烏高原以南的長山山脈稱為南長山(又稱南富良山),山脈主要是南北走向,地勢為南北高、中間低,以波狀高原和丘陵地居多,海拔500~1500米,相對高度150~600米,坡度17°~22°,最低的佬保谷地海拔僅200米。南長山山脈南部是波羅芬高原(又稱富良山區),由玄武巖噴發形成,海拔1000~1500米,相對高度900米以上,最高點1700米。西北—東南長100余公里,東北—西南寬約60公里,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高原的邊緣地勢陡峭,坡度達30°以上,局部地區還有石壁。頂部起伏不大,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巴生城附近較為平坦,周圍有放射狀水系,將高原邊緣切割成若干險峻谷地,特別是高原東側的公河(孔河)沿岸,下切很深,比降較大。
3.西部低山丘陵地
老撾中、上寮(即老撾中部及北部)的沙耶武里省西南部、萬象省西南部和波里坎塞省的西部地區,是不連續的低山丘陵地區,海拔300~1000米。低山地區相對高度500~800米,丘陵地區相對高度150~600米。山丘大多呈渾圓狀態,巖石很少,懸崖峭壁更為少見。該地區的湄公河河面較寬,水流平緩,其支流上急流險灘也很少。
4.西南部平原低地
萬象地區及其以南的湄公河沿岸,大多為平原低地,較大的平原有萬象平原、北汕平原、沙灣拿吉平原和巴色平原。
萬象平原 南北寬80公里,東西長120公里,面積9600平方公里,海拔200米左右。除中部有一長50公里、寬15公里、相對高度400米左右的山丘地帶外,其余大多是平地。該平原的東、北、西三面環山,南部為呵叻高原。平原地區河網稠密,除湄公河外,還有南俄河(南嫩河、南岸河)及其許多分支,河流大多蜿蜒曲折。平原中部有大片沼澤地,湄公河中有許多沙丘和小島。
北汕平原 位于萬象平原東南部的湄公河沿岸,南北寬30公里,東西長40公里,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海拔150米左右。除東側有兩條低長的山梁外,大部分為平地。該平原呈三角形,南涅河和南珊河縱貫其間,南部是湄公河主流。
沙灣拿吉平原 位于北汕平原東南部,又稱更谷平原,是老撾最大的平原,南北長150公里,東西寬140公里,面積2.1萬平方公里,海拔100~200米,是由中生代末期的砂巖和礫巖沉積而成的。該平原區河流眾多,色邦亨河(賓漢河)下游地帶多為波狀起伏的低地,中間有許多河流和小溪。河溪之間多為條形平頂長岡,河流兩岸比較陡峭,平原東部和東北部多丘陵,間有低山,起伏連綿。色邦亨河和桑蘇河、占豐河的交匯地區為平地,平地中間有大片沼澤地,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40公里,寬約20公里,其中,中部寬僅8公里。
巴色平原 又稱湄公河低地,南北長250公里,東西寬10~80公里,面積1.6萬平方公里,海拔50~100米。東西兩側為高原臺地,東北為波羅芬高原和昆嵩高原西坡,層疊緩降,西側為呵叻高原和扁擔山,陡壁直立,地勢自東西兩側向中部的湄公河河畔緩緩傾斜。平原低地區小湖泊眾多,湄公河中小島無數,最大的孔(一譯康埠)島為孔縣縣城所在地。由于位于老柬邊境的孔瀑布被兩岸砂巖夾峙,這一帶雨季河水排泄不暢,形成大片的浸水地段。由于受山脈余支和江河的分割,平原低地區除巴色附近較為寬闊外,大部分區域較為狹窄,其中班庚南與孟瓦比以及菲亞發與班菲阿之間為狹長走廊地帶,巴色與巴隆之間是弧形低山。
(二)江河
老撾河流眾多,河網密集,主要河流有湄公河及其支流、朱江和馬江的上游段。
1.湄公河
湄公河發源于中國的青藏高原,在中國境內段稱為瀾滄江,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等國境內段稱為湄公河。根據老撾公布的資料,瀾滄江-湄公河全長4200公里,其中,中國境內長1650.6公里,老撾境內長1864.8公里,柬埔寨境內長453.6公里,越南境內長231公里。[1]
湄公河旱季和雨季的流量相差很大,在老撾瑯勃拉邦省的總流量為140320×106立方米/年,旱季流量為42120×106立方米/年,雨季流量是旱季流量的2倍多,為98200×106立方米/年。在萬象和巴色等地湄公河流量的季節性差距更大。
湄公河在老撾境內可分為四大段。第一段從中老邊境的南臘河口至瑯勃拉邦,長約526.8公里。其中前段為老緬界河,中段為老泰界河,后段在老撾境內。這一河段枯水期最窄河段寬僅50余米,最寬河段為600米。洪水期最窄河段寬600米,最寬河段達1000米。枯水期水深2~5米,洪水期深達4~10米。南臘河口至瑯勃拉邦河段多為平水河段,可常年通行不同噸位的船舶。此河段有各種河灘100余道,沒有斷流和斷航險灘,主要河灘比降、落差和流速大多較小,變化和發展也不大,雖然對航運有所影響,但仍可全年通航10噸級江船。
第二段從瑯勃拉邦至萬象,長426公里,河寬400~500米。其中,從瑯勃拉邦至北禮河段有許多峽谷和瀑布,部分地段河岸高出地面400余米,岸壁十分陡峭,峽谷內河寬僅100米左右。北禮河以下河谷逐漸展開,兩岸山體逐漸降低,有一條10余公里長的低谷,寬100~1000米。低谷一帶的南俄河和湄公河交匯處是老撾最大的水庫——南俄河水庫。南俄河口以下,湄公河進入開闊的平原地區,河寬900米左右。該段水深旱季為3~8米、雨季為8~15米,平均流速2米/秒~4米/秒,最小流速1.5米/秒,最大流速6米/秒,落差120米。
第三段從萬象至巴色,長715公里,95%以上河段為老泰界河。其中,從萬象至沙灣拿吉河段459公里,河谷較為開闊,河床比降為0.8‰,河寬500~2000米。水深旱季為1~4米、雨季為6~12米,平均流速3米/秒,最小流速2米/秒,最大流速4米/秒,落差30米。河中沙洲較多,河岸有天然防洪堤,高達13~30米,萬象地區筑有60公里長的圩堤。從沙灣拿吉至巴色河段長265公里,前130余公里,沿岸砂巖迫近河道,有的地段突入河心,形成巖礁和險灘。其中錦馬叻險灘是湄公河最長的險灘,險灘上段是一系列并排的石渠橫亙河中,綿延25公里,共有急流11處。下段有大片的成群巖礁阻塞河床,長達60公里,有急流4處,河水在巖礁中被切成50~70米的曲折細流,汛期水深流急,流速達4米/秒~5米/秒。在兩段險灘之間是一段長約15公里的平水段,河寬1500米左右。錦馬叻險灘以下的100多公里,仍為石質河床,沿岸峽谷陡峭,水流湍急,至距巴色25公里處河道開始展寬,達2000~3000米,水流逐漸平緩,河中有許多小島和沙嘴。該段落差從萬象至沙灣拿吉段為30米,從沙灣拿吉至巴色段為54.6米。
第四段從巴色至老柬邊境的孔瀑布(孔帕朋瀑布)南部的坤南,長197公里,湄公河進入海拔僅100米左右的平原低地。河面寬闊,達2000余米,最寬處達8000米。河中有大小河島和明礁4000余個,最大的河島為孔島,孔縣縣城就位于該島上,島上還有公路和其他交通運輸設施。孔島南部有許多石山(石島)橫亙于河中,形成瀑布、跌水和險灘,最大的孔瀑布寬達10余公里,落差15~24米,瀑布被中間的石山分割成東西兩半,西半部是桑發尼瀑布,雨季流量很大,但旱季幾乎斷流;東半部是法芬瀑布,旱季落差為18米左右,雨季流量大,氣勢壯觀,洪汛期流量達4萬立方米/秒。
2.湄公河支流
湄公河在老撾境內的大小支流多達100余條。其中,北部支流源頭為川壙高原北部山地,其山脊亦為湄公河水系和北部灣水系的分水嶺,支流呈東北—西南走向。南部支流均發源于長山山脈,其山脊亦為湄公河水系與南海水系的分水嶺,支流呈東西走向。
南塔河 發源于中老邊界的摩登山,經瑯南塔和博膠兩省在烏多姆賽省的巴塔匯入湄公河。長325公里,瑯南塔至巴塔段長240公里,寬50~100米,水深旱季0.5~2米、雨季2~3米、汛期5~8米,流速1.5米/秒~2米/秒,急流處達4米/秒。
南本河 發源于孟賽西南部的班納巴山,經烏多姆賽省的孟本、洪沙、北本等縣,在北本匯入湄公河。長251公里,寬5~20米,水深0.5~2米、汛期3~4米。
南烏河 發源于豐沙里省海拔1400米的班蘭堆地區,流經豐沙里省的孟桑潘、孟邁、孟夸和瑯勃拉邦省的孟艾、南巴和北烏等縣,在北烏匯入湄公河,總長448公里,流域面積2.5萬平方公里,河寬50~100米。南烏河是湄公河最大的支流,從源頭至北烏的落差達1100米。
南俄河 發源于川壙高原西北部的普桑山,從東北向西南經川壙和萬象兩省,流入萬象市以北地區的南俄河水庫,再由水庫的出水口流經班巴恩匯入湄公河,總長354公里,流域面積1.65萬平方公里。中下游河寬60~100米,水深1~5米,年均流量24868×106立方米,月均流量711×106~5720×106立方米,最大流量1170.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508.5立方米/秒。年均水深1.5米,雨季平均水深3.1~3.5米,旱季最淺月份水深0.5米,洪水期水深9~13米。
色邦非河(賓非河) 發源于甘蒙省東南部布拉帕縣的老越交界地區,流經布拉帕、馬哈賽、農波等縣區,在甘蒙與沙灣拿吉交界地區匯入湄公河。全長239公里,流域面積8500平方公里,中下游河寬100~200米,旱季水深1~3米,雨季水深4~6米,從源頭至河口落差約400米。
色邦亨河(賓漢河) 發源于越南廣治省的普東金山,流經車邦、孟平、塔邦通和宋坤等縣區,于宋坤縣西南的色邦亨匯入湄公河。該河支流較多,較大的有色占蓬河、色塔莫河和車邦河等。全長338公里,流域面積1.94萬平方公里,中下游河寬150~250米,流速1米/秒~5米/秒,從源頭至河口落差300余米。
其他較大支流還有南森河、南坎江、南涅河、南桑河、南通河、色敦河、公河等。
3.南馬河、南汕河和南明河上游段
南馬河(馬江)、南汕河(朱江)和南明河都是從老撾華潘省和川壙省經越南流入北部灣的河流。其中南馬河從越南的班普馬地區流入老撾華潘省,再經該省的孟厄和香科等縣區流經越南入海,全長470公里,在老撾境內段長80余公里。南厄河是其最大的支流,發源于華潘省的東部山區,流經瑯勃拉邦省東北部和華潘省的北部地區匯入南馬河,長100余公里。
南汕河發源于桑怒市北部的普芒里阿山(海拔1600米),經桑怒市、桑岱縣、萬賽縣等地流向越南入海,全長200余公里,在老撾境內段長約100公里。
南明河發源于老撾華潘省和瑯勃拉邦省交界地區的普里阿山,經華潘省西南部和川壙省東北部流向越南入海,全長300公里,在老撾境內段長110公里。
(三)氣候
老撾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終年炎熱,季節性溫差變化不大,全年沒有春、夏、秋、冬之分,只有雨、旱兩個季節,除北部高山地區外,各地氣溫差異不大。這一氣候特點是由其地理位置、地形條件和大氣環流三大要素決定的。老撾全境處于北回歸線以南的中南半島東側,中南半島北部為亞洲大陸,東、南、西三面為海洋所環抱,海洋和大陸對老撾氣候影響都很強烈,是亞洲季風區之一。季風氣流流向每年均有兩次轉變,5~10月,溫濕氣流從海洋吹向大陸,稱為西南季風,形成雨季;10月至翌年4月,干冷氣流從大陸吹向海洋,稱為東北季風,形成旱季。另外,老撾地勢北高南低,自東北向西南傾斜,長山山脈橫亙于國土東側,山脈與風向呈垂直相交,利于迫降西南季風的地形雨,也有利于減弱東北季風和西太平洋季風的影響。上寮地區的山脈走向有利于孟加拉灣的暖濕氣流北上,在湄公河流域地區利于地形雨迫降,但由于有??餐ㄉ矫}和豆蔻山脈等橫亙于該地區中部而影響了暖濕氣流北上,因此,上寮地區西部和東部的氣溫與雨量差異較大。
1.氣溫
老撾全境的平均氣溫在20℃~26℃,1月氣溫較低,月平均氣溫10℃~20℃;5月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20℃~29℃。最低氣溫一般在0℃以上,豐沙里省的山區、川壙高原和波羅芬高原的部分高地可達0℃~5℃。最高氣溫一般不超過40℃,僅瑯勃拉邦和北汕地區有時達到45℃。
老撾各地區氣溫的年變化趨勢基本相同,月平均氣溫的最低值和最高值都在旱季,12月至翌年1月,東北季風帶來的冷空氣經常入侵而使氣溫降到最低值。4~5月為旱季末期,日照和地面輻射都很強,使氣溫升到最高值,但兩者相差一般不超過7℃~8℃。雨季開始后,雨水抑制了酷暑,此時,雖然處在盛夏季節,氣溫反而不高。隨著旱季的來臨,氣溫逐步下降,直至翌年1月達到最低值。
老撾境內的南北氣溫差異不大,如北部的瑯勃拉邦市和南部的巴色市相距525公里,緯度相差5°,年平均氣溫分別為24.2℃和26.4℃,相差僅2.2℃。由于東北季風的影響,北部山區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和絕對最低氣溫比南部地區都要低得多。
老撾的地形對氣溫有較大的影響,在同一緯度的氣溫,由于海拔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如川壙和北松的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其年平均氣溫比鄰近海拔500米左右的河谷地區要低5℃~7℃。北部的豐沙里、川壙、華潘、瑯南塔等省的山區和高原邊緣地區,絕對最低氣溫會降至-3℃~-1℃,偶爾還會出現霜凍、結冰或降雪現象,但湄公河谷地,特別是他曲、沙灣拿吉等地則常年高溫。
老撾北部和東部地區的旱季晝夜溫差較大,一般在10℃~20℃。
2.降水
老撾全境雨量充沛,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250~3750毫米。但由于緯度和地形等方面的差異,雨量分布也不平衡,一般是南多北少,高原和山地多、平原和谷地少。如南部波羅芬高原的北松(又譯巴生)年降雨量為3987毫米,他曲為2347毫米;北部瑯南塔西部地區年降雨量為1500毫米,瑯勃拉邦谷地為1305毫米。其分布大致可分為北、南、中三個降水段。
北段包括上寮西半部地區,因深處內陸,西南季風到達這里需要經很長的路程,途中有崇山障礙促成降水,消耗了大量水汽,故本地區雨量較少,年降雨量在1250~1800毫米。但上寮東部比西部雨量多,豐沙里省東部地區年降雨量達1875~2500毫米。
南段包括下寮東南部地區,這一帶接近海洋,西南季鳳來得早,退得晚,來勢猛,加之地勢高,因而地形雨很豐富,在旱季,東北季風帶來的冷氣流也易引起降雨,故年均降雨量甚多,達2500~3750毫米。其中,波羅芬高原是中南半島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年均降雨量近4000毫米。
介于上述兩段之間的廣大地區為中段,包括上寮東南部、中寮全部和下寮西北部地區,年均降雨量一般為1875~2500毫米,但也有局部地區較特殊,如沙灣拿吉附近和孔埠附近年均降雨量僅為1250~1875毫米,是老撾雨量最少的地區之一。而北汕北部地區、萬象省東部和波里坎塞省,因地處川壙高原和長山山脈西南迎風坡地帶,年均降雨量達2500~3750毫米,是老撾降雨量較豐富的地區之一。
老撾年降雨量的90%左右集中在雨季,月降雨量以12月至翌年1月最少,以后逐月增多。雨季中期的7~9月為降雨高峰期,然后逐月減少。雨季的一般月降雨量為100毫米左右,高峰期的月降雨量為300毫米左右,其中,波羅芬高原7月的月降雨量高達800~900毫米。
旱季的各月也并非無雨,多數地區的月降雨量在20~30毫米。
由于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降雨量的變率很大,最大與最小的年降雨量相差1~3倍。旱季的變率尤為明顯,絕對的最大降雨量甚至高出平均降雨量10倍,而雨季一般不超過5倍。中期西南季風進入老撾時的降雨,具有多、猛、快和散的特點,有時一日降暴雨數次,有時連續降雨數日或十幾日。西南季風進入老撾的早期和后期,稱之為季風轉換期或雨季和旱季的交接期,一般為4~5月和10~11月,有時會推后或提前半個月至1個月,轉換時期為半個月左右。東北季風一般于3~4月消失,4~5月西南季風逐漸進入和加強,轉換期的雨量比旱季多而比雨季少,一般為雷陣雨,有時很強烈,且常出現低空上升氣流,產生短時大雨或暴風。西南季風一般在10~11月消失,此后云雨逐漸減少到西南季風中期的1/10左右,從而進入旱季。
3.濕度和陰霾
老撾各地的相對濕度較大,年平均濕度在75%~85%。其中,8月和9月最高,達80%~90%,比平均值高出5個百分點左右;3月最低,為65%~75%,比平均值低10個百分點左右。全國相對濕度最高的地區是北松,年平均相對濕度達92%左右;相對濕度最低的是孟新西北部地區,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5%左右。老撾的絕對濕度也相應較高,但各地差異較大,最高的地區是沙灣拿吉,達35.3毫巴,其他地區為25~35毫巴。
霾是老撾旱季晴天的一種特殊天氣現象,也稱之為陰霾,是由于空氣中懸浮著大量的煙塵而形成的,高度在3000米左右。在老撾,由于人們大量焚燒山林,進行刀耕火種,故霾日較多,年均達50~100天,多出現在旱季的12月至翌年3月,月霾日達13~15天。陰霾現象以湄公河河谷地帶最多,年霾日在100天以上;富良山(長山)山脈地帶較少,年霾日一般不超過50天。霾層一般有逆溫層存在,能見度較差,且干擾電臺、電視、無線電通信和雷達,影響收音、收視效果和無線電聯絡。
4.云霧
老撾各地區間云量差異不大,各地年平均云量在5成左右,而旱季和雨季間的差異明顯,旱季平均云量為2~3成,雨季平均云量為6~8成。其中,陰霾天氣和雨日云量在8成以上,雨季月均7~14天,旱季月均1~4天。晴天云量在3成以下,雨季月均5~10天,旱季月均15天左右。老撾年平均云量最大的是川壙地區,達7.4成,平均云量最小的是瑯勃拉邦地區,僅有5成。
老撾的霧日和降雨情況大致相反,全年霧日大多集中在東北季風期(旱季),西南季風期(雨季)則少霧。老撾北部的山間谷地是中南半島霧日最多的地區,全年霧日達80~110天,其中旱季占60%~70%。1~3月霧日最多,每月最高達20余天。
老撾中部的他曲、沙灣拿吉、波里坎塞和甘蒙等地區,全年霧日為10~50天,季節分配大致與北部地區相同。南部的北松、巴色和阿速坡等地區霧日最少,全年僅10~40天,但這一帶地區的霧日雨季比旱季多,多為高山霧。老撾各地的霧多在清晨開始出現,9時左右最濃,11時以后逐漸消失,有時也會全天濃霧不散。此外,每年旱季,農戶焚燒山林,空中煙塵迷漫,地面也形成煙霧,使日光為之變色,能見度也會下降。
5.風向和風力
老撾的風向一般分為東北風和西南風兩大季風系統,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主要是東北風,5~10月以西南風為主。但由于老撾山脈、河谷眾多,對風向有一定的影響,各地區的風向因地形不同而有所差異。風力不強,全年各月風速差別不大,多在2級以下,全境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風速小于2米/秒。這是因為老撾地處內陸,季風和臺風經重重山脈和山地阻擋,風力逐漸減弱,長山山脈有如一道天然屏障,阻擋了從南海吹向老撾的臺風和其他強風,但其山口地區會產生狹管效應,風力較強,強風和冷空氣入境時其鋒面附近的風力可達4級左右。8~9月,從南海登陸經越南進入老撾的臺風和熱氣流,在老撾南部地區風力可達到4級左右,往往會引起幾天的大暴雨。但由于受到普卡特山和長山山脈的阻擋,進入老撾中部地區后,其風力已明顯減弱,對老撾廣大的中部和北部地區均無大的影響。波羅芬高原是老撾風力最大的地區,一般時節都比其他地區大1級左右。其中,東北季風期各月的平均風力為2~3級,西南季風期為2~4級,最大風力可達5級。該地區雷暴也比其他地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