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耳曼法研究(修訂版)
- 李秀清
- 4789字
- 2025-04-07 17:04:24
四 《羅退爾敕令》與《利特勃蘭德法律》
最初的倫巴德人可能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公元初,倫巴德人已經出現在易北河(Elbe)下游一帶。4世紀時,倫巴德人逐漸加入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的浪潮,開始向南部移居,穿過現在的德國中部和波希米亞(Bohemia)地區,定居于多瑙河北部流域。在6世紀早期,一些倫巴德人作為東羅馬帝國的同盟者參加了拜占廷的征服意大利活動,但是作為一個民族,直至6世紀下半葉他們才進入意大利,初期進占多瑙河南部流域的羅馬行省龐諾尼亞(Pannonia)。[60] 但是,或許是因當時意大利東哥特王國的強大和東羅馬帝國策略的有效,此后一段時期倫巴德人在龐諾尼亞省的繼續侵入進程相當緩慢。在此過程中,倫巴德人較順利地習慣了在羅馬境內的生活,他們還學習拉丁文,同時一定程度地熟悉了羅馬人的習俗和法律。也是在此時期,倫巴德人了解到早期定居于羅馬帝國境內富庶地區的其他日耳曼人的經驗教訓。
就羅馬帝國一方來說,面對來自日耳曼各民族日漸增加的侵犯和壓力,采取聯合其中一個或數個民族以集中對付另一個民族的措施,挑起不同日耳曼人之間的戰爭。567年,倫巴德人聯合因從東羅馬帝國那里接受貢物而日漸強大的阿弗律人(Avars),摧毀了他們共同的敵人格皮德人(Gepids)。次年,他們在國王阿爾波因(Alboin)的領導下,通過武力,更多的是使用迫降方式,獲取意大利的許多城市,進占了羅馬帝國的舊都米蘭,并毫不費力地占領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帕維亞(Pavia)成為倫巴德王國的首都。
572年阿爾波因去世后,連續十余年,倫巴德人因為內部糾紛,導致無法成功地產生一位新國王,而處于若干公爵的分裂統治之下。[61] 但在此期間,倫巴德人對意大利的征服并沒有停止,隨著他們向著羅馬方向的意大利南部的推進,建立起了一些半獨立的倫巴德公國。584年,倫巴德人終于克服分歧,順利選舉出奧退里(Authari)為國王,新國王成功地為倫巴德王國建立起中央組織,并迎娶巴伐利亞公爵女兒、天主教徒提多琳達(Theodolinda)為皇后。此婚姻在倫巴德王國歷史上意義重大,因為提多琳達成為了倫巴德王國的所謂巴伐利亞王朝的祖先,而且她還向倫巴德人不斷地介紹宣傳羅馬天主教。[62]至6世紀末期,意大利被不規則地分治于倫巴德人和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
但是,倫巴德人的征服從未擴展至意大利最南部地區,而且即使在北部和中部,因為公爵們對于王權統治的連續抵制,也未能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單一國家。
(一)《羅退爾敕令》
在奧退里之后,倫巴德重要的統治者是636年被選舉為國王的布雷沙(Brescia)公爵羅退爾(Rothair)。盡管同時代的人也許對羅退爾卓越的軍事領導能力及其統治時期王國領土的不斷擴大的印象更為深刻,但他對于倫巴德王國的重要貢獻卻在于努力將不成文習慣改變為一個單一的法典,共有388條,[63]這就是通常所稱的《羅退爾敕令》(Rothair's Edict)。[64]它是倫巴德人最早的成文法典,不外乎是日耳曼習慣的成文記載之一,屬蠻族法之一種。[65]
一般而言,《羅退爾敕令》是一部體系編排比較清晰、條款規定極其明確的列舉式法典。在這一最初之倫巴德人的法典中,還表現出其內容未受到羅馬或教會影響的特征,乃至有學者稱其“完全是一部日耳曼法律”,“是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優秀的蠻族法律”。[66]主要是因為,當時大部分倫巴德人尚為異端,而且國王本人也是阿里烏斯教徒,雖然他默認在王國內天主教僧侶集團的逐漸形成,但總是設法抵制羅馬教會法則和羅馬帝國制度。因此,在此法典中,并沒有包含特別調整羅馬人的條文,凡羅馬人與倫巴德人之間發生糾紛,不問情形如何,羅馬人都須受倫巴德法之約束,反之,當羅馬人彼此間發生糾紛時,則仍然受羅馬法調整。[67]
在羅退爾于652年去世后,倫巴德王國再次陷于混亂,這種狀態于662年當貝尼文特(Benevento)公爵格利瓦特(Grimwald)成為國王時暫告一段落。他是第一個將統治倫巴德王國與統治貝尼文特公國結合起來的倫巴德國王,但是即使在其統治時期,這種結合也并非十分密切,因為其子羅姆瓦特(Romwald)此時相對獨立于自己的父親而統治著貝尼文特。在格利瓦特統治時期,羅退爾國王開始的中央集權制度被延續下來,并且還在668年頒布對于《羅退爾敕令》作簡短補充的法律文件,稱為《格利瓦特法律》。共有9條,其條文名稱依次為:為主人服務了30年的男女奴隸,保持了30年自由的自由民,犯了被處支付900索爾第的犯罪的奴隸,已占有30年的財產,在父親死后繼續留在祖父家中的孫子的繼承,被離棄的妻子,妻子的犯罪,明知某男已有妻室仍進入他家里的婦女,犯盜竊罪的婦女。[68]
(二)《利特勃蘭德法律》
7世紀后期,倫巴德王國的統治再度陷于分裂和混亂,此種狀況直至利特勃蘭德統治時期(Liutprand,712~744年在位)才暫告結束。利特勃蘭德可能是倫巴德王國歷史上最有權威的國王,作為一名天主教徒,他贊賞王國中羅馬化的趨向;[69]作為一個軍事首領,他重新加強倫巴德對意大利的征服,并且擴展了這種征服;作為西歐的一名蠻族統治者,他保持了與查理·馬特統治的法蘭克王國之間的和平、友好關系;而作為一名立法者,他對于倫巴德法律作了十分重要的增補。713~735年,他頒布了153條補充法令,統稱為《利特勃蘭德法律》。這些法令的具體頒布年代如表1-2所示。
表1-2 《利特勃蘭德法律》頒布年表

與此前倫巴德法律相比,《利特勃蘭德法律》有了一些明顯改變,主要原因是此時倫巴德人都已經改信正宗的羅馬基督教,因此法律明顯受到教會勢力的影響。713年頒布的法律在編首設有說明頒布新法令目的的序言,在此序言及其后各次頒布法令時所設的序言中,都常引用《圣經》段落。而該法律各具體條款的相對冗長,也應該是它與此前倫巴德法律不同的一個形式特點。
在利特勃蘭德統治時期,雖然以犧牲地方利益為代價增加了國王官員的權力,從而使倫巴德國王的中央集權化達到極盛,但即使在此時期,利特勃蘭德也還是遭到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將自己視為地方的行政、司法和軍事政權的世襲享有者的公爵們的反對。[70]不過,當744年利特勃蘭德去世時,倫巴德王國還是顯示出已經被建立成為一個擁有足夠中央集權制行政組織以確保它在其后一段時間內能繼續穩固發展的整體。而在他之后的統治者,如拉切斯(Ratchis)、艾斯托弗(Aistulf)、德斯特里斯(Desiderius),雖并非無能之輩,但卻未能使倫巴德王國延續存在很長時間。
不過,對以前的法律進行補充的活動在倫巴德王國最后時期仍在進行。拉切斯在位時期,于745年或746年頒布一個補充法令,稱為《拉切斯法律》,共14條,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4條,條名依次為“每個法官應該每天主持法院而且不應該收受賄賂”、“所有人都應首先到自己的法官那里尋求公正”、“任何人均不得在未經其法官同意時以他人名義提起訴訟”、“每個自由民都應該自備一定的軍事裝備”;第二部分為第5~12條,條名依次為“抵押品及其將來如何被給付”、“與奴隸結婚的自由民婦女的一個新條款”、“在國王許可之下獲得一個奴隸或半自由民者”、“買賣賬單和不支付的請求”、“派遣代理人赴境外者”、“對自己的法官發動暴動和叛亂者”、“未經法官許可試圖提起他人訴訟者”、“調查和泄露國王秘密者”;第三部分為第13、14條,條名分別為“國境的保護”、“隨從及依附者”。
艾斯托弗在位時期,盡管不時處于與法蘭克人的沖突之中,但也有立法舉措,于750年和755年分別頒布補充法令,稱《艾斯托弗法律》。750年頒布的法令共有9條,主要是關于商人的規定,同時還包含非法婚姻、盜竊等內容。755年頒布的法令共有13條,主要涉及姐妹對于已故兄弟財產的繼承權、解放奴隸、寡婦收益權、教會財產權、法官誓言等方面。[71]
托斯卡納(Tuscany)公爵德斯特里斯順利地成為倫巴德王國的最后一位國王。在他統治時期,曾一度緩和與羅馬教皇的關系,并恢復與法蘭克人的友好關系,也重新獲取曾經喪失的一些土地。不過,他并沒有像幾位前任那樣頒布補充法律。771年,當查理曼繼承法蘭克王位時,休棄了自己的妻子(即德斯特里斯的女兒),加上羅馬教皇又向法蘭克人求助以對抗倫巴德,倫巴德人與法蘭克人之間的沖突迅速激化。773年,法蘭克人開始入侵意大利,次年,帕維亞淪陷,這標志著倫巴德王國的終結,其立法史至此結束。但是,當775年倫巴德的領土處于法蘭克人統治之下時,南部斯波萊特和貝尼文特的公國仍然維持獨立,貝尼文特的公爵自認為是德斯特里斯的合法繼承人,其中有兩位親王還頒布了在本公國內生效的法律,即阿里吉斯(Aregis)于774年和阿德爾切斯(Adelchis)于866年分別頒布的法律,這些法律也構成對倫巴德法律的補充,在貝尼文特公國內適用。[72]
從上述可以看出,643~755年,倫巴德王國頒布了若干成文法典,可統稱為《倫巴德法典》。主要有兩部分,最早且較完整的是643年由國王羅退爾頒布的共388條的《羅退爾敕令》,另一部分就是713~735年由國王利特勃蘭德頒布的共153條的法律。除此兩者外,還有不同時期由國王格利瓦特、拉切斯及艾斯托弗頒布的補充法令。其中,羅退爾國王頒布的法律顯示出國王似乎謀求設計出一部完整法典的愿望,因為它多少是根據一定體系進行編排,而其后倫巴德王國的立法者則更關心如何彌補以前法典所遺留的缺陷或者是如何修正它們,從而針對新的社會條件所引起的特殊案件頒布法律,故后期法律在法條次序的安排上基本缺乏體系性。從總體上看,在日耳曼法律史上,倫巴德王國立法史的價值主要在于倫巴德國王們持續的立法活動,并且在這一過程中使法律不斷豐富,適應王國社會形勢變化的需要。
盡管倫巴德國王們的立法活動持續不斷,但與西哥特王國、勃艮第王國的立法實踐不同的是,他們并未頒布專門適用于羅馬人的法典。不過,在倫巴德王國中,羅馬法很大程度地得以保留,羅馬人之間的糾紛仍然適用羅馬法,后期倫巴德國王的立法本身也吸收了羅馬法規則。[73] 對于出現此情形的原因,孟德斯鳩曾有過分析。他認為,在倫巴德王國中,羅馬人不能從舍棄自己的法律轉而選擇倫巴德人的法律中得到任何好處,這樣在倫巴德就不存在使法蘭克人統治下的羅馬人選擇適用《撒里克法典》的那種動因,所以在意大利,羅馬法和倫巴德法同時并存。在后期,倫巴德法甚至向羅馬法讓步,而不再是統治民族的法律。雖然它曾經繼續作為主要貴族的法律而存在,但是由于大多數城市本身成立了共和國,而這些貴族要么自己衰亡,要么已被摧毀。新共和國的公民都不愿意選擇倫巴德的法律,因為它確立“決斗裁判”的習慣,而且還保留著許多騎士的風俗和習慣。而僧侶集團勢力強大,他們幾乎都是生活在羅馬法之下,這些都導致遵守倫巴德法的人數減少。此外,倫巴德法律不像羅馬法那樣莊嚴雄偉,無法使意大利人回憶起其曾經統治過強大帝國的輝煌。倫巴德法也沒有羅馬法那種宏大寬廣的幅度,僅僅是對某一些案件有規定,而后者則包羅萬象,故能更好地補充適應城市生活的需要。[74]
由于各地公爵的自認為公國利益高于國家利益的觀念,倫巴德人無法發展出凌駕于地方利益之上的國王權威,加之羅馬法在倫巴德王國較廣范圍的保留,這些都影響了前述倫巴德各個時期立法措施在王國內的效力,但是這些立法的影響仍具有一定延續性。當倫巴德的王位被法蘭克人獲取之后,法蘭克國王們并沒有取消倫巴德法律的效力,反而允許它們繼續在意大利的加洛林王國內生效直至10世紀,在此期間,還增加頒布了一些他們自己的法規補充入倫巴德法律中。這些補充增加的法律即使在德國皇帝奧托一世(Otto Ⅰ)征服意大利后仍然生效,甚至從奧托一世至亨利二世(Henry Ⅱ)時期的皇帝們仍頒布了若干這種補充性法律。因為它們的頒布,至11世紀,倫巴德的法律已經被作相當的修正和補充。本來就已十分微弱的倫巴德法逐漸被已復興的羅馬法所取代。[75]
另有學者認為,倫巴德法與撒克遜人在英格蘭完成的法典有著特別密切的關系。令人感到驚奇的是,現代英國法中十分重要的信托概念可以追溯至倫巴德法,并可以找到最早的獨特處理辦法。征服者諾曼人威廉的大臣郎弗蘭(Lanfranc)就是倫巴德人的后代,年輕時曾作為著名法律學者被載入倫巴德人年譜。早年的學識使他后來能夠很快地潛心研究撒克遜法,又因在撒克遜人的土地上超出教會權力辦理了一些十分著名的案件,因而在英格蘭也享有很高聲譽。[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