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花地”:文化生態、地方建構與國家行政——清水江下游地湖鄉的個案研究
- 謝景連
- 1094字
- 2025-04-08 15:44:39
序一
楊庭碩
《禮記·王制》有言,治國之道在于“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實屬歷代延續的至理名言也。然而,對于地域如此之廣、民族如此之多、自然與生態背景迥別的中國而言,雖說歷代王朝都堅持這一治國理念,但“教”該如何“修”,能夠修到何種程度?“政”該如何“齊”,又能齊到何種程度?“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每個王朝都得有所堅持、有所變通,層層相依之后,總不免體現出諸多行政管理體制的例外,“插花地”就是其中之一。
面對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的行政轄境插花地實情,歷代學人早就做過互有區別的探討,但遠未達成共識。有學者認為插花地的存在是行政管理上的弊端,主張大刀闊斧予以消除;有人認為插花地的存在是中央政權與地方勢力博弈的產物,只要這樣的博弈有其深層的社會基礎,插花地就不可能消除;還有學者認為插花地的存在與歷朝政府的管轄實力直接關聯,政府難于管控則任其以插花地的方式存在。但到了當代,隨著行政管理能力的加強和社會的發展,這種歷史的殘局完全可以做出一次性的清除。然而不管是上述哪一種觀點,它們都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誤讀和誤判。事實上,插花地的成因極其復雜。在中國不同的地區,插花地得以確立的社會原因本來就不相同,插花地得以延續的社會背景也互有區別。單從任何一項具體的社會原因入手得出的結論都很難普適于我國境內不同類型的插花地成因。
謝景連博士不落前人俗套,銳意進取,立創新說,以生態民族學所倡導的“文化生態共同體”為依據,對貴州省天柱縣地湖鄉這片延續數百年的插花地做了深入的剖析。從中注意到該鄉自然和生態背景與周邊屬于會同縣的侗族村寨有所區別,同時還注意到地湖鄉的居民不僅與貴州省天柱縣的居民同屬一個民族,而且還具有家譜上的血緣關系;并以這樣的文化生態認識為基礎,回顧了貴州省天柱縣的行政建制歷程,明代的衛所建制,撤所置縣,清代將天柱縣從湖南劃分到貴州,等等。作者正是基于對這片插花地社會歷史的回顧與反思,最終用事實說明插花地的形成有其深厚的文化生態成因,還有非常直接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存在,以至于鄉民、基層行政建制乃至國家都不得不承認或者默許插花地的長期存在。
這一研究結果能突破前人認識的窠臼,在西南各民族雜居的聚居區具有一定的普適性,足以從新的立場和角度解讀插花地的成因和延續機制,也足以為今后行政體制的建設和完善提供借鑒和參考,同時又能推動生態民族學理論的實踐與應用,實屬難得的用心之作,可喜可賀。但愿該書的出版能夠引起學界的興趣和關注,以期推動相關研究的深化。
謹此序之,并愿以此激勵年輕的學人,敢于力排眾議,多創新說,那么生態民族學的發揚光大也就可期可待了。
2018年4月28日于吉首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