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環境規制的經濟綠色發展效應
- 高明 黃清煌
- 14字
- 2025-04-08 15:30:23
第三節 關于環境規制應用的探討
一 環境規制的作用目標
環境規制經濟理論主要包括外部性理論、環境資源稀缺性理論、帕累托最優理論和環境產權理論。外部性基于無市場交換的前提下,一個生產單位的生產行為(或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影響了其他生產單位的生產過程(或生活標準)。自Sidgwick(1883)提出外部性問題,學者們開始基于不同視角探討環境外部性問題。馬歇爾基于公共物品理論,提出環境產品是不可分割的,所有個體都無法排他地使用和消費環境產品。庇古基于成本理論,認為如果污染主體并未對其在追求利益最大化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損害支付相應比例的費用,會導致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存在偏離,而偏離部分需要社會承擔,最終會對社會帶來不利影響??扑够谕獠壳趾碚?,指出環境資源問題事實上能夠通過在不同排污主體間采取某種行動來緩解甚至消除,但環境產品的公共物品屬性引致的環境負外部性使得環境問題更為復雜。Olson和Zeckhauser(1970)基于集體行為理論,認為經濟主體之間的某種行動(比如協商)需要支付額外成本,從而使得環境問題在個人行動與集體行動上反映出矛盾。沈滿洪(1997)指出,環境問題負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場無法充分發揮環境資源配置的功能,從而造成經濟主體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決定的產量與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決定的產量存在偏離,這種偏離將導致環境產品的過度消費、污染型產品的過度開發以及污染物的過度排放。易于發現,這種粗放型發展模式既不符合效率最優原則,也不符合社會公平原則。Clawson(1959)基于環境耗竭理論,認為環境外部性使得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失靈,更加突出社會規制在解決環境資源問題的作用。North(2010)進一步基于“搭便車”理論,得出環境資源問題的解決主要取決于完善的制度體系。
關于環境資源稀缺性理論研究可追溯到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然而,在20世紀上半葉,環境資源的稀缺性問題還未進入學者們研究的視野。盡管這一時期出現Harold(1967)對耗竭資源經濟學的研究和Ramsey(1928)的優化增長理論的經典文獻,但不可否認,這些觀點仍未脫離馬歇爾的思想。馬歇爾并不認可環境資源的絕對稀缺性,指出只要存在價值的環境資源必然會以市場價格表現出來,馬歇爾關于環境資源非絕對稀缺性的觀點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處于主流地位,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以Barnett和Morse(1963)為代表的學者創建了環境資源稀缺理論,指出只要把環境資源視為能源供應者或經濟過程原材料,環境資源的稀缺性便會呈現。環境資源稀缺理論認為,經濟再生產過程和資源再生產過程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這種關系表現在:一方面,經濟再生產過程是以資源再生產過程為基本前提的;另一方面,經濟再生產過程又會影響資源再生產過程??梢园l現,環境問題的產生和自然資源的趨緊使得經濟與環境成為矛盾的統一體。然而,縱使環境資源的稀缺性會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但環境資源仍存在對經濟再生產過程的承載力。換句話說,如果經濟活動消耗的自然資源數量和排放的污染物總量與環境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和承載的污染物相適應,便會通過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和環境的自凈能力,促進經濟增長與節能減排的協調。
為使得稀缺環境資源得到有效配置,環境資源效率目標的選擇就顯得意義重大。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家基于經濟理論探究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學根源,通過將環境資源開發、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置于同一框架,在統籌效率和公平的前提下探討環境經濟問題,從而有利于優化環境資源配置效率。傳統福利經濟學基于效用理論,建立了“??怂?卡爾多”補償原則和消費者剩余原則。但遺憾的是,上述福利標準無法對經濟增長給予環境不利影響做出恰當的反應。Amartya(2001)徹底推翻了傳統福利經濟學關于環境資源配置效率的解釋,革新性地創建了“部分系數理論”和“功能-能力理論”。這些理論對傳統福利標準做了重新界定,基于此,也為環境經濟問題的客觀合理評價提供新的視角。然而,效率與最優并不總是一致的,效率評價的維度可以是多方面的,而最優卻是以全社會福利最大化為衡量標準。帕累托于19世紀末在系數效用理論的基礎上,利用環境資源配置闡釋最優社會經濟福利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最優標準,仍可能無法準確地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而只有在社會福利函數中進一步考慮國際公平和代際公平,才能使得可持續發展與最優相統一。
產權理論認為,合理界定財產權是消除外部性的有效手段,通過對沒有財產權或財產權不明晰的部分界定明確的財產權,有利于緩解甚至消除外部性問題。庇古(Pigou,1920)在《福利經濟學》中談論和深化外部性問題,他指出當個人邊際私人成本小于邊際社會成本時,寄希望單靠市場解決外部性問題顯然無法實現,這時就需要引入政府進行適當的干預,即政府應采取征稅或補貼政策來實現外部經濟內部化。而羅納德·科斯(Coase,1960)在《社會成本問題》中認為,庇古的思路是有偏的。他指出,在市場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的情況下,不管環境資源初始如何分配,理性的主體總會考慮外溢成本和收益,環境資源最終總能實現最優化的配置,社會成本問題從而無從談起。科斯進一步認為,外部性的存在主要是產權界定模糊導致的,而不是市場機制不完善的結果,因此,合理界定產權可以有效減少甚至消除外部性??扑苟ɡ頌榻鉀Q外部性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其本身也存在缺陷,因為現實世界中的交易成本是很高的。Williamson(1971)對外部性問題的解決思路進行重新梳理,他認為外部性問題應圍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是產權能否界定清晰,另一方面是外部成本和收益能否準確衡量。然而,在產權界定問題上可能產生高額的討價還價成本,并且外部成本和收益的度量同樣會引發高昂的歸因費用。因此,實施一體化可以有效地規避上述所產生的高昂成本,從而為解決外部性問題提供另一思路。但實施一體化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污染問題時,仍顯得力不從心。Spulber(1999)在《管制與市場》中將環境規制理解為對外部性的規制,考察環境污染問題的定價問題。他指出交易成本存在的原因是排污者和受污者關于收益信息的不對稱,從而使得環境污染問題無法在私下解決,同時環境污染問題往往涉及眾多排污者和受污者,造成交易成本問題更加復雜。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探討不完全信息下的環境規制,得出環境規制在不完全信息下的污染水平和最優產量比在完全信息下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