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環境規制的經濟綠色發展效應
- 高明 黃清煌
- 1401字
- 2025-04-08 15:30:22
二 規制質量是規制效能的關鍵
政府規制質量理論以政府內規制理論為基礎,它從政府內部的視角來考察并解決政府規制在制定和實施中所存在的質量問題,并側重能夠通過采取合理的規制政策、工具等實施規制的源頭達到解決政府規制內部缺陷問題并獲取高水平政府規制能力。政府規制理論是不斷發展與深化的。當前政府規制理論研究的重點逐漸轉向對政府規制機制的關注,問題的重點不再是需不需要規制,而是怎樣規制,如何能夠提高規制效率的問題,即更加關注規制質量的問題。政府規制質量的高低與能否形成有效的具體產業規制政策有直接關系,是規制體系中的關鍵節點。總之,當前對政府規制質量問題的研究成果豐富,且多集中于實施規制的政府如何提升政府規制質量的政策分析及實施工具、方法等方面,但出現理論研究落后于規制實踐發展的現象。
Claudio(2004)指出,規制質量是一個復雜的概念,主要包含規制質量是治理質量、規制質量是過程質量、規制質量是結果質量和規制質量是上述三者不同組合的統一等方面的特點。此外,Claudio(2004)在規制指標結項報告中對規制質量進行了界定,他認為規制質量的概念可以從實施工具、實現標準以及指標體系三個方面進行細分,但在目前對實現規制質量工具的認識較為統一的背景下,主要從實現規制質量的工具角度對其概念進行界定,指出規制質量是相關利益全體行為的優化。Jacobs(2004)認為規制質量的含義是如果市場機制效果低于政府規制領域放松規制,可以實施更多規制從而使得政府與社會規制有效率,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取高標準的安全與環境保護。Antonio等(2004)也指出面對不同群體規制質量的含義存在差異。衡量規制質量的指標應該與促使規制措施產生理想效果的能力相關。Baldwin等(2010)認為規制質量來源于規制的合理性,規制質量理應包含立法機構的命令、問責、效率等要素,規制質量的評估應當重視規制的實際效果。Kirkpatrick等(2004)認為,規制質量的判斷應當從規制結果的質量和規制過程的質量兩個方面考量。Anthony(2005)構建了關于規制質量的公式,規制質量的認知=F(政府信用)=F[f(政府結構)],即規制質量認知是政府結構的復合函數,并構建了規制質量的模型。
隨著規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在世界環境問題日益尖銳的背景下環境規制問題面臨新的挑戰,為了提升環境規制質量,大量西方國家相繼制定了本國環境規制質量原則或標準以維護本國環境規制制定和實施過程的質量。優質環境規制的原則或標準表明了規制質量的原則性特征,是各國制定并實施環境規制政策的主要參考標準。傳統環境規制工具的局限性是環境規制質量原則制定的核心驅動力。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工具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規制效能、規制的有效性、規制經濟效率、規制管理四個方面。
1995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制定并頒布了第一個規制質量的世界標準,該標準傾向于解決環境規制的制定質量問題。1997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關于規制改革的報告》擴展了優質規制原則的內容,傾向于對現存規制質量的控制。2005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規制質量與績效指導原則進行了修改,并擴充了解釋內容與從屬建議,該體系從全局視角來指導政府規制質量的發展方向,它提出了在廣泛的政治層面進行監督改革、建立明確的目標和框架等指導方針。這為各國在實施規制改革進程中制定國家規制政策提供了借鑒。
環境規制質量是政府規制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是指政府制定并執行環境規制政策達到既定環境規制目標的能力以及實現程度。環境規制質量應該包含政府環境規制能力以及既定環境目標實現程度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