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環境規制的經濟綠色發展效應作者名: 高明 黃清煌本章字數: 17字更新時間: 2025-04-08 15:30:22
第二節 環境規制產生的一般邏輯及構成
一 環境規制的功用
一般認為,造成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對于自然資源不適當的開發利用方式。而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環境資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已經成為日益稀缺的資源,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已經成為經濟學的重要命題。市場和政府干預是資源配置的兩大手段。理論上,在市場經濟中,資源由“看不見的手”實現最優配置。但是,在現實的經濟中存在“市場失靈”的狀況,就環境資源的使用來說,存在資源產權不清晰或不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等屬性,因此,單純依靠市場機制無法實現環境資源的最優配置,在環境領域實施政府規制是必要的。美國經濟學家馬歇爾(Marshall,1920)最早對環境問題進行了理論分析,在其所著的《經濟學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外部經濟”和“內部經濟”的概念。其后,庇古(Pigou,1920)在《福利經濟學》中進一步分析外部性問題,提出通過建立新稅制的方式來解決環境的負外部性問題。他們的理論分析為環境規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規制(管制或監管)又稱政府規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相對獨立的政府行政機構為彌補市場失靈現象,依照一定的法規通過許可等手段對企業和個人的市場活動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與監督等影響行為,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政府規制分為經濟性和社會性規制兩種。經濟性規制是為解決自然壟斷、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所引起的市場失靈問題而采取的規制行為,其目的是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經濟性規制包括自然壟斷產業規制(電力行業規制、電信行業規制等)和信息不對稱領域的規制。社會性規制是對市場行為主體提供的物品和服務質量以及與之伴隨著各種活動而制定的相應標準,其目的是保護相關行為主體的安全與健康,主要包括環境規制、安全規制和健康規制等。環境規制是政府規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控制環境污染、保護環境、改變環境資源利用的低效率為目的,以期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