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經濟發展概況
20世紀70年代以前,農業是馬來西亞的經濟主體,主要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70年代以后,政府對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大力推進制造業、電子業、服務業和建筑業的發展。同時實施的馬來民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旨在實現消除貧困、重組社會的目標。“新經濟政策”不僅是一種經濟政策,更是一種政治、文化、社會和族群政策。自1987年起,馬來西亞經濟連續10年以8%的速度增長。四年后提出將大馬建成發達國家的跨世紀發展戰略——“2020宏愿”,高度重視發展高科技產業。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出現倒退。政府采取擴大內需和出口、穩定匯率、重組銀行企業債務等政策,經濟才逐步恢復并保持中速增長。2008年末,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到大馬國內經濟的發展,出口下降,政府為應對危機推出了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2009年納吉布總理采取了多項刺激馬經濟和內需增長的措施。2010年政府公布了以“經濟繁榮與社會公平”為主題的第十個五年計劃,并出臺了“新經濟模式”,繼續推進經濟轉型。馬來西亞經濟逐步擺脫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穩步回升勢頭良好。
(一)經濟發展政策
馬來西亞的“新經濟政策”從1971年開始實施,至1990年結束,歷時20年。“新經濟政策”是馬來西亞政府制定和推行的中長期經濟發展戰略,同時也是一種比較完整和全面的社會政策。敦·拉扎克總理在1971年7月向國會提出第二個馬來西亞五年計劃時表示,“新經濟政策是國家和人民最后一次獲得生存的機會”。[5]新經濟政策(又稱為“原住民優先政策”)旨在進行有利于馬來人的財富重新分配,以消除民族經濟實力上的差別。不過其內容和實施過程早已超越了經濟政策的范圍,以經濟領域的一系列政策為主線,涉及宗教、文化等非經濟領域。該計劃主要通過推進農村生活的現代化,促進城市經濟快速、平衡的增長以及加強培養馬來人工商業階層,讓馬來人和其他土著居民能真正參與到國家經濟活動中來。[6]
為了實現所有這些目標,政府明確表示要更加積極地干預經濟,為低收入或無收入人士提供直接的經濟援助,以便讓他們獲得最低的生活水平保障。在財政政策方面,為中下層人民提供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和廉價住房,使中下層人士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并且擴寬政府在教育、衛生和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支出。政府直接干預商品市場,對一些主要的農產品,如橡膠和大米限定最低的保護價,控制產量和價格,讓生產者不會因價格的波動而受到利益損害。此外,在“新經濟政策”實施之前,多半馬來人都生活在農村,以從事第一產業為主,在城市的馬來人也以從事傳統產業為主,這一低收入的勞動結構使馬來人陷入貧困的狀態之中。政府因此重視發展現代工業部門,幫助馬來人擺脫貧困。馬來西亞政府的目標是:到1990年,馬來人與非馬來人在第一產業部門就業的比重必須達到60∶40;在第二產業部門(包括建筑業、礦業、制造業、運輸業和公用事業)就業的比重為50∶50;在第三產業部門(包括金融業、批發與零售貿易、政府和其他服務業)就業的比重為48∶52。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經濟發展水平處于第二層次的國家中發展得最好的國家,它既擁有豐富的石油等礦產資源和橡膠、棕櫚等熱帶作物資源,又擁有較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因此發展經濟有較好的基礎條件。2014年馬來西亞國內生產總值為3356億美元,增長率為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039美元。
(二)第一產業發展概況
耕地面積約485萬公頃。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油棕、橡膠、熱帶水果等。糧食自給率約為70%。2014年農業總產值為582.5億林吉特,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8%,就業人口167.7萬人。[7]馬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種植業,其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以生產熱帶林木為主,一度提供世界熱帶硬木消費量的25%,是世界上熱帶硬木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馬來西亞還是全球第三大天然橡膠生產國和出口國,橡膠導管、橡膠手套及乳膠線名列出口生產國首位,也是全球第五大橡膠消費國。
馬來西亞政府很重視對漁業資源的開發。漁業以近海捕撈為主,近年來深海捕撈和養殖業有所發展。馬來西亞海岸線長達4192千米,沿海魚類多達1000多種,250種有食用價值,漁民捕撈食用僅100多種,其中海魚占90%,淡水魚占10%,主要有紅曹魚、江魚、馬鮫魚、鰻魚等。大馬還盛產螃蟹、蝦、蠔和其他貝類。漁業發達的主要原因是深海捕撈技術的創新以及對近海漁業資源的保護。
馬來西亞有水草豐富的灌溉草場,很適宜發展畜牧業。1994年畜牧業生產約增長10%,產值達到387萬林吉特。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家禽和豬的飼養量增加,這兩項經統計達到270萬林吉特,約占畜牧業的70%。大馬農業部大力發展無疫病畜牧業,并向泰國、新加坡及中國香港等地出口家畜,還從國外引入品種優良的家畜來不斷促進本國家畜業的更新換代。馬來西亞禽畜業主要以雞、牛、羊、豬、蛋以及乳品加工為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7%,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8%。
近年來,馬來西亞肉蛋奶的需求量為246萬噸,其中,雞肉、雞蛋、豬肉自給率已超出100%,但絕大部分牛奶、奶制品、牛羊肉需從國外進口。馬來西亞禽畜業以養雞業為主流,全國90%的養雞場和屠宰場集中在西馬,占禽畜生產總量的55.7%。
(三)第二產業發展概況
馬來半島的主要工業有橡膠、輕工業、電子工業、錫礦開采、油棕加工制造業、熔煉行業、伐木業和木材加工業,重點發展電子、汽車、鋼鐵、石油化工和紡織品等。大馬政府鼓勵以本國原料為主的加工工業,加工業在大馬國民經濟中比例最大、最為重要。全國有200多個工業區和工業園區以及13個國家自有工業區。沙巴和沙撈越主要以石油生產和精煉工業以及農產品加工業為主。2014年,馬來西亞制造業領域GDP為2055.3億林吉特。
馬來西亞礦業以錫、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為主,馬來半島11個州中9個有錫礦,但霹靂州和雪蘭莪州最多。截至2015年,馬來西亞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總儲量為194.9億桶。大馬是原油和天然氣的凈出口國,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氣出口國,生產的油氣主要出口到日本、印度、泰國和中國。
馬來西亞煤炭儲量約為17億噸,主要分布在沙撈越州、沙巴州、霹靂州、雪蘭莪州和玻璃市州,其中位于沙撈越州的有14億噸(約82%)。沙撈越州的美里—皮拉煤田煤層厚約1~3米,為高揮發、中灰分、低硫次的煙煤,資源量超過3.87億噸。錫里泰克煤田煤層厚約1米;賓土盧煤田蘊藏有2000萬噸高揮發、低灰分煙煤,熱值可達29301~31394千焦/千克,除用于電力生產以外,其余部分主要用于水泥和鋼鐵生產。
2014年馬來西亞礦業GDP為641.4億林吉特。生產的其他主要礦產有煤、錫、金、鋁土礦、稀土礦、鐵礦石、鈦鐵礦、硅砂和高嶺土等。在大馬礦業生產中具有較大規模的是石油、天然氣和工業礦物,煤炭、黑色和有色金屬開采均為小規模礦山形式。2020年之前,馬來西亞將逐步改善能源結構的不平衡狀況,增加新能源包括太陽能、小型水力發電、生物質能在能源發展中的比例。大馬新能源補貼的資金主要來自消費者而非財政部。其中,對太陽能的補貼最高。
(四)第三產業發展概況
目前,服務業在馬來西亞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從1990年占GDP比重的46.8%提高至2013年的55.2%,成為全國經濟結構中最大的產業部門。2013年,馬來西亞服務業出口額為1254.7萬林吉特,占總出口額的15.4%,同比增長了1.1%。主要行業比重依次為批發零售、金融保險、政府服務、房地產和商業服務、通信、運輸倉儲。2014年馬來西亞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5%,隨著政府對服務領域的逐漸開放,預計到2020年服務業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8]
馬來西亞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自1995年以來,外貿依存度達150%以上。從1998年起,馬來西亞連續16年保持貿易順差。21世紀以來,對外貿易增長較快,2001~2008年對外貿易平均增速在25%以上。2009年,馬來西亞對外貿易額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外貿總額降幅達16.6%。2010年外貿恢復強勁,總額達到11686億林吉特,同比增長18.3%,接近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水平。2011~2013年,在全球經濟總體不景氣的背景下,馬來西亞對外貿易仍取得較好的成績。2013年,外貿總額達到13688.9億林吉特,同比增長4.5%,創歷史最高紀錄。其中,出口額達7198.2億林吉特,同比增長2.4%,進口額6490.7億林吉特,同比增長7.0%。其中,大馬的出口產品主要是石油制品、液化天然氣、石油、電子電器產品、棕油、棕油制品、木材及木材制品等。其中工業制成品占76.4%,礦產品占13.4%,農業類產品占8.9%。[9]
2014年旅游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直接貢獻為610億林吉特,總貢獻達1610億林吉特,成為馬來西亞第三大經濟支柱。2014年赴馬游客人數為2743.7萬人次。[10]同期的旅游業收入增長13.2%,達到106億美元(約353億林吉特)。預計亞太區旅游業年度增長率為4.9%。中國預計將在2023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經濟體,東南亞游客人數則位居第二。在馬來西亞旅游轉型計劃中,政府將采取積極行動瞄準高凈值游客,以恢復馬來西亞的中國市場,僅憑政府及業界努力并不夠,利用游客所分享的游記和旅游攻略以及網絡影響力則更大。政府也將會加快推進綠色旅游、醫藥旅游及購物旅游。
雖然赴馬來西亞旅游的人數比新加坡和泰國多,但旅游收入少于新、泰兩國。在2014年,赴馬來西亞旅游的游客達2700萬人次,泰國為2500萬人次,新加坡為1500萬人次。其中泰國的旅游收入高達380億美元,新加坡有180億美元,馬來西亞卻僅有170億美元。[11]預計10年后,旅游業對馬國內生產總值的直接貢獻將增至959億林吉特,總貢獻預計上升至2622億林吉特。
馬來西亞對外出口市場以東南亞、亞洲其他地區、歐洲、美洲、大洋洲為主,電子電器、機械設備及零配件、化學化工品等為主要進口產品,半成品、生產材料及消費品分別占58.4%、15.2%和7.3%。前十大進口來源地依次為中國、新加坡、歐盟、日本、美國、泰國、中國臺灣、韓國、印尼和越南。馬政府一直歡迎外商在制造業領域的投資。20世紀70年代,推行出口導向型政策后,歐美和日本部分制造加工業轉移到馬來西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馬受到較大沖擊,盡管采取了征收撤資稅等措施,外來投資還是呈下滑趨勢。21世紀以來,隨著對貿易、投資的不斷開放,謹慎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以及在關鍵領域采取結構改革,馬來西亞經濟得以恢復并取得較大發展,外商投資日趨活躍,并成為推動該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2013年的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增長率為11%,同年馬來西亞外來直接投資額創新高,達387.7億林吉特,同比增長24%,而東南亞其他國家僅為2.4%。馬來西亞吸引外資的領域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服務業及礦業。服務業則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險及信息通信行業。前五大外資來源地分別為日本、新加坡、荷蘭、中國香港及英屬維爾京群島。
馬來西亞公路網在整個東南亞都算是比較好的,貫穿馬來半島南北的主要干線為公路和鐵路,航空業也較發達。公路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目前大部分公路為柏油、混凝土路面,建筑工程質量相當好,坡度不大,很少有急彎。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地區公路里程最長、公路質量最好的國家。2013年全國公路總長14.4萬千米。至2013年底,已注冊機動車2381.9萬輛。2013年馬來半島鐵路總長1641千米,馬來西亞火車分快車、直達普客、短途客車和“市場火車”四類。旅客也有機會搭乘豪華的東方快車,享受41小時的東方快車行程,從新加坡出發,經過吉隆坡,直接進入泰國曼谷,然后再原路返回。
大馬內河運輸不發達,海運80%以上依賴外航。東馬的河流彌補了公路的不足,是溝通沿海和內陸的主要通道。海運在大馬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馬六甲海峽集中了世界上許多重要的航線,海峽東岸是馬來西亞經濟重心地帶,擁有全馬最重要的港口和最大的海運量。海運業的發達,給當地港口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契機。馬來西亞也力爭使這些風景怡人的港口城市成為國際知名的海濱度假村。近年來大力發展遠洋運輸和港口建設,主要航運公司為馬來西亞國際船務公司,主要港口有巴生、檳城、關丹、新山、古晉和納閩等。民航主要由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和亞洲航空公司經營。
全國機場分布廣泛,共有25個,其中國際機場有7個:蘭卡威、吉隆坡、哥打巴魯、檳城、哥打基納巴盧、新山和古晉。2013年的旅客量為8101.6萬人次。馬航有飛機89架,辟有航線113條。1996年11月,航空公司投入運營,有飛機188架,辟有航線83條。20世紀90年代初期,馬建筑市場蓬勃發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年均增長14.8%。金融危機爆發后,該行業受到重創。2006年,馬來西亞宣布執行第九個五年計劃,啟動部分政府工程和公共項目,建筑業開始緩慢復蘇。2008年,政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出了670億林吉特的財政刺激計劃,對該國建筑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09~2013年,建筑業產值保持增長態勢。2013年總產值294.2億林吉特,同比增長10.9%,占GDP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