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專家發言

淺論容美土司茶文化遺跡在萬里茶道中的定位

——文化線路世界遺產構成要素分析

侯衛東

各位代表、各位先生女士:

我之所以參與萬里茶道研究,是因為前一段時間我在鶴峰參加了容美土司的一些規劃及保護研究項目,通過參與這些項目了解了我們的一些土司文化,這次又有茶道研究,地方的同志給了我一些資料,我學習了一下這些資料,昨天又現場參觀了一下。我根據這幾年參與一些世界遺產工作的體會,和大家一起談論鶴峰這一帶,同時也是三個縣宜紅方面的一些研究,并提出一點個人粗淺的看法。

我講的題目是《淺論容美土司茶文化遺跡在萬里茶道中的定位——文化線路世界遺產構成要素分析》。首先這兩天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茶,喝的是茶,看的是茶的圖片,經過的都是茶園,聽的都是茶的故事,對茶的感受特別深,所以我也就從茶說起。

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最早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巨大的文化貢獻。茶葉最早作為草藥來強身健體,可以飲用,也算是一種飲料,后來被分為各種等級,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文化,并產生了飲茶的習俗、茶的藝術。那么茶這一類的東西是什么呢?

可以看到,煙、酒、茶、香料等是人類的另一種生活習俗。絲綢、陶瓷以及其他器物等是人類生活常用的裝飾物。煙、酒、茶、香料的使用是為人類生活品質的提升,絲綢、陶瓷等器物是對人類生活的裝點。這些東西都不同于一般的食物、水。一般的織物、器物都不止于滿足人生存的根本需求,所以我們把這一類器物作為人類文化提升的標志。這些東西本身都很小,茶曾經創造過波瀾壯闊的歷史、物質財富,同時孕育了豐富的精神文化,也就是說煙、酒、茶不是非常具體的物質,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它曾經影響了非常多的人并留下了非常多的故事,這一類文化傳播往往涉及廣大區域,所以文化遺產中單個的、獨立的點段類型遺產記名方式無法彰顯這類文化的特性。比如說我們單獨地看一個茶園、看一棵茶樹或者看一個茶場,它背后孕育的大量的背景文化很難簡單地概括,所以世界遺產組織推出一系列遺產的概念,包括文化線路、線性遺產、運河等都是解決這一類大時空、大背景中遺產的方法。

這一類遺產已經很多了,不管是絲綢的、香料的還是其他類的,都有很多文化遺產的線路。大家知道有香料之路、絲綢之路這一類文化遺產,現在我們知道還有好幾個茶之路。除了茶、絲綢之外還有酒、煙這一類的。

現在有茶的文化線路,有香料文化之路,將來會不會有販酒之路,什么倒煙之路,這說起來像玩笑,但這類東西背后都有類似的東西,我們在很多禮堂里都看到過這種東西,中國也是這一類文化遺產的發祥地,我們也有很多這類遺產。

我這次發言主要講兩個方面:第一,大致介紹一下世界上線路遺產的概況;第二,談談我對萬里茶道鶴峰以及相關區域遺產的一些看法。

目前世界遺產線路有這么幾個:第一個是“紀伊山脈圣地和朝圣路線”以及周圍的文化景觀(2004,日本)。

紀伊山脈圣地和朝圣路線跨越了日本1200年的歷史,保護對象不僅有三處重要圣跡和朝圣路線,還包括山野森林等特定的自然環境。除了物質的文化遺產之外,這一項目還包含許多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神道教和佛教的相互融合,紀伊山圣地建筑作為一種建筑模式對日本其他地區寺廟、神廟建筑產生的影響,以及這一地區文化景觀對日本詩歌和繪畫的影響等。

紀伊山脈圣地和朝圣路線具體指橫跨奈良縣、和歌山縣、三重縣等三個縣的宗教圣地——吉野·大峰、熊野三山、高野山以及連接這些圣地的朝圣路線。每一個縣都有好幾處寺廟、神社以及相關的景觀被列入線路的文化保護遺產,包括一些雕刻等歷史勝跡,都算是朝圣之路上的歷史遺跡,所以建筑也是這一類線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第二個是“安第斯山脈·進香路線”,這是一條印加文化線路(2014,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

安第斯山脈·進香線路沿拉丁美洲西海岸南北延伸,跨越6個國家,囊括整個印加文化區域,它以古老文明為主線,串連起歷史建筑、考古遺跡、古代城市遺跡、文化景觀等多種文化遺產項目,構成了一種嶄新的遺產類型,內涵遠遠超過了現存任何一種單一類型文化遺產。

其中包括很多世界著名的遺跡,比如馬丘比丘的古城,印加的金字塔,阿根廷境內的古堡、古城這一類的遺址,都是線路重要的支撐點,也有一些路,包括山間的路、海邊的路,包括戈壁、沙漠。因為這是非常長的一條路,跨越了很多不同的地域地貌,包括很多自然景觀,這些東西總的來說是空間的一種延伸,它不是簡單的一條道路,它更多的是代表過去歷史的一種回憶。

第三個是“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1993,西班牙;1998,法國)。

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是西班牙加利西亞自治區的首府,相傳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雅各安葬于此,是天主教朝圣勝地之一。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古城于1985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西班牙境內和法國境內的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分別于1993年和1998年被列為兩項單獨的世界文化遺產。

這條線路沿途也有很多歷史遺跡,包括古城、教堂以及很多與宗教相關的歷史遺跡,所以這個很難說是一條確切的路,實際上它是一種空間概念,也許在地圖上能顯示,但是在地面上未必能顯示。它包括西班牙的宗教教堂,法國的宗教教堂,它的很多重點是在這些東西上,這些東西承載了朝圣路上的歷史,更多的歷史故事、人物、事件與這些重要的建筑物有關。這些大教堂都被列入了朝圣之路上的世界遺產。

第四個是“熏香之路:內蓋夫沙漠城鎮”(2005,以色列)。

“香料之路”又被稱為熏香之路,這是中世紀的世界貿易之路。西方人前往東方尋求香料黃金海岸和香料群島,馬可·波羅為開拓東方香料之路等到了中國,葡萄牙探險家達·迦馬為香料前往印度,西班牙王室資助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環球遠航,還有大批旅行家的東方之行等。

這一段在以色列,只有150公里長,位于環境惡劣的沙漠和荒原,見證了香料之路其中繁華的一段。這一段包括10個遺址,有4座古城堡、2個驛站,主要部分還是支撐路線的關鍵點、坐標點,路線本身是它宏觀的一個連接。這些遺址歷史上的古城是古代的沙漠城鎮,很多都是考古遺址,包括很多城堡、寺廟、洞穴,還有很多很古老的石刻藝術。總之,當時這些都是當時俗人的一些東西,在這些地方販賣香料,歷史上發生了一些故事。

第五個是“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2014,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志斯斯坦)。

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成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近兩千年一直為人類的共同繁榮做著重要的貢獻。

絲綢之路見證了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期間,亞歐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之間的交流,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等宗教和城市規劃思想在古代中國和中亞地區的傳播。

符合世界遺產標準(ii)、(iii)、(v)、(vi)。

遺產點33處,其中中國22處。

遺產構成包括:古城、宮殿、關塞、驛站等遺址,石窟寺、寺廟、古墓葬。

絲綢之路也在不斷摸索,從簡單的路到后來知道要用點來支撐,最后終于變成中國很大的文化線路,這對后來都是有啟發的。

萬里茶道是16世紀到20世紀的一條茶道,也是自南往北以運輸茶葉為主的商道,它起于福建的武夷山,經過很多地方,最后到達俄羅斯的圣彼得堡。歷史上,萬里茶道一直發揮著聯通歐亞大陸的作用,促進了歐亞文明的交流融合。這條路可以和絲綢之路互補,絲綢之路是東西向的,這條路是南北向的。這是歷史上兩條大陸文明的交通通道,這類遺產既然是文化線路,它的構成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

萬里茶道遺產構成要素如下。

貿易類(包括管理):商鋪,管理貿易的衙署、海關,進行貿易的街市。

資源類:古茶園、茶廠、作坊、茶園在當地的地理地貌、自然景觀、茶園文化景觀。

運輸類:道路、驛站、碼頭、水道、橋梁。道路只是這個大類里的一個小項。

文化交流的相關遺產遺跡——茶道上各種各樣文化的融合,與其相關的歷史、人物等,也許還有宮殿、名人故居、墓葬、寺廟,也應該有城市與聚落。當時有很多運河城市,比如揚州是運河城市,有很多是因運河而興盛的城市。

那么我們應以茶葉為主,去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剛才我們說到萬里茶道的遺產,那么根據萬里茶道總的價值因素和遺產構成,鶴峰三縣宜紅茶區域,在萬里茶道大的構架中,應該是茶源,屬于茶的資源,具體的路并不是最重要的。萬里茶道并不是我們這些山間小道鋪的石板,它是一個宏觀的,從武夷山到圣彼得堡的空間道路,不是一個具體的道路,所以我們應該關注古茶園的類型以及與古茶園相關的作坊,還有把茶運出去的運輸方式,這里面就有了道路、橋梁,也有了和它相關的城市聚落。比如我們昨天看的五里坪,還有另外一個縣的古城,這一類的都屬于歷史聚落,更重要的還有與茶文化相關、參與茶文化交流的人物,以及風俗、事件。我們到鶴峰,大家都要談論土司,到了土司,我們都要談論顧彩的《容美紀游》,這些東西就是文化的一種相關。

我畫了一個圖,中俄蒙萬里茶道在中國段的分區。

圖1 萬里茶道結構示意

中國有八個省區與萬里茶道相關,這個是區域上的概念;從遺產的要素來分,有茶源、商貿、道路、城市聚落、相關文化遺跡。從中國到湖北,從湖北到茶源,從茶源到鶴峰,到鶴峰有古茶園、作坊等,所以我們首先要把自己的構成、自己的定位搞清楚。在這里我也列舉一些在座的學者列舉過的古茶道線路,從這里可以看出它沒有局限于鶴峰南村這一段路。往西一直到恩施,往北往南都有茶道遺跡,在這個地域我們能夠算上茶道的茶源。因為和萬里茶道相關的是紅茶,后來叫作宜紅茶,不過宜紅茶的制作方法是從外面引進的,我們不妨回顧下我們為什么能夠做紅茶。我們有古老的種茶以及生產茶的資源和歷史,正是因為我們有一段歷史,后來才能很快地融合到制作紅茶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發掘這方面的資源,從紅茶回顧到當地的工夫茶,這是它的一個方面,另外一方面,我們這兩天也看了一些鶴峰及周邊縣的道路上的驛站,這個不容置疑,它是我們這條線路上的文化遺產,而且它是一個重要的類型,運輸類的要素。也有一些道路,我們的道路很多,從地圖上看密密麻麻,我個人認為這些東西只是一個類型,它并不是我們的主體,我們的主體還是要從資源、從生產以及大的社會背景來看,所以道路算是運輸類型里面的一個子項,其中也有橋梁。

我覺得土司和土司文化也應該和此相關。中國是茶的主產地,而且是茶的生產加工、貿易以及各種茶文化等重要東西的發祥地。茶葉產地屬于各種不同的民族地區,這些民族地區也有不同的管理體制,容美土司是在中國特定的封建制度管理體制下的一種,它同樣融入了茶文化,這個方面也是它的一個內涵。茶沒有地域的限制、民族的限制或是管理方面的限制,它在中國境內是互相交融的。容美土司的文化、詩歌、生活習俗都與茶有關,這些也并不是說在有了紅茶以后才出現的,我們也叫作聚落與茶,我們可以把茶文化引進到土司體制管理研究中,判斷它是否和茶的生產有關。容美的爵府遺址、南府遺址有保存非常完好的歷史遺跡,顧彩的《容美紀游》不管是對爵府遺址還是對南府遺址都有記載,它們是和茶相關的歷史遺跡,我們可以從管理體制或人類生活方式來考慮它是否有遺產價值。爵府遺址既有宮殿的遺址,也有寺廟的遺址,還有生活起居的遺址,比如說關公祠的戲臺,還有讀書臺。茶是生活的一部分,土司讀書、看戲、祭祀都是中國文化的一種,這些都與茶文化有關。

南府遺址也是一樣,南府更近,同紅茶的貿易更密切,它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化景觀。衙署,從它自己來說就是小宮殿,它的風水、選址、建筑的格局,就是一個文化景觀,和周邊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它也是非常好的,與茶文化相關的歷史遺跡。

還有洞府,也與土司文化有相當緊密的聯系。洞府是土司特有的,它與土司所處的環境與地位有關,它總是有一個很正常的生活地方,同時又有一個隨時可以躲起來的洞府,這是它的一種文化,也是大的文化背景,包括墓葬、石刻等,都是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

還有更大的一類,就是聚落文化景觀。它對茶文化景觀是不可缺少的,茶山、自然的山水以及人工與自然交匯造就的美景,這就是茶的文化聚落,這是中國茶文化景觀非常好的代表。一定要努力把聚落文化景觀變成遺產要素,這些都是可以探索與發掘的重大遺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宁县| 蓬莱市| 孟州市| 万山特区| 涟水县| 二连浩特市| 阿拉尔市| 清徐县| 宁蒗| 澄城县| 济宁市| 准格尔旗| 渑池县| 盐城市| 滁州市| 伊宁县| 明光市| 张家界市| 美姑县| 怀远县| 磴口县| 泽普县| 台江县| 侯马市| 永顺县| 稷山县| 阿克苏市| 固镇县| 龙海市| 丁青县| 肇东市| 门头沟区| 南和县| 肥东县| 临海市| 浦江县| 惠东县| 和龙市| 北票市| 双桥区| 胶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