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1978~2018)
- 莊貴陽 潘家華等
- 1889字
- 2025-04-03 17:32:29
四 全面污染攻堅、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階段(2012年至今)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了明顯改善,總體上實現了小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包括對美好環境的需要,而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難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環境的需要,這就是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一個突出表現。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五年多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污染治理強力推進,綠色發展成效明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一幅美麗中國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謀劃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自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得到改變,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家、民族可持續發展高度負責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對百姓訴求的積極回應。
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得到改善,藍天保衛戰成效顯著。與2013年相比,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濃度下降22.7%,[9]“大氣十條”各項任務順利完成。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不斷提升,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到8.3%,36個重點城市建成區的黑臭水體已基本消除。全面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完成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7.14%,農村生活垃圾得到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74%。
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中國正在穩步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包括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防護林體系建設、河湖與濕地保護修復、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荒漠化和沙化狀況連續三個監測周期實現面積“雙縮減”。草原面積達近4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41.7%,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面積不斷擴大,截至2017年底,全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到147.17萬平方千米。
去產能、調結構穩步推進,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重點行業去產能初見成效,2013~2017年,退出鋼鐵產能1.7億噸以上、煤炭產能8億噸。加強散煤治理,基本完成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燃煤小鍋爐淘汰,71%的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提高燃油品質,黃標車淘汰基本完成,新能源汽車累計推廣超過180萬輛。2017年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增加到20.8%,單位GDP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水電裝機容量、核電在建規模、太陽能集熱面積和風電裝機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生態文明“四梁八柱”制度逐步筑牢。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國家發改委等聯合出臺《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確立了基本框架。《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等完成制修訂,河長制、湖長制、灣長制相繼推出,生態環境評價和考核制度不斷完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低碳城市、海綿城市等各類試點開展得如火如荼,與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互為補充。
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十三五”期間碳強度下降率被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成為經濟發展的硬性約束。2016年我國的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了42%,完成了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提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10]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發布《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等,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后堅定表態中方將繼續履行減排承諾,以堅定的減排決心和矚目的減排成效實現巴黎協會的目標。
總體上看,2012年以后,中央開始啟動新一輪的改革開放,生態文明建設被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態勢,但成效并不穩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經濟新常態(增速上的放緩)某種程度上為環保工作創造了重要的“窗口期”;市場出現飽和(產能過剩)為我們在環境保護上提出較高要求和標準創造了條件;財力增長、技術進步和經驗積累使我們有能力和條件解決生態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