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文佛經文體影響下的日本上古文學:研究·資料(全3卷)
- 馬駿 黃美華
- 632字
- 2025-04-07 15:22:12
二 中國的西方文體學研究
西方文體學(stylistics)研究源于古希臘、羅馬的修辭學,早在公元100年就出現了德米特里厄斯(Demetrius)的《論文體》這樣討論文體的論著。傳統的修辭學注重文體的勸說功能,從朗吉努斯(Longinus)才開始注重文體的審美趨向。巴利(C.Bally)是現代文體學的創始人,他在1909年所著的《法語文體論》中,為規避傳統修辭學的主觀直覺式的批評方法,將語言學的理論模式和分析方法運用于文體學研究,奠定了文體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基礎。[5]德國文體學家斯皮澤(L.Spitzer)被公認為文體學之父。在德國厚重的學術思潮的影響下,他將文體學看作連接語言學與文學史的媒介,通過把握文學作品的文體特征,來回溯作者的心路以及民族文化和思想變遷的歷史。爾后,西方現代文體學經歷了20世紀60~70年代各種文體學流派的興盛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話語文體學為代表的興起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后社會歷史/文化文體學的蓬勃發展過程。[6]研究表明,目前中國的西方文體學研究所關心的主要問題有文體及文體學的概念厘清、文體學的研究對象、體裁范式研究、個人風格探討、不同研究的有效方法以及文體學發展的未來走向等。[7]
比較的角度不同,其結果自然千差萬別,如吳承學就曾指出:“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的重要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不同文體體系的差異。中國文學其實是‘文章’體系,它是基于禮樂制度、政治制度與實用性的基礎之上形成與發展起來的,迥異于西方式的‘純文學’體系。”[8]這種差異決定了中西方文學樣式及其發展的特色,進而決定了中西方文體學研究范圍、研究方式的不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