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雪原文集(全5冊)
- 田雪原
- 10字
- 2025-04-08 14:10:10
人口經濟理論撥亂反正
為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論翻案[1]
我們面前放著馬寅初先生《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一書。就是這樣一本小冊子,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卻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批判、聲討之勢一浪高過一浪,其時間之長持續達三年之久;規模之大,全國主要報刊幾乎全部卷了進去,文章發表了數百篇,實為歷史所不多見。
可是,20多年的實踐卻給這場辯論作了相反的結論:真正的失敗者并不是馬寅初先生,他的新人口論不僅不是什么向黨、向社會主義進攻的“毒藥”,恰恰相反,是具有遠見卓識、治國利民的一劑良方。今天,我們理應推倒一切誣蔑不實之詞,為新人口論翻案,為馬老徹底平反,為馬老恢復名譽。
學術的尊嚴不能不維護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人口死亡率有了明顯的下降,全國人口出現了迅速增長的趨勢。據1953年人口普查,總人口達到601938035人,出生率為37‰,自然增長率為20‰。又據1954年五個省和一個自治區的統計,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23‰。按此增長率推算,全國人口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末期將超過7億人,第三個五年計劃末期可達8億人,增長速度十分驚人。
作為一個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深知人口盲目增長下去帶來的嚴重后果。然而,當時多數人,包括一些領導同志并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這就引起了老先生的焦慮。1955年他在人代會浙江小組首次就控制人口問題發了言,想不到一些代表不同意,未能提交大會討論。1957年2月在最高國務會議上,他又暢談了關于我國人口問題的主張,受到毛澤東同志的重視。馬老因此大受鼓舞,異常高興,他在接見《文匯報》記者時說:“現在人口問題可以公開談了,這說明我們國家進步真快。”他不顧年近80的高齡,到處奔波,或找領導同志懇談,或向群眾發表演講,一心一意盼望舉國上下把控制人口的問題重視起來。1957年6月,一屆人大第四次會議召開了,他把人口問題作為一項提案寫成書面發言,7月5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這就是他的新人口論。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據說資產階級右派曾經利用人口問題向黨發起進攻,一些主張控制人口,節制生育的知名人士一個個遭到批判,一個個被打成右派分子,馬先生也有些岌岌可危。果然,不久就批到了他的頭上。不過,開始那些批判文章還好些,雖然上綱較高,但還試圖講點道理出來。馬老先生總是一篇篇地讀下去,看一看有沒有可取之處。事實上,他是一個敢于堅持真理,也勇于修正錯誤的人。他在北大發表演講,有人指出他的一個原則錯誤,他虛心接受,誠懇致謝,并當即貼出大字報作了公開檢討。
1959年下半年以后對馬寅初先生的批判突然升了級,在他當時工作的北京大學,大字報鋪天蓋地,批判會接連不斷,有的還面對面地“短兵相接”,“挖老根、算舊賬”,甚至進行個人人身攻擊。再看看報刊上那些文章,簡直是罵不絕口。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是那個“左派理論家”插了手,他發下一道指示:馬寅初的觀點就是艾奇遜的觀點,要像批艾奇遜那樣批馬寅初。對這突如其來的攻勢,馬老有些困惑不解。但憑他多年的經驗,從勢頭上感到“來者不善”。這時,在他的面前已經攤開兩條路:一條是接受批判,作一番檢討,一切都會平安地過去;另一條就是堅持下去,前途自然不堪設想。馬老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后一條道路。他在《我的哲學思想和經濟理論》一文的“附帶聲明”中說:“我雖然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身匹馬,出來應戰,直至戰死為止,決不向專以力壓服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他對好朋友的勸告表示感激,但他同樣毫不動搖地表示:“這次遇到學術問題,我沒有接受他的真心誠意的勸告,心中萬分不愉快,因為我對我的理論有相當的把握,不能不堅持,學術的尊嚴不能不維護,只得拒絕檢討。”正是理論上的這種徹底性,決定著政治上的堅定性,大概這就是馬老奮戰不屈,或者如某些批判者說的“帶著花崗巖的腦袋去見上帝”的“奧秘”所在吧!
到底屬于哪一個“馬家”
批判馬寅初新人口論的文章有一個共同的基調,說他宣揚了馬爾薩斯觀點,是中國的馬爾薩斯。有一張大字報更醒目:“馬寅初先生究竟屬于哪一個馬家”。盡管“馬家”一說并不科學,因為馬克思和馬爾薩斯,誰都不姓馬。但依據中國人的習慣叫法,不妨把他們稱為兩個“馬家”。我們認為,為馬寅初先生翻案,中心的問題是為他的新人口論平反,徹底摘掉馬爾薩斯主義的帽子。
馬寅初先生的人口理論的基本觀點是正確的,絕不屬于馬爾薩斯那一家,而屬于馬克思主義這一家。他根據調查得來的材料,一反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把人口不斷迅速增長說成社會主義人口規律的教條,分析了我國人口增殖過快同國民經濟之間存在的各種矛盾,主要是:(1)同加速資金積累之間的矛盾。“我國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資金積累似乎太慢。”“我國過多的人口,就拖住了我們高速度工業化的后腿,使我們不能大踏步前進。”(2)同提高勞動生產率之間的矛盾。“要提高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就要大力地積累資金,加強每個工人的技術裝備,同時還要控制人口,因為如人口增殖任其自流,資金很難迅速地積累。”農業“每人平均分得的耕地,已自1953年的二畝八分降至1955年二畝七分”。(3)同提高人民生活之間的矛盾。“現在糧食緊張,豬肉緊張,布票對折使用,煤也不夠燒,這一切都牽連著人口眾多的問題。”(4)同科學事業發展之間的矛盾。“由于受現有工業水平和國家財力的限制,還不能完全滿足開展研究的要求,欲達到這個目的,唯有加速積累資金,一面努力控制人口,不讓人口的增殖拖住科學研究前進的后腿。”
那么,采取什么辦法解決這些矛盾,控制人口增殖呢?馬寅初先生提出:“第一步要依靠普遍宣傳”,大力宣傳計劃生育的好處,大力破除宗嗣繼承觀念,破除“早生貴子”、“五世其昌”等封建思想。其次,“俟宣傳工作收到一定的效果以后,再行修改婚姻法”,實行晚婚,“大概男子二十五歲,女子二十三歲結婚是比較適當的”。再次,“如婚姻法修改之后,控制人口的力量還不夠大,自應輔之以更嚴厲更有效的行政力量”,主張生兩個孩子的有獎,生三個孩子的要征稅,生四個孩子的要征重稅,以征來的稅金作獎金,國家財政不進不出。
以上就是馬寅初先生新人口論的基本內容和主要主張。然而就是這些內容和主張,在當時卻被說成“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仇視勞動人民”,扣上一頂馬爾薩斯主義的大帽子。理由是他把人看成消費者,沒有首先看成生產者,是“見口不見手”。按照“人手論”,就應該是人越多、勞動力就越多,生產也越多,積累越多,發展越快,因而人越多越好,據說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人口觀。為此有的人還曾動議:應該將“人口”改成“人手”,似乎“人口”一詞本身就包含馬爾薩斯主義的味道。這些“邏輯”在今天看來未免使人啞然失笑,可是在當時簡直是一種流行的權威觀點哩!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口數量、密度、發展速度雖然對社會發展不起決定性作用,但“人口的增長對社會的發展有影響,它促進或者延緩社會的發展”(斯大林:《列寧主義問題》,第644頁)。馬寅初先生明確提出我國人口發展已經同積累、消費以及科學等的發展不相適應,完全符合我國的實際,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口發展對社會發展起促進或者延緩作用的理論,同馬爾薩斯主義風馬牛不相及。
馬寅初先生適時地提出提高人口質量,提出中國各階層人口“都要提高知識水平”,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他把人口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聯系起來考察,說明這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根本途徑。他說:“但在一窮二白的中國,資金少,人口多,把人民組織起來,利用它作為一種資源,不是沒有好處的,但不要忘記亦有人多的壞處。人多固然是一個極大的資源,但也是一個極大的負擔。我的新人口論主張保留它的好處,去掉它的壞處;保全這個大資源,但去掉這個大負擔。方法是提高人口的質量,控制人口的數量。”馬老這一段話充滿了辯證法,可以說是畫龍點睛之筆,寥寥數語把他的新人口論展示得清清楚楚,也從積極的角度概括了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方向。
馬寅初先生為使人們真正理解他的新人口論,不至于產生誤解,常常把他的理論同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加以比較,說明二者的根本不同,并對馬爾薩斯主義作了相當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沒想到,這樣一來,反倒“授人以柄”,說他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假批判、真拍賣”,“地地道道的馬爾薩斯主義者”。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其實,只要不抱偏見,應該說馬寅初先生對馬爾薩斯是作了認真批判的。他指出,“馬爾薩斯寫人口論的本意,就在于從理論上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及其政府”;他指出,人口按幾何級數和食物按算術級數增加是早已“破了產”的,并用新中國成立后生產飛速發展的事實加以有力駁斥;他指出,馬爾薩斯主張用戰爭、瘟疫、饑餓等手段來消滅現有人口,因而是非常反動的,等等。既然這樣,為什么硬在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和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中間用等號連接起來呢?對此,馬老氣憤地說:“有人稱我為馬爾薩斯主義者,我則稱他們為教條主義者,反列寧主義者”。對于那種閉著眼睛不看事實的人,專門打棍子、扣帽子的人,恐怕也只好如此。
值得認真總結的歷史教訓
新中國成立前,馬寅初先生就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堅決反對四大家族和官僚資本,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坐過國民黨的監獄,多次參加過激烈的反蔣民主運動,是愛國民主人士中一位杰出的代表。新中國成立時,他應邀來京參政,衷心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立志把有生之年奉獻給社會主義事業。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大常委,中央人民政府財經委員會副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校長等重要職務,對我國經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出過力,作過貢獻。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竟由于一紙人口理論被革職罷官,這對各階層民主人士以及學術界不能不是一個很大的震動,不能不產生嚴重不良影響,值得從中吸取教訓。
首先,要正確處理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的關系。學術問題,特別是社會科學中的學術問題往往同政治有牽連,但它們畢竟屬于不同的范疇,因而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馬寅初先生參加最高國務會議和作為人大代表提出人口問題,從國家政治生活來講是政治問題,意見和提案怎樣處理,完全由國家決定。但他提出的人口問題本身,就內容來講,屬于學術性質,屬于理論方面的問題,只能按照“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通過自由討論和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去解決,切不可依仗人多勢眾實行壓服。在學術問題上,真理有時不在多數人手里而在少數人手里。可是,20世紀50年代后期這場“大辯論”就違背了這個方針,特別是那個“左派理論家”插了手以后,把馬寅初當做艾奇遜來批,一巴掌把人家打下去,把學術問題變成政治問題,這就堵塞了言路,使人口增長快對國民經濟有哪些不利影響,應該采取哪些措施,成了誰也不敢碰的“禁區”。
第二,要有充分的民主。這場“辯論”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辯論”的一方人數頗多,另一方卻少得可憐。是馬寅初先生的學說沒有人贊成嗎?否。關于這一點,馬先生說:“自《新建設》十一號登出我的文章后,同意我的信已經不是少數了,有的雖表示同意,但不敢簽名,只寫‘讀者謹上’字樣,這部分地表明了今日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真實情況,我只得唱‘獨角戲’。”其實,贊成馬先生新人口論的大有人在,就是他的經濟要綜合平衡的意見,基本上也是正確的。但是由于缺乏民主,既缺乏政治民主,又缺乏學術民主,卻很少有人敢站出來為之辯護。似此等“辯論”,又能辯出什么真理來呢?
第三,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舊中國人口的發展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的特點。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有效地解決了失業、災荒、饑餓和疾病等一系列問題,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降了下來,出現了人口迅速增長的趨勢。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論,就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來的。然而,某些人不是從實際出發,不去認真研究我國人口發展的新問題,新矛盾,而是從“長官意志”出發,從本本出發,憑教條批判別人,結果是批判得越狠,離開現實越遠,造成危害越大,以至于釀成今天嚴重的人口問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檢驗人口理論和人口政策的唯一標準。我們研究和解決我國人口問題,必須堅持這條馬克思主義的原則。
[1] 本文發表于1979年8月5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