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雪原文集(全5冊)
- 田雪原
- 6169字
- 2025-04-08 14:10:10
導論
《田雪原文集》(一),共收入筆者1979~1990年間發表的中文論文和研究報告38篇,以及相關報道12篇,作為“附錄”刊載于后。38篇論文和研究報告分為5個專題:人口經濟撥亂反正8篇,人口控制的理論與實踐8篇,人口與經濟8篇,人口老齡化與發展老年科學9篇,人口與發展5篇。編排原則是,將選入文章分為5個專題,每個專題基本上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有的考慮到文章的邏輯層次結構,稍有提前或推后。雖然每一篇文章是獨立的,但是由于同一人撰著,彼此之間還是有著一定的聯系,盡量體現圍繞一定的主題而展開的原則。
第一專題,人口經濟理論撥亂反正。臨近1978年歲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工作重點的轉移,恰似平地上一聲驚雷,給包括科學研究在內的各項事業發展送來了春天。擺在社會科學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進行理論的撥亂反正,把顛倒了的思想、學說、理論,重新顛倒過來。由于筆者所學專業原本為經濟學,便從經濟理論入手,針對長期以來忽視經濟規律、國民經濟比例失調、重生產輕消費、重重(工業)輕輕(工業)等撰寫的文章,“調整是目前國民經濟全局的關鍵”、“為社會主義‘托拉斯’恢復名譽”兩篇收入本部分,其他如“論按需生產”等沒有收入。不過筆者撥亂反正的主戰場,還設在人口、人口經濟方面。20年前批判馬寅初新人口論使筆者郁積于胸,20年的實踐證明批判是錯誤的,馬寅初的新人口論是正確的。于是便將多年積累起來的資料整理出來,拿起筆來撰寫“為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論翻案”,1979年8月5日《光明日報》全文發表,并加了“編者按”,作為該報對過去錯誤批判的清算。近來有一位同事撰文,以本人是北大經濟學系畢業、當時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和筆者本人具備的一些條件等為“理由”,斷定筆者的文章是奉命之作。這里,我要告訴這位同事:我撰寫的為馬老新人口論翻案的文章同任何組織、任何個人都沒有關系,純屬個人行為,是筆者郁積多年學術情結的迸發,是“蓄謀”20年之久的。
以為馬寅初新人口論翻案為契機,相繼發表“控制人口是一項戰略任務”、“要建立科學的社會主義人口理論”、“對‘人手論’的幾點看法”等文章,并于1981年出版了《新時期人口論》專著,對批判新人口論以后形成的人口理論教條進行剖析,闡發應當建立科學的人口理論。主要剖析如下四個方面的理論教條。
一是將人口問題說成是政治問題,造成人口問題長期無人敢于問津。包括人口在內的社會科學中的某些問題,往往同政治有牽連;然而二者畢竟屬于不同的范疇,要用不同的方法對待和解決。批判新人口論把學術問題當做政治問題批判,誰講人口問題誰就是向黨向社會主義進攻,這樣就劃出一個“禁區”,堵塞了言路,致使人口科學研究中斷了一二十年。在學術問題上,有時真理可能在少數人手里,只能堅持討論的辦法、民主的辦法,按照“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辦事。
二是片面夸大人口多的好處,用“人手論”取代“人口論”。批判中加給馬老的“罪狀”之一,是“見口不見手”,只看到人作為消費者的一面,沒有看到作為生產者更重要的一面。批判者的邏輯是:人口越多—勞動力越多—生產越多—積累越多—發展越快,因此人口越多越好。甚至認為“人口”一詞本身就有問題,為什么首先看到的是一張吃飯的口,而不是萬能的手呢?應將“人口”改為“人手”,“人口論”改為“人手論”。事實上,人作為生產者是有條件的,是勞動年齡人口中扣除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口;而作為消費者是無條件的,無論少年人口、成年(勞動年齡)人口還是老年人口,無論能勞動還是不能勞動,均要消費,消費是維系人口再生產不可或缺的環節。
三是將人口質量與種族優生混同起來,誰講人口質量誰就是仇視勞動人民。馬寅初新人口論的基本觀點,就是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用他的話說,就是去掉這個大負擔、保存這個大資源。批判中卻將“提高人口的質量”說成是貶低、仇視勞動人民,是反動的資產階級種族優生論的翻版。人口指居住在特定地域的總體而言,是數量和質量的統一。馬老關于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的論述,可謂畫龍點睛之筆,切中中國人口問題的要害。
四是在社會主義人口規律問題上,突出人口的不斷迅速增長。批判新人口論以后,更加強調人口的不斷迅速增長,致使這一“社會主義人口規律”占據學壇30年,甚至寫進了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不斷迅速增長”的潛臺詞,是社會主義不存在人口過剩問題。因此,盡管我國在實踐上仍在推行節制人口的計劃生育政策,但是理論上解釋為有利于母親、兒童健康,有利于婦女解放,絕不是因為人口多了的緣故。這就形成理論與實踐上的背離,既不能正確地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也不能使人口學理論得到健康的發展。
只有人口理論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科學研究中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才能撥正學科發展的航向,才能正視中國人口問題的客觀存在和問題的性質,找到解決的根本出路。
第二專題,人口控制的理論與實踐。“關于人口發展戰略問題”,是在人口理論撥亂反正后的研究成果,立足于中國人口和勞動力過剩問題的解決,從分析目前人口數量大、年齡構成比較輕、鄉村人口所占比例高、人口素質比較低、人口密度高且分布不均衡,具有較強增長勢能的實際出發,提出并論證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調整人口結構相結合,集“控制”、“提高”、“調整”于一體,當前以“控制”為重點的戰略。筆者主持的《2000年中國的人口和就業》,列入國家重點項目《2000年的中國》研究報告之一。描繪出2000年中國人口和就業發展的目標、圖像、特征和決策選擇。這是一份內部研究報告。面對當時宣布的2000年全國人口控制在12億人以內控制目標,該報告提出控制在12.0億人、12.5億人、12.8億人低、中、高三種預測,并且論證了控制在12.5億人左右及其政策選擇。該報告是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在2000年時點的具體運用和體現。由于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領導直接關注《2000年的中國》研究,人口和就業報告同其他報告一樣,對2000年規劃產生直接的影響。由于原報告為內部研究報告,本文集(一)收錄的僅是《光明日報》發表的一份摘要。作為對人口變動趨勢和人口發展戰略的理論闡釋,“論孩子成本—效益理論和人口控制”被收入本部分。該文在科學評價萊賓斯坦(H.Leibenstein)、貝克爾(G.S.Becker)等的孩子成本—效益理論和值得借鑒的科學成分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分析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后,發生孩子勞動—經濟效益、養老—保險效益強化,孩子成本主要是指用在教育、科學上面的成本增長不快的不利傾斜,提出20世紀80年代控制人口增長難度加大的結論。應對的思想和決策選擇,提出除了沿用以往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外,需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加大利益調節分量,有效增加獨生子女和計劃內生育子女效益,同時在四川省進行變獨生子女費為獨生子女雙全保險和父母養老保險改革試驗,力圖解除獨生子女父母的后顧之憂;提高子女成本特別是教育成本,適當增加計劃外生育子女費等辦法。通過加大利益調節改革,誘導父母從關心家庭經濟利益得失上,關心生育子女的數量,自愿選擇少生優育道路。
貫徹以數量控制為重點的人口發展戰略和實施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收到怎樣的效果?“30年來中國人口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口發展回顧與展望”、“從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看計劃生育的偉大成績”等幾篇,從學術角度,主要從人口轉變和年齡結構變動作出闡釋。1949~1990年,中國人口經歷1949~1952年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轉變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1953~1957年的第一次生育高潮,人口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3.7‰;1958~1961年的第一次生育低潮,人口年平均增長率下降到4.6‰;1962~1973年的第二次生育高潮,人口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5.6‰;1974年以來的第二次生育低潮,迎來人口增長率長期持續的下降。與此同時,人口年齡結構由年輕型過渡到成年型,并且開始了向老年型的過渡。這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具有深刻意義的轉變,它標志著中國人口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第三專題,人口與經濟。提出和闡述的重點問題,一是在“人口與國民經濟綜合平衡”論文中,強調人口的變動和發展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尋求總體人口與生活資料、勞動年齡人口與生產資料、人口質量同經濟技術結構之間的平衡。二是在“四個現代化和從9億人口出發”論文中,強調將經濟建設與人口現狀聯系起來,在改革開放中仍需堅持主要消費資料的生產要放在自己力量基點上,人口教育素質不高決定著立體層次的技術結構,城鄉人口結構落后決定著農業現代化具有一些顯著特點。三是在“利用人口年齡構成變動促進現代化建設”等論文中,最早提出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黃金時代”命題。該文是在美國作訪問學者時完成的,發表在1983年6月5日《人民日報》上。通過高、中、低三種方案預測,提供一個長達40年左右老年和少年人口之和比例下降、生產年齡人口比例上升,即從屬年齡比或被撫養人口比下降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黃金時代”。指出“黃金時代”對實現2000年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和加快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是難得的歷史機遇,應當充分利用這一機遇加快發展,促進現代化建設。“黃金時代”和后來被稱為“人口盈利”、“人口紅利”、“人口視窗”諸概念是同一含義,都是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升高、老少被撫養人口之和比例下降,勞動力充裕、社會撫養比下降,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機遇期。改革開放之初提出和闡釋這一命題,構成對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強有力的人口勞動支撐。四是在“經濟生產年齡人口變動和就業戰略重點的轉移”等論文中,從我國經濟發展、農業資源和人口城鄉結構實際出發,提出并論證了農村剩余人口向城鎮工商業、農林牧漁業、鄉鎮企業各轉移1/3的“三三制”轉移,對當時鄉鎮企業、城鄉經濟發展有一定現實意義。五是在“沿海經濟發展戰略人口觀”、“發展經濟,促進轉變,尋求人口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中國沿海地區人口經濟發展的啟示”兩篇論文中,論證了東部沿海地區人口轉變超前,率先進入年齡結構“黃金時代”;人口素質較高,科技開發能力較強;城市化推進較快,人口城鄉結構較為合理等有利的人口條件,為沿海經濟率先發展提供人口學研究支持。結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產業結構升級客觀要求,提出人口與經濟發展走向良性循環發展方向,指出關鍵在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逐步實現由投入孩子數量成本向質量成本轉變,增強人力資本積聚能力。
第四專題,人口老齡化與發展老年科學。實施以數量控制為重點的人口發展戰略,生育率和出生率的下降必然導致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一定程度的老齡化不僅不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是實現人口零增長和零增長以后負增長所必經的階段。但是老齡化必須保持在合理水平,即將老齡化引起的社會負擔加重,控制在社會經濟發展能夠承受的合理范圍之內。為此,筆者主持“七五”國家社科重點項目“中國老年人口調查和老年社會保障改革研究”,組織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抽樣調查,此為首次全國規模的老年人口抽樣調查;編輯出版抽樣調查資料,研究報告、國際研討會中英文文集和老年人口、經濟、社會專著三部,被譽為“中國老年科學的奠基作”。收入本部分的“中國老年人口現狀”,是抽樣調查的總報告,其余為在調查基礎上撰寫的論文。由于應用調查得來的第一手資料寫作,許多帶有開創和填補空白性質。提出和主要闡發的,一是1987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現狀。包括典型“金字塔”狀結構;老年人口年齡、性別、文化構成;舊式婚姻關系再現——老年人口婚姻、生育和家庭;農業型與工業型并存——城鄉老年人口經濟來源、收入和供養差別;自食其力與奉獻——老年人口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和職業構成;增進健康和活力——老年人口醫療、健康、居住和活動等。通過與國際社會比較研究,闡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二是提出并論證積極發展社會供養、繼續提倡家庭子女供養、適當組織老年人勞動自養,建立“三養”結合、互相補充的養老保障體系框架;同時分析家庭子女供養和老年自養弱化,社會供養強化發展趨勢,未雨綢繆發展以社會供養為主導的老年保障體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三是闡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老年學的宏觀思考,包括研究對象、方法、體系,分支學科之間的關系,建立以老年人口學、老年經濟學、老年社會學、老年生物學、老年心理學、老年醫學為支柱的老年科學體系。四是人口老齡化和老齡問題的國際比較研究。收入本部分的主要是與亞洲日本、歐洲荷蘭的比較研究,提出某些值得借鑒的做法和經驗。
第五專題,人口與發展。其中“改革開放給人口城市化帶來新的生機”和“中國城市人口劃分標準問題研究”兩篇,為人口與城市化發展專題。重點闡發,中國人口城市化在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的快速發展和六七十年代的20年徘徊之后,以改革開放為契機,迎來高速發展階段,顯示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在農村人口大規模向城鎮轉移的新形勢面前,城市人口劃分標準需要作出相應的修正,不能沿用傳統的“農業”、“非農業”戶籍指標,合理借鑒國際社會做法,突出“聚居程度”人口指標;長期推行的“積極發展小城鎮,適當發展中等城市,嚴格限制大城市規模”城市化方針,產生于一定的社會經濟背景,隨著改革開放和人口城市化的加速發展,也需要適時作出調整,增加一定的彈性,遵循城市化自身的發展規律。“中國文化與人口發展一瞥”論文,闡述人口變動和發展的文化淵源,作為傳統文化支柱之一的生育文化,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歷史長河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實生活中人口文化對生育的影響仍較顯著,人口教育素質的提高就是生育率的降低;為了比較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提出相當于平均所受教育年限的人口文化教育指數,運用受教育人年數方法,計算出總體人口平均所受教育年限,填補了沒有這一統計指標的空白。筆者研究發達國家人口研究動向,也關注發展中國家人口走勢,收入這部分的“論第三世界國家人口和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作為出席國際會議的論文,對發展中國家人口與消費、就業、技術進步、產業結構等的發展,作出宏觀考察,探索帶有規律性的變動,提出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路。總體上,是要抑制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同時要大力發展科學、教育、文化事業,提升人口素質,增強人力資本積聚,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充裕的優勢。
上述期間,筆者發表的科研成果產生一定社會影響,也得到相應的承認和獎勵。獲部委級以上主要獎項的有:
授予首批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國家科委發文,人事部頒發證書(1984),并載入《新中國科技精英譜》(1988)。
“為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論翻案”論文,獲首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特別榮譽獎(1994)。
《2000年的中國》研究報告,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成果一等獎。筆者主持并主筆研究報告之一《2000年中國的人口和就業》,為答辯三人小組成員、獲獎人之一,頒發證書和獎章(1988)。
《中國老年人口(人口、經濟、社會三卷)》專著(主編),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單一獎項,1993);首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4)。
《中國1987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抽樣調查資料》(數據集,包括序和研究報告),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單一獎項,1993)。
“發展經濟,促進轉變,尋求人口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論文,獲首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4)。
附錄。對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學術界和相關媒體曾發表一些評論和報道。這些評論和報道不一定十分準確,不過還是表達出一種觀點,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因而選出有代表性的幾篇,附錄于后,供參考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