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研究報告(全4冊)作者名: 陸學藝主編本章字數: 3919字更新時間: 2025-04-07 15:20:06
前言
關于階級、階層結構的分析和研究,向來是中國共產黨在進行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重要依據。《毛澤東選集》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在這篇綱領性的文獻中,毛澤東同志通過對當時中國階級階層形勢的分析,指出了在進行民主革命時期要“依靠誰,團結誰,打倒誰”這一革命的首要問題,為我們黨進行革命并取得勝利奠定了階級路線基礎。經過20多年的革命斗爭,我們終于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踐證明,這條階級路線是完全正確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經過土地改革,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經過國家工業化建設,我們國家的階級階層結構發生了大變化,逐步形成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階層的社會結構。這是同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基本類似的,并沒有形成現代社會階級階層結構。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有些階層分化了,有些階層新生了,有些階層的社會地位提高了,有些階層的社會地位下降了。整個社會階層結構呈現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社會分化和流動的機制變化了,社會流動普遍加快。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的經濟、政治關系發生了并且還在繼續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正在向與現代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現代社會階層結構方向轉變。
正確認識目前社會階層結構發生的變化,正確認識各個社會階層的地位特點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發展趨向,正確認識各個社會階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作用,從中得出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階層結構的科學結論,有利于我們加深對當代基本國情的認識,有利于我們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政策。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通過周密的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地認識社會階層結構的新變化,認識這些變化對我們黨和政府實行的政策和管理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并據以形成新的理論和新的經濟社會政策,用以協調好黨和政府同社會各階層的關系,正確處理好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應當指出,現階段我們研究社會階層結構的目的與革命時期不同,已經不再是為了革命斗爭的需要去分清敵我友,而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共同目標,安排好協調好社會各階層的地位和關系,以進一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促進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健康有序地發展,保證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長治久安。
199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李鐵映同志指示,社會學研究所要進行社會結構變遷的研究。經過醞釀準備,在院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社會學研究所于1999年初成立了“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從此開展了這個重大課題的研究。三年來,課題組學習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階層和社會結構的理論,并對國內外有關社會階級階層問題的文獻資料進行了分析和整理。開展了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先后對湖北省漢川市、遼寧省海城市、福建省福清市、貴州省鎮寧縣、安徽省合肥市、江蘇省無錫市和吳江市七都鎮、廣東省深圳市、北京燕山石化總廠、吉林省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和天津南開大學等市、縣、廠、校,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入戶訪談和召開各種座談會、調研會,取得了11000多個樣本和近千份各類成員的訪談記錄。
為了保證此項重大課題研究能夠全面系統地反映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動的整體狀況,課題組從2001年6月開始著手進行全國規模的抽樣問卷調查,聘請抽樣專家,按概率抽樣方法,在全國12個省、市、自治區,72個市、縣、區進行6000份問卷調查,由課題組成員會同這12個省、區、市的同行學者合作實施。
江澤民同志“七一”重要講話發表以后,社會上對當前社會階層變動狀況特別關注,有關方面要求課題組能及早提供調查數據和成果。課題組經過討論,改變了原來打算在全國6000份抽樣問卷調查完成后才寫研究報告的計劃,決定先根據上述各典型地區社會調查所得的數據和資料,再輔以全國的統計數據和已有的文獻,撰寫了這份《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這只是第一份研究報告,隨著全國抽樣問卷調查的完成,以及分析研究的深入,我們還將寫出若干份研究報告。最后成果將是反映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遷的一整套叢書。
本書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課題組集體研究討論后撰寫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對當前社會階層變化做了總體分析,提出了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占有狀況,作為劃分社會階層的標準,把當今中國的社會群體劃分為十個階層,并對每個階層的地位、特征和數量做了界定;對現有的社會階層結構做了初步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正在向現代社會階層結構變化,但還只是現代社會階層結構的雛形,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第二部分是課題組部分成員分別撰寫的關于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和社會中間階層四個專題報告。第三部分是由五個地區的分課題組,各自撰寫的深圳、合肥、福清、漢川和鎮寧五個市縣的社會階層結構狀況的地區個案研究報告。
關于社會階層結構的變遷,一直是學術界和實際工作部門十分關心的大問題。早在1981年第一個私營企業主出現的時候,《人民日報》就在1981年9月開辟專欄,開展了全國范圍的理論研討。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就有一批社會學家對社會分層、社會流動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調查和研究,有一批學術論著問世,這些論文和著作多數是關于某一地區某一階層的調查和研究。1987年11月,“我國現階段階級、階層研究”正式被列為國家“七五”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課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社會分化、社會流動明顯加快,一些新的階層和群體逐漸形成,如私營企業主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和農民工等,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僅是社會學家,還有文學家、新聞工作者、政治學家、經濟學家也都來研究這個關系到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有大量的論文和著作出版,其中有幾部著作是關于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總體性分析的研究論著。
關于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研究,是一項重大的課題,也是一項最基本的國情研究,是黨和政府進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決策的依據。這項研究要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全國性的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寫出全面、系統、深刻、真實的研究成果,是很大的難題,確非某一學者或某一單位的力量所能獨立完成的。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有專門的機構、專門的人員和專門的經費進行此項研究,一般是每隔五年或十年進行一次。例如日本是每隔十年全國調查一次,被稱作“關于社會階層和社會移動的全國調查”,出版的研究成果稱為《日本社會的階層結構》。這樣的全國調查,日本是從1955年開始的,已經進行了五次,每次都有新的改進,其理論框架逐步成熟,研究內容逐步深入,研究方法逐漸完善。所以,這項調查的基本數據和研究結論,在社會上有權威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有好幾位研究人員,長期從事社會階層結構這一社會學核心問題的研究,但因條件限制,也都只能就某一階層、某一社區的階層、某一專題進行研究。雖有一些研究成果發表,但影響卻是有限的。
自李鐵映院長親自下達了社會學研究所要進行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的任務之后,這項重大的課題研究就進入一個新的研究階段。在院所領導的直接支持下,組成了十多人參加的課題組,使原來由單個個人分散的研究轉變為有組織有領導的集體合作研究。項目被定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大研究課題,得到了院科研基金的重點資助。課題組根據研究的需要,選定了漢川、海城、福清、鎮寧、合肥、無錫、深圳等市縣進行社會調查,都是和當地省市的同行學者合作共同完成的,有的還是主要由他們完成的。在進行社會調查過程中,課題組得到了各地市(縣)委、市(縣)政府領導和干部群眾的密切配合,熱情幫助,有的還給予人力、財力方面的支持。可以說,此項重大課題的研究,沒有他們的積極參與、無私幫助,要完成這樣艱巨的任務,是不可想象的。這個課題自開展調查研究之后,就受到社會學同行學者的關注、幫助和支持,課題組先后召開過三次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的李強、孫立平教授,北京大學的楊善華教授,人民大學的鄭杭生、李路路教授,北京社科院的戴建中研究員,天津南開大學的朱光磊教授,上海社科院的盧漢龍研究員,廣州社科院的蔡國萱研究員等都在百忙中來參加會議,并對此項研究貢獻了寶貴的意見,使課題組的研究工作能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給予很大的關注,社長兼總編輯謝壽光、總編助理范廣偉多次參加課題研討會,提出了不少積極的意見,尤其是在課題成果的編輯出版方面付出了心智和辛勞,也正是出版社的努力,使本課題成果得以列入國家“十五”重點出版項目。
現在,本課題的第一批研究成果就要出版了,讓我們借此機會向上述給予課題組幫助、支持的同志們表示誠摯的謝意。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感謝李鐵映同志,他一直十分重視和關心這項重大課題的調查和研究,多次聽取了我們的匯報,并給予明確的指示。感謝其他院領導和院科研局的同志們,感謝社會學所的領導和辦公室、科研處、資料室的同志們三年來給課題組一貫的支持,在此,也向他們表示謝意。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是本課題組的第一個研究報告,是階段性的研究成果。由于時間緊迫,不僅還未能利用全國規模的抽樣問卷的數據和資料,即使是已經進行調查的市、縣和廠、校的調查資料,也未能完全運用,我們主要是選用了具有代表性的深圳、合肥、漢川、福清、鎮寧這5個縣市的資料和數據。加上我們的水平有限,所以我們在報告中所提出的一些觀點和判斷,難免有偏頗不當之處,這只能作為一家之言,拋磚引玉,希望同行學者和廣大讀者給予批評指正,使以后的研究做得更好。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
2001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