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研究報告(全4冊)
- 陸學藝主編
- 4836字
- 2025-04-07 15:20:05
重版說明
自2002年《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出版至今,已有16年了,距2013年《當代中國社會建設》一書出版,有5年了,作為本套叢書主編的陸學藝老師于2013年5月13日仙逝,迄今也快5年時間。在過去的20年時間內,世事變遷神速,真有讓人眼花繚亂之感;也正是在這20年中,中國快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獲得了極其明顯的改善,中國正在闊步邁進新時代、新征程。在這個時候,我們把過去16年內先后出版的四本專著重新整理出版,究竟有什么價值和意義呢?究竟出于什么樣的考慮呢?
這里還得從新時代新的社會主要矛盾說起。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按照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提法來理解,盡管我國社會經濟已經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國面臨“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存在于經濟領域,而且存在于社會、文化、政治乃至生態等領域,還存在于不同領域之間的關系之中。比如說,我國在經濟與社會關系上明顯地存在“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不協調、不合理問題。早在2002年出版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中,我們就發現,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發生了明顯的分化,從過去比較簡單的階層結構演變為復雜多元的階層結構,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雛形已經出現,但是,還沒有形成現代化社會所需要的“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階層結構,依然還處于底座大、中間小、頂部尖的金字塔形狀,這說明經濟發展并沒有快速地催生階層結構的現代化變遷,意味著我國依然在很長一個時期內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2010年出版的《當代中國社會結構》一書中,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跨入新世紀以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新階段、新形勢的基本特征是,一方面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績斐然,捷報頻傳,另一方面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凸顯,此起彼伏,消息也是頻傳。如何正確認識這種矛盾的社會現象,找準產生這種矛盾的原因,采取恰當的政策和措施,解決好這些矛盾,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使‘社會更加和諧’”。在這里我們已經明顯地意識到,我國已經進入“新階段”,雖然還沒有提出“新時代”;并且認識到,在新階段的社會矛盾與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變化,只是沒有概括地提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而且我們在這套書中已經準確找到社會矛盾的主要根源是社會結構變遷滯后于經濟結構變遷,“就當前中國來看,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經濟結構已經達到工業化的中期水平,但是,由于我們對社會建設的投入不足,社會結構調整之后,還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的社會結構,這是當前中國最大的結構性矛盾”。我們基于大量的實證數據及其理論分析,認為我國社會結構變遷滯后于經濟結構大約15年。按這個判斷,即使經濟結構不變化,且政府加大對社會結構調整和社會建設的投入,至少也需要到2035年才能初步化解社會結構滯后的問題。而事實上,從2010年以來經濟結構的變化不僅沒有停步,而且還在加速,增加了社會結構調整的難度。由此可見,我們的這些判斷還管用,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社會主要矛盾”判斷有異曲同工之意。
從學理上看,這四本專著自成一體,從理論到方法,都為讀者提供了系統認識社會結構變遷的視角和工具。從國內的社會學研究來看,目前還沒有一個課題組就社會結構、社會分層、社會流動和社會建設等領域開展如此連續和系統的研究,并出版相應完整的專著。我們這個研究團體從1998年成立以來,直到2013年陸學藝教授去世,在他的帶領下,孜孜不倦地從理論到實證,開展持續的、多層次的、多側面的深入研究,研究的總目標或問題關懷就是要探索中國社會現代化道路、機制和方向。陸學藝教授認為,社會現代化就是社會結構的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是社會結構的核心,而社會流動則是社會階層結構變化的路徑和機制,如何暢通社會流動、促進社會結構變遷和合理化,是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核心任務。我們的研究就是在陸學藝教授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并在深入的實證調查基礎上一步步地向前推進。在方法論上,我們不盲目照搬西方相關理論,也不一味地強調本土特色;既認真、深入、系統地梳理西方相關理論,分析其對指導我們開展研究的借鑒價值以及局限性,又基于中國的國情進行新的理論建構和創新。比如,我們就是基于以上的方法論,提出了自己的階層劃分和分析框架。當時在討論如何測量階層地位的時候,我們權衡了西方相關理論和做法,同時充分分析和探討了中國社會地位的呈現內涵,提出了經濟資源、政治資源和文化資源三個重要的測量變量,然后基于這三個變量的配置情況,確立了十大社會階層的分析框架,其中個體工商戶、農民工等階層都是中國獨特的階層現象,在其他國家幾乎找不到,至少沒有這樣的表述,而實際上不同的表述本身就有不同的社會寓意和隱喻。而我們這樣的劃分和分析非常合乎中國情況,獲得讀者廣泛的認可,以至于我們在北京坐地鐵的時候看到有人拿著我們寫的書來討論他們的階層歸屬和地位。《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作為一本學術著作,竟然一度成為暢銷書,足以說明這一點。
而《當代中國社會流動》一書專注于對社會流動狀況、趨勢與機制的研究,以此來解釋中國十大社會階層的分化過程以及階層結構的合理性和未來演變方向。我們的研究表明,“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現代社會流動機制的模式”,當然這個模式是以獲致性機制為主的,先賦性機制出現減弱的趨勢。正是由于這一點,改革開放以來,有更多的農村人可以務工經商,機關干部可以下海經商,底層人士有了向上流動的機會,由此催生了社會活力,帶動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流動處于最活躍的時期,尤其是向上流動占據主流。但是,我們的研究同樣顯示,先賦性機制不但依然頑強,而且非常有中國特色,特別是除了有與其他國家相同或相似的先賦性機制外,還有獨特的先賦性機制——多維二元身份等級體系,比如城鄉二元等級、體制內與體制外等級、戶籍與非戶籍等級等,在影響著中國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如何破除這個獨特的先賦性機制,是我國繼續深化改革、開展社會建設、促進社會結構合理化所需要解決的最關鍵問題。
社會階層結構是社會結構中最核心的部分,且有著豐富的內涵,包括人口結構、家庭結構、社區結構、就業結構、區域結構、組織結構、城鄉結構等。我們的研究預設是,一定的經濟結構需要相應的社會結構與之相匹配,否則就會出問題,甚至會導致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因此,在探討了社會階層分化、社會流動后,有必要進一步探討社會結構問題,因為我們的目的是探索中國的社會現代化道路。該研究的基本觀點在上面提到過,那就是社會結構變遷滯后于經濟結構變遷15年左右。這里想強調的是,雖然社會結構是社會學研究中的最核心概念,但是,我們的研究賦予它以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含義,比如,我們把城鄉結構視為中國一個很重要的社會結構,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空間結構來對待,因為中國長期以來建構了系統的城鄉二元體制,在這個體制下,生活或居住在城市或鄉村,意味著有不同的權利和社會地位,由此城鄉結構從空間結構演變成社會結構,區域結構也復如此。這些背后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戶籍,也就是說,戶籍不只是一種戶口登記和管理制度,而且是一個系統的權利和地位配置體系。
最后我們的研究落腳到如何解決社會結構滯后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上。在我們看來,中央提出的“和諧社會建設”就是最有效的對策和路徑。有關社會建設,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界定,總括起來看,大致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是把民生事業建設等同于社會建設,這通常出現在政府文件和領導講話中;第二種認為,社會建設就是建設一個可以制衡政府、駕馭市場的社會;第三種則認為,社會建設就是調整社會結構的過程或做法。我們采用的是第三種觀點。在我們對社會階層、社會流動和社會結構的研究基礎上,《當代中國社會建設》一書就是深入地探討如何調整社會結構以實現社會現代化,提出了一些具體的社會建設政策建議。這本書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最完整、最系統探討社會建設的專著。
總而言之,這四本專著有始有終、一脈相承、前后相繼、自成一體,不僅對理解當時的社會變化特別是社會現代化,而且對我們理解和研究新時代現代化建設,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五位一體”戰略格局相當重要,如果說在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中,我國積累了豐富的經濟建設經驗和知識,那么相對而言其他四大建設就沒有那么多的經驗和知識,尤其是社會建設經驗和知識相對缺乏,但是,如果沒有跟上時代的社會建設,那么社會主義現代化就難以獲得平衡和充分發展。我們認為,我國正在進入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齊頭并進、相互促進、同等重要的新時代。按我們先前的研究,中間階層規模在增大,但社會階層結構依然還只是現代化雛形;社會結構與經濟結構的滯差依然很大;社會流動的暢通性不但沒有提高,反而出現下降的情況,不利于社會階層的合理化。由此可見,促進社會結構合理化和現代化,應該是今后30多年(到2050年)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也就是說,社會建設將是我國今后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陸學藝教授在生前的那幾年中不斷地強調,中國應該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向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并重的新階段,并到處宣傳這個思想。
斯人已逝,思想猶存。在陸學藝教授去世5周年之際,我們再版他生前傾注十多年心血而達成的這四部研究成果,也是對他的最好懷念和追憶。陸學藝教授不僅是著名的三農專家,而且是著名的社會學家。如果說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他最大的貢獻是推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農業發展,那么,從80年代以后尤其是90年代后期以來,他傾力于社會分層、社會流動、社會結構和社會建設的研究,提出了新社會結構主義思想。他的這個思想把社會結構擺在了優先的位置,認為當前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社會結構性問題,而不是個體行動方面的問題,而個體行動問題則受制于社會結構性問題,只有解決好社會結構性問題,才能化解個體行動層面的問題。這個觀點不同于舊社會結構主義的是,把社會建設視為解決社會結構性問題的關鍵、切入點和抓手,因為他認為,所謂社會建設,就是調節和合理化社會結構,或者說推動社會結構合理化。所以,在他生前的最后幾年,陸學藝教授一直致力于探討社會建設的道路、方向、機制和政策。他認為,由于社會建設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因此,許多問題表面上看起來是經濟性問題,實質上卻是社會問題。比如我國的農民工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從而導致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所需要的技術工人短缺,同時影響到我國產品的質量,而農民工問題的實質是他們的社會地位以及社會權利得不到公平的對待。同樣,在他看來,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源不只在三農內部,而在三農外部,特別是城市問題。所以,陸先生從過去三農問題研究轉向社會結構研究,最后落腳到社會建設上,不僅是他一生的價值追求所致,更是他學術研究深化的結果,也契合了我國社會經濟變遷的運行邏輯。新社會結構主義既從結構上尋找社會經濟問題之根源,又從結構改變上尋找解決之道。當前我國在發展中面臨的依然是體制和結構問題,深化體制改革、促進結構調整,是當前我國要著力推進的艱巨工作和任務,因此,用新社會結構主義視角來洞察我國社會經濟問題,是有現實價值的。
當然,任何思想和理論都不是停滯不前的,我們重新出版這四本書,并不意味著它們提出的所有觀點和論斷都沒有過時,也并不意味著它們已經永久地回答了實踐中提出的問題。恰恰相反,我們之所以重版這四本書,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書中所提出的問題確實很重要,再次提醒學界去關注;另一方面希望這些書能為繼續深化研究提供一些借鑒,為更高質量的研究填沙鋪磚,提供堅固的基礎。雖然陸學藝老師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他組建的研究團隊秉承著他的遺志和思想,繼續在完成他的未竟事業,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貢獻學術智慧。
王春光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