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洋社會學研究(2016年卷/總第4期)
- 崔鳳主編
- 5042字
- 2025-04-03 19:03:12
卷首語
2015年7月11日至12日,中國社會學會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一年一度的學術年會,與此同時,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也迎來了第六屆屬于自己的年度盛會。第六屆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主題為“海洋漁村與社會變遷”,由中國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承辦,上海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學院、廣東海洋大學等共同協辦,我本人擔任本屆論壇的負責人。
第六屆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一共收到學術論文31篇,本卷《中國海洋社會學研究》從中遴選了16篇論文,分為“漁村文化與漁村民俗”“漁民群體與漁村社會”“漁村社會變遷”“漁村社會管理”“港口城市文化”五個單元。
在“漁村文化與漁村民俗”單元,與會學者闡述了漁村節慶的百年流變,提出海洋節慶的產業化是民俗文化傳承的出路之一,分析了涉海民間信仰與海洋漁村文化旅游建設的密切關系。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經濟研究會會長林光紀通過對福建省連江縣苔菉鎮××村的田野調查發現,漁村的節慶分為家慶、村慶與國慶三種,社戲是節慶的傳統表述方式。在城鎮化進程中,市場主導漁村演變,同時漁村節慶還受到洋節的沖擊,出現市場化傾向,“節味”越來越淡。他認為要密切聯系政府、漁村居民及社會各界,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并弘揚漁村特有的傳統節日文化,賦予它們新的時代特點,使漁村節慶成為漁區社會的“文化自覺”。福州大學的陳慎博士考察了福建原生蛇信仰的歷史和現狀,發現原生蛇信仰作為福建產生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海(水)神信仰不斷式微和被邊緣化。而挖掘包括涉海民間信仰在內的福建獨有的區域海洋文化內涵,弘揚海洋文化,對于豐富海洋文化旅游資源,提升福建海洋漁村旅游競爭力,實現差異化發展、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理應對其加以深入挖掘和保護開發,使其成為反哺福建省海洋漁村文化旅游產業珍貴的本土文化資源。中國海洋大學的宋寧而博士和賀柳笛同學以日照劉家灣趕海節為研究對象,闡述了趕海節將民俗文化和旅游有效結合,走產業化道路,獲得傳承傳統文化、打造知名品牌、帶動經濟發展和促進城市建設的積極成效,分析了在此過程中存在市場化運作不充分、宏觀引導不足以及對文化的挖掘不夠深入全面的問題。同時,以順應社會發展和繁榮趕海節的建設為目標,圍繞存在的問題,他們提出趕海節的建設發展應注重傳統文化與生態環境的保護,順應社會發展趨勢,以當地傳統民俗文化為亮點,發揮科技創新作用,完善市場化運作模式。
在“漁民群體與漁村社會”單元,與會學者探討了中國漁民收入的影響因素,在轉產轉業過程中沿海漁民與海洋的關系變遷問題和環境抗爭中農村精英的辯證策略,同時著重對漁村婦女的就業狀況及影響因素,以及漁村變遷過程中婦女的自我勞動意識的形成展開了熱烈討論。
上海海洋大學的張麗同學和韓興勇教授在對上海金山嘴漁村婦女就業狀況及影響因素調查的基礎上,運用二元Logit模型,分別從漁村婦女個人和家庭的十個方面對漁村婦女就業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根據“文化程度”“是否有子女上學”“是否有老人需要贍養”“家人的態度”“其丈夫從事的工作行業”等指標與漁村婦女就業呈顯著正相關的分析結果,提出應重視漁民的教育、鼓勵和指導漁民創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議。中國海洋大學的趙宗金副教授和楊媛同學從市場、政策、人為三個方面選取“水產品價格”“海洋捕撈產量”“稅收負擔”“受教育水平”四個變量對2004~2013年中國11個沿海省市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研究發現,“受教育水平”“水產品價格”“海洋捕撈產量”對漁民收入有顯著的影響,“稅收負擔”對漁民收入沒有影響。他們從市場、政府和漁民自身三個角度提出提高漁民收入的對策和建議。浙江海洋大學的于洋博士以舟山螞蟻島為例,對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30多年,螞蟻島漁村社會的發展變遷過程進行梳理,通過對漁村婦女從“牛馬”到“勞動主體”的轉變過程的分析,探討了螞蟻島漁村社會變遷過程中婦女自我意識的形成,并提出提高漁村婦女勞動參與以及自我勞動意識的建議。中國海洋大學的崔鳳教授和趙雅倩同學指出,沿海漁民轉產轉業主要有從事海水養殖業、水產品加工業、休閑漁業漁家樂等實現路徑,并通過對路徑的分析,發現漁民與海洋的關系逐漸由單一走向多樣性。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沿海漁民對海洋的依賴關系依然存在;二是漁民轉產轉業過程中漁民海洋市場化意識提高;三是漁民與海洋的關系逐漸向單純的情感關系轉變;四是漁民職業向非漁產業轉移,漁村新型群體出現。他們認為對漁民和海洋的關系變遷進行研究,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漁民生活的變遷。
在“漁村社會變遷”單元,與會學者通過對不同類型個案的社會學研究,提出了不同走向的漁村社會變遷路徑,分析了影響漁村變遷的各類因素,指出了漁村發展的未來方向,是極其富有學術價值的。
中國海洋大學的崔鳳教授和葛學良同學提出,隨著人類海洋開發力度的加大,海洋資源環境狀況日益惡化,以海洋為存在和發展依托的漁村社區也處在不斷變遷之中。其中,在我國占較大數量的沿海漁村,正經歷著一次陸化類型的變遷模式。這些沿海漁村社區主要在其產業結構以及生產生活方式、風俗文化上呈現陸化及陸化加速的趨勢。分析指出,經濟驅動是陸化變遷的根源,海洋漁業資源的枯竭是陸化變遷的直接原因,而自有耕地及其擴大為陸化變遷提供了可能,政策、地理、技術、文化等則是陸化變遷的重要影響因素。中國海洋大學的高超勇同學、王書明教授和王振海教授以城市化背景下海洋漁村變遷為主題考察了國內研究文獻,發現漁村產業結構正處在轉型中——由單一捕撈漁業轉向以養殖漁業為主。漁業的轉型使傳統漁民成為剩余勞動力,面臨轉產轉業,一部分漁民涌入城市,另一部分投入當地的第二、三產業中。由于傳統漁業和漁民的變遷,傳統漁村文化面臨傳承危機,一部分逐漸消失,另一部分逐步被商業化。隨著漁村產業結構的轉型,漁民的地位也發生了分化,本地漁民之間的人際關系變得越來越功利,本地漁民和外來漁民之間的矛盾凸顯。他們指出,海洋漁村的發展路徑是多元化的,海洋漁村發展的方向也應當是多種多樣的,并強調發展現代漁村、實現漁村現代化是實現傳統海洋漁村轉型的一種有效途徑,且對于傳統漁村的保護同樣十分重要。浙江海洋學院的王建友副教授以偏遠漁村——舟山普陀葫蘆島為例,分析該漁村從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社會變遷,以空間轉向為切入點,觀察其社會變遷下漁民的生產、生活,著重分析了子女就學轉向、漁業生產及公共實施和公共服務的空間轉向,并描述遷出村民及留守該島的老年村民所進行的空間重構,揭示了該漁村由繁榮到衰落的過程、原因及未來展望。
“漁村社會管理”單元是新增單元,與會者從不同角度對不同時期的漁村社會管理進行了充分交流。
吉林師范大學的王亞民研究員以《問俗錄》為文本,對縣官陳盛韶與海疆鄉村管理做了專門考察。他從社會控制和教化兩方面詳述了陳盛韶管理海疆鄉村社會的具體措施,認為陳盛韶對海疆鄉村的管理不僅凸顯地域特征,帶有近代萌芽性質,而且不乏現代啟示。福建省海洋與漁業經濟研究會會長林光紀采用社會調查方法對我國濱海漁村發展典型之一的官塢村漁業基層經營組織變化、發展、創新及其生產關系變革進行了調查。他提出,改革開放后漁業生產關系變革促進了漁業基層經營組織的普遍創新,而隨著漁業生產力的發展,官塢村漁業基層經營組織發展創新又孕育出生產關系的新變革。官塢村“村企帶農戶+漁業專業合作組織聯農戶”是很有活力和成效的基層經營組織方式,既發揮了家庭承包責任制的激勵因素,又探索出農漁村經營規模效應的新途徑,得出漁業基層經營組織創新對于繼續推進深化漁業改革開放是非常重要的結論。中國海洋大學的張一博士從文化適應視角出發探索了失海社區福利服務體系創新,提出失海社區福利服務體系與失海漁民文化特質不兼容,是影響失海社區建設的主要因素。他深入剖析了失海漁民的福利文化訴求,認為改變政府、社會的認知偏差,是破解失海社區福利服務建設難題的難點與焦點。當前,將民主制度視為福利資源恰當運用的重要手段,由“維穩型”方法創新轉向“民生型”體系創新,設計出符合失海漁民基本福利文化價值訴求的社區福利服務體系,對于加快社區福利服務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廣東海洋大學的林小媛同學和高法成博士以廣東陽江東平鎮漁民合作社為例,對漁民合作社的發展路徑進行了探索,認為面對發展農業經濟的迫切要求,仿制農民合作社而實施的漁民合作社,是一種重要的制度創新和安排。但漁民合作社的發展也存在諸多問題,如組織力量薄弱、競爭力不足、生產資料占有不均衡等,最終導致絕大多數的漁民合作社名存實亡。他們通過對廣東陽江東平鎮的調查總結得出,發展漁業經濟的重要方向是漁民合作社轉向公司化管理,擴大規模、提高知名度、提高生產要素間的配置效率。中國海洋大學的王書明教授和章立玲同學提出,生態系統的漁業管理是現今世界范圍內的新方向,這就要求我們從生態系統的特性出發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以科學管理和技術知識為基礎,深化相關部門的分工與合作,緩解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矛盾。渤海三面陸域環繞,流通性較差,海水自凈能力不高,再加上漁業資源過度捕撈和海洋污染,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漁業管理面臨巨大壓力,因而,生態系統具有的整體性特征恰好為渤海漁業管理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和新視角。實現基于生態系統的渤海漁業管理,首先要在實踐探索中建立合作發展協調機制,加強各省市政府橫向間的合作;其次要運用科學技術進行綜合管理,建立海洋資源開發綜合評價制度,完善海洋生態補償機制以及建立海洋生態監控區等;最后要建立渤海漁業共同管理模式,加強漁民參與和監督決策與管理,發揮社會力量在渤海漁業管理中的積極作用,切實推進基于生態系統的漁業管理在渤海區域的實施。
“港口城市文化”單元是新增單元,雖然收集的論文只有一篇,但對于海商文化的探索是一種新的也是成功的嘗試,展現了學界的新動向。
上海海洋大學的寧波副研究員和李雪陽同學提出海商文化是寧波歷史文化的主流。寧波依憑四明山,毗鄰東海,其海商精神除了備受浙東學術“尚氣節、憂民生,重信義、輕名利”浸潤,還與山、海密不可分。尤其是四明山,對寧波海商文化影響深遠,使寧波海商精神融入“仁”“信”“義”等中國傳統思想精髓。因此,將寧波海商精神歸納為“四明精神”——“明智求新、明利重商、明勇至信、明義兼濟”,不僅能概括提煉寧波的城市精神,而且能比較貼切地展示寧波海商精神的獨特面貌。為更好地挖掘、傳承海商文化,寧波應進一步弘揚“四明精神”,助推“一帶一路”,善待歷史遺產,塑造城市特色,挖掘文化財富,潛心創新轉化,從而成就寧波更加美好的未來。
同以往相比,本屆海洋社會學論壇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涉及范圍更加廣泛,內容更加翔實。除了對原有“漁村文化與漁村民俗”和“漁民群體與漁村社會”單元的深入探討,還擴展出“漁村社會變遷”“漁村社會管理”“港口城市文化”三個單元。從提交論文的質量上看,表現出了踏踏實實做學問的寶貴品質,大多數論文都有極佳的學術價值,展現了海洋社會學學科當下取得的成果。
第二,研究方法更多樣,研究跨度更大。無論是個案研究還是文獻研究,無論是內容分析還是大數據分析,從清代縣官的海疆鄉村管理到當下漁村的社會變遷,學者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研究方法探索海洋社會,拓寬了海洋社會學的學科廣度,加深了學科深度。
第三,會議期間的學術爭論與辨析呈現明顯增加的趨勢。本屆論壇上,學者們圍繞研討論文的若干專題展開了富有針對性的學術交鋒。值得注意的是,年青一代的學者所提出的學術話題引起了與會專家的熱烈討論。當前,海洋社會學仍然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特定主題下的富有深度的學術辨析對提升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自2012年第一卷《中國海洋社會學研究》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以來,這部學術集刊已連續出版四卷,海洋社會學論壇也已成功舉辦六屆。可以說,論壇和學術集刊都是我國海洋社會學學科發展的印證。另外,從2015年起,《中國海洋社會發展報告(2015)》(“海洋社會藍皮書”)也已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其是由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與中國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組織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共同撰寫、合作編輯出版的第一部海洋社會方面的藍皮書,也是中國海洋大學首部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藍皮書。
回顧過往,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所取得的成績令人欣慰;面對未來,我們的任務依然艱巨,隊伍有待壯大,需要共同致力解決的難題還有很多。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讓我們為了海洋社會學的未來,共同努力。
崔鳳
2016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