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問題
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在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京杭大運河經濟帶、西南大通道、環渤海經濟圈以及成渝經濟帶的發展下,“十三五”規劃期間文化產業也將在區域經濟和特色化發展等方面產生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目前,全國各省、市、縣已經開展的“十三五”規劃的各項調研和編制工作,更加凸顯了上述特色。筆者預計,在這樣一個宏觀經濟背景下,文化產業的發展會繼續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層次問題也會得到深化與解決,對外文化貿易的步伐會進一步加快,文化產業的人才培養建設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容忽視的是,伴隨著文化產業的高速成長,與之相配套的文化市場體系尚未健全,從而導致我國文化市場的拓展能力還不夠強,區域之間的差距還比較明顯,文化體制改革中凸顯的許多問題使文化管理體制不夠順暢,頂層設計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問題。
一 不平衡現象
我國文化建設的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從國內發展情況看,一方面表現為文化建設的“東高西低”。不論是公共文化建設,還是文化產業發展,我國文化建設的速度與水平與經濟發展的整體格局基本相同,呈現出東高西低的態勢。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文化建設已經進入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文化產業增長迅速,基本公共文化設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相較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的文化建設不論是在人才、資本、技術、規模方面,還是在市場開拓、價值創造、品牌影響力等方面均與東部地區存在較大差距。中部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基本達標,文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但GDP貢獻率較低,產業發展特點有待進一步明確;西部地區公共文化建設欠賬多,基本的公共文化建設還未達標,文化產業總體規模小,文化消費市場不活躍,文化資源活化的手段比較單一。整體來看,目前我國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文化建設水平差距較大客觀存在,這樣的差距是由自然條件、觀念意識、經濟水平、人才積累、技術創新和管理體制等多種因素造成的,在短期內難以得到實質性解決。在看到差距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潛力。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文化建設水平較其他地區而言走在前列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在文化建設成果顯著的背后,我們不能忽視的是經濟發達地區區域內文化建設的不平衡性。
另一方面表現為文化建設的“城鄉鴻溝”。城鄉二元結構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對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在文化建設方面,城鄉二元結構亦十分明顯。不論是文化產業還是公共文化建設,城鄉文化建設均表現出很明顯的不平衡性,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未來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逐漸解決。盡管國家和政府已經通過采取包括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投入等在內的各項政策和措施來縮小這種差距,但從根本上改變城鄉差距仍然任重道遠。城鄉文化建設不平衡的解決,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目前許多地方通過引入民間和個人資本參與文化建設,通過PPP模式來探索文化建設的新路子,這是一種很有意義的探索,對于解決目前城鄉文化建設不平衡的問題具有探索性的作用。在互聯網時代下,我們更可以通過大量數據和網絡互動反饋,創新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財政效能來引導投入,在更深層次上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從世界局勢來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與國際上還存在較大差距。在當今世界,文化和文化產業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主要領域。根據相關部門的統計顯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美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1%左右,日本是20%左右,歐洲為10%~15%,韓國高于15%。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統計,我國當前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000億元人民幣,占GDP的3%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 不順暢現象
文化體制改革將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成為制約我國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瓶頸,而體制機制不順暢現象尤為突出。文化體制改革在地方改得比中央好,因為各個省市,特別是市和縣這兩級,文化的各個功能都相對集中。部分省市的文化主管部門已經變成了一個大的綜合部門,把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和體育合并在一個區域。底下的改革比頂上的徹底,到了中央這個層面,還是各管各的,給底下的改革帶來很大的制約。例如動漫產業,全國四五個部門都在管動漫,真正需要管的事情沒有人在管。為了理順管理體制,我國文化體制改革逐步邁向深水區。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做出部署,2014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在京召開,這次會議在總結改革現有成績的同時,預示著新一輪的文化體制改革已吹響了號角。“目前,我們正處于‘十二五’與‘十三五’對接的承上啟下階段。我們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務實的舉措,在國家發展的大戰略、大背景中深入思考和精心謀劃文化改革發展。”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在發言中表示,要以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為突破口,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2015年,文化體制改革要逐漸向深水區挺近。要在鞏固改革良好勢頭的基礎上,繼續以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為出發點,不斷完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進一步轉變文化行政部門職能,推進涉及深層次矛盾和難點問題的重大任務解決,進而充分激發文化發展的活力。
三 不到位現象
頂層設計不到位、政策實效性差仍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所謂文化產業的頂層設計就是要加強對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統籌力度,要求把文化體制改革、文化市場建設、文化產業區域布局、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等指導方針、基本內容、實施路徑進行更具操作性的銜接,要突破五年規劃的限制,進行長期的戰略性的全面設計、統籌規劃。目前東、中、西部的產業發展定位不清,各類傳統文化產業、新興文化產業齊頭并進,同質化發展。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重點城市,在產業布局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領域重復,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則存在盲目超前發展的情況。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在頂層設計上做好區域統籌,讓東部更注重文化和科技的結合,以及設計和創意在產業上的體現,發展文化產業的前端業態;中部要使內容生產型文化產業得到充分發展,讓中部地區成為東部地區產業的接續地點;西部地區主要和傳統產業門類進行融合發展,關注民生領域,做好生產性文化產業以及文化旅游、觀光農業等融合業態。希望我國可以在加快文化立法步伐、加強區域統籌發展和建立評估標準體系這三個方面努力,以加強文化產業頂層設計。
“十二五”期間,我國出臺了大量的文化政策,特別是在2014年,文化產業迎來了升級版的政策支持,傳遞出文化產業作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重要抓手的強烈信號。雖然2014年出臺的政策涵蓋了產業融合、文化金融、文化體制改革、財稅支持、小微文化企業支持、文化產業帶(走廊)建設等方面,但實際情況是管用的政策少,政策落地性也不強,并且以國家層面的政策較多,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策相對較少。很多省市主要是結合國家政策,進行了簡單的結合與呼應,內容上缺少新意和亮點,還有一些省市沒有出臺政策,原因在于:一是各省市在2012年已集中出臺了一批意見或規劃;二是國家出臺的很多措施,地方可以直接參考執行。在制定細化配套文件方面,還需要一個探索期。因此,政府部門在制定“十三五”文化產業規劃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實效性,密切結合國家的最新政策,充分利用好政策紅利。同時,各地政府一定要從實際出發,保證規劃的可落實性。只有能夠落實的規劃才能夠真正用于發展,紙上談兵亦是水中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