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產業園區生命周期研究:基于中韓園區的對比
- 楊劍飛
- 2026字
- 2025-04-07 16:57:36
自序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以來,在國家全力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背景下,文化產業園區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快速發展,成為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載體,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深入發展。
筆者從2007年開始對文化產業領域進行研究,尤其是2011年以來,一直在關注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在研究過程中,走訪考察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西安等地的多個知名文化產業園區,對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掌握了第一手的資料。同時,利用各種國際學術交流的機會,也重點考察了紐約百老匯、倫敦傳媒產業集聚區、德國魯爾工業區、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創意產業園區、巴黎塞納河左岸、韓國坡州Heyri藝術村等多個國際知名文化產業園區。
在關注和研究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文化產業園區就是一個生命體,它有表情,有體溫,也有思想,它也存在著自身的發展路線和軌跡,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有些園區已經融入當地乃至全球人的生活中,被譽為“一輩子不能不去的地方”,既實現了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也給人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樂園,譬如迪士尼樂園;有些園區著力打造特色產業與特色人才的集聚地,成為藝術家們自由創作與發展的好去處,譬如韓國坡州Heyri藝術村;也有些園區為行業發展打造了權威典范,只有進入其中的演出才能揚名國際,譬如百老匯;也有些園區化腐朽為神奇,將廢棄的老工廠創意改造成為人人向往的美的天地,實現了傳統老工業區的文化升值……
在這些鮮活的案例下,我們看到的是文化產業園區的勃勃生機和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考察這些園區,不論是園區建設、運營模式,還是創意研發等,都有一種文化的力量在推動著它們不斷前行,經過10年,20年,30年,仍在不斷發展。
而這,也是本書要重點研究的問題:為什么這些知名園區能夠“永葆青春”,而我們國內的園區卻“早夭成風”?
根據筆者多年來的觀察,不少文化產業園區并未朝著規劃的方向發展,而是早早地衰落或轉變為一般的商業區,失去了“文化的初衷”。因此,研究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規律和趨勢,延長園區發展的生命周期,推動文化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是目前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核心問題。
本書以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理論為主要切入點,以我國北京798藝術產業區(以下簡稱北京798藝術區)和韓國坡州Heyri藝術村(以下簡稱坡州Heyri藝術村)的案例對比為基礎,通過“基礎理論——文化產業園區生命周期分析——北京798藝術區和坡州Heyri藝術村的對比研究——優化策略分析——可持續發展思考”的研究路徑,以期提出我國文化產業園區轉型升級的優化策略和方向。
第一章主要介紹了研究的背景與選題、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同時,對當前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態勢做了簡要分析,并界定了本研究所采用的核心概念。
第二章著重分析產業集群的基礎概念,并結合文化產業的發展特點,將文化產業園區劃分為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停滯期—衰蛻期的生命周期過程。通過各個階段的特性研究,對文化產業園區的生命周期及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認為以“創意”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在成熟期后會出現衰落、轉型和創新循環三條路徑。
第三章對我國北京798藝術區的現狀和發展歷程進行了研究。通過對比文化產業園區生命周期的階段性特征,判斷北京798藝術區已經進入了停滯期。同時,集合園區內產業發展態勢,對驅動北京798藝術區生命周期發展的若干因素進行了分析,重點關注了經濟環境、政府作用和藝術主體三大核心因素。
第四章在梳理坡州Heyri藝術村的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對比文化產業園區生命周期的階段性特征,得出坡州Heyri藝術村依然處于成長期的判斷。同時,從內外兩個維度深入分析了坡州Heyri藝術村生命周期演進的驅動因素。
第五章全面對比北京798藝術區和坡州Heyri藝術村的發展軌跡,從影響生命周期的內生性和外生性因素出發探討兩個園區的發展異同,著重從頂層設計、產業結構、經營模式、入駐人群、政策效應、區域環境等方面進行對比研究。同時對北京798藝術區和坡州Heyri藝術村的發展趨向做出了一定的預測。
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第六章提煉性地從園區規劃、產業結構、園區空間、園區治理、產業功能等角度提出了我國文化產業園區創新發展的優化策略,從而為我國文化產業園區延長生命周期,提高生命質量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借鑒。
第七章圍繞園區的優化策略,從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趨勢等方面分析了文化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制度支撐和前沿路徑。
總而言之,筆者力圖通過對中外兩個發展時間相當但是生命周期完全不同的著名文化產業園區的對比,為處于產業轉型中的中國文化產業園區的提質增效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另外,在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理論的指導下,對文化產業園區在頂層設計、產業結構、融合發展、產城互動等方面進行正確引導,使得文化產業園區的集群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推動中國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也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當然,鑒于學識和經驗的有限,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還需要進一步深化,這也是鼓勵和推動筆者繼續深入研究文化產業園區的重要動力。
期望本書能為文化產業園區的研究增磚添瓦。
楊劍飛 博士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