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報告

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的成就、挑戰與建議

——對改革開放40年來變化情況的研究

鄔志輝[1]

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農村教育問題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1926年毛澤東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就做過題為《農村教育》的報告,提出了“以后農民所要的教育乃適合于農民需要的教育——適合于農民經濟之發展,并使農民做到解放之教育,即適合于解決農民問題之教育”以及“小學教師之地位,與農民有合作之可能,窮苦的小學教師,應該是農民的領導者”(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1983:110)的思想。在陜甘寧邊區,毛澤東極力推行普及邊區教育和開展掃除文盲工作,1939年還為延安《新中華報》題詞——“為消滅文盲而斗爭”。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進一步強調:“所謂掃除文盲,所謂普及教育……離開了三億六千萬農民,豈非大半成了空話?”(毛澤東,2009:1078)

新中國成立后,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為依據,國家確立了“教育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學校向工農子女和工農青年開門”的教育方針。為了大力發展初等教育、廣泛開展工農群眾業余教育,全國各地按照“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積極興辦農村公立小學、民辦小學以及工農速成中學、工農干部文化補習學校,興起掃盲運動。隨著人民群眾及其子女學習熱情的日益高漲,學位供給越來越難以滿足群眾讀書和升學需求,學生輕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的問題日益突出。針對這種情況,劉少奇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了“全日制”和“半日制”(“半工半讀”或“半農半讀”)兩種學校制度、“八小時工作制”和“四小時工作制”兩種勞動制度的構想。學生們一邊學習一邊生產,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形成了比較符合中國實際的農村教育發展道路。

“文革”期間,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指導下,劉少奇的教育思想被定性為“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強調“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在農村,則應由工人階級的最可靠的同盟者——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在毛澤東五七指示和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政策指引下,1968年11月1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山東省嘉祥縣馬集公社馬集小學教師侯振民、王慶余的來信,“建議所有公辦小學下放到大隊來辦,國家不再投資或少投資小學教育經費,教師國家不再發工資,改為大隊記工分”,這個建議(簡稱“侯王建議”)被認定是“農村教育革命方向性的建議”。在這一建議影響下,“大批農村公辦小學改為民辦,大批農村公辦小學教師被強行下放回原籍,改拿工資為計工分,本人及其子女被轉為農村戶口”(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1984:422)。小學教育未能普及、新文盲不斷產生、教育經費由群眾自籌、民辦教師(包括工農兵教師)被大量聘用、教育結構單一脫節等狀況,是十年“文革”給農村教育留下來的底子。

粉碎“四人幫”以后,教育戰線全面撥亂反正,鄧小平自告奮勇提出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并多次強調“我愿意當大家的后勤部長”。他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從小學抓起,一直到中學、大學。我希望從現在開始做起,五年小見成效,十年中見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見成效。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0:24)在全黨和全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以后,教育建設與經濟建設嚴重脫節的問題日益突出,把教育事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并擺在國民經濟建設的優先地位成為全黨的戰略選擇。由于農村教育基礎十分薄弱,因此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便成為全黨和全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報告闡釋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教育的政策走向與深刻變化,分析了當前我國農村教育面臨的時代挑戰與前沿議題,并對未來中國農村教育發展提出了政策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艺| 福泉市| 舞钢市| 蒙城县| 大足县| 白河县| 乌拉特前旗| 宿州市| 永仁县| 龙海市| 辽中县| 健康| 怀来县| 保亭| 比如县| 泰州市| 江孜县| 平江县| 威宁| 怀宁县| 文山县| 湖北省| 若尔盖县| 天台县| 荆州市| 平罗县| 岑巩县| 淮阳县| 泾源县| 孝感市| 西平县| 开封市| 东莞市| 石狮市| 永宁县| 福州市| 临武县| 保康县| 张家界市| 重庆市| 云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