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城事,耳聞蘇黃形跡

元祐六年(1091年),李清照十一歲,懂點事體了。

一天午后,父親李格非從太學(xué)歸來,說他升官了,從正九品的太學(xué)正升為從八品的太學(xué)博士。雖然品級依舊較低,這一步升遷對為官之人卻意味著鯉魚躍龍門,實現(xiàn)了從“選人”到“京官”的身份飛躍。

按照朝廷制度,如今的兩萬多名官員分為選人、京官以及朝官(從七品以上的高中級文官)三個等次。考中進(jìn)士之人只有前五名可以獲授京官官銜,其他進(jìn)士都只能被授予選人可擔(dān)當(dāng)?shù)膹木牌贰⒄牌贰陌似饭俾殻巛o助節(jié)度使和府、州、軍、監(jiān)長官的判官、推官、掌書記等“幕職官”,輔佐州縣長官的錄事參軍、主簿、縣尉、縣丞等“州縣官”。選人想升遷為中級官員,必須先通過程序“改官”,即升改為京官序列的官銜。京官指八、九品低級文官,太學(xué)博士就是京官。

改官最常規(guī)的途徑是經(jīng)三任六考之后,選人取得五名有朝官身份的上級官員作為“舉主”提交“京削”(推薦書)保舉,經(jīng)吏部、刑部復(fù)核,皇帝“召對”面試覺得合適,才可獲授京官官銜。此外,還有受薦參加制科考試、特恩改官等幾種非常規(guī)的方式,如大名鼎鼎的蘇軾當(dāng)年考中進(jìn)士的名次靠后,也是被任命為選人的官職,即福昌縣主簿,后來得到舉薦參加制科考試,取得最高成績才得以改官。一些選人沒有走通上述幾條路徑,只能終身以選人身份在州縣當(dāng)小官。

李格非已當(dāng)了十三年選人,其中入京六年,歷任太學(xué)錄(正九品)、太學(xué)正[1],到今年才得到五名朝官的保薦改官。其晉升速度比起官場幸運兒略慢些,與他性格耿介有關(guān),他并非那種為了升官四處鉆營之人。

李格非乃山東齊州章丘縣明水鎮(zhèn)(今山東濟(jì)南章丘區(qū)明水街道)人。[2]明水鎮(zhèn)鎮(zhèn)西有泉水噴涌而成的河溪,水草浮動,水紋如繡,本地人稱為“繡江”。此處溪深水靜,茂林修竹,是他從小玩樂的地方,故而他長大后經(jīng)常自云“繡江李格非”。他的父親曾任小官,一心想讓他考進(jìn)士。李格非求學(xué)期間,正是王安石闡釋儒學(xué)經(jīng)典的“新學(xué)”影響全國之時,年少的他受到重視解讀儒家經(jīng)典的思潮的影響,撰有字?jǐn)?shù)多達(dá)數(shù)十萬的《禮記說》。熙寧九年(1076年),他考中進(jìn)士,此時朝廷高官有“榜下捉婿”的習(xí)俗,每年進(jìn)士榜單公布之日,家中有適婚年紀(jì)的女兒的官員都愛打聽哪一位進(jìn)士還沒有婚約,選一位當(dāng)乘龍快婿。參知政事王珪的長女到了婚嫁的年紀(jì),他賞識李格非的才學(xué)、儀表,把女兒嫁給他為妻。之后,李格非出任冀州(今河北冀州)司戶參軍、試學(xué)官。

不幸,妻子王氏因病早逝。岳父母覺得李格非對女兒照顧不周,頗有怨言。此時岳父已升為宰相,而李格非為人耿介,醉心經(jīng)史,毫無討好這位宰相岳父之意,和王家甚少往來。他心中或許對這位岳父也有些看法。王珪仕途通達(dá),在仁宗朝、英宗朝長期擔(dān)任翰林學(xué)士,所撰制誥典雅工整,所作詩賦辭藻富艷,愛用金玉一類詞匯,乃至他的兄長戲稱他的詩作猶如用昂貴材料配制的藥丸“至寶丹”。如今他高居宰相之位,卻很少發(fā)表意見,上殿奏事是為了“取圣旨”,皇帝表態(tài)之后他就“領(lǐng)圣旨”,退朝之后則對屬下說“已得圣旨”,讓他們照辦就好。私下有人戲稱他是“三旨相公”,這是諷刺他為相庸碌,唯皇帝旨意是從。

隨后李格非續(xù)娶了仁宗朝名臣王拱辰的孫女王氏。她是大家閨秀,自小在洛陽長大,見識廣博,識字能文,乃是家族中有名的才女。元豐四年,她生下個女兒,夫妻二人為其取名曰“清照”。[3]《水經(jīng)注》記載巴郡的夷水十丈之內(nèi)都能看清楚水底的沙石,“水色清照”,故而又稱“清江”,蕭衍的《凡百箴》有“水清照凈,表直影端”一說,以此為名,自然是寓意女兒潔凈自清、秀外慧中。李格非故鄉(xiāng)的繡江也清澈動人,給女兒起這個名字,也依稀有懷鄉(xiāng)之意。

在母親的照料下,李清照一天天長大,牙牙學(xué)語,蹣跚學(xué)步,漸漸學(xué)會在庭院跑來跑去。其間父親調(diào)任鄆州(今山東鄆城)州學(xué)教授,李清照懵懵懂懂,整日在庭院玩耍,對房舍以外的地方并沒有什么印象。元祐元年(1086年),李格非入京,出任太學(xué)錄,六歲的李清照隨父母進(jìn)京,從此成了汴京人。

母親知書達(dá)理,教她識字、讀書,除了教常見的《女誡》《論語》《孝經(jīng)》一類常見的蒙學(xué)教材,還念誦歐陽修、柳永、張先、蘇軾等本朝名家的詩詞歌賦,故而她從小就對文字敏感。說起來有趣,父親就職的太學(xué),最早是那個擅長寫詞的南唐后主李煜來京時居住的宅邸,他亡故后收歸朝廷,后來改作了太學(xué)的房舍。

父親租了太學(xué)西側(cè)街巷中的一座小院當(dāng)居所,這里地勢比較低,一下雨就容易積水,周圍有小河,河邊胡亂長著柳樹、雜草,是孩子們玩鬧的好去處。父親在南軒的庭院栽種竹子,把中堂命名為“有竹堂”,請以文辭見長的朋友晁補之寫了篇《有竹堂記》。父親午后從太學(xué)回家,經(jīng)常坐在堂中讀書、寫作,他擅長文章,寫得頗為迅捷,晁補之夸張地形容是“為文章,日數(shù)十篇不休,如繭抽緒,如山云蒸,如泉出地流,如春至草木發(fā),須臾盈卷軸”。[4]

在京城,李清照一天天長大,跟著父親、母親,經(jīng)常到外頭的街巷活動,漸漸熟悉了帝都的風(fēng)景、風(fēng)俗。

在家里,每天凌晨五更,就能聽到附近寺院派人在街道上邊走邊撞擊鐵牌子、木魚報曉,這些人大聲念誦天氣情況,如“天色晴朗”“天色陰”“雨”等等,房舍內(nèi)的人聽了可以根據(jù)情況穿著。[5]聽到這聲響,人們就知道該起身了。官吏準(zhǔn)備去官署,店鋪的人準(zhǔn)備開門營業(yè),尤其是賣粥、飯、點心、湯、茶等早點的更要早起。剛天亮就有商販在御街、州橋、龍津橋等處叫賣各種食物、飲料,每一行當(dāng)?shù)纳特溄匈u的聲韻各不相同,市民聞聽不同的聲調(diào)就能知曉他們是賣什么的。

她家在太學(xué)西側(cè),這里位于龍津橋以南的御街之東。北邊緊鄰劉廉訪的大宅,南邊都是密密麻麻的民居。御街是貫通京城南北的主干道,常有車馬來往,兩側(cè)設(shè)置有朱漆杈子,防止居民任意占道。站在她家邊上的這段御街上,向南可以直達(dá)南薰門,向北直通大內(nèi)。南薰門是皇帝南郊祭祀時要經(jīng)過的,故而朝廷不許士庶殯葬的車輿從這個門進(jìn)出,不過,從早到晚都有豬倌趕著成千上萬頭肉豬從這個門進(jìn)城,到殺豬巷屠宰,供給萬千百姓當(dāng)吃食。

沿著御街往北,站在蔡河上的龍津橋上就能望見百余步外的朱雀門城樓,御街兩側(cè)都是繁華的街巷,東西兩教坊就在這里,故而這里住了許多歌兒舞女。西側(cè)有一座娛樂場所新門瓦子,東側(cè)的麥秸巷、狀元樓等處有許多妓館、茶坊,附近有好幾座娛樂場所瓦子,如保康門瓦子、桑家瓦子以及靠北的中瓦子、里瓦子。每個瓦子又分隔成大小勾欄,少則十幾個,多則幾十個,每個都單獨收費,可以在里面欣賞小唱、講史、雜劇、說諢話(講笑話)、懸絲傀儡(提線木偶)、上竿、跳索、相撲、鼓板、斗雞、雜扮、商謎、合笙、喬筋骨、喬相撲、浪子、叫果子、學(xué)像生、倬刀、裝鬼、砑鼓等等表演。如里瓦子里面的夜叉棚、象棚可以容納數(shù)千人觀賞演出,前者主打裝扮神神鬼鬼大吐煙火,后者乃是馴象表演,都是百姓和各地商旅喜歡看的。李清照也常常跟著母親、親戚到瓦子里聽小唱,熟悉許多音樂、歌詞的調(diào)子。

進(jìn)入朱雀門,往北就是汴河上架設(shè)的州橋,橋下的柱子和橋上的石梁、欄桿都是青石所制。兩岸的堤岸外側(cè)也鑲嵌著整塊青石,上面鐫刻海馬、仙鶴、祥云等圖案,盡顯京城的氣派。龍津橋到州橋之間乃是汴京人口密集、商業(yè)發(fā)達(dá)的區(qū)域,井字形街巷彼此相連,大街小巷密密麻麻都是住宅、作坊、酒館、茶坊、妓樓、旅店,白天有許多商販在街道兩側(cè)設(shè)立遮陽傘,在下面擺地攤出售各種商品。管理市容的街道司在街道兩旁豎立了許多“表木”,在表木之內(nèi)可以擺攤,表木之外的街道正中則是車、人通行的地方。除了固定的店鋪,還有許多走街串巷的小販推著小車沿街叫賣各種雜貨、食品,每個人叫賣的聲調(diào)、措辭都不同,聽上去如同吟唱一般,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一直到晚上三更才罷休。主要的街道上從早到晚都有食肆開門,許多人一天都在食肆買現(xiàn)成食品吃,家中從不做飯。

這一帶夜市發(fā)達(dá),晚上汴京人都愛來這里品嘗各種小吃,夏有麻腐雞皮、麻飲細(xì)粉、素簽、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兒、生腌水木瓜、砂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廣芥瓜兒、梅子姜、芥辣瓜兒、香糖果子、糖荔枝、越梅等清涼食品,冬有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鲙等吃食。三更以后,還有人提著瓶賣熱茶給那些夜歸的人,讓他們暖暖身子。州橋附近之所以如此繁華,是因為官府在附近修建了儲藏糧食等貨物的大倉庫,順著汴水而來的貨船大都在州橋碼頭靠岸卸貨,這里便成了人流集散的熱鬧地點。汴河即隋煬帝開鑿的人工運河通濟(jì)渠,溝通黃河與淮水,目的是給洛陽供給物資,如今以孟州河陰縣南為西端起點,淮南、江南的稅糧以及各種物資主要都是經(jīng)汴河運輸?shù)姐昃┑模瑑砂兜拇a頭是眾所周知的繁華之地。汴河從汴京外城西水門入城,再入內(nèi)城水門,橫穿宮城前州橋、相國寺橋,出內(nèi)城水門,然后向東南而出外城東水門,一直向東與貫通南北的淮南運河(楚州至真州,亦稱“揚楚運河”“真楚運河”)、江南運河(京口至杭州)相交。

過州橋繼續(xù)沿著御街往北就可以走到宮城的正南門宣德門,朱紅色的五個門洞依次排列,墻壁上鐫鏤龍鳳飛云的形狀,顯示皇家的權(quán)威,再上面就是皇帝在大典時會駕臨的宣德樓。宮城的東門東華門外的市場極為熱鬧,因為宮人經(jīng)常在此采買飲食、衣裳、花果、魚蝦、臘肉、金玉珍玩等,要是宮里有人請客,臨時來采辦一二十味下酒小菜、果品,當(dāng)即都能置辦好。

州橋的東北乃是大相國寺,這是汴京盡人皆知的熱鬧地方。這座佛寺占地五百多畝,分成六十四個禪院,進(jìn)門兩廊都是精美的彩色壁畫和名士的題詩,附近幾條街道上有許多店鋪、攤位,可以買到古書畫或雕版刻印的文集等。寺中的資圣閣高達(dá)三百尺,乃是汴京城里最高的幾座建筑之一。相國寺周圍、州橋西大街等處有書鋪售賣國子監(jiān)、各地官府和民間書坊刻印的書籍。愛好書畫、古玩、詩文抄本之人,還可去著名酒店潘樓下面的早市尋覓好玩意兒。李清照隨父母到街上買過印刷的書籍、抄寫的本子之類。如今尋常書籍都有印刷的版本。朝廷一些部門奉命雕版刻印九經(jīng)、史書、類書、諸子書、文章總集、歷書、醫(yī)方以及御制文章等,各地官府、民間商業(yè)書坊也雕版印刷醫(yī)藥、諸子百家、詩文集等圖書。尤其是杭州、福建、汴京、益州等地書坊較多,其印制的書籍把各種經(jīng)史典籍、實用知識、學(xué)術(shù)思想、詩文潮流快速傳播到各地的文士群體中,對文化生態(tài)有重要影響。比如元豐年間蘇公遭“烏臺之獄”打擊,據(jù)說就是他的詩集刻本、詩文抄本流行各處,引起皇帝和言官的關(guān)注所致。

汴京的節(jié)慶也比他處熱鬧。正月初一到初三過年,汴京的城門徹夜開放,百姓都到各處游覽、走親戚,貴族、士族女子也都紛紛相約到勾欄瓦舍游玩,乃至到賭場參觀,到酒樓飲酒,吃腌制的鵪鶉、兔子之類的冬令食品。

上元節(jié)是一年中最熱鬧的節(jié)慶之一。剛進(jìn)正月,許多茶肆便開始出售各種形狀的燈籠,有可以旋轉(zhuǎn)的彩畫走馬燈,有玻璃做的全透明琉璃炮燈,等等。此時皇宮、官署、街道、民宅都張燈結(jié)彩,街市上搭起燈樓、燈輪、燈樹,以及印有做騰躍之狀的龍鳳虎豹的燈籠,寺廟也陳列燈燭及描繪著佛教人物故事的燈籠。正月十一,許多人都到大街上圍觀皇帝出行的儀仗,皇帝會帶著朝臣去太平興國寺開元殿、啟圣禪院朝謁太祖、太宗的神御(御容與牌位)。從正月十四到十八,官府一連五夜不宵禁,允許百姓徹夜賞燈看戲。樹木、屋檐上到處都懸掛著華燈,主要街道的空地上搭起許多舞臺與戲棚,通宵達(dá)旦地演出雜技、歌舞、戲曲等,吸引許多民眾圍觀打賞。人們在家里吃湯圓、金柑、橄欖、綠橘之類的食物,然后帶著燈籠結(jié)伴到街道游覽、觀賞花燈,各處都輝煌燦爛,人聲鼎沸。

宮城南門宣德門前的大街尤其熱鬧,街上豎立著兩根高達(dá)數(shù)十丈的長桿,上面貼著五彩繽紛的百戲人物畫像迎風(fēng)招展,下面是開封府搭建的大露臺,這是給皇帝演戲的地方。上元節(jié)晚上皇帝和后妃登上宣德門城墻上的宣德樓與民同樂,城樓上垂掛一溜黃色帶子,后面坐著皇帝和妃嬪,兩邊是隨從的臣僚。兩側(cè)角樓懸掛直徑一丈的巨大圓形燈籠。等皇帝、妃嬪和大臣上樓坐定后,諸色藝人在大露臺上表演相撲、蹴鞠、百戲等節(jié)目,百姓們則擠在露臺兩側(cè)觀看,藝人在演出中會不時帶領(lǐng)觀眾一起講祝賀皇帝“萬歲”等吉祥話。周圍都是賣各種小吃的攤販,看累了隨時可以買小吃果腹,賞燈的嬪妃也會讓侍從下去購買各種小吃,打賞小販。

那個擅長寫詞的柳永作過一首《迎新春》形容京城上元節(jié)的熱鬧情景,在他看來,這也是少年男女“奇遇”的私會時節(jié):

嶰管變青律,帝里陽和新布。晴景回輕煦。慶嘉節(jié)、當(dāng)三五。列華燈、千門萬戶。遍九陌、羅綺香風(fēng)微度。十里然絳樹。鰲山聳、喧天簫鼓。

漸天如水,素月當(dāng)午。香徑里、絕纓擲果無數(shù)。更闌燭影花陰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時、朝野多歡民康阜。隨分良聚。堪對此景,爭忍獨醒歸去。[6]

二月,柳樹變綠,春天來了,人們紛紛到郊區(qū)踏青,到三月一日,按照慣例,皇帝讓人打開西城墻外的金明池、瓊林苑兩座皇家園林的大門,允許百姓在四月八日之前去游賞。于是,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去那里,在東岸的花草樹木之間野餐。講究的女眷都穿著精致,如歐陽修在《于飛樂》中描述的“蜀紅衫,雙繡蝶、裙縷鶼鶼”[7]。金明池西岸幾乎沒有屋宇,花木繁茂,游人稀少。垂釣之士喜歡去那里釣魚,他們必須先到管理池苑的官吏那里購買牌子才可以去劃船、釣魚、捕魚,游人可以花錢買下他們釣上來的魚,在岸邊當(dāng)場斫開,制成魚膾佐酒。皇帝也會在特定的日子駕臨金明池的臨水殿,觀賞在水上舞臺、大船甲板之上進(jìn)行的水戲表演。最激動人心的是諸軍劃著龍舟展開奪標(biāo)競賽,水中軍士爭相奮力揮槳,沿岸數(shù)萬百姓搖旗吶喊,格外熱鬧。

六月六日是神靈崔府君的生辰,傳說他是東岳泰山主神,掌管人的壽命長短、善惡報應(yīng),故而城中百姓紛紛前去城北十五里處的崔府君廟進(jìn)獻(xiàn)祭品。二十四日是開遠(yuǎn)門(萬勝門)外一里處的灌口二郎廟的主神二郎神的生辰,傳說這位神靈曾降下大雪迫使西夏從延州退兵,廟里的水可治療疾病,故而深受百姓崇信,各衙門、各處的百姓都會獻(xiàn)祭各種供品。[8]皇家也會提前一天進(jìn)獻(xiàn)球杖、彈弓、弋射、鞍轡、銜勒、樊籠之類,讓人抬著,一路吹吹打打送到廟里。第二天從早到晚,教坊會在廟前的露臺上演出各種雜技、歌舞節(jié)目,吸引萬千百姓圍觀。

中秋節(jié)前各個酒樓都重新布置彩樓,開始賣新釀成的好酒,街道上常常能聞到美酒的香味,這時也是吃螃蟹、石榴、梨子、棗子、栗子、橙子、橘子的時節(jié)。冬天碰上三年一次的南郊祭祀大典,就可以看到交趾進(jìn)貢的大象在御街來來回回的場景,讓京城百姓大開眼界。這些大象平時在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寧陵縣的養(yǎng)象所飼養(yǎng)。南郊祭祀前的兩個月由專人將七頭大象趕到京城排練。它們從皇家園囿玉津園走到御街上,每頭大象背上坐著一名馴象人。他們騎著大象緩緩行到宣德門前的廣場上,發(fā)出口令讓七頭大象整整齊齊排成一列,面向宣德門城樓跪倒前腿禮拜。從排練那天開始,每天都有數(shù)萬乃至十幾萬百姓在御街兩側(cè)、宣德門廣場圍觀這些大象,還有商販?zhǔn)圪u用泥土、木頭、面粉制作的大象模型或畫像,貴戚還可以出錢請馴象人把大象趕到自己的宅院表演節(jié)目。當(dāng)然了,南郊祭祀那日,只派六頭大象出場,有一頭大象僅是備用而已。

李清照也隨母親去過開寶寺、天清寺、太平興國寺、玉清昭應(yīng)宮、會靈觀、東太一宮等寺觀,這些地方的雕塑、壁畫都出自名家手筆,形象動人,吸引了許多善男信女前去禮拜、游覽。一些寺觀的墻壁、柱子上還有名家的題詩,如金明池西側(cè)的普安禪院墻壁上有蘇軾、晁補之等人的題詩。

除了隨父母、親戚外出,李清照大多時候都在自家的院子玩耍、讀書。不少鄰家的孩子喜歡踢毽子,用仿制的銅錢捆綁雞毛,三五成群地在庭院、街頭踢毽子,有里外廉、拖搶、聳膝(膝踢)、突肚(肚踢)、佛頂珠(頭踢)、剪刀、拐子等不同的技巧。有時候父親需要刮胡子,就讓仆從到街上招呼走街串巷的刀鑷工(理發(fā)師)來家里,可以去除白發(fā)、拔鼻毛、剃頰毛、刮臉等等。家里的屋宇、墻壁有了破損,就去城門外、橋頭尋覓攬活的木匠、竹匠、瓦匠、泥匠來處理。汴京還有許多中介,官僚、富戶要雇侍妾、歌童、舞女、琴童、棋童、廚娘、針線人、拆洗人等等,都可以找中介尋求合適的人選。京城的中低收入人家都愛生女兒,供養(yǎng)女兒長到十來歲,就教她們學(xué)習(xí)針線、洗滌、烹飪乃至歌舞、琴藝等技藝,將來可以進(jìn)入官員、富戶的府邸服務(wù),獲取相應(yīng)的收入。

近來頗有一些歌妓學(xué)習(xí)宮廷的風(fēng)尚纏足。據(jù)說南唐李后主喜歡小腳,讓宮嬪以絲帛纏繞足部,令腳掌纖小,故而皇宮中一些女子會纏足,外人把她們穿的小鞋子稱作“宮樣”或者“官樣兒”。東坡公寫過一首《菩薩蠻》形容女子的小腳,“偷穿宮樣穩(wěn),并立雙趺困。纖妙說應(yīng)難,須從掌上看”。[9]因為纏腳以后女子難以走遠(yuǎn)路、干重活,尋常人家還要女兒干活,故并無纏足的興趣。[10]

偶爾,李清照也隨母親前往洛陽探親,從汴京向西四百里就是洛陽,乘船或坐車五六日就能到。環(huán)溪是曾外祖父王拱辰家的宅院,是洛陽南部一處有名的園林,以水景出名,北邊有一座大池塘,中間有涼榭、潔華亭、多景樓等建筑。涼榭中的“錦廳”的規(guī)模在洛陽首屈一指,可以容納數(shù)百人在此舉行宴會。南邊又是一處水池,因為水池、水渠環(huán)繞中間的陸地,故名“環(huán)溪”。站在高聳的多景樓上,天氣好時可以望見南方的山峰,母親說那里是龍門山、嵩山之類的地方,而站在北邊的風(fēng)月臺上,也能看到洛陽城的萬千建筑。李清照也喜歡到環(huán)溪西邊的錦廳、秀野臺玩,那里有松、檜等花木,夏秋開花時王家經(jīng)常在這里布設(shè)幄帳欣賞花木。前幾年故去的名臣司馬光生前曾多次來游覽,寫詩《君貺環(huán)溪》贊美這里“地勝風(fēng)埃外,門深花竹間。波光冷于玉,溪勢曲如環(huán)”。[11]

已故的曾外祖父十九歲考中狀元,仁宗皇帝親自賜名拱辰,一日之間聞名京城,參知政事薛奎得知王拱辰還未婚配,為了在“榜下捉婿”的競爭中取勝,特地征得仁宗皇帝首肯,召他為三女婿。此后他仕途頗為平順,最后的官職距宰執(zhí)僅一步之遙。他是個保守的士人,早年反對范仲淹的新政,后來又反對神宗、王安石變法,元豐八年(1085年)病逝后,朝廷追贈開府儀同三司,故而洛陽人把環(huán)溪稱作“王開府園”。說起來,王拱辰和歐陽修還是連襟,當(dāng)年王拱辰先娶薛奎的三女兒,她入門沒多久便早逝,他又娶了薛奎的五女兒,而歐陽修娶了薛奎的四女兒。歐陽修曾調(diào)侃王拱辰先后娶薛家姐妹是“舊女婿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這位“小姨”就是李清照的曾外祖母薛氏,她現(xiàn)今是個白發(fā)蒼蒼的老太太,李清照拜見過幾次。

李清照心思聰慧,受父親、母親的熏陶,對詩、詞、賦、文興趣濃厚,把有竹堂的藏書讀了個七七八八,愛抄寫、閱讀當(dāng)今名士撰寫的詩詞。母親擅長撰寫詩文,與愛好此道的女性親友經(jīng)常交流信息,對京城能文的男子、女子的名字皆有了解。

要說當(dāng)今的詩文名家,當(dāng)然數(shù)五十五歲的翰林學(xué)士承旨蘇軾最為聲名顯赫。他年僅二十二歲就考中進(jìn)士,文章得到翰林學(xué)士、文壇盟主歐陽修的一再稱贊,已小有名氣,二十六歲考中制科的最高名次,待遇如同狀元,更是名動士林。熙寧年間他在杭州當(dāng)通判時,不到四十歲就以詩文聞名天下,民間書坊雕版印刷《錢塘集》等詩集傳播,膾炙人口。元豐二年(1079年)他因為在詩文中諷刺新法、新政,被貶黃州,此事讓他在官場受挫,可是名氣更盛,乃至成為近些年天下士人皆知的第一名士,所作詩、詞、賦、文流傳天下。元祐元年他入朝,先后任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在官職上與歐陽修前后輝映,成了當(dāng)之無愧的當(dāng)代文宗。他兩次主持館職考試,一次任省試主考官,拔擢了不少人才,眾多文士都以出入蘇公門下為榮。在朝廷官員的酒宴上,他如果動筆寫字、繪畫,年輕官員會紛紛搶奪他寫畫的東西,就算只寫了幾句話的短信,也有人拿到街市出售,可以換錢或羊肉。前幾年,聽說有個叫章元弼的文士娶了中表陳氏為妻,妻子相貌美麗,而章元弼相貌丑陋,不久之后兩人就協(xié)商一致離婚了。[12]章元弼自稱離婚的原因是他得到蘇公《眉山集》的印本,經(jīng)常連夜閱覽,無心理會妻子,導(dǎo)致妻子與他離婚,也不知此言的虛實。

只是,蘇公在朝堂待得并不愉快。聽人說,如今朝堂上分為朔黨、洛黨、蜀黨幾派,右相劉摯是河北東光人,以他為首的一派被稱為朔黨,以王巖叟、劉安世等為羽翼;已離朝的程頤是河南洛陽人,以他為首的一派被稱為洛黨,以門人朱光庭、賈易等為羽翼,如今他們依附劉摯;而蘇軾、蘇轍兄弟則被視為蜀黨首領(lǐng)。蘇公平常愛說笑話,愛議論,愛寫詩作文,在官場容易得罪人,也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諫官對他的一字一句、一言一語、一舉一動最是關(guān)注,幾年來不斷有言官抨擊他言語輕率、接納輕薄、所出考題不妥、教授小皇帝的內(nèi)容冒失等等,他受不了這些聒噪,一再請求到地方任職。兩年前太皇太后派他外任杭州知州,到今年的五月二十六日,才調(diào)他回京任翰林學(xué)士承旨。而他的弟弟蘇轍乃是尚書右丞,是執(zhí)政大臣之一,故而他們兄弟在京都極受矚目。

近來,太皇太后贊助的上清儲祥宮復(fù)建完工,這是太宗時期修建的一座道觀,仁宗時毀于火災(zāi),元豐年間神宗聽道士說此宮所在的位置關(guān)系皇家子嗣繁衍,故而賜錢、賜地重修一部分建筑,賜名上清儲祥宮,即保佑皇嗣延綿的道宮。太皇太后繼續(xù)這一工程,修成三座大殿、九座小殿及鐘樓、經(jīng)樓、石壇、齋殿、道館等,其中設(shè)有太皇太后的本命殿。小皇帝親書碑額“上清儲祥宮碑”幾個大字。蘇公奉命撰書碑文,文章自然大大頌揚太皇太后的功德,如“臣觀上與太皇太后所以治天下者,可謂至矣,檢身以律物,故不怒而威。捐利以予民,故不藏而富。屈己以消兵,故不戰(zhàn)而勝。虛心以觀世,故不察而明”云云。[13]這篇《上清儲祥宮碑》被刻石展示在新落成的院落中,許多人都去這座道觀禮拜和參觀蘇公撰寫的碑文。

蘇公乃是大名士,出行的時候常引人圍觀,李清照也跟著母親在街上眺望過。他是個大個子,身形英挺,喜歡戴短檐高帽,京城士人也紛紛戴起這種樣式的帽子,稱之為“子瞻樣”。據(jù)說有一次皇帝帶著近臣到東水門醴泉觀游覽,觀賞滑稽劇時,名角丁仙現(xiàn)戴著高高的帽子出場,與其他幾名文士扮相的滑稽演員互相夸耀自己的才學(xué),他揚揚得意地說:“吾之文章,汝輩都比不上。”眾人不服氣,問他為何這樣說,他說道:“你們難道沒有看見我頭上戴著的子瞻樣嗎?!”[14]皇帝聽了不由莞爾一笑,側(cè)頭看了蘇公一眼。蘇公的詩已有雕版印刷的《眉山集》《錢塘集》等等,可以在大相國寺集市上買到,可那都是舊作,他寫得又多又快,巧妙新奇,京城的士人都以得到最新的蘇公作品為樂。此時士大夫大多推崇“古文”(散文),對詩頗為輕視,詞就更等而下之,被視為偶爾一為的“余技”而已。[15]蘇公從前在杭州當(dāng)通判和在黃州閑居時,寫了不少讓人耳目一新的詞,如今身為高官,為人矚目,已經(jīng)很少寫詞,估計也是怕惹人議論。

與蘇公親近的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都擅長詩文,頗有名氣,且都任職館職,前途看好,外人稱之為“四學(xué)士”。[16]秘書省的正字以上官職號稱館職,素來是能文之士走向榮顯的佳美途徑。在此為官,容易接觸皇帝、大臣,便于升官,甚至有望成為知制誥、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等兩制詞臣或臺諫近臣。

四十七歲的黃庭堅名聲僅次于蘇公,他乃洪州分寧縣(今江西修水)人,生于官宦家庭,自幼聰穎過人,二十三歲時考中進(jìn)士,之后長期在地方為官。元豐八年才獲得五名舉主的保舉并通過吏部、刑部的審核,得以改為京官,入京擔(dān)任秘書省校書郎。次年他與張耒、晁補之等通過蘇軾等人主持的館職考試,得以充任館閣官職。他自編的詩集《焦尾集》《敝帚集》《退聽堂錄》以及所寫的詞、文的抄本頗有流傳,乃至有些年輕文士把他與蘇公并稱“蘇黃”。黃公年輕時曾混跡風(fēng)月場中,寫了不少艷歌小詞,如《千秋歲》:

世間好事。恰恁廝當(dāng)對。乍夜永,涼天氣。雨稀簾外滴,香篆盤中字。長入夢,如今見也分明是。

歡極嬌無力,玉軟花欹墜。釵罥袖,云堆臂。燈斜明媚眼,汗浹瞢騰醉。奴奴睡,奴奴睡也奴奴睡。[17]

前些年,與他關(guān)系親近的僧人法云秀勸他不要寫這類艷歌小詞,“若以邪言蕩人淫心,使彼逾禮越禁,為罪惡之由”。黃庭堅辯解說這是自己寫的想象性、游戲性的“空中語”而已,并非有什么壞心思。[18]他入京為官以后身份與之前不同,又受到蘇軾的影響,不復(fù)創(chuàng)作這類艷詞,現(xiàn)在的詞大多寫士人的閑適生活。可是,他以前寫的艷詞在市井頗有傳唱,有諫官不斷拿這些舊作攻擊黃庭堅的品德,讓他無可奈何。今年六月,因母親去世,他離任集賢校理,回故鄉(xiāng)守孝去了,離開了京城,脫離了朝堂的是非。

四十三歲的秦觀最擅長寫長短句,他雖然文辭出色,可科考不順,直至元豐八年才考中進(jìn)士,先后授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年應(yīng)賢良方正科試后,出任太學(xué)博士,但是很快受到諫官的攻擊,又被免去職位,只能失意地繼續(xù)擔(dān)任蔡州教授。去年他得到范純?nèi)释扑],參加制科考試之后被授予新設(shè)的秘書省校對黃本書籍的官職。校對黃本書籍僅有一個員額,負(fù)責(zé)校對和監(jiān)督抄寫御前書籍。他以寫詞著稱,或是因為個性多愁善感,愛寫男女戀情和相思之苦,寄情深微,措辭精巧,如《滿庭芳》:

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dāng)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19]

他寫離愁別恨,比那些俗套詞作高妙,有一種欲言又止的蘊藉情態(tài),情景交融,耐人尋味,最是讓心思靈敏的女子感觸良多。他與擅長演唱曲子詞的教坊藝人來往較多,給她們寫過《調(diào)笑令十首》,歌詠王昭君、樂昌公主、崔徽、無雙、灼灼、盼盼、鶯鶯等傳奇人物,前半部分介紹人物,后半部分多有調(diào)侃。還給一位新晉出名的少年歌妓李師師贈過一闋詞《一叢花》:

年時今夜見師師。雙頰酒紅滋。疏簾半卷微燈外,露華上、煙裊涼飔。簪髻亂拋,偎人不起,彈淚唱新詞。

佳期。誰料久參差,愁緒暗縈絲。想應(yīng)妙舞清歌罷,又還對、秋色嗟咨。惟有畫樓,當(dāng)時明月,兩處照相思。[20]

蘇公覺得秦觀善寫男女之情,與柳永可以并肩,有“山抹微云秦學(xué)士,露花倒影柳屯田”的戲語。而保守儒士如程頤對秦觀的詞不以為然,他見秦觀所作《水龍吟》中“名韁利鎖,天還知道,和天也瘦”一句,認(rèn)為他這是對上天不敬,居然評價說“高高在上,豈可以此瀆上帝”![21]這人也是沒甚情趣,容不得別人抒情的片言只語。

三十九歲的晁補之是濟(jì)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元豐二年考中進(jìn)士,歷任澶州司戶參軍、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jiān)教授,元祐元年入京擔(dān)任太學(xué)正,與舊交李格非成了同事。之后他受李清臣的舉薦參加蘇軾主持的館職考試,考中后歷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去年,他因校書郎的俸祿微薄,不足贍養(yǎng)家人,上書請求到地方任職,去擔(dān)任秘閣校理、揚州通判。他從前在京期間,常來李家拜訪,寫過一首詩《與李文叔夜談》:

中庭老柏霜雪里,北風(fēng)烈烈偏激耳。

誦詩夜半舌入喉,飲我樽中淥醽美。

升堂辭翰愧非有,何異還家數(shù)其齒。

文章萬古猶一魚,乙丙誰能辨腸尾。

更慚頗似會嵇康,欲語常遭士瑤柅。

廣陵八月未足言,曾使酲涊然起,安得譚如子枚子。[22]

他也寫詞,前幾年與友人廖正一同去拜訪歌妓田氏,她起床一邊對著銅鏡整理頭發(fā),一邊與他們說話,草草收拾完畢后與他們兩人坐著談話,晁補之回家后回味這一場景,作了一闋《下水船》,頗有情調(diào):

上客驪駒至。鸚喚銀屏睡起。困倚妝臺,盈盈正解螺髻。鳳釵墜。繚繞金盤玉指,巫山一段云委。

半窺鏡,向我橫秋水。斜領(lǐng)花交鏡里。淡拂鉛華,匆匆自整羅綺。斂眉翠,雖有愔愔密意,空作江邊解佩。[23]

三十八歲的張耒比秦觀幸運,熙寧六年(1073年)便考中了進(jìn)士,之前在地方當(dāng)主簿、縣尉、縣丞一類小官,元祐元年入京擔(dān)任太學(xué)錄,得到范純?nèi)仕]舉,通過蘇軾主持的館職考試,先后出任秘書省正字、著作佐郎,今年六月剛升為秘書丞。

還有一位貴戚與蘇、黃關(guān)系親近,其詩詞、繪畫有些名氣。此人名叫王詵,今年五十五歲,乃是開國勛臣王全斌的裔孫,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尚英宗之女蜀國長公主,成了駙馬都尉。元豐二年他給受御史臺調(diào)查的蘇軾通風(fēng)報信,遭到降職的處分,元豐三年(1080年)蜀國長公主病逝后,婢女揭發(fā)他的輕浮舉止,其被皇帝貶為昭化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均州安置。元祐元年他才被召回京城,恢復(fù)駙馬都尉的官職。他的寶繪堂收藏了不少書畫名作,他與蘇公、黃公、秦觀、李公麟等人多有交往。

除了這幾位與蘇、黃親近的人士,還有幾人的詩詞也在京城有些名氣。

五十四歲的晏幾道最為特立獨行。他乃擅長詩文的宰相晏殊之子,生于富貴之家,從小個性孤介,不愛與人往來,只與黃庭堅等數(shù)人關(guān)系友好。他愛寫小令,詞名頗盛,據(jù)說蘇公幾年前剛?cè)刖r,請黃庭堅轉(zhuǎn)致結(jié)識之意,但他拒絕說:“今政事半吾家舊客,亦未暇見也。”[24]這是說政事堂的高官很多都是父親當(dāng)年提攜的客人,自己都沒有空閑見他們,更無意與沒有情分的蘇軾結(jié)交。元祐二年(1087年)應(yīng)同知樞密院事范純?nèi)手垼阉鞯脑~編輯為《小山詞》,請黃庭堅作序。黃庭堅在《小山集序》中列舉晏幾道的“四癡”:“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癡也;論文自有體,不肯一作新進(jìn)士語,此又一癡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饑,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癡也;人百負(fù)之而不恨,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癡也。”并說他“嬉弄于樂府之余,而寓以詩人之句法,清壯頓挫,能動搖人心”。[25]以詩人的句法寫作小令,乃是晏殊、歐陽修、宋祁等前輩就開創(chuàng)的寫法,如今的蘇公、黃公也是如此。

近來賀鑄的詞也頗有名聲。他今年四十歲,出生在衛(wèi)州(今河南衛(wèi)輝),乃是太祖賀皇后的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他出身武官世家,按照武官的銓選當(dāng)了許多年小官。他長身聳目,面色鐵青,人稱“賀鬼頭”,平素喜歡議論時事、臧否人物,不受上司所喜,在官場長期徘徊低位,最近才得到李清臣、范百祿、蘇軾等人推薦,從武職改為文官。后來他上書請求擔(dān)任監(jiān)北岳廟,可惜并沒有得到允準(zhǔn),只能去任通直郎、泗州(今江蘇泗洪)通判。[26]他好作詩詞,自稱遠(yuǎn)祖乃是賀知章,長于錘煉語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自稱“吾筆端驅(qū)使李商隱、溫庭筠常奔命不暇”。[27]

自熙寧四年(1071年)神宗皇帝、王安石在進(jìn)士科考中取消詩賦考試之后,年輕士人大多不再重視學(xué)習(xí)詩賦,以致詩賦創(chuàng)作不如從前興盛。不過,依舊有一些年輕士人對此有所留心。有一位王齊叟[28]頗有才名,他乃是樞密直學(xué)士、簽書院事王巖叟的弟弟,自小性情不羈,性好滑稽,精通詞、賦、音樂、舞蹈、蹴鞠、繪畫等技藝,善作詼諧幽默之詞,任太原掾官時期曾作了《青玉案》《望江南》兩首詞嘲笑長官與監(jiān)司。其妻舒氏亦擅詩詞。可惜他不久之前因病故去,年僅三十九歲。他也寫過模擬歌女口氣的艷詞:

蹙繡圈金,盤囊密約,未赴意先警。欲罷還休,臨行又怯,倚定畫欄癡等。簾風(fēng)漸冷。先自慮、春宵不永。更那堪、斗轉(zhuǎn)星移,尚在有無之境。

綠云滿壓蝤蠐領(lǐng)。慚愧也、滿懷香擁。此際有誰知證。但樓前明月,窗間花影。[29]

京城也有幾位女子以詩詞著稱,其中最特立獨行的是五十二歲的女道士曹希蘊。她乃汴京的官宦世家之女,生于寶元二年(1039年)[30],自小博覽群書,通聲律、書畫、歷數(shù)、方技。她覺得“處世居家,均在樊籠”,不愿意嫁人,二十一歲去少室山玉華峰隱居修行,后正式出家當(dāng)了女冠,喜四處游歷,愛好賦詩作詞。最近這些年她隱居京城閶闔門邊的咸寧坊,經(jīng)常有文士帶著禮物請她創(chuàng)作相應(yīng)主題、韻腳的詩詞,她略作思考便能隨口吟誦或者書寫出來,是京城有名的奇女子。她作過一首以“燈花”為主題,模擬歌女口氣的《踏莎行》:

解遣愁人,能添喜氣。些兒好事先施力。畫堂深處伴妖嬈,絳紗籠里丹砂赤。

有艷難留,無根怎覓。幾回不忍輕輕別。玉人曾向耳邊言,花有信、人無的。[31]

蘇公對她的詩詞也有所了解,曾評論說:“近世有婦人曹希蘊者,頗能詩,雖格韻不高,然時有巧語。嘗作《墨竹》詩云:‘記得小軒岑寂夜,月移疏影上東墻。’此語甚工。”[32]之前蘇公被貶黃州,曾化用此句寫了一首詞《定風(fēng)波·元豐五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飲釀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詞》:

雨洗娟娟嫩葉光。風(fēng)吹細(xì)細(xì)綠筠香。秀色亂侵書帙晚。簾卷。清陰微過酒尊涼。

人畫竹身肥擁腫。何用。先生落筆勝蕭郎。記得小軒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東墻。[33]

這首詞的上闋集杜甫《嚴(yán)鄭公宅同詠竹》“雨洗涓涓凈,風(fēng)吹細(xì)細(xì)香”,下闋集白居易《畫竹歌并引》以及曹希蘊的詩句。能得到蘇公的青眼,可見曹氏的文字是有些功力、巧思的,一般的士人缺少她那樣的文采,也不如她博學(xué)。

現(xiàn)任尚書左丞的蘇頌的兩個妹妹都以詩文著稱。她們的母親是龍圖閣學(xué)士陳從易之女,擅詩文,對子女的教育頗為開明,讓女兒也學(xué)習(xí)詩文。蘇頌的長妹兼擅詩文,可惜命運不佳,先頭嫁給世家子弟呂昌緒為妻,三年后丈夫病故,四年后她又改嫁張挺卿,幾年后此人也故去,她回到娘家服侍母親。熙寧五年(1072年)她陪同蘇頌一家前去婺州(今浙江金華),不幸在富春江上溺水亡故。蘇頌的小妹“十一妹”也擅長詩文,頗為外界所知,她嫁給進(jìn)士林旦。熙寧初年林旦擔(dān)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時,彈劾王安石引薦的新黨官員,對其不滿的新黨官員私下議論,說他乃是受到蘇頌的教唆,有人開玩笑說:“何必諸蘇,家中自有一文士。”[34]林旦這幾年在京城先后任秘書少監(jiān)、太仆寺卿,最近剛外任河?xùn)|轉(zhuǎn)運使。

這位蘇小妹有“延安郡夫人”的命婦位號,詞作在外頗有流傳,如有一首寄給妹妹的《更漏子》:

小闌干,深院宇。依舊當(dāng)時別處。朱戶鎖,玉樓空。一簾霜日紅。

弄珠江,何處是,望斷碧云無際。凝淚眼,出重城。隔溪羌笛聲。[35]

聽說,宮廷中也有些女子擅長文辭。宮內(nèi)的尚書內(nèi)省有一群協(xié)助太皇太后、皇帝處理文書的宮廷女官,主掌把外朝的奏章登記編目、伺候進(jìn)呈、代批文字的工作,太皇太后、皇帝也常讓她們代筆書寫“內(nèi)批”頒降給外廷。她們?nèi)缒凶右话愦麽ヮ^、穿筒靴,行男子拜姿,號稱“裹頭內(nèi)人”。她們也有品級,尚書猶如外朝的五品官,其他如司字、典字、掌字等亦各有品級。[36]她們不是嬪御,住在單獨的宮院,宮門口有金字大牌曰:“官家無故至此。罰金一鎰。”[37]她們不得與外界朝臣往來,故而所作文辭很少外傳,但也偶有一些命婦傳抄她們寫的詩詞,聽說有個叫張夫人的頗有才氣,太皇太后讓她擔(dān)任皇帝的伴讀。當(dāng)下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執(zhí)掌朝政,聽說她也愛好文辭,她重用蘇軾兄弟,恐怕也與欣賞蘇公的詩詞文章有關(guān)。

與上面這些學(xué)士、才女相比,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在詩詞上就遜色許多。他不愛寫詞,詩也不夠新巧,主要致力于文章,從前熱衷研究禮制,如今沉迷研讀史傳、撰寫散體文章,每天回家都要寫一陣子。

李格非年輕時就與晁補之、李昭玘交善。入京以后,經(jīng)晁補之引介,在社交場合也見過蘇公,有過寒暄,文章得到過蘇公的稱贊。只是,他不好交際,與蘇公并沒有什么親密來往。[38]他倒是對蘇公的《勝相院經(jīng)藏記》等文章有所揣摩,寫過一篇《論文章之橫》,謂:“余嘗與宋遐叔言,孟子之言道,如項羽之用兵,直行曲施,逆見錯出,皆當(dāng)大敗,而舉世莫能當(dāng)者,何其橫也。左丘明之于辭令,亦甚橫,自漢后千年,唯韓退之之于文,李太白之于詩,亦皆橫者。近得眉山《筼筜谷記》《經(jīng)藏記》,又今世橫文章也。夫其橫乃其自得而離俗絕畦徑間者,故眾人不得不疑,則人之行道文章,政恐人不疑耳。”[39]他覺得文章要能脫離慣常的俗套程式,要能以出人意料的語句引起人的好奇、疑問,然后引出自己的論點,韓愈、李白和蘇軾的文章都有這種優(yōu)點,這種“橫”也是李格非撰文所追求的。

李格非也欣賞晉人劉伶、陶淵明的文章,說:“文不可以茍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且晉人能文者多矣,至劉伯倫《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晉人之上,其誠著也。”[40]因父親愛吟誦《歸去來辭》,李清照也對這篇文章的一字一句耳熟能詳。

李格非對寫作詩詞歌賦興趣不大,他傾心經(jīng)學(xué)、史學(xué),期待以后能參與編纂史書。這十幾年來朝中新舊黨爭激烈,熙寧、元豐年間是新黨執(zhí)政,現(xiàn)在又是舊黨得勢,紛紛擾擾,他基本上是中立派,與李清臣等傾向新黨的官員有往來,也與傾向舊黨的晁補之等交好。

七月二十二日這天,擔(dān)任太學(xué)博士的李格非午后回家,說朝廷調(diào)秘書省校對黃本書籍秦觀、太學(xué)博士呂大臨兩人為秘書省正字。[41]此時的秘書省中,張耒為秘書丞,李昭玘為校書郎,都是能文之士,且李昭玘與李格非青年時代就相識,來往較多。

不料,剛升為秘書省正字的秦觀,不幾日就惹出一場大麻煩,讓蘇公也陷入新的紛爭。七月二十六日,與蘇公交惡的侍御史賈易彈劾剛出任秘書省正字的秦觀,指責(zé)他行為不檢,是蘇軾結(jié)交的輕薄之人。蘇轍通過某人了解到彈章的內(nèi)容,急忙告訴了蘇軾,讓他小心提防。蘇軾派自己的學(xué)生王遹去找御史中丞趙君錫,通報秦觀被賈易彈劾的消息,希望趙氏注意,還把彈章的內(nèi)容告訴了秦觀。秦觀剛來京城當(dāng)官一年多,沒有官場爭斗的經(jīng)驗,次日私下去找曾舉薦自己的趙君錫,透露了賈易彈章中的具體字句,勸趙君錫彈劾賈易,幫自己開脫。趙君錫作為御史中丞,一般不會得罪臺諫同僚,而且如果扳倒蘇轍,他也有成為副相的機會。經(jīng)過一番思考,他于八月一日把王遹、秦觀于夜間來找自己的情況上奏,彈劾他們憑借蘇軾的“威勢”離間臺諫官員。這讓蘇軾、蘇轍十分尷尬,不得不承認(rèn)自己泄露了朝中機密奏章,在家等候太皇太后的圣裁。趙君錫還說自己舉薦秦觀是因為看重他的文學(xué)才能,如今了解到他品行浮薄,決定撤回之前的舉薦。

蘇軾把這次經(jīng)歷看作秦觀引發(fā)的“一場鬧”[42],對趙君錫的所為感到悲涼。兩年前,趙君錫在蘇軾外出任杭州知州時盛贊:“軾之文,追攀六經(jīng),蹈藉班、馬,自成一家之言,國家以來,惟楊億、歐陽修及軾數(shù)人而已。”他主張留蘇軾在朝中為官,之后又與蘇轍一起出使遼國,從此與蘇軾、蘇轍頗為親近。不料他如今反戈一擊,讓蘇軾對官場爭斗心寒,深感官場中人為了權(quán)力斗爭,一點私人情分都不講,已變成“平生親友,言語往還之間,動成坑阱”[43]。他沒有直接責(zé)怪秦觀,但對他心存芥蒂。結(jié)果,八月五日朝廷外派蘇軾為潁州(今安徽阜陽)知州,賈易為廬州(今安徽合肥)知州。這一次,蘇軾僅僅在京城待了不到三個月。次日,秦觀被免去秘書省正字的官職,仍然擔(dān)任校對黃本書籍。

十月十五日,皇帝駕臨國子監(jiān),祭拜孔子,宰執(zhí)呂大防、劉摯、蘇頌,以及韓中彥、蘇轍等隨行。之后,群臣紛紛賦詩稱頌皇帝尊師重教,李格非也作了一首《駕幸太學(xué)倡和》:

日月天回十二章,詔移清蹕幸膠庠。

六龍穩(wěn)轉(zhuǎn)橋門曲,多士橫穿錦仗行。

俎豆威儀瞻闕里,東西風(fēng)教自周王。

太平誰謂初無象,四海形容在一堂。[44]

十二月,國子祭酒豐稷、國子司業(yè)趙挺之收集眾臣的詩作,打算立碑傳揚此事。李格非奉命撰寫序言,他花費許多力氣,到元祐七年正月才完成這篇序言,該刻碑后豎立于太學(xué)。這一年,秘閣校理、揚州通判晁補之回朝擔(dān)任著作佐郎,他與李格非是故交,時而往來。

蘇軾在潁州、揚州待了一年,太皇太后依舊信重他,又調(diào)他回朝任禮部尚書兼翰林侍讀學(xué)士。聽說,這次到京城以后,蘇軾和秦觀的關(guān)系冷淡了許多,兩人沒有單獨往來,秦觀只是和其他友人張耒、李之儀等一起拜會過蘇軾兩三次。

近來京城士人閑談,常提起一個叫姚安世的道士,此人說自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轉(zhuǎn)世,頗擅長作詩、閑談。蘇軾、秦觀、王鞏、直集賢院兼天章閣侍講吳安詩等人都與之往來。蘇軾多次作詩與之唱和,對他頗為恭敬。也有私下傳言,說此人實際上是汴京富戶王氏子弟,少年時代行為放蕩,被父親趕出家門,后來投靠建隆觀一道士,學(xué)習(xí)道藏、方術(shù)、煉丹等。他之前在淮南廝混,屢次變更姓名,自稱是蘇州人。他口才好、會作詩,漸漸有了些名氣,如今到京城來,與蘇軾、秦觀等名士交際,有利于他樹立名聲。

元祐八年(1093年)春末,李清照一家接到訃聞,她的曾外祖母于二月二十五日在洛陽故去,享年七十三歲,父母帶著她前去吊祭,來去奔波一場。

聽聞被貶到嶺南新州的新黨首領(lǐng)蔡確病故,父親作了挽詩,寫道:“邴吉勛勞猶未報,衛(wèi)公精爽僅能歸。”[45]這是用西漢官員邴吉保護(hù)年幼的皇孫劉病已(漢宣帝)的典故,贊頌蔡確護(hù)持當(dāng)今皇帝登基之舉。傳說元豐七年冬神宗皇帝生病時,猶豫傳位給年幼的兒子還是已成年的皇弟,蔡確率先發(fā)言支持皇帝傳位于皇子。次年正月皇帝病重,難以說話。據(jù)說神宗之母高太后、神宗之后向皇后為嗣君人選而明爭暗斗。神宗之弟雍王趙顥入宮探視時,與高太后私下交流,據(jù)說趙顥在紫宸殿外建議宰相奏請高太后垂簾聽政,又請?zhí)笸庾约鹤≡趯m里伺候皇帝,因向皇后大聲反對才作罷。首席宰相王珪認(rèn)為誰即位為帝是皇帝的家事,自己不應(yīng)該插手,還私下通過高士充打探高太后的立儲意向。次相蔡確力主立皇子即位。二月二十九日他約集王珪、章惇等宰執(zhí)大臣討論立儲之事,逼王珪表態(tài)贊同立皇子為太子。蔡確立即讓章惇書寫奏請立太子的札子,與各位宰執(zhí)大臣共同簽字畫押,當(dāng)晚就呈送給神宗、高太后,次日立了皇太子。幾天后太子登基,即當(dāng)今皇帝。這是太皇太后高氏忌諱的宮廷秘事,四年前蔡確對人夸耀自己這一“定策”之功,惹怒太皇太后,他之后被貶謫嶺南。李格非寫了同情蔡確的詩,也不敢外傳,怕導(dǎo)致池魚之殃。

四月二十四日,秘書省正字呂大臨病故了,年僅四十七歲。[46]呂大臨是宰相呂大防之弟,醉心經(jīng)學(xué)、禮學(xué)研究,考中進(jìn)士之后二十年才成功改官為京官,成為太學(xué)博士。他去年撰成一部叫《考古圖》的著作,著錄內(nèi)府、秘閣、太常寺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銅器、玉器藏品二百二十四件(實收二百三十四件),按器型分類編排,每件器物均先描繪圖形,其次為銘文拓印和釋文,并記錄原器的尺寸、容量、重量、出土地點、收藏者等信息,另有《考古圖釋文》一卷。呂大臨希望自己的著作“探其制作之原,以補經(jīng)傳之闕亡,正諸儒之謬誤”[47],有助于恢復(fù)三代禮制。

也不知為何,從四月起,京城和周圍州縣就陰雨連綿,晝夜不息。街巷到處都是泥水,人們輕易都不敢出門。父親要冒雨去太學(xué),衣服經(jīng)常讓雨打濕了,讓泥弄臟了,總是需要家里的婢女洗濯。太皇太后命京師的宮觀舉行五天法事祈求停雨,宰相呂大防等人也居家請罪。李清照無法外出玩耍,只好閉門在家中讀書、誦詩,與母親說些閑話。

六月的一天,父親從太學(xué)回家,頗為高興,說那位秦觀受到宰相呂大防的賞識,被任命為秘書省正字,而他有幸接替了秦觀留下的空缺,調(diào)任秘書省校對黃本書籍,從此要與晁補之、秦觀等人同堂為官了。

太學(xué)博士與校對黃本書籍雖然都是從八品的官職,可秘書省乃清要之地,主掌古今經(jīng)籍圖書、國史實錄、天文歷數(shù)之事,設(shè)有監(jiān)、少監(jiān)、丞、著作郎各一員,著作佐郎、秘書郎各二員,校書郎四員,正字二員,校對黃本書籍一員。本朝崇尚文治,官員出任秘書省等處的館職就可被人尊稱為“學(xué)士”,可謂一大榮耀。李格非雖然還不是正字、校書郎,但是勉強也可以被稱作“李學(xué)士”了。

聽聞此事,李清照有些興奮,不僅為父親高興,還因她與母親王氏都愛好詩詞文章,如今京城最流行蘇軾、黃庭堅、秦觀等人的詩詞文集,她們常常從親友處借閱、抄寫。以后父親常能見到秦觀,想讀他最新創(chuàng)作的長短句,可以讓父親直接從他本人手里借抄,說不定還能從他那里借閱蘇、黃兩公詩文的抄本,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

一直到八月,雨才停下,洪水退去,街巷上漸漸恢復(fù)了往日的熱鬧。可是朝局卻有了大變化,聽說太皇太后高氏病了,朝野議論紛紛。到九月三日,太皇太后駕崩,終年六十二歲。京城官僚都穿上白衣,勾欄瓦舍也暫停了演藝活動。

十七歲的皇帝開始親政。朝局的第一個大變化是,九月十三日,還在宮中服喪的皇帝下手詔,命端明殿學(xué)士兼翰林侍讀學(xué)士、禮部尚書蘇軾出京擔(dān)任河北西路安撫使兼馬步軍都總管、知定州。這是一個信號:皇帝不喜歡蘇軾,在這個權(quán)力交接的關(guān)頭,不想讓他出現(xiàn)在自己面前。

一些敏感的朝臣從中多少體味到皇帝的一些心思。之前皇帝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掌握大權(quán),宮中妃嬪、內(nèi)侍和朝中大臣都唯太皇太后馬首是瞻,小皇帝過得頗為壓抑。這位少年皇帝對老祖母的不滿整整積累了八年,對祖母和她信任的大臣極為怨恨,內(nèi)心發(fā)誓要全盤否定祖母的政策,排斥祖母重用的那些大臣。

十一月初二,皇帝開始到垂拱殿處理政務(wù)。他不滿父親神宗的政策被太皇太后和舊黨大臣全盤推翻,開始反其道而行,以繼承神宗政策為志。禮部侍郎楊畏、兵部尚書鄧圣求、戶部尚書李清臣等,勸說皇帝追隨熙寧、元豐的政策,起用新黨官員。年底,皇帝把幾位新黨名人召回京城,知汝州章惇升任資政殿學(xué)士,曾布升任翰林學(xué)士。皇帝還重用蔡卞、蔡京等人。新上任的御史、諫官開始頻頻上章攻擊在任的舊黨宰執(zhí)高官。

紹圣元年(1094年)二月,皇帝沒有和宰相商量,直接下旨任命戶部尚書李清臣為中書侍郎,兵部尚書鄧圣求為尚書右丞,經(jīng)常召他們議論政事、人事。三月,皇帝罷去呂大防的宰相之位、蘇轍的門下侍郎之職,派他們?nèi)サ胤疆?dāng)知州。皇帝的好惡已經(jīng)公開,于是朝臣紛紛上書彈劾蘇軾等舊黨官員。四月十一日,皇帝撤掉蘇軾的端明殿學(xué)士、翰林侍讀學(xué)士的官職,將其貶為七品左朝奉郎、知英州軍州事。三天后,皇帝又下詔把蘇軾再降一級,為從七品充左丞議郎、知英州軍州事。蘇軾是在新帝親政后第一個遭外派的元祐大臣,之后連遭貶謫,可見皇帝對他的怨恨。

四月二十一日,皇帝任命章惇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免去范純?nèi)噬袝移蜕涞墓俾殻⑼馀善鋼?dān)任知府。當(dāng)今朝廷,以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為左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為右相。又以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為副相,與知樞密院、同知樞密院事、簽書樞密院事均屬執(zhí)政官之列。宰相與執(zhí)政每日在“三省都堂”(原中書門下的正廳)議事。這以后,左相章惇主政,他配合皇帝陸續(xù)宣布恢復(fù)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熙寧新法,把舊黨的大小官僚全部罷黜和貶謫,新黨官員紛紛升至要位。

章惇要設(shè)立一個臨時機構(gòu)編輯元祐時期群臣的章疏,實際是要搜羅舊黨的材料,為打擊舊黨官員準(zhǔn)備證據(jù)。他想讓李格非出任檢討參與此事,李格非堅決推辭,不愿就職,得罪了章惇,不久后,他被外派出任廣信軍通判。

李清照隨父母離開汴京,從陸路北上,每天傍晚都在官府設(shè)置的驛站休息。當(dāng)?shù)氐耐ㄅ小⒖h令還會設(shè)宴招待父親,有時就在驛館設(shè)宴,這種場合經(jīng)常招歌妓來演唱曲子詞助興。李清照和母親在房舍中也聽到悠揚的曲調(diào),她們免不了議論幾句所唱曲子詞的優(yōu)劣。

廣信軍的治所在遂城(今屬河北徐水),乃是宋遼邊境的軍事重鎮(zhèn),此處人煙稀少,駐扎的軍士比平民還要多,與繁華的汴京相比完全是另一副模樣。李清照畢竟是個少女,對這里的風(fēng)土人情頗為好奇。這里設(shè)有與遼國貿(mào)易的榷場,不斷有各地商人帶著茶葉、絲綢、瓷器等物資來此,與遼國商人交易皮毛等物資,官府設(shè)有專門人員監(jiān)管、征稅。聽說,朝廷嚴(yán)令禁止將“九經(jīng)”以外的書籍、硫黃、硝石等賣給遼人,遼國也禁止把戰(zhàn)馬、鹽、鐵、銅等物資賣給宋人。聽說邊境有商人在“草市”私下交易,可以逃稅,交易各種違禁品,朝廷、軍隊對這種情況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據(jù)說朝廷還鼓勵民間從遼國購買戰(zhàn)馬,以此裝備軍隊。

父親信奉儒家學(xué)說,一日在驛館聽聞一名道士謠言惑眾,說能預(yù)測禍福,頗為無知鄉(xiāng)民尊崇,李格非對其行為不滿,叱令左右把這名道士驅(qū)逐出境。如今不僅民間崇信道士,京城的高官中也不乏崇道之人,甚至連皇帝也崇奉道士。據(jù)說蘇軾也是愛好修道之人,愛與道士、方士往來,從前在京城時經(jīng)常在官服下面穿道袍。

聽說,汴京朝堂上的舊黨官員紛紛遭貶。起居舍人張耒被外派擔(dān)任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知州,著作佐郎晁補之出任濟(jì)州知州,國史編修官秦觀被貶為監(jiān)處州酒稅,潁州教授陳師道被貶為監(jiān)海陵酒稅。當(dāng)代名士蘇軾在南下途中,被貶為寧遠(yuǎn)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安置,徹底成了閑人。皇帝下令追奪之前給司馬光、呂公著的贈謚,命人敲碎了兩人墓前的神道碑。司馬光的神道碑上的文字乃是蘇軾所撰,頂部的碑額乃是當(dāng)年皇帝在太皇太后主政時御書的“忠清粹德之碑”六個篆字。李格非對撰著《資治通鑒》的司馬光的德行、史識非常敬佩,覺得皇帝、宰執(zhí)如此對待前朝名臣,是逞一己之私而已,并不公道。另一名士黃庭堅結(jié)束為母親守孝,本來被任命為知州,可是新黨認(rèn)為他之前參與修撰《神宗實錄》,撰寫的文字有污蔑神宗變法之嫌,改任他為管勾亳州明道宮,又命他到開封府界內(nèi)居住,聽候國史院查問。年底,他被貶為涪州(今重慶涪陵)別駕,黔州(今重慶彭水)安置。

這時,家里有個小小的變化,母親生了個男孩,父親給他起名“迒”。李清照愛逗弄這個弟弟,看他牙牙學(xué)語,一天天長大。對李清照來說,父親醉心寫作,母親也能詩能文,母親的教育和閱讀偏向影響了她的趣味。一些士人如歐陽修對女子撰寫詩文持開明態(tài)度,也有些人反對女子寫作詩詞,如司馬光在《家范》中雖然贊同女子也應(yīng)識字,以及誦讀《孝經(jīng)》《論語》《列女傳》之類的書,但是反對女子學(xué)作“歌詩”。

在母親的影響下,李清照也愛提筆撰文、作詩,經(jīng)常與母親討論詩詞的寫法,品評前人作品的長短。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她一天天長大,成了有幾分閑愁的少女,對那些描摹女子情態(tài)的小令、長詞有了更深的體會。

[1]北宋有太學(xué)資深學(xué)生出任太學(xué)正、太學(xué)錄的記載,則此職位似乎并非京官。

[2]于中航:《〈廉先生序〉石刻考釋——兼談李格非、李清照里居問題》,《文物》1984年第5期,第70—75頁。

[3]李清照的生年有元豐四年(1081年)、元豐六年(1083年)、元豐七年(1084年)三說,本書從元豐四年說。主要是根據(jù)李清照《金石錄后序》云“紹興二年玄黓歲,壯月朔甲寅,易安室題”與“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兩句提示的年代推算。《淮南子·原道訓(xùn)》記蘧瑗“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指紹興二年(1132年)李清照五十二歲。古人計虛歲而非周歲,則其為元豐四年生。前人對李清照生年的誤讀,大多源于對“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的解讀。李清照說自己在“少陸機作賦之二年”(杜甫《醉歌行》云“陸機二十作文賦”),即十八歲時和五十二歲之間兩次遭遇“憂患”。她五十二歲寫作此序時遭遇的“憂患”,是與張汝舟再婚又離婚一事,此事時間點非常明確,而她十八歲遭遇的“憂患”是何事,前人多解讀為她與趙明誠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結(jié)婚一事,即序中所云“余建中辛巳,始?xì)w趙氏”,并由她十八歲結(jié)婚倒推出她生于元豐七年(此說見黃盛璋《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年譜》等文)。我認(rèn)為這是重大誤讀,她與趙明誠乃原配夫妻,青年結(jié)婚是喜事,絕非“憂患”。我認(rèn)為李清照十八歲遭遇的平生第一次“憂患”指母親王氏逝世一事,此事對她的影響重大:一是她與母親關(guān)系親密,母親逝世對其心理影響巨大;其次此時她十八歲,已到議婚年紀(jì),因母親逝世,她需守孝二十五個月或二十七個月,她的婚禮為此推遲近三年,使她二十一歲時(“建中辛巳”)才與趙明誠成婚。如此,她生于元豐四年。李清照的生母有王珪之女(李格非原配)、王拱辰孫女(李格非繼妻)、無名氏女子(李格非侍妾)三說,因李格非、李清照與王珪家族似關(guān)系疏遠(yuǎn),后遇到困難也未向王珪的親友求助,更有秦檜(其妻乃王珪的孫女)之兄為難李清照之事,因此本書從生年、禮俗角度推斷李清照生母乃王拱辰孫女。

[4][宋]晁補之:《雞肋集》卷三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18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622頁。

[5]本書對汴京的人物、街道、風(fēng)景的描寫多依據(jù)《東京夢華錄》相關(guān)內(nèi)容,之后若非原文引用則不再一一注釋。此處參見[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箋注:《東京夢華錄箋注》卷三《天曉諸人入市》,中華書局,2006年,第357頁。

[6][宋]柳永著,薛瑞生校注:《樂章集校注(增訂本)》下編《迎新春》,中華書局,2012年,第346—347頁。

[7][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卷一百五十四《于飛樂》,中華書局,2001年,第2551頁。

[8]胡小偉:《宋代的二郎神崇拜》,《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第29—38頁。

[9][宋]蘇軾著,鄒同慶、王宗堂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中華書局,2007年,第842頁。

[10]南宋人以為纏足“起于近世”,元人認(rèn)為“如熙寧、元豐以前人猶為者少,近年則人人相效,以不為者為恥也”。見[宋]張邦基撰,孔凡禮點校:《墨莊漫錄》卷八《婦人纏足起于近世》,中華書局,2002年,第220頁;[元]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卷十《纏足》,中華書局,1959年,第127頁。

[11][宋]司馬光著,李之亮箋注:《司馬溫公集編年箋注》卷十四《君貺環(huán)溪》,巴蜀書社,2009年,第435頁。

[12]李廌《師友談記》云“陳氏有言,遂求去,元弼出之”,則或許是“和離”。見[宋]李廌撰,孔凡禮點校:《師友談記》,中華書局,2002年,第27頁。

[13][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十七《上清儲祥宮碑》,中華書局,1986年,第504頁。

[14][宋]李廌撰,孔凡禮點校:《師友談記》,中華書局,2002年,第11—12頁。

[15][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六十八《題張子野詩集后》,中華書局,1986年,第2146頁。

[16][元]馬端臨撰,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xiàn)通考》卷二百三十六,中華書局,2011年,第6443頁。

[17]唐圭璋編:《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第412—413頁。

[18][宋]惠洪撰,陳新點校:《冷齋夜話》卷十《邪言罪惡之由》,中華書局,1988年,第76—77頁。

[19]唐圭璋編:《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第458頁。

[20]徐培均著:《秦少游年譜長編》卷五,中華書局,2002年,第455頁。

[21][宋]陳鵠撰,孔凡禮點校:《西塘集耆舊續(xù)聞》卷八《秦少游晏叔原詞》,中華書局,2002年,第373頁。

[22][宋]晁補之:《雞肋集》卷十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18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488頁。

[23][宋]周煇撰,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校注》卷九《下水船詞》,中華書局,1994年,第414頁。

[24]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匯編》卷七,中華書局,2003年,第294頁。

[25][宋]黃庭堅著,劉琳等點校:《黃庭堅全集》正集卷第十五《小山集序》,中華書局,2021年,第358頁。

[26]程俱《宋故朝奉郎賀公墓志銘》認(rèn)為此事發(fā)生于元祐七年(1092年),夏承燾《賀方回年譜》認(rèn)為此事發(fā)生在元祐六年。

[27][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文苑五·賀鑄》,中華書局,1985年,第13103頁。

[28]對其生活的年月有元祐、宣和兩說,但是從其兄生卒年和其享年推斷,應(yīng)以元祐年間活躍為是。

[29]唐圭璋編:《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第358頁。

[30]有關(guān)曹氏生年、經(jīng)歷的考證見尹志華:《曹仙姑的生平、著作考》,《中國道教》2002年第4期,第40—42頁。

[31]唐圭璋編:《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第701頁。

[32][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六十八《詩詞題跋·書曹希蘊詩》,中華書局,1986年,第2130頁。

[33][宋]蘇軾著,鄒同慶、王宗堂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中華書局,2007年,第396頁。

[34][宋]蘇頌著,王同策、管成學(xué)、顏中其等點校:《蘇魏公文集》附錄一《丞相魏公譚訓(xùn)》,中華書局,1988年,第1158頁。

[35][宋]趙令畤撰,孔凡禮點校:《侯鯖錄》卷四《延安夫人詞》,中華書局,2002年,第121頁。

[36]鄧小南:《掩映之間——宋代尚書內(nèi)省管窺》,《漢學(xué)研究》2009年第27卷第2期,第13—29頁。

[37][元]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卷十九《宋朝家法》,中華書局,1959年,第229頁。

[38]蘇軾在黃州曾作《與文叔先輩二首》兩信,其中云“聞公數(shù)日不安,既為憂懸,又恐甲嫂見罵,牽率沖冒之過”,其中“先輩”“甲嫂”等言辭顯示此“文叔”是比蘇軾年長之人,之前已經(jīng)有研究者指出這是黃州或附近地區(qū)的某位字文叔的士人,并非李格非,本處從此說。此黃州李文叔即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在樊口送別張耒之人,張耒在《自廬山過富池隔江遙禱甘公祠求便風(fēng)》一詩后附記“元符庚辰……過樊口,李文叔棹小舸相送”。此時李格非或在京擔(dān)任禮部員外郎,或已轉(zhuǎn)任提點京東刑獄,絕無可能在長江邊的樊口與張耒相聚,有關(guān)研究參見xiayuan:《蘇軾析真11.北宋“后四學(xué)士”中的李格非不是蘇軾的學(xué)生》,https://zhuanlan.zhihu.com/p/480057741。

[39]引文根據(jù)《全宋文》校訂部分文字,引文見[宋]張邦基撰,孔凡禮點校:《墨莊漫錄》卷六《李文叔雜書二篇》,中華書局,2002年,第180頁。

[40][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李格非》,中華書局,1985年,第13122頁。

[41]《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引劉摯日記云:“二十二日除目,呂大臨、秦觀并秘書省正字”,則李格非調(diào)職當(dāng)在本日或之后數(shù)日,見[宋]李燾撰,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點校:《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百六十二,中華書局,2004年,第11034頁。

[42][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六十一《尺牘·與參寥子二十一首·七》,中華書局,1986年,第1861頁。

[43][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五十二《尺牘·與王定國四十一首·二十六》,中華書局,1986年,第1526頁。

[44][明]李濂撰,周寶珠、程民生點校:《汴京遺跡志》卷二十三《幸太學(xué)倡和》,中華書局,1999年,第456頁。

[45][宋]劉克莊著,辛更儒箋校:《劉克莊集箋校》卷一百七十九,中華書局,2011年,第6918頁。

[46]李如冰:《秦觀〈呂與叔挽章〉箋證》,《聊城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22年第2期,第29頁。

[47][宋]呂大臨著,廖蓮婷整理校點:《考古圖》,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年,第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远县| 玉龙| 黔东| 图木舒克市| 黄陵县| 禹城市| 民权县| 抚顺市| 柯坪县| 牡丹江市| 高青县| 九龙城区| 图木舒克市| 全椒县| 措美县| 太仓市| 淮南市| 迁西县| 盖州市| 广宁县| 徐闻县| 灵璧县| 千阳县| 渭源县| 绥德县| 肥乡县| 云龙县| 墨江| 龙山县| 繁峙县| 榆林市| 天津市| 唐河县| 澎湖县| 沁阳市| 沾益县| 星子县| 共和县| 朔州市| 遂川县| 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