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地名尋古
刻在時光里的印跡
杭州作為南宋都城所在地,至今仍保留著眾多與南宋歷史典故相關的地名。這些地名不僅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記憶,也反映了南宋時期的社會風貌、政治格局和文化特色。
一
地名尋古之
斷河頭
今天的杭州市上城區建國南路有個斷河頭小區,附近有斷河頭農貿市場,初次看到這個奇怪的地名牌子總感覺是印錯了。但這個地名已經實實在在的叫了800年了。杭州城里最古老的河道之一——東河就南起斷河頭,向北至滾水壩與京杭大運河連通,縱貫整個杭州老城區。
南宋時東河是杭城的水上交通干線,也是京杭大運河散淤的河道之一。東河與中河串聯起錢塘江與大運河,確保了杭州的漕糧、物資以及茶葉、香藥、金銀布帛等順暢轉運,使杭州發展成為一座以江河湖海為紐帶連接世界的繁華都市。當時東河“沿河成市、因水成街”,兩岸柳樹成蔭,人家枕河而居,南來北往的游客乘船川流而過。杭城流傳著“東菜、西水、南柴、北米”的民謠,其中“東菜”就與東河息息相關。彼時城外菜農大多集中在東河沿線如東青門外橋畔售賣,因此東河也叫“菜市河”。
斷河頭所在的地方可是一塊風水寶地。宋高宗時秦檜拜相,要建相府。秦檜就向宋高宗請求把這塊地方賞賜給他。為將東河水引入府第,便將此河近相府段變為暗河。原與中河相通的東河就成了斷頭河。因為這里是斷頭河的起點,所以老百姓巧妙把“頭”和“河”兩個字倒裝,言簡意賅又非常貼切地道出了這個地名的來歷。這個地名或許還暗含了杭州人民對秦檜的詛咒,希望秦檜在這個地方好運到頭,最好遭到掉腦袋的報應。結果也如人民群眾所盼,秦檜死在這個地方,死后相府也被官方收回,成了退位當太上皇的宋高宗的“北內”,也就是今天杭州城一大著名景點——德壽宮。
元至正十九年(1359),張士誠擴建杭州城,東河變成了城市內河。2010年,通過在河坊街鑿路成河,在歷經800年滄桑變遷后,東河再次與中河貫通。如今的東河經過多次大規模綜合整治,已蛻變成一條特色鮮明的美麗河道,成為杭州城的重要景觀和排水河道。如果到杭州旅游,沿東河走一圈,看到的就是一幅市井與風雅并存的典型江南水鄉圖景。
二
地名尋古之
曲院風荷
曲院風荷,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坐落于西湖北岸的蘇堤跨虹橋西北側,岳廟以南,總占地面積 12.65萬平方米。景區內分為岳湖、竹素園、風荷、濱湖密林等五個景區。其中荷花池面約占38畝,種有紅蓮、白蓮、重臺蓮、灑金蓮、并蒂蓮等珍稀名貴品種,是我國賞荷的佳地。
曲院風荷因南宋時期的釀酒作坊“麯院”及周圍的荷塘而聞名。杭州成為南宋事實上的首都之后,為滿足統治階層終日花天酒地的需求,官府招聘天下釀酒能手,在西湖九里松洪春橋堍設立了麯院,前面挖大池塘,引金沙澗(西湖主要水源之一)水專門釀制美酒,供宮廷享用。為保證水質清澈,池塘里種植各種名貴荷花,四周造起曲折回廊,亭臺水榭,后面是制酒、釀酒工場。夏日荷塘環繞,荷香與酒香交織,形成獨特景致,得名“麯院荷風”。
“麯院荷風”最終改名“曲院風荷”原因說法不一。相傳麯院釀酒老人因風吹荷瓣掉入酒碗,觸發靈感釀制出帶有荷花清香的“荷香酒”,吸引了南宋四大畫家之一的馬遠來此飲酒作畫,留下題為“曲院風荷”的水墨畫,從此這個地方名聲大噪,發展成為西湖著名景點之一。但一錘定音的是1699年,康熙帝南巡至此時,親題“曲院風荷”四字,并刻字立碑在曲院亭中。好多人說這位“千古一帝”寫了錯別字,將“麯”誤寫成“曲”,后來康熙的孫子乾隆為祖父開脫,引經據典說早在《戰國策》就記錄了大禹曾經斷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他爺爺寫成“曲”字,就是要倡導勤儉節約,號召不要喝酒誤事,用心何其良苦。“曲院風荷”這個名字就這樣叫響了。
南宋延續北宋的“榷酒”政策,實行酒類專賣制度,政府壟斷釀酒、銷售環節以增加稅收。杭州作為都城,設有包括曲院在內的多個官營酒庫,負責宮廷和官府用酒的釀造,同時嚴格限制私釀,違者重罰。據《宋會要輯稿》記載,杭州酒稅年收入高達百萬貫以上,占全國酒稅收入的近四分之一,足見其規模。當時杭州以釀造黃酒為主,宮廷御酒如“薔薇露”“流香酒”等以糯米、花果為原料,工藝考究。曲院“荷香酒”品種應該也是黃酒。
盡管官府壟斷釀酒權,但民間仍存在家庭自釀自用的“萬戶酒”現象,部分特許酒戶(如寺廟、富商)還通過繳納“酒息錢”獲得酒類特許經營權。杭州城內除官營的高級酒樓如和樂樓外,民間酒肆——“腳店”遍布街市,以清河坊、眾安橋一帶最為繁華,《夢粱錄》記載“歌叫喧嚷,聲徹九霄”。每逢節慶,酒更成為不可或缺之物,如清明“新酒”上市、端午飲菖蒲酒、重陽菊花酒等習俗盛行。成就了“詩酒風流”的江南文化意象,又如陸游詩中寫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如果仔細品味,詩人大概率是在小樓上喝了一晚上的老酒吧。
三
地名尋古之
留下
紹興八年(1138)宋高宗趙構發布詔書,定臨安(今杭州)為“行在所”。南宋都城選址之爭塵埃落定,杭州正式成為王朝實際上的首都。
定都之后,第一件要緊事就是建皇宮。趙構起初看中的是杭州西部的西溪。西溪以濕地著稱,河網交錯,港汊縱橫,不利于人員的大規模集聚和城市的建設,趙構選擇這里,應該是考慮到這個地方在地理條件上對防范擅長騎射的金國軍隊具有天然的優勢,有利于他逃跑吧。在眾大臣的反對下,皇宮最終選擇建在鳳凰山東麓吳越國王宮舊址。但趙構還是對西溪念念不忘,說“西溪且留下。”于是“留下”便成了此地的地名沿用至今。
留下坐落于杭州“雙西”西湖、西溪之間的風水寶地,南面有小和山、玉屏山、屏基山等群山,現在尚存“一水穿鎮、兩岸臨屋、三橋橫臥”的古鎮老街,其中一座單孔圓弧形石拱橋——忠義橋,全橋由32塊拱石砌成,拱腳處的券石與橋臺的水磐石為榫卯連接。橋拱石上的有石刻題記,題記飾邊框,上覆荷葉,下為托蓮。題記中“嘉定戊寅四月”等字跡清晰可見。“嘉定戊寅”即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所以忠義橋是杭州唯一的宋代橋梁原物,現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因水運發達,歷史上的留下曾是杭州城西重要的商貿集散地之一。南宋時這里茶市生意興隆,商賈云集,可惜隨著時間的變遷,水運沒落后,現在的留下古鎮街道上已看不到往日的繁華熱鬧的場面了。整個留下古鎮沒有濃厚的商業氣息,只有青苔覆蓋的石瓦、寧靜的小橋流水和斑駁的綠蔭,氛圍與杭州市區的河坊街等地方的熱鬧截然不同,游客以周邊居民短途休閑游為主。如果要感受宋韻文化的“氤氳之氣”,體驗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情趣,留下古鎮是個挺合適的地方。
四
地名尋古之
米市巷
米市巷,顧名思義就是一條買米賣米的巷子。其得名就是源于自南宋時期起這里商貿發達,為杭城米業集聚之地。民以食為天,從米市巷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在古代杭州商貿業中的重要地位。
米市巷所處地理位置在今天杭州市拱墅區南部臨近運河一帶,與西湖距離也不遠。與大多數人想像的不一樣是,這個地方直到明代時其實都劃在城市范圍以外,屬于杭州東北部郊區。
雖然是郊區,但南宋時這里已經是重要的交通樞紐節點。城內河道與大運河在米市巷附近的密渡橋一帶交匯,并進而向東直通大海,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由于離城近,又得益于大運河,所以這里即是北方使者沿大運河南下抵達杭州的第一門戶,也是杭產貨物外貿出海的第一碼頭。成為杭州城北的要津口岸,其區位優勢和價值,如果用不恰當的比喻形容,就相當于今天的舟山寧波港。
“吳兒臨水宅,四面見行舟”,南來北往的商戶們通過水路進出杭州,都要在這一帶匯聚,這也讓枕水而居的杭州百姓看到了另一種商機。南宋時這里密集林立了北關門瓦、北郭瓦子、米市橋瓦等勾欄瓦舍,相關服務業相當興盛。2005年,在湖墅南路和密渡橋路交叉口考古現場,出土了多種陶瓷器、鐵器、石器和動物骨頭、牛角、船槳以及少量的海螺殼。發掘出1025枚宋代銅錢,幾乎涵蓋兩宋所有年號。這次考古發現印證了這一帶源遠流長的內外貿碼頭的歷史地位。《宋會要輯稿·食貨》、《咸淳臨安志》記載,南宋咸淳年間,設在密渡橋西南的北郭稅務,每年征收的稅額達到十萬貫以上。
米市巷的米業貿易,主要依靠大運河便利的運輸通道。以米市巷為主要交易場所的“湖墅米市”在南宋就已發展完備,直到近代,仍為“浙江最大米市”(據民國時出版的《杭州經濟調查》)。從物價水平看,南宋初期米價因戰亂一度達到每石5-6貫(5000-6000文),社會穩定后,米價回落至每石2-2.5貫。宋代1石米約等于現在的59.2公斤,南宋后期1兩銀子大概可換成3貫銅錢,換今天的銀價換算,米價相當于人民幣2元/斤。
五
地名尋古之
六部橋
六部橋位于杭州市上城區,該橋為單孔石拱橋,跨中河,東面隔中河高架通六部橋直街,西連中山南路,為古鳳山水門內第一橋。
六部橋亦稱都亭驛橋,不管是六部橋還是都亭驛橋,都是把附近機構的名字作為橋的名字。南宋時期,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二十四司官署在橋西,因此得名“六部橋”。南宋時有都亭驛在橋東,都亭驛在宋朝是接待外國使節的機構,凡北來之使,先住此驛,然后經此橋入宮覲見,所以該橋也被稱為“都亭驛橋”。據《夢梁錄》記載,南宋時已有六部橋,并沿襲至今。該橋在元時稱“通惠”,明代則稱“錦云”,清代復稱“六部”。現存六部橋是在清道光六年(1826)重建的,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橋面全部采用大青石板,顯得古樸厚重。2000年,六部橋作為“中河南段古橋及古泉”的組成部分,被列為杭州市第三批市級文保單位。
南宋行政機構官員去單位上班或進宮上朝要經過這座橋。開禧三年(1207),六部橋畔發生了一件大事,史稱“六部橋兵變”。這一年的農歷十一月三日破曉,南宋權相,時任平章軍國事(規定三日朝見一次,班次在宰相之上,三省長官的官印都放在他家)的韓侂胄去上早朝,行至六部橋時,中軍統制夏震在南宋主和派史彌遠指使下,將他劫至玉津園夾墻內,用龍吞金瓜錘砸天靈蓋害死。三個月后,南宋朝廷割下韓侂胄頭顱送往金國,金國將其頭顱掛竹竿示眾后漆首藏于軍器庫。
韓侂胄一生成敗令人感慨。金庸《射雕英雄傳》中,韓侂胄被完顏洪烈當面罵的狗血淋頭,完全是一副唯唯諾諾、不知四六,任由金國人予取予求的懦弱宰相形象。但這實實在在是冤枉他了,歷史上真實的韓侂是個不折不扣的主戰派。
在登上權利巔峰后,韓侂胄主導了開禧北伐,1205年,他首先在輿論上造勢,諫議宋寧宗為岳飛平反追封為鄂王,把秦檜謚號由忠獻改為繆丑并斥責其誤國,當時南宋朝野都群情振奮,連已經65歲風燭殘年的辛棄疾都重新出山,選擇和韓侂胄站在同一戰線。1206年,南宋四路大軍開始正式北伐,雖然這次北伐在政治上思想上做了充分準備,但打仗還是要靠硬實力,由于軍事將領才能不足和軍隊戰斗力下降,北伐失敗,只能議和。金人明確要求割地賠款和韓侂胄人頭,投降派完全遵照金朝的無理要求,把韓侂胄的頭割下送到金朝,并且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條件:增歲幣為三十萬,犒師銀(賠款)三百萬兩。金軍自侵占地撤回。南宋又一次屈膝降金,史稱嘉定和議。據《宋稗類鈔》記載:韓侂胄被殺后,被割下人頭,用匣子裝好送給金人,乞求媾和,這就是所謂的“函首安邊”。反道是一心想得到韓侂胄人頭的女真人,不但對他進行了厚葬,而且追謚他為“忠繆”,并解釋說:“對國家一片忠心,可是對自己則是一種謬誤。”兩相對比,相當的諷刺與撕裂。
元代修《宋史》時,把韓侂胄和秦檜、蔡京、賈似道等人一起列入《宋史·奸臣傳》,不免有失公允。這里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韓侂胄當權時反道學,搞出過“慶元黨禁”。道學是北宋中期所形成的一種新儒學,以“理”或“道”為基本哲學范疇,著重討探“性命義理”。這種新儒學被稱為理學,道學是其別名,以朱熹為代表人物。韓侂胄曾稱道學為“偽學”,并把朱熹等五十九人列為“偽學逆黨”,凡是同他們有關系的人都不許參加科舉考試,不得出任官職。而元代修《宋史》的文人偏偏又特別崇尚道學,證據之一就是《宋史》專門設立了《道學傳》章節。所以韓侂胄史書遺臭萬年的下場再次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得罪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