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美食地理(套裝三冊)
- 魏水華
- 1829字
- 2025-03-19 17:18:41
好吃又好看的麻花


麻花,從字面上看,我認為它是麻類植物的纖維扭曲、盤卷形成的自然花紋。
“扭曲”不禁讓我想起在英語中有同樣釋義的單詞——twist,而溫文爾雅的漢語,巧妙地用“花”的意象來描述這種盤卷的形狀。相比較而言,英文顯得生硬一些。
把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用油炸熟,即成麻花。麻花的外觀是很美麗的,讓人一看就有想吃的欲望。
做麻花用的油和糖
植物油降成本
據沈括的《夢溪筆淡》記載,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帶回了一種與苧麻等完全不同的麻類植物。這種植物的種子粗油脂含量高達50%左右,用手指一掐,你都能掐出油來。
在中國古代的多部文獻中可見其胡麻、油麻等別稱。
此前主要依靠動物肥膘經過高溫加熱方式獲得油脂的人們,猛然發現原來從植物身上能獲取較多便宜的油脂。
植物油在常溫環境中呈現液態,而且與動物油相比,能讓面食的外觀色澤更加锃亮、鮮艷,口感更加細膩、醇厚。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使用植物油大大降低了油炸小吃的成本。

蔗糖的優勢
唐朝時制蔗糖技術的成熟有助于制作麻花的技術進一步成熟。
中國人很早就發現,在面食里加入糖,在油炸的過程中,糖與蛋白會發生變化,加倍產生香甜的風味、鮮艷的顏色。
在中國的甜味調味品中蜂蜜、麥芽糖和果脯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它們的甜度不夠,兼有雜味。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記載了用蜜、水來和面,將和好的面放入油鍋中炸成“細環餅”。如果沒有蜜,可以用紅棗汁來代替。
自戰國時代開始,就自甘蔗中取得蔗漿。
甘蔗這種盛產于熱帶和亞熱帶的草本植物,因為有多汁的莖稈,所以很早就被人們當作解渴的小食,江南地區甚至還拿它作為烹飪肉類的輔料。在《新唐書》中,記載了李世民下詔搜集南方的甘蔗熬糖,并且派遣使者到外國學習制糖工藝。

和幾乎種不出甘蔗的歐洲諸國相比,中國很早就實現了蔗糖的自給自足。本土點心對甜味的要求是既“正”又“雅”,入口要清清爽爽、余韻悠長。與其說甘蔗進入主流飲食譜系,源自唐朝時外國先進技術的傳入,倒不如認為,這是秦漢之后,嶺南地區被統一后飲食融合的必然結果。
中國還有一種特色鮮明的糖——紅糖。
紅糖與白砂糖等精制糖不一樣,紅糖是未經精細處理制成的糖。把甘蔗汁熬成糖漿之后,分離出的晶體就是白砂糖。剩下的帶有苦味、黏度很高的糖漿,被稱為糖蜜。因為糖蜜的口感不佳,所以在歐美國家主要用于做成飼料和釀酒,比如著名的朗姆酒就是蒸餾后的糖蜜酒。但中國人卻不喜歡分離出糖的晶體,相反,傳統工藝會將甘蔗進行提汁、澄清、蒸煮、結晶等一系列加工。白砂糖與糖蜜中的各種成分混合在一起,形成暗紅色的糖漿,冷卻后就是紅糖。
含有甘蔗汁中大部分的原生物質,是紅糖不如白砂糖甜的原因,而這也讓紅糖的營養配比更加均衡。同時,長時間的熬煮,還賦予了紅糖獨特的焦香味。



麻花、馓子等油炸面食
宋代以后,隨著人口的大量南遷,小麥栽培技術覆蓋到了長江以南的廣大區域,中國南方品類豐富的面點由此孕育而生。同時,紅糖熬制、植物油冷榨等技術的成熟,客觀上為制作更美味的麻花創造了條件。
今天,中國的麻花有很多品種:晉陜地區流行的原味麻花,更多地保留了麻花的本色、本味;京津地區流行的酥餡大麻花,帶著“天子腳下皇城根兒”的貴氣;湖北流行的小麻花,制作精良,個體細巧,體現了當地飲食的風格;江浙地區流行的紅糖麻花,在新炸的麻花上裹上熬化的紅糖,既能保持麻花酥脆的口感,又使其香甜美味。
好的紅糖麻花制作工藝極其考究,面團里要加入一些藕粉。這種江南地區的特產,能促使麻花在油炸過程中充分焦化,給麻花帶來更加濃郁的香味,并能平衡麻花的酥脆和嚼勁。
手工做紅糖麻花的方法也很煩瑣,融、揉、醒、晾、搟、切、搓、扭、炸、攤……每個步驟都蘊含著手藝人的匠心和智慧,這是機器制作無法取代的。特別是搓和扭,從光緒年間開始,就固定了搓出“兩股”“四股”“六股”面條再扭等做法。股數越多、纏繞的結構越復雜,油脂和紅糖的分布就越均勻,成品的口感也就越松脆、細膩,但結構越復雜對手藝人的要求也越高。
這是江南市井小吃才有的細巧風情。
中國流傳著一種名為“馓子”的小吃和麻花有相似之處。馓子的制作過程是:用鹽水和面,將和好的面搓成細條,將細條下入油鍋中炸至金黃焦脆。馓子可以佐茶和配粥,具有不同的風味。
在生活物資匱乏的時代,這種油炸小吃為我們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吃了它,人們就能有更多的能量抵御寒冷的氣候,有更大的力氣捕獵、采集、畜牧和耕種。無論今天的營養學家們如何以高熱量、高負擔等詞定義油炸小吃,也改變不了它對我們過去生活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