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姐的家族建設
五姐一家很注重家族建設。
作為家庭頂梁柱的景二代,年輕時多在外為事業打拼,而三代們都上學忙碌,一大家人難得團圓。
2007年之后,景柱回河南發展。這對他來說,既是看準了中原崛起的機會,也是因為自己能離家鄉、離母親近一些。
就像景柱在《問道》中所寫:“2007年,我回河南創業,母親已是古稀之年,四世同堂。從那一年開始,我組織家族幾十口人,每年給她做壽,大年三十陪她守歲,大年初一給她磕頭拜年,一切回歸祖制,法禮共治。母親儼然成了‘老太君’,她對這個大家族的溫暖特別在乎,特別享受?!?/p>
為五姐祝壽,既有“依老理”又有“講規矩”
家庭儀式,是一堂必不可少的家教課。從那時起到現在十幾年,每年五姐生日,家族就會聚在一起為她祝壽,為老人增添團圓的滿足和喜悅。
2023年11月,前來給五姐祝壽的景柱的老朋友,審計署成都特派辦原特派員張瑞民感嘆:祝壽儀式讓人耳目一新,四世同堂,其樂融融,既有“依老理,磕頭拜壽”,又有“講規矩,言傳身教”,特別是子孫背誦家規及其簡明扼要的“立家六條”,使他對景氏家族傳承良好家規家風的做法肅然起敬。
張瑞民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如果每個家庭都能以良好的家風來培養教育子孫后代,努力建設和維護好自己的小家園,我們的國家將會是一個多么美好幸福的大家庭??!”
景柱和張瑞民的結緣得益于一個“孝”字,對父母長輩的孝順使得他們有了共同語言和彼此信任的基礎,而且他們尊崇和踐行的不是一般認識中的“孝”。
“孝有身孝與心孝之分,身孝是‘小孝’,心孝才是‘大孝’?!睆埲鹈裾f,如果只是在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方面孝敬關愛父母,這是孝的最低標準,只能算“小孝”。
在他看來,兒女如果能夠順應父母的心愿,把父母的操心事,主動替他們操辦了;或者是對于父母心中因各種原因沒有實現的愿望,幫他們實現了;甚至是父母心里沒有想到的一些于國家、民族、家人有利無害的好事、善事,能夠遵循父母平時的教誨和家風家訓,不但盡心盡力地去做了,而且做出了成績,為社會作出了貢獻,使父母因子女的成就而感到驕傲,在精神層面得到了滿足,這才是孝道中的“大孝”。
“景柱稱得上大孝,他替父母長輩所操的心,為家族家人所做的事,其慷慨付出及良苦用心,大家都有目共睹和心知肚明。”張瑞民說。何況景柱現在已經到了國家參政議政的層次,不僅為父母爭得了榮光,也使得家鄉、家人和親朋好友們享受到了自豪與驕傲。
百善孝為先,提倡“簡孝”不論跡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窮家無孝子。景氏家族一直很注重孝道。在景柱看來,他倡導的是一種“簡孝”,而不是“富孝”。
《百孝篇》說:“能孝何在貧和富,量力盡心孝不難。富孝鼎烹能致養,貧孝菽水可承歡。”
現在生活好了,人們有時難免墜入“富孝”的俗套,比拼給老人買了多貴的衣服,給了多大的紅包,辦了多豪華的壽宴。
而在景柱看來,“簡孝”之道,在于心意,是節儉的孝、開明的孝、溫情的孝、傳承的孝。“惜谷惜字都是孝,能積親福孝非凡?!?/p>
每年五姐的祝壽活動,重在團聚,重在親情,不大擺宴席,不炫耀張揚,不鑲金貼銀,不鋪張浪費。景柱明確規定,祝壽活動用家族經費操辦,經費標準:長老之下已成家的第二輩兒女,每家每次一千元;第三輩及以下子孫成家者,每家每人每次兩百元;族員未成家但已成年者,每人每次兩百元;未成年族員不繳納。
最開始五姐的壽宴在飯店舉行,后來就放在公司餐廳,由景三代們操持準備和提供服務,議程提前安排,各自分工勞動。用餐采用自助形式,沒有大魚大肉,也沒有吆五喝六,每人一份自助餐,不準剩飯,餐畢自己收拾。這樣做壽更多表達的是對老人的感恩,體現家族的親情,年輕人的成長。
這也是景柱在家族倡導的“留余”思想的體現。
康百萬莊園有《留余》匾:“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后悔者?!?/p>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昌家之道就是留余忌盡,把它留給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