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全史1:群雄逐鹿(筆記插圖版)
- 南門太守
- 3610字
- 2025-03-24 16:21:44
三、浴血汴水
董卓知道,即使遷了都,也遲早免不了一場血戰。所以,殺完袁氏一家后,董卓又加緊了軍事準備,把涼州軍主力調往洛陽以東,自北向南分成三路進行布防,與關東聯軍的主力形成對峙:北路以牛輔為主將,對抗河東郡、河內郡的聯軍及白波軍;中路以徐榮為主將,對抗酸棗方面的關東聯軍;南路以胡軫為主將,呂布、華雄輔助,對抗魯陽的袁術和孫堅。自北向南,這條戰線長達上千里,中間有沁水、河內、酸棗、滎陽、陽翟、魯陽等要地。在河內郡屯駐的袁紹、王匡離前線最近,他們的駐扎地在黃河北岸的懷縣,與洛陽的直線距離不過100里,輕騎兵半天即可到達。
王匡手下有一支勁旅,招募自泰山郡,以擅使弓弩見長,王匡命他們駐守在黃河岸邊的河陽。涼州軍要進攻河陽,有兩個渡口可選擇:一個是“洛陽八關”之一的小平津關;另一個是其西邊的平陰渡口。袁紹、王匡判斷涼州軍肯定會從平陰渡口渡河,因為要從小平津渡河,就要先穿越洛陽以北的邙山,涼州軍以騎兵為主,行進起來不如從洛陽西邊方便。基于這樣的判斷,袁紹、王匡將防守的重點放在了平陰方向。
但牛輔只派出一支人馬佯攻平陰,主力剛從邙山穿過,從東邊的小平津關渡過了黃河。“涼州軍”過河后,繞到河陽的側后,抄了王匡的后路。這一仗王匡所部損失慘重,布置在黃河防線的守軍幾乎損失殆盡。王匡只得退回懷縣與袁紹會合,不再出戰。

涼州軍打敗王匡示意圖
此戰中,王匡手下的從事韓浩率兵守盟津,該地即孟津,在小平津以東。韓浩的舅舅杜陽時任河陰縣令,也在涼州軍進攻的路線上。涼州軍攻破河陰,將杜陽抓了起來。涼州軍讓杜陽出面招降韓浩,韓浩堅決不從。韓浩由此知名,到后面群雄混戰的階段,韓浩曾短暫效力于袁術手下,被任命為騎都尉,后來又成為夏侯惇的部將。
河陽之戰是關東聯軍與涼州軍的第一場大仗,雖然有袁紹親自坐鎮指揮,但仍以失利告終,這讓酸棗方面的各位將領變得遲疑起來。本來聚集在酸棗的人馬最多,如果一鼓作氣往西邊打,也能形成一定氣勢,但大家似乎都不急著進攻,每天只是置酒高會。只有共同的敵人,卻沒有共同的利益,大家內心里都想讓別人去打頭陣,自己跟著沾光,所以都不愿意早早把本錢拿出來。
只有一個人比較著急,這就是曹操。酸棗是陳留郡的地盤,陳留郡太守張邈是酸棗方面事實上的總負責人,曹操跟他也是老朋友了,多次向他請求發起進攻。曹操為什么比別人急?除了他更具有事業心并一貫積極,現實問題他也不得不考慮。與其他人不同,他既沒有現成的地盤,也沒有正式的官職,手下5000多人每天都要吃要穿,雖說聯軍目前提供統一的物資供應,但這么拖下去對他最為不利,如果將來大家來個一哄而散各回各家,他就沒地方去了。所以,曹操比別人更迫切地希望盡快打起來,這種想法張邈不便于明確反對,但也不給予支持。曹操找他說了半天,等于沒說。
曹操轉而向其他幾路聯軍求助,他和濟北國相鮑信也是老熟人,就跑去找鮑信,希望他能與自己一塊行動。鮑信是一個有眼光、有膽識的人,這一點從當初他勸袁紹鏟除董卓上就可以看出來,經過曹操的勸說,鮑信愿意跟弟弟鮑韜一起聽從他的指揮。鮑氏兄弟有1萬多人,有他們的加入,曹操手里就有了一支近2萬人的隊伍,不算少了。
曹操率領這支人馬從酸棗西進,首先進入陽武縣,這里已經歸司隸校尉部所屬的河南尹管轄了。聯軍沒有遇到抵抗,陽武縣以及附近的原武等縣連地方官都找不到了。涼州軍還沒有占領這些地方,這些地方的官員都是朝廷以前任命的,他們不敢得罪董卓,也不愿意跟關東聯軍為敵,所以溜之大吉。
一直到了中牟縣,才遇到一個名叫任峻的人,帶著一支隊伍沒有走。任峻字伯達,是中牟縣本地人,這個縣的縣令名叫楊原,本來也打算棄官逃命,任峻勸他不要這樣做,楊原認為有道理,決定不走了,就在中牟縣自稱河南尹,任命任峻為他的主簿,把臨近的幾個縣都接管起來,招集散勇,擴充人馬。正在這時,曹操率領的聯軍來了,中牟縣已集結起一部分人馬,下一步該怎么辦大家意見卻不統一,任峻和本地另一位知名人士張奮主張加入曹操的隊伍,但這個提議并沒有獲得其他人的支持,最后任峻、張奮率數百人投奔了曹操。自稱河南尹的楊原沒有一塊來,關于他的事后面也再無記載。
得到任峻等地方人士的支持,曹操很高興,覺得這是一個好兆頭,就把任峻、張奮帶來的人馬編為一個旅,表奏任峻為騎都尉。表奏就是先任命再“報備”,不需要批準,袁紹自稱車騎將軍用的就是這個辦法,曹操的這個行奮武將軍也是袁紹表奏的,這個東西看起來很好使,曹操學得很快。
隊伍繼續前進,很快到達滎陽、成皋一帶。這里附近有一條汴水,是一條人工運河,可以聯結起北方的黃河水系和南方的淮河水系,東南各郡的物資通過這條河能很便捷地運來。所以,從秦朝開始就在附近的敖山上修建了一處倉庫,用來囤積糧食等物資,也囤積一些軍械,這就是著名的敖倉。曹操率軍一路西進,當然不能放過敖倉,如果把這里占領,不僅一舉解決后勤保障問題,而且也會產生很大的震動。曹操率領隊伍渡過了汴水,這時候敖山的影子隱約都能看到了。大家都很興奮,以為大功即將告成。他們以為張邈等人不愿意來,簡直太傻了。然而,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慘敗,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再也沒有機會渡回汴水。
聯軍一路西進如入無人之境,這其實都是假象。制造這個假象的人就是徐榮,涼州軍中路總指揮,一個可怕的敵人。在董卓手下的將領中,徐榮雖然不是一線將領,但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牛人,他不僅能打,而且最會動腦筋,這一點與其他涼州軍將領有所不同。董卓手下現在大約有10萬人,大部分是他的涼州軍,也有一小部分并州軍等新歸附的雜牌軍,論人數不算太多,但戰斗力卻極強,涼州軍個個都是精兵悍將,在戰場上足可以一當十。
他們都是職業軍人,出生在邊地,由于各民族混居形成的基因優勢,個個身體強壯。他們身經百戰,戰場經驗豐富,家屬子女又都在老家,打起仗來沒拖累,一上戰場就死拼。他們還有一個要命的優勢,那就是戰馬。戰車退出戰爭主角地位后,戰馬就成為冷兵器時代最制勝的武器。衡量一支隊伍的戰斗力,要看騎兵人數的占比,以及馬匹品種是否優良。在這方面,涼州軍無疑占有絕對優勢,他們原先也都是朝廷的部隊。但董卓抓隊伍很有一套,在他的調教下,這支隊伍早就只效忠于董卓個人,成為董卓的私人武裝。董卓在涼州時最高軍職為四方將軍之一的前將軍,相當于大軍區司令或兵團司令,他利用這一職務瘋狂擴軍,手下人馬迅速膨脹,到底有多少人馬朝廷并不掌握。
如果把現在的涼州軍看作一個兵團,那“兵團司令”就是董卓,下面至少有三個“軍長”一級的將領,分別是牛輔、李傕、郭汜。牛輔是董卓的女婿,能力一般,但地位特殊;李傕字稚然,涼州刺史部北地郡人,作戰勇猛,詭譎殘忍;郭汜又名郭多,也出身于涼州,是一名悍將。牛輔手下比較有名的將領有張濟等人;在李傕手下,有名的將領有李暹、李利、張苞等人。還有一部分將領由董卓直接指揮,分別有徐榮、董越、段煨、胡軫、楊定、李蒙、樊稠等。
作為非涼州籍的將領,徐榮在涼州軍中顯得很特殊,他是東北人,本來是朝廷軍隊里的下級軍官,在涼州作戰時因為勇猛職務不斷晉升,后來歸董卓指揮,由于有勇有謀,因此深得董卓的信任。現在,徐榮看到聯軍隊伍沖自己而來,考慮到人數不足,不宜把戰線拉得太長,所以他主動放棄前沿的武陽、原武、中牟等據點,把重兵布防在成皋一帶,在此以逸待勞。
曹操率領的聯軍剛渡過汴水,即遭到了涼州軍的突然攻擊。聯軍人數占優,但戰斗力卻相差懸殊。聯軍的士兵多是新招募的,雖然也經過一些訓練,但時間很短,戰場經驗幾乎空白,手里的武器裝備也很差。涼州軍不僅騎兵人數多,而且在此等候了多時,在他們的進攻面前,聯軍瞬時大亂。
但是,讓涼州軍也略感吃驚的是,這支很不齊整的隊伍卻沒有望風而逃,而是展開了拼死血戰。戰斗進行得異常激烈,聯軍一方處于下風。混戰當中,曹操的戰馬被亂箭射死了。曹操從馬上摔了下來,戰場上失去戰馬,面臨的危險系數就會大增。緊要關頭,有個人過來把自己的戰馬讓給曹操騎,曹操一看原來是曹洪,他不愿意騎。曹洪急了,懇求道:“天下可以沒有我曹洪,不能沒有大哥你呀!”曹操這才上馬。曹操最后拼命殺出了重圍,他能保住一條命,曹洪讓給他的這匹戰馬立下了大功。這匹馬的名字叫白鵠,是一匹名馬,騎上它即如乘風而行,閉上眼只聽見風聲在耳,馬蹄好像不曾著地一樣。
聯軍重新退回到汴水邊,他們剛從這里渡的河,但到了河邊卻發現一件搞笑的事,他們過不了河了,原因是水太深。他們前面肯定是乘船過的河,當時沒想到馬上就得回來,所以沒有把船準備好。徒步作戰的曹洪挺命大,最后也安全撤了出來,他沿著汴水去找船,總算找到了,這才讓大家過了汴水。
好在涼州軍沒有追來,曹操把人聚攏起來清點,衛茲、鮑韜戰死,自己和鮑信都負了傷,所幸曹洪、曹仁、曹純及夏侯惇、夏侯淵、任峻他們倒沒有什么大礙。這是一場慘敗,沒有死在戰場上的人大部分也都開了小差,幾乎可以用全軍覆沒來形容了。身邊只有從譙縣帶出來的人還緊緊相隨,這里離譙縣不遠,曹操就帶著他們先回了譙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