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州舊話兩種
- 王稼句編
- 1182字
- 2025-03-24 16:13:56
橋畔詩人
揚州的瘦西湖,似乎不能和“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杭州西湖相比,卻也不必相比。在揚州的花局里陳列著若干盆景,多很小巧可愛,看來這瘦西湖就和那些盆景是一樣的。在那些盆景中,有時會放置著幾塊玲瓏的小石塊,這自然是很雅致的點綴。在戰前的瘦西湖,如其論到雅致而又饒有別趣的點綴,一些竹籬茅舍以及疏疏落落的亭臺,似乎都不夠味,總該要數到那橋畔詩人了。
這橋是指北郭外的大虹橋。這橋畔詩人的姓名,知道的人就極少,瘦西湖的游客都稱他是詩人。這位詩人,卻不會寫詩,只會誦詩。不過在一條蜿蜒的綠水里,兩岸草木也青翠欲滴,還有各種秀媚的花兒在枝頭或者草間開放著,這游湖必須經過的大虹橋,便橫臥在綠水之上。就這橋畔的綠陰之下,會有一位白發蒼然的老人,向著往來游湖的小船,吟誦著詩歌,這不是很雅致而又饒有別趣的點綴嗎?稱他是詩人,似乎也怪有意義的。
這位詩人手持著一根很長的竹竿,竿頭還綴著一只小布袋。譬如說,有了游湖的小船經過他面前時,他一面吟誦著詩歌,一面將竹竿向小船前遞去,小船上的人就會投幾個銅子到那竿頭的小布袋里去。原來他是以吟誦詩歌,代替了“老爺”、“太太”的呼號。許多游客對于他都像樂于解囊。因為置身在這樣的景色里,能添上一位老人在吟誦詩歌,怎不使人發生許多詩意,又增加許多游興嗎?
游客們似乎從來沒注意過這些問題,這位詩人究竟識不識字?他所吟的許多詩歌是誰個教給他的?他們只覺得這位詩人是很能適應環境的。他在春天,就吟誦著“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一類詩歌。在秋天,就吟誦著“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一類詩歌。并且他很幽默,對于一些游湖的少年,他會吟誦著“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對于一些游湖的妓女,他又會吟誦著“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除了雨雪載途,每日的大虹橋畔,這位詩人都是曳長了聲調,向游客們吟誦詩歌。因為還有節拍,便也可以動聽了。往來的游客們,只要身邊有零碎錢,總會給他一些,不愿使他失望的。并且給與不給,他并不斤斤計較,還是很和藹地吟誦著詩歌,這倒使人有些過意不去。因此,游客們的船只行駛到將要靠近他,聽得他吟誦的聲音時,多會互相查問一下,誰有零碎的錢。如是船上有了小孩子,這小孩子必搶著把錢遞到那小布袋里去。這時,他會笑容可掬地道聲“謝謝”,逗引得孩子們也格格地笑起來,或者還要他再添一首。這么,船只已是悠悠地前進了幾丈遠,還可聽到他的馀音裊裊哩。
這該是瘦西湖上惟一雅致而又饒有別趣的點綴。可惜在抗戰的火焰還未燃燒起來時,這位詩人便死了。自從這位詩人死了以后,雖是湖山無恙,吟誦詩歌的聲音卻再也聽不到了。舊日的游人,每當再來湖上,經過那大虹橋畔時,似乎都有說不出的惆悵。
(《申報》1946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