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觸景生情
- 飛臨大地的視角:古詩詞里的情境讀寫
- 邱易東
- 5153字
- 2025-03-18 17:29:42
登山則情滿于山
《滁州西澗》《桃花溪》
溪與澗,同樣幽靜、神秘
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桃花溪
〔唐〕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詩中有畫”,并不是王維的專利。詩中有畫,讓作品充滿畫面感,這是千百年來文學表達的基本規則,是對詩歌、散文和小說具備文學性和感染力最基本的要求。凡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必定會有畫面感,沒有這個,就不叫文學。
詩人面對青山綠水,時常被眼前的風景陶醉,自己獨特的情感,自然會寄情山水,流連忘返,物我兩忘。在詩人表現的畫面中,能夠看到詩人與畫面融為一體,山水就是詩人,詩人就是山水,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我們在看見山水畫面的同時,還看見了詩人融入山水的內心。
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把情感融入畫意,把畫面用文字直接描繪出來,成為一幅鮮活的圖畫——詩人看見澗溪邊綠幽幽的水草,覺得可愛極了!岸邊茂密的樹林深處,傳來黃鸝嘀哩哩的鳴叫。忽然,下起大雨了,山谷里一片白茫茫,春天的氣息像是潮水,轟隆轟隆奔涌而來。渡口邊的一只小船,在雨中搖晃,不知道船上有沒有駕船的人呢?
張旭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杜甫在《飲中八仙歌》里這樣刻畫他的形象:“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睋f張旭習練書法,善于在生活中感受,他從公主與擔夫爭著走路、看公孫大娘舞劍中,悟出草書的真諦,乃至他要喝酒到大醉,才揮毫書寫;有時甚至還解開頭發,浸入墨汁,搖晃著腦袋,讓頭發在紙上狂舞,落下他的狂草。
可是他的《桃花溪》,卻沒有他書法的狂放,反而朦朧、神秘、一片靜謐,有著田園詩的品格?!短一ㄔ从洝肥翘諟Y明寫的一篇文章,講了一個傳說故事。晉朝太元年間,武陵這個地方的一個漁夫,一天偶然穿過桃林邊的山洞,發現了一個極樂的世界,里面的男女老幼都怡然自得,沒有紛擾與戰亂,過著神仙一般的日子。漁夫返回后,帶領人們再去尋找,卻無論如何都找不到了。世外桃源,從此成為文人雅士逃避生活、尋求安謐的符號。
張旭的《桃花溪》,便是借用這個典故,抒寫自己的情懷。詩人站在遠處,看見霧氣迷蒙的山野中,凌空飛架的一道小橋。人們日思夜想尋找的桃花源,那個神秘誘人的洞口里面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日子,到底在哪里呢?他站在水中突出的石磯上,詢問漁船上的人。打魚人卻搖著頭回答:我們成天只看見一片片桃花順著河水飄來,那個神仙的洞口卻無處可尋,或許在小河的那邊,又像是在小河的這邊。這一幅桃花源的畫面,不僅畫意十足,而且還充滿幾分神秘,透露出生活的趣味和詩人惆悵的心情。
再看看《滁州西澗》。如果在寂靜的傍晚,你獨自在西澗這樣的地方漫步,也看見河邊的細草,也聽見樹上黃鸝的鳴叫,也有驟雨突降,發出潮水一般的響聲,也看見孤獨的小船在河邊渡口搖擺,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你會在心里涌起什么樣的情緒?我們或許再也難以遇到這同樣的情境了,但是,讀這首詩,這樣的畫面卻使我們怦然心動!這是詩人的情感在感動我們,我們會情不自禁地沉浸在詩人傳遞的孤獨、憂傷的情緒之中。
詩人寄情山水,一般都是在行走或者登臨中觀看、眺望,然后觸景生情,發而為詩的。在山水和自然流逝的時間里,總是充滿畫面和詩意,如果詩人身在其中,畫面里總會寄寓詩人的情感或思想?!短一ㄏ冯m然詩意和畫面歷歷在目,桃花源卻是一個虛擬的理想境界。張旭寫這首詩,是真實尋覓的感受,還是抒寫夢想和憧憬,希望有一個桃花源一樣的美好世界,并不重要了。
因此,只要詩人的感受是從內心發出的,形象和畫面也自然生成;接踵而來的想象中的形象,便也仍然會是真切感人的。
《江南春》
用“散點透視法”寫詩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是唐代杰出詩人,他先后在江西一帶做官、寫詩,留下許多精彩的詩篇,被人稱為小杜甫。
據說杜牧剛剛考中進士時,名震京師。他和友人到寺廟里游玩。一位獨坐的禪僧卻問:“這位公子是誰呀?”旁人爭相炫耀:“他就是杜牧……”禪僧搖搖頭,淡然一笑:“噢,從沒聽說過!”杜牧若有所悟,便寫下一首《贈終南蘭若僧》。這個故事倒是有些意思,但這首詩,只是平鋪直敘地在說這一件事,表達自己的一點兒感觸,不像是杜牧寫詩的態度。
作為詩人,杜牧曾經宣稱自己“苦心為詩,惟求高絕,不務奇麗”,表明自己寫詩態度嚴肅,追求詩的境界高超,絕不淺薄媚俗,華而不實。每一個詩人,都會有自己喜歡的題材和表達方法,這也是詩人的情感、思維方式和生活境遇造就的。詩人總是用自己的生命寫詩,因此他的詩,也就會帶著詩人獨特的生活印痕和生命特征。在唐詩閃爍的星空中,杜牧的詩,有一抹悲涼韻調,那是秋天的蕭條和歷史的滄桑。
杜牧的高絕和悲涼,在這首《江南春》里,也有明顯的表現。他像在描繪一幅俯視大地的圖畫,春意生發,迷霧繚繞。畫面中,詩人仿佛一只大鳥,展翅飛升在天空,鳥瞰阡陌交織、溝渠縱橫的蒼茫江南。柳樹綠了,桃花紅了,鳥兒遍地啼鳴;霧氣籠罩的岸邊,青瓦白墻的村鎮,酒旗招搖;南朝時代興建的無數寺廟,此刻在蒸騰的雨霧中,時隱時現。可是,當年那些飛揚跋扈的人呢?
寫詩與作畫一樣,需要寫作者從自己的視角出發,把看到的形象和畫面描繪出來。視角受整個世界所觸動,詩人卻依憑自己的情感選擇形象,組合畫面,表現內心。盡管詩人不是大鳥,并不能飛翔著從高空中俯瞰大地,也不能一眼看盡千里之遙,但詩人畫出這么一幅闊大而高絕的江南春景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實,面對江南,詩人不僅是在用腳步丈量,也是在用眼睛和心靈擁抱。詩人的感受和想象能力,會自然在內心形成傾瀉的情感,然后用形象和畫面表達。中國山水畫家們采用散點透視法,把不同視點看到的形象,組合在一個畫面中,由此畫出超越人類視域的廣闊畫卷,比如《清明河上圖》《富春山居圖》等?!督洗骸凡灰舱窃诶L制這樣的畫卷嗎?詩人選擇“散點”的鶯啼、紅花綠葉、水鄉山村、酒旗、煙雨中的前朝寺廟,組合在一起,打通色彩和聲音,融聚人間煙火的氣息與歷史滄桑,一幅鮮明生動、“高絕”的丹青長卷圖就以詩歌的方式呈現了。詩人對歷史的感嘆與批判,也在煙雨朦朧中發出擲地有聲的回響,延綿至今。
杜牧在寺廟里的那首回應之作,自然不是用畫家的方法完成的。但是,一個詩人的“高絕”,不僅僅是能夠俯視和“飛得高”,而是詩人必須有博大的情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寫出絕無僅有的好詩,這確是一定的。提筆就寫、隨性揮灑、無病呻吟的人,或許只能寫出無聊無趣的作品。這樣,就連“奇麗”都算不上了。
《山行》《秋夕》
楓葉為什么比花紅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恰?
杜牧寫秋天的詩,這兩首最有名,達到了膾炙人口的地步。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喜愛。詩人在色彩鮮明的畫面中,也透露出強烈的感情。
《山行》畫面鮮明絢麗,充滿秋天的氣息和色彩。詩人駕車郊游,沿著深秋顯得寒冷的石板路上山,遠處的白云在山間繚繞,隱約可以看見山坳里的村莊。路上的楓樹林火紅一片,景色太好了,詩人趕緊停下車來,陶醉在秋天的山色中。滿山經霜的樹葉,竟然比春天的花還要艷麗!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突出了白色和紅色,詩人的情感融入其中。
詩人真是一個高明的畫家。對于畫面的描寫,由遠到近,最后把形象鎖定在醒目的視域中心——沿著從眼前通向遠山的石徑,朝著向往的地方出發。可是一路走去,卻被路上的楓樹林吸引,久久駐足,留戀比春天的花朵更加耀眼的紅葉。在詩人的心目中,白云生處的人家象征一種純凈的、桃花源似的生活境界。而經霜的紅葉,卻表達了另外一種“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無可奈何的人生慨嘆,楓葉固然耀眼,冬天已經不遠了。真是詩如其人,明亮、熱鬧,卻仍然讓人唏噓人生之若白駒過隙。
另一首《秋夕》刻畫人物,也寫秋天,畫面具體、鮮明,讓人體會到清涼幽靜、鮮活生動的審美趣味。
把人物寫活,讓人物生動,這是寫作的常識和基本要求。寫詩應該做到,寫小說散文也應該一樣。《秋夕》中的人物,就形象生動、鮮活,微妙地刺激我們的感官,讓我們回憶、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參與審美,感受“詩無達詁”的魅力。在評論這篇作品時,因為有了“秋光”“畫屏”和“夜色”“涼如水”等組合成的畫面,有人就說這是寫宮女的寂寞心情和畫面的詩。而我們感受情境和形象,卻看到一幅描繪少女在秋天的夜晚捕捉流螢、眺望星空的活潑畫面。
在秋天的夜晚,銀色的蠟燭照亮屏風上的畫面,妹妹舉著綾羅做成的小圓扇,追著螢火蟲跑來跑去;在天井的臺階上,秋天的夜色像涼爽的水一樣漫卷而來,“我”(姐姐)坐在小板凳上,看著滿天星星閃爍,想象著牛郎織女的故事。在這首詩里,姐姐是一個大女孩,內心多愁善感,不會像懵懂無知的小妹妹,只知道舉著扇子追撲螢火蟲,沒心沒肺地玩。李商隱的“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架”,是因為童年的離去而哭泣。這里的女孩,是因為看見牽??椗牵肫馉颗?椗墓适?,觸動了自己敏感的內心,而產生無限遐想。
這位“坐看”的姐姐,觸景生情,產生了什么樣的心境,讓我們浮想聯翩。詩人到底為何而寫,我覺得不必探究。我們讀到蠟燭在秋天的夜晚照亮畫屏,小女孩在舉著扇子追逐螢火蟲,“我”坐在天井的石階上看星星,想到牛郎織女的故事,我們感受到的是女孩的內心寂寞和淡淡的憂郁。而這種寂寞和憂郁,也和詩人的內心一定是合拍的,這個畫面是詩人內心的真實反映。
詩人總是用自己的生命寫詩,因此他的詩,也應具有獨特、帶著詩人特征的生命力。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杜牧的詩,總是有一抹明麗而又悲涼的色調,那就是秋天的色調。讀杜牧的詩,我們會時常被帶進秋天的畫面。這兩首詩,就充滿秋天的熱烈與冷寂,準確地表現了詩人的心緒。
《楓橋夜泊》
鐘聲擊破了孤獨的鏡子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讀《楓橋夜泊》,望文生義,一直以為寒山寺在一處小山上,裊裊焚香伴隨夜半鐘聲,在城市的夢里縈繞。乃至我一踏進寒山寺,便四處尋找“寒山”。原來,寒山寺沒有山,只有大殿前的鐘樓里,懸掛一口巨大的銅鐘。
寒山不是山,是唐代的僧人,也是有名的詩人。據說,他曾長期住在浙江天臺山寒巖,因此自號“寒山”,時常順手把詩寫在石頭、竹竿和樹木上。他的詩風格獨特,流傳很廣。后來他主持了這個寺院,被叫作寒山寺。每到半夜子時,寒山寺都會敲鐘向人們報導著新一天的到來。
在全唐詩中,張繼的詩只有五十多首,多為平庸之作。只有這首《楓橋夜泊》,如一只矯健的燕子,在時間的風雨中飛翔,從不跌落。它被歷代唐詩選本選載,成為歷代畫家、音樂家創作的源泉,還被選入語文課本,甚至漂洋過海,也被日本及亞洲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選入教材。
一首好詩的產生,需要詩人投注真摯的感情,也取決于詩人對自然與生活的獨特感受。張繼本是湖北襄州(今襄陽)人,在江西南昌等地做過小官員。大約在安史之亂期間,他流寓江南,路過蘇州,泊船楓橋,心有所動,隨手記下了這一個行旅畫面。
我們在畫面中清晰可感的,不過只是月亮、岸邊的紅楓、逼人的寒氣、江上的漁火,還有遠處隱約可見的寒山寺香火等形象,可聽的是夜鳥的啼叫,可感的是逼人的寒氣。這些見慣不驚的事物,一個平常的夜晚,一切都那么寧靜。畫面外傳來的一聲鐘響,突然劃破夜空,讓人精神為之一振。我們會感到鐘聲打破了寧靜,讓畫面中的形象各自就位,彼此融匯,變得鮮活起來。
作品對讀者的感動和引發的共鳴,取決于詩人對生活與自然的感動與共鳴。詩人人生失意,漂泊在外,無限惆悵,就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樣。他突然感覺夜晚的寒冷之氣成為一面鏡子,把自己映射到畫面中,落下的月亮、夜鳥的啼叫、江楓漁火,都成為自己情感的折射。滿心憂傷,想要噴發,于是詩句就脫口而出了。
詩人的真實感情,改變了自然原本的模樣。月亮落下,夜鳥啼叫,天空卻被嚴霜凍結!自然的霜,原本為夜露凝結在物體上,如露天的磚瓦、道路、樹木和草葉等,氣溫下降,變成了霜,潔白、晶瑩——天空中會結霜嗎?這里明顯違背自然邏輯了!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我們讀起來,又是那么和諧自然,直擊人心。詩人把自己融入夜色,羈旅之愁,難以入眠。萬物有情,江楓、漁火,都變成自己的憂愁了。水寒冷,夜寒冷,詩人的心更寒冷,霜也自然發生了轉化——天空被凝結成一片嚴霜了!不合情理的兩句詩,現在變成表達詩人感情的最好載體了。
天空被凍結,萬物皆含愁。“夜半鐘聲”響起,或許增添了詩人的孤獨,卻更讓世界有了生機,內心的傷感,開始轉化。月亮落下,早晨還會遠嗎?詩人的“對愁眠”,會迎來新的一天,或許仍是漂泊,但鐘聲已經驅散了煩惱。鐘聲為《楓橋夜泊》這個夜晚的畫面,做了意蘊悠遠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