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有感而發

人感于事,必動于情

《靜夜思》《月夜》

詩人喜歡寫月亮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夜

〔唐〕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可以這么說,現代中國人的詩歌啟蒙,一定從唐詩開始,而且,也一定從月亮開始。我們每一個人最早讀到的唐詩,恐怕就是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吧!也就是說,我們學詩的啟蒙教材,就是寫月亮的《靜夜思》;啟蒙的老師,也一定是喜歡寫月亮的詩人——李白。

或許詩人偏愛月亮。皎潔的月光,水一樣的夜晚,把大地沉浸在朦朧的夢幻中,詩人一定會觸景生情,發而為詩。在唐詩中,可以讀到很多寫月亮的作品,詩人們把月亮寫得千姿百態,精彩紛呈。寫月亮最多的,首推李白;把月亮寫得最為傷感的,當推杜甫;寫得最長、最富有激情的月亮之詩,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寫得最短、最直白的月亮絕句,當推李白的《靜夜思》。

《靜夜思》傳播極為廣泛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樣一首不用解讀,明白曉暢,一覽無余的作品,那么簡單,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千百年來一直受著人們的青睞?在這樣簡單的20字里,究竟隱藏著什么特殊的秘密?解密前,先讀一下劉方平的這首《月夜》。

詩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見月光皎潔,照耀著瓦脊,一半明亮,一半陰暗,北斗星和南斗星橫斜在廣袤的天空中,閃閃發光。一陣夜氣襲來,詩人感覺到了一絲溫暖,哦,這是春天的腳步臨近了!窗外春蟲輕輕的鳴叫,透過綠色的紗窗,傳進詩人的耳朵。讀這首詩,只要查查字典,弄懂了第二句“北斗闌干南斗斜”里的“闌干”是參差錯落的意思,我們也就不會有什么理解障礙。一幅早春夜晚靜謐鮮活的畫面,就會出現在我們眼里,詩意就會在我們腦海里豁然開朗。

《靜夜思》和《月夜》,都是在寫月亮,寫自己面對月亮,由月亮激發的內心感受。李白被月亮激發出來的是對故鄉的思念;劉方平被激發的,卻是一種感覺到春天終于到了的內心喜悅。兩首詩,呈現了兩個月亮的畫面,一幅淡雅,是幾乎白描的月下思鄉圖;一幅對比強烈,畫面空間宏大,有聲有色。同是寫月亮,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詩意表達;同是寫月亮,為什么風格迥異,毫無雷同呢?

詩人寫詩從來都是有感而發的。也就是說,觸景生情,外部世界的一些人或者事物,觸動了詩人的內心,詩人就有了想要表達的欲望,把這樣的想法說出來,就是詩了。這就像風吹動樹葉,樹葉就會搖動,就會發出聲音一樣。李白對月亮情感的觸發,是在遠離家鄉、多年漂泊在外的一個夜晚,他看月光照見了自己的內心。

劉方平對于月亮的觸景生情,是在冬末,月下突然有了春天的氣息和春蟲的鳴叫,他自然會產生驚喜的感情。如果是在不一樣的夜晚,他們的感受還會是同樣的嗎?李白在寫出《靜夜思》后不久,又寫了《秋夕旅懷》,抒寫的仍然是懷鄉的感情,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表達:“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目極浮云色,心斷明月暉。”這是在李白“低頭思故鄉”以后,又抬頭望月,還望斷了浮云。這次的感情不再是淡淡的,而是十分急切、渴望!

世界上不會重復的,恐怕只有時間了!時間一去不返,詩人捕捉住了這一個時間的畫面,遠去的時間不會回來,自然不會再有同樣的畫面出現。其實,這就是李白描繪了400多個月亮不一樣、劉方平的《月夜》讓人意外和驚喜的奧秘,也是簡單的《靜夜思》無法高度重復、一直以獨特姿態閃耀在詩歌星空的秘密。

讀這兩首詩,我們仿佛找到了連接時間的通道,發現詩人在時間里寫詩,捕捉形象和畫面的奧秘。時間成為詩的生命,永遠鮮活。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塞西連江與玉壺冰心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唐〕王昌齡

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他擅長寫七絕,而且寫得委婉含蓄,意境深遠,多用比興手法,抒寫個人的幽怨,揭露現實,很負盛名,有“七絕圣手”之譽。他的青少年時代在鄉村度過,一邊耕種,一邊勤奮讀書,先后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一舉登第。可是哪怕二次登第,皇帝也只讓他當了汜水縣尉,成為縣官的一個副手,只是做一些勤雜事務。他考場得意,仕途卻沒有希望。幾年后,他來到遠離政治文化中心的江南,擔任江寧(現在的南京市)丞,仍然是一個輔助縣官的副手,也只是管理雜亂的日常事務。因此從長安赴江寧任所,他故意拖延,遲遲不去報到上任,在洛陽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澆愁。到了江寧,他仍然沒有積極投入事務,又到太湖、浙江一帶四處游玩。很明顯,王昌齡以這樣一種消極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抵觸和不滿。《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就是在這一段時間寫成的。

那時,芙蓉樓在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辛漸是他的朋友,要從這里乘船渡過長江,路過揚州,再往北,去到洛陽。詩人來送辛漸,從江寧來到芙蓉樓,然后宴飲作別。唐代文人都喜歡以詩言情,表達離愁別緒,王昌齡也不例外,他寫了兩首詩,表達自己的依依惜別之情。

樓外夜雨瀟瀟,大江在黑暗中流淌;樓中燈燭搖曳,一片溫暖,朋友舉杯話別,觸景生情,感慨萬千,然后脫口而出。在這個現在已經看不到半點蹤跡的唐代高樓上,王昌齡寫出了這樣兩首命運迥異的詩——一首成為流傳千古的著名七絕,漫漫時光中耀眼的一顆明珠;而另外一首,卻默默無聞。這便是《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同一個作者,同時寫出的兩首詩,為什么會有截然不同的命運呢?

第一首“寒雨連江夜入吳”,詩人舉著酒杯,面對朋友辛漸,在對他說——我連夜到這里送你,設宴話別,一直到天亮了,才揮手作別;目送你乘船渡過茫茫大江,消失在遠處的山影之中,我在這里祝你一路順風!接著詩人提醒,哦,你到洛陽以后,親友們問到我的情況,拜托轉告他們,我內心堅守的情操,仍然像水晶一樣,純凈堅定,清廉正直。

天亮了,詩人佇立在芙蓉樓上,朝南看,一片秋天的氣息,海洋一般漫卷而來;朝北看過去,是楚江的一片蒼茫。我遠遠地來到芙蓉樓送你,自然不能喝醉。眼前空寂冷清的茫茫大江上,仿佛還有一輪月亮,像一顆孤獨的心落在水里。這是第二首。

第一首前面三句用賦的方式直接寫景,描繪景物以及送行情境,畫面中充滿離愁別緒;第四句以比的方式興起,表明心志。第二首只是寫景,但是看起來畫面要比第一首優美、鮮明很多,或者說,艷麗很多。

我們讀詩,需要探索和體會詩人面對具體的生活場景,怎樣產生真實感受,怎樣有感而發的。同樣送別,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用一條浩浩蕩蕩流瀉的大江,把與友人相送的情感宣泄得淋漓盡致,成為送別詩的典型。王昌齡的這兩首詩,也寫送別,也是在大江邊。因為詩人的感受不一樣,給我們的閱讀感受,也就不一樣了。即便是同時,在同樣的地方,出自同一個詩人筆下,也傳遞了完全不同的愁緒。

仔細讀第二首,我們會發現,像李白送孟浩然一樣,描繪的也都是佇立高處,也都是依依惜別,也都是眼前的天空和云朵。詩人也把眼前情境十分真實地寫下來,也像有歷歷在目的畫面,也會有抑揚頓挫的音韻,但讀來終有些寡淡平白。

而第一首,詩歌中強烈的感情是復雜和豐富的。惜別之情、洛陽親友的關切與自己的表白,把眼前的寒雨、連江、楚山等“景語”都變成“情語”,也就是說,這些寫景的畫面,也在表達強烈的感情。詩人望斷大江,叮囑友人的真切話語,也就撞擊著我們的心扉了。

在這里,第二首詩的“缺失”就看出來了,詩人直接描繪的畫面,感情淡薄,并不深入,沒有像第一首一樣,讓自己的情感從內心涌出,彌漫在畫面中。

我們讀詩,總是希望獲得心靈的碰撞和共鳴,這樣的共鳴從哪里來?只有詩人的情感才能起到作用。詩人寫詩,情感總是第一位的。沒有情感的畫面,可能看起來很美,卻不會有感動人的力量。王昌齡的這兩首詩,可以做最好的證明。

《長相思》

一首不一樣的邊塞詞

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一共只有36個字,沒有綺麗華美的詞語,詩人很直接明白地描繪了一幅風雪行軍圖。可是,展開這幅畫卷,發現這樣簡單的背后,卻隱藏著豐富的內涵,我們在風雪的夜晚,仿佛跟詞人經歷了一次漫長艱辛的行軍,感受到詞人的無奈與憂傷。

納蘭性德是滿族人,成年后成為皇帝的侍衛,常常伴隨皇帝出巡。他英俊瀟灑,滿腹學識,武藝高強,不甘心只是充當皇帝的衛士。他的感情生活中,也充滿失意。因此他的作品,大多寫離愁別緒,兒女情長,抒發個人情懷:“昏鴉盡,小立恨因誰。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里憶平生。”這些用詞華麗又充滿憂傷情緒的作品,成為他的主調。

《長相思》寫行軍與征戰,有點類似唐詩中的邊塞詩。在納蘭性德的詞作中,顯得比較另類和罕見,因此最被人稱道。他以白描手法勾勒行軍線路,呈現行軍情景,抒發自己對故園的懷念之情,顯得清新剛健,純真有力,也給讀者提供了許多遐想空間。

如果詞人依據事件本身的邏輯,只把行軍過程直接寫下來,恐怕和古今所有行軍沒有兩樣,這就不是寫詩,而且毫無意義了。王國維評價納蘭性德:“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這里的“自然”就是詞人的真切感受。這樣的感受真切,把一路走來的情景凝聚在一起,提煉升華,再捕捉形象,鋪展成畫面。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絕不是簡單地在言說,詞人只是走過一座山、一條河;也不是機械地在刻畫,詞人只經過一個夜晚的寒風、大雪。而是走過很多的山水、經過無數風雪之夜以后,詞人把提煉出來的感受,濃縮在這樣簡潔的畫面里了。濃縮過的感受,一旦在讀者心里散開,便會讓人身在其中,與作品共鳴。與詞人一道,成為浩浩蕩蕩、旌旗飄揚的行伍中的一員。離開故園越來越遠,在風雪的呼嘯聲中,被營帳繁星般的燈火點燃思鄉之情。

以儉省的文字,表達極豐富的內涵,是以少勝多的詩學法則。要把握這個法則,就得如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所說:“開采一克鐳,需要終年勞動。你想把一個字安排妥當,就需要幾千噸語言的礦藏。”這個礦藏,就是自己的讀書與生活需要豐富的積累,才能提煉一小點兒詩句的鐳。納蘭性德也是這樣,用自己的整個人生經歷,鑄造自己的每一篇作品。

畢竟,納蘭性德只是一個憂傷的詞人,缺少金戈鐵馬的家國情懷。他這首有著邊塞詩感覺的詞作,因為詞人的見識,雖然畫面清新、音韻和諧,但顯得境界不高遠,缺少強烈的沖擊力。比起唐詩中的邊塞詩句“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則顯得力量柔弱,情感單薄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南县| 和顺县| 通渭县| 武平县| 平武县| 民勤县| 宽城| 文安县| 遂昌县| 措美县| 丹凤县| 镇雄县| 咸阳市| 邵阳市| 泰宁县| 伊金霍洛旗| 平阳县| 固阳县| 工布江达县| 奉化市| 无锡市| 伊通| 浮梁县| 房山区| 宁陕县| 顺昌县| 紫云| 长垣县| 关岭| 汤阴县| 新竹县| 崇仁县| 湟源县| 勃利县| 石城县| 株洲市| 尼勒克县| 宁城县| 朔州市| 武夷山市| 株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