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在古代印度、古代希臘和中國大體同時出現(xiàn)了人類歷史上如此重大的變化,這難道是偶然的嗎?雅斯貝斯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秘密,前人的解答不是所答非所問就是過于簡單化了,他自己則取寧可多思考問題而不急于給答案的態(tài)度。因此,在他們以后,學者們對這一問題又繼續(xù)進行了許多研究和討論雅斯貝斯(Karl Jaspers, 1883—1963):《歷史的起源與目標》(Vom Ursprung und Ziel der Geschichte, 1949),英譯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1953,初版本文引據(jù)1976年重印本第13—18頁。許悼云:《論雅斯貝爾斯樞軸時代的背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4(3),第33—35頁。學者的討論文章收在《軸心時代文化,其起源及多樣性》(Kulturen derAchsengeit, Ihre llrspriinge and Ihre Vielfalt, S. N. Eisenstandt編,1987)中。。在這篇文章里,我不準備也不可能對古代印度、希臘和中國當時各自的歷史條件作分別的詳論,而是綜合地考察一下三個古文明當時共同具有的一些基本條件,并試圖分析一下這些背景和人類精神覺醒的關(guān)系。

第一,鐵器的使用引起了社會經(jīng)濟的新發(fā)展。鐵器時代的開始在不同地區(qū)早晚不同。在東地中海地區(qū)開始于公元前12世紀。希臘的“黑暗時代”(約公元前1100—公元前800年)已是早期鐵器時代,而鐵器的大規(guī)模使用則在公元前800年以后《劍橋考古百科全書》(Andrew Sherratt,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Archae-ology,Cambridge[et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第143、196、200頁。。印度鐵器時代約始于公元前1000年,但鐵器的廣泛使用則自公元前一千年代中葉開始《劍橋考古百科全書》,第167頁。塔帕(Romila Thapar):《從族系到國家》,(From Lineage to State, Social Formations in the Mid-First Millennium B. C. in the Ganges Valley,Bomba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第68頁。。中國迄今經(jīng)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鐵器屬于公元前6世紀,但鑄鐵與鍛鐵基本同時出現(xiàn)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332—334頁。又《劍橋考古百科全書》第170頁。

與鐵器的使用相應(yīng)的是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在印度,鐵器的使用加速了恒河流域的伐林和墾地,鐵鏵犁又有利于耕泥濘的水稻田,于是農(nóng)業(yè)發(fā)展,人口增多,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相應(yīng)地發(fā)展起來,城市再次(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城市早已消失)興起《從族系到國家》,第72—75、90—102頁。。在《佛本生經(jīng)》里,有許多關(guān)于手工業(yè)者、往來于各地之間的商隊和城市的記載,姑不具述。在希臘,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發(fā)展起來,裝著油、酒、香料、藥膏的精美陶器以及盔甲刀劍等被運銷到東至黑海沿岸西至地中海西部許多地區(qū),希臘經(jīng)過“黑暗時代”以后,至此又興起了很多城邦哈蒙德:《希臘史》,(N. G. L. Hammond, A History of Greece to 322B.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第125—131頁。。在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jīng)濟發(fā)展也是空前的。鐵器、牛耕和水利灌溉帶來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商人階級的興起和工商業(yè)興盛的大城市的出現(xiàn),改變了社會經(jīng)濟的面貌(《史記·貨殖列傳》)。

鐵器的使用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擴大了人類對自然的開發(fā)深度和廣度,也擴大了人們在地區(qū)內(nèi)和地區(qū)間的往來,從而使人有可能由原先的狹小的活動范圍和狹窄的眼界中解脫出來。

第二,早期的國家通常都由部落聯(lián)合而成,因而在相當長的時期里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血緣關(guān)系的殘余。在古代印度,國家本從部落發(fā)展而來。古印度國家有王國和共和國兩種形式。王國稱為Janapada,jana是部落的一種說法,而pada是“腳”的意思,所以二字合成的原義是“部落立足之地”《從族系到國家》第34頁。。共和國稱為Gana或Samgha,Gana是部落的又一種說法關(guān)于Jana和Gana作為部落的名稱見《古代印度政治觀念和制度述論》(R. S. Sharma, Aspectes of Political Ideas and Institutions in Ancient India.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Revised Edition, 1968)第81—93頁。,而Samgha意為共同體。從這兩種國家的名稱可以看到它們還有濃厚的部落共同體的痕跡,實際上血緣關(guān)系在印度早期國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塔帕在《從族系到國家》一書中對血緣關(guān)系在早期國家中的作用有詳細論述。。在古代希臘,國家也由部落發(fā)展而來。如雅典國家原有4個部落,12個胞族,360個氏族亞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譯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9年版,片斷5。;而多利亞人國家則多由3個部落組成。直到公元前5世紀以前,血緣關(guān)系在希臘各邦中占有相當重要地位古朗士(Fustel de Coulanges):《古代城邦》,(W. Small英譯本Ancient City,李玄伯中譯本題《希臘羅馬古代社會研究》,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8年版),該書詳述了血緣關(guān)系在早期城邦中的作用。斯塔爾在《個人與共同體》(Starr, Chester G.: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the rise of the “polis”, 800—500 B.C. New York, 1986)中則認為多數(shù)學者把希臘史上血緣關(guān)系的作用夸大了(見第29—30頁)。不過他也認為荷馬時代是部落和酋長的時代,史詩中的希臘戰(zhàn)士都是按部落和胞族組織起來的(見第16—18、23頁)。其實,血緣組織在古希臘早期是存在的,不過不是想象中的那樣純粹而已。。在古代中國,從各級統(tǒng)治者到士庶人之中,都有著血緣關(guān)系的紐帶存在。“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cè)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左傳》桓公二年)。從殷代直到春秋時期,宗族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方面的重要性,在甲骨文、金文及傳統(tǒng)文獻中都有資料可以為證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96—501頁。童書業(yè):《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9—125頁。。從理論上說,國家異于氏族部落的特征之一即為地域組織之取代血緣組織,這并沒錯。但在實際歷史過程中,早期國家中常常都是血緣與地域組織并存,處于一種由前者向后者的過渡狀態(tài),這也是很自然的何茲全:《關(guān)于古代史的幾個理論問題》,第一部分。載《歷史研究》,1984年第1期。

約公元前800年以后的幾個世紀中,血緣關(guān)系在印度、希臘和中國都經(jīng)歷了一個削弱或解體的過程。在印度,由出身決定人的社會地位的情況開始發(fā)生動搖劉家和《印度早期佛教的種姓制度觀》,第二部分。載《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2年第2期。;在希臘,人的地位從起初的單由出身來定,發(fā)展到由出身加財富來定,以至在某些邦里出身和財富都不再特別強調(diào)例如雅典。亞里士多德《雅典政制》,VII、XLVII。;在中國,由出身決定貴賤的情況也有了變化《左傳》昭公三年所記叔向語,三十二年所記史墨語,其中反映春秋時期的重大變化。

血緣組織及其作用,曾經(jīng)給人以一定的保護或依靠之資,同時又是對人的一種束縛。隨著血緣關(guān)系的削弱或解體,人們一方面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正在失去過去曾有的天然依托,一方面又欣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開始得到過去難以得到的自由。于是,一個人的存在的價值,開始可以也必須由自己來決定。這對于人類的精神的覺醒來說,無疑是鞭策,也是鼓勵。

第三,公元前8世紀以后的幾個世紀中,在印度、希臘和中國都曾有小邦林立的狀態(tài),存在著種種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斗爭。在印度,摩揭陀、?薩羅等邦曾長期進行爭奪霸權(quán)的斗爭,各邦內(nèi)部情況現(xiàn)雖所知甚少,但從佛經(jīng)故事中也可以略知社會中矛盾和斗爭的存在《佛本生經(jīng)》(E. B. Cowell Ed, The Jataka or Stories of the Buddha’s Former Births, Translated by H.T. Francis, M. 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1)No. 30, No. 432, No.542。。在希臘,斯巴達、雅典等邦之間的爭霸斗爭十分激烈,各邦內(nèi)不同社會集團之間的斗爭亦很尖銳,如果說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這兩種矛盾、斗爭的交織,那是不會錯的。在中國,春秋時期曾有五霸五霸、古有異說,《白虎通義》卷一《號》篇。然以《荀子·王霸》所論為近是。的爭雄,戰(zhàn)國時期則有七雄的兼并,在各邦內(nèi)部,國君與卿大夫之間,卿大夫不同集團之間,庶民與貴族之間,也存在著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斗爭,《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書中有大量這方面的內(nèi)容。

在這樣的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斗爭的背景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下兩個方面的事實。一則,斗爭正在進行之中,鹿死誰手尚未最后定局,不存在一個已經(jīng)定于一尊的力量去控制和統(tǒng)治人們的思想,相反,各國的統(tǒng)治者和各種社會力量集團都企圖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并借助一切可為己用的因素去謀求勝利。于是我們從佛經(jīng)中可以看到,佛陀率其弟子游行傳道于各邦之間(其實不僅佛教一派如此),甚至受到摩揭陀·?薩羅等邦的多少已有暴君氣息的國王的禮敬。在希臘,學者們也沒有受到什么邦界的限制,而且在本邦一般都有講學的自由。一些在本邦實行獨裁的“僭主”,盡管對本邦公民缺乏敬意,而對外邦客人卻樂于優(yōu)待亞里士多德:《政治學》1314a1—15。。中國春秋時期士階層已經(jīng)興起,孔子曾周游列國,孟子則“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于諸侯”(《孟子·滕文公下》)。戰(zhàn)國各國君主一般都不拒絕縱橫之士的游說,而貴胄達官養(yǎng)士成風(見《史記》孟嘗君、平原君、魏公子、春申君等列傳)。這些都是可以引發(fā)人的潛力的外在環(huán)境。再則,尖銳復雜的斗爭引起社會的激烈震蕩,曾經(jīng)為人們所信守的、似乎十分純樸可愛的傳統(tǒng)的東西,越來越變得荒謬和腐朽,從傳統(tǒng)中破土而出的新事物又往往顯得貪婪、卑鄙而無情。鐵器時代的印度當然比早期吠陀時代進步了,可是早期吠陀的樂觀精神卻為后起的悲觀氣息所代替巴哈杜爾:《印度文化史》卷一(K. P. Bahadur, A History of Indian Civilization, Vol. 1, Ancient India, New Delhi :Ess Ess Pub. 1979),第23—24頁。。鐵器時代的希臘詩人希西阿德(Hesiod)在其《神譜》詩中也把歷史看成每下愈況,最初是黃金種族的時代,第二是白銀種族的時代,第三是黃銅種族的時代,第四是英雄種族的時代,最后就是詩人生活的黑鐵種族的時代格羅特:《希臘史》(G. Grote, A History of Greece, Everyman’s Library本),第一冊,第58—59頁。。在中國的《老子》《莊子》,也有類似思想,無須詳述。從一個角度看,歷史是在前進;從另一個角度看,歷史又似乎倒退了。社會變動中的巨大而深刻的矛盾滲入人的心中,打破了先前的精神的穩(wěn)定平衡狀態(tài),變成了人不得不加以思考的內(nèi)容。這又可以說是能夠引發(fā)人的潛力的內(nèi)在條件。

以上三點,在我看來,就是古代印度、希臘和中國人類精神覺醒的歷史條件。當然,還有這樣一個問題:古代兩河流域和埃及在進入鐵器時代以后為什么沒有發(fā)生類似突破?這里不能從它們的具體歷史來進行分析和索解,而只從比較中試圖提出一個初步的意見。

到鐵器時代開始的時候,埃及和兩河流域已經(jīng)有了2000年的文明史,那里已在長期中形成了各自的深深引以自豪的和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要突破那種傳統(tǒng)的難度,無疑是很大的;何況它們在未能突破之前即已失去政治上的獨立!鐵器時代印度的文明與早先的印度河文明之間,橫著一個野蠻的早期吠陀時代。鐵器時代希臘的初期即是一個野蠻的“黑暗時代”,與先前的愛琴文明間隔開來。因此,傳統(tǒng)的束縛對于它們要比對于埃及和兩河流域小得多了。中國古代文明沒有像印度、希臘那樣的中斷。但是,一則,中國鐵器時代以前的文明史比埃及和兩河流域短1000余年,相對來說傳統(tǒng)影響不深;二則,中國商周之際曾發(fā)生了一次對傳統(tǒng)的變革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卷十,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調(diào)整傳統(tǒng)的傳統(tǒng)。因此,中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能以產(chǎn)生一次文化上的飛躍或突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赞皇县| 彩票| 英吉沙县| 岳池县| 张家川| 乐清市| 扶沟县| 沐川县| 仁布县| 昌黎县| 宝清县| 盐津县| 拜城县| 大兴区| 岱山县| 寻乌县| 永宁县| 页游| 迭部县| 武陟县| 长子县| 突泉县| 沈丘县| 蒙城县| 长治县| 太康县| 柞水县| 剑阁县| 陈巴尔虎旗| 赤峰市| 清原| 晋中市| 泊头市| 平遥县| 宜昌市| 保德县| 周至县| 平乡县| 六安市| 兴安县| 铜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