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燙手山芋
-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來監國
- 吟游滄海
- 2169字
- 2025-03-26 22:12:31
朱棣戰戰兢兢的撿起地上的奏本,深吸一口氣,緩緩打開。
奏本上的字跡清晰,條目完整,朱棣靜下心來仔細查看,很快面色猛然震驚。
他原本以為,這份奏本上書寫的是他同道衍密謀的罪狀。
但他萬萬沒有想到,入目處寫著的名字,是他的二哥,秦王朱樉。
而在下面書寫的條目,則是朱樉這些年來,在西安犯下的種種罪行。
朱棣心中的巨石落下了,但一顆心很快便又提到了嗓子眼中。
他不是個蠢人,來的路上同道衍一番交談,再聯系到朱元璋所說,心底已經有所猜測。
這一次,他要做的事情,便是處理秦王朱樉所犯下的罪行。
該如何去處理?
朱棣心中沒有任何底氣。
有關于自家這位好二哥的事情,他有所耳聞。
朱標前往西安,除了考察西安是否適合遷都之外,便是為秦王朱樉所犯罪行進行一次確證。
只不過,朱標對自己的弟弟,保持著長兄如父的風度,將朱樉所犯罪行悉數隱瞞下來,并沒有言明。
如今,這個燙手山芋,落在了朱棣手中。
他抬起頭,看向朱元璋,道:“爹,您這是要處置二哥嗎?”
朱元璋冷冷一笑:“老四,你覺得呢?咱應該怎么做?”
“我……我不知道。”
朱棣并未撒謊,他的確不知道該如何處置朱樉。
論理,朱樉所犯下的罪行,足以誅九族。
論情,朱樉是他的二哥,血脈親情濃于水,他一個做弟弟的,怎么能妄言處置哥哥?
當然,更為重要的原因,朱樉是朱元璋的兒子。
在沒有探究清楚朱元璋內心想法之前,朱棣不敢妄下結論。
萬一,這是針對他,布置下的一場局,為的就是考驗他對于親人的想法呢?
他若是對自己的哥哥下手,在旁人眼中,豈不是赤裸裸的冷血生物。
朱元璋會對他有什么樣的想法?
其他的兄弟會對他有什么想法?
如此做法,豈不是自絕于宗族?
朱棣深感眼前問題之棘手,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
他下意識的瞥了道衍和尚一眼,如果是他,會如何處置這個問題。
一時間,朱棣心亂如麻,進退維谷,冷汗不禁橫流。
朱元璋自然是瞧出朱棣心中顧慮,在這個時代中,道德是衡量一個人的重要標準。
越是位高權重,越要講究臉面,哪怕做的是流氓事情,那也得有個借口。
如果處置這件事情的人是太子朱標,那自然好辦,長兄如父,天然具備法理壓制。
但朱棣的身份,尷尬就在于,他是弟弟,若是背上一個殺兄的罪名,可不是什么好事。
朱元璋不再去看朱棣,目光投射在道衍和尚身上。
看著眼前這個瘦削的老和尚,他心中難免有所好奇。
靖難之役的背后,有著這個老和尚的影子。
道衍這個名字或許不太出名,但黑衣宰相姚廣孝,在后世,可謂是大名鼎鼎。
朱元璋沒有兜圈子,直接問道:“姚廣孝,咱那三篇文章,你看出了什么?”
“老衲愚鈍,未能悉數領會陛下深意,只從中看出些許屠龍術的影子,未知真假。”
面對朱元璋,哪怕道衍早做好心理準備,可依舊還是有幾分緊張。
他沒有半點花言巧語,選擇實話實說,用最簡單的話,問出心中的困惑:“陛下,草民斗膽,敢問陛下如此做,是為了什么?”
朱元璋并未回答他的問題,只是夸了一句:“能夠從三篇文章之中,看出這些東西,你的悟性很高。”
“做和尚,太屈才了,自今日起,你還俗吧,換回俗家的名字。”
“至于咱想做什么,現在的你不會理解,等你什么時候有資格了,自然能和咱一起商討。”
姚廣孝沉默片刻,恭敬叩頭,道:“草民遵旨,草民定會竭盡全力,獲得陛下所說的資格。”
朱元璋不置可否,和聰明人對話,用不著說的太清楚,得讓事情有發散的空間。
他看向糾結不已的朱棣,給出了時間限制,道:“老四,咱給你三天時間,該如何處置這件事情,咱希望你能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朱棣悶悶的點了點頭:“兒臣遵旨。”
……
與此同時,文樓。
六部尚書齊聚一堂,共同議事。
在他們面前,擺著的是以劉三吾為首,朝中諸多文臣以及翰林院官員,上書的一份奏本。
奏本中痛陳時弊,明事實,講道理,洋洋灑灑數千字。
為的便是讓朱元璋早日確定儲君。
奏本中還提及,皇孫朱允炆已經十五歲,仁孝恭順,是做儲君的不二人選。
眼下,幾人將奏本傳閱,不多時便又傳了回來。
到底是能坐到六部尚書位置的老狐貍,每個人面上都沒有太多顏色。
仿佛他們的內心,對此事并沒有任何波瀾。
吏部尚書詹徽率先開口:“陛下召我等朝會,留下這道奏本,意思非常明確,贊同或者不贊同,無非是要一個態度。”
他抬起眼皮,面無表情的道:“諸位都是各部堂官,意見寶貴,都說說吧。”
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間無人開口。
約有半刻鐘時間,眾人的目光流轉之后,都落在刑部尚書楊靖身上。
六人之中,楊靖最為年輕,資歷最淺,自然成了眾矢之的。
禮部尚書任亨泰拱了拱手,道:“今日楊尚書可是大出風頭,一篇《論‘同等律’》被陛下大加贊揚,印刷成文,在京中流傳。”
“市井小民爭相購買傳閱,盛況非常,可叫我羨慕不已啊。”
“正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楊尚書如此才思,何以到了這里,卻一言不發?”
楊靖知道這是在讓他起頭,六部尚書之中,屬他最為年輕,實在沒法拒絕,只好開口:“任尚書謬贊,只不過是我運氣不錯,論文章,我同諸位尚書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怎敢班門弄斧。”
“眼下這道奏本,諸位尚書抬愛,我便拋磚引玉,說說自己的看法。”
“食君祿,解君憂。諸位尚書也都知道,太子殿下猝然薨逝,是所有人都所料不及的情況。”
“國無儲君,國本不定,朝中流言蜚語甚囂塵上,劉三吾等人上這道疏,到底是什么想法,你我不得而知。”
“就奏本中所說,三皇孫殿下可為皇太孫,我以為稍有不妥。”
他盡可能地讓自己的措辭聽起來圓融,給出態度之后,便又看向眾人。
“不知諸位尚書,是否贊同我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