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有一位蔣姓官員擔任浙江巡撫。這位蔣巡撫為官清正,一心想要整頓吏治,肅清官場和民間的不良風氣。他常常親自察看并探訪那些不守法的官員和民眾,一旦發現違法亂紀的行為,絕不姑息,定會重重地予以懲罰。這一舉措讓那些平日里為非作歹的官員和不法之徒聞風喪膽。
在浙江溫州,有一位太守,他所管轄的商市一片混亂不堪的景象。街道上攤位雜亂無章,商販們為了爭搶生意常常爭吵不休,市場秩序極為混亂。
這位太守平日里對這些亂象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并未加以有效的治理。當他聽聞蔣巡撫嚴厲整治的風聲后,心里十分恐懼,生怕自己的不作為被巡撫察覺,到時候可就大禍臨頭了。
就在這時,從外地來了三個人。他們操著一口濃重的北方口音,在衙門旁邊的一家旅館住了下來。這三個人行事頗為神秘,平日里閉口不談自己來此的目的和所干的事情。不過,他們對太守的一舉一動卻十分關注。每當太守升堂問事的時候,這三個人必定會前往觀看,那專注的神情,仿佛在審視著什么。
在空閑的時候,他們就會和旅館的店員聊起太守的是非曲直。他們時而夸贊太守某些決策英明,時而又對太守的一些做法提出批評,言辭之間,似乎對太守的事情了如指掌。
旅館的店員覺得這三個人十分奇怪,心里不禁泛起了嘀咕:“這三個人究竟是什么來歷?怎么對太守的事情這么清楚,還這樣隨意地評頭論足?”越想越覺得不對勁,于是,店員便悄悄地向縣府告發了這三個人。
太守得知這個消息后,心里更加忐忑不安。他心想:“難道這三個人是巡撫派來暗中查訪我的?”為了弄清楚這三個人的真實身份,太守決定趁這三個人外出的機會,對他們的行李進行搜查。
在搜查過程中,太守顯得十分慌張,仿佛做了什么虧心事一般。果然,在他們的行李中,太守找到了蔣巡撫的一道訪牌。那訪牌制作精良,上面赫然寫著:“凡是太守的私事,都在查訪之列。”訪牌上還蓋著官府的大印,看上去十分正規。
除此,太守還找到了首縣縣令致永嘉縣令的一封信,這封信還未曾封緘。信上寫著:“蔣同知遵奉巡撫的命令,前來探訪政務,加以治理,乞望您關照。”等等內容。
看到這些東西,太守的臉色變得煞白,他更加害怕了。回到縣府后,他急忙與永嘉縣令商量對策。兩人思來想去,覺得這三個人來頭不小,萬一真是巡撫派來的,那可就麻煩了。于是,他們決定準備重金賄賂這三個人,以求大事化小。
再說那三個人回到旅館后,發現自己大小箱子全都被翻得亂七八糟。他們十分生氣,立刻叫來館里的店員進行責問。店員不慌不忙地說:“閣下出去以后,太守大人親自前來拜訪,說是一定要和你們面談,在房里坐等了半天才走。翻動閣下行李的人,難道會是別人嗎?”
三人聽了店員的話,沉默了一會兒。隨后,其中一個人說道:“看來機密已經泄露,我們在這里恐怕不安全了,何不馬上返回呢?”另外兩個人紛紛點頭表示贊同。于是,他們立刻買船登程,準備離開溫州。
店員見此情形,飛速將這一消息報告給了太守。太守一聽,趕忙命令永嘉縣令前往拜訪那三個人,想要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永嘉縣令接到命令后,馬不停蹄地趕到船上。然而,令他驚訝的是,船上此時只有兩個人。永嘉縣令疑惑地詢問:“蔣同知哪里去了?”
這兩個人回答說:“我們的主人騎馬奔回省城去了。”說著,他倆把蔣同知留下的信呈交給永嘉縣令。
縣令接過來仔細翻看,發現一共有兩封信。一封是首縣縣令寫的函件,另一封則是蔣同知自己寫的信件。蔣同知在信中寫道:“因公務緊急,來不及和您見面,深表歉意。”
永嘉縣令看完信后,不敢有絲毫耽擱,急忙趕回縣府,將情況稟報給太守。太守聽后,覺得事情愈發嚴重了。他趕緊寫了一封信,并準備了四桶柑橘,在柑橘里面偷偷藏入了大量白銀,希望能夠平息此事。然后,他派奴仆追趕舟船,把這些東西贈送給那兩個人。
不久之后,太守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省府,面見蔣同知。經過一番交談,太守才得知蔣同知根本沒有到過溫州。此時,他才恍然大悟,自己上了騙子的當,先前準備賄賂的財物也全都落入了騙子的手中。可是,太守因為害怕這件事情傳出去會影響自己的聲譽,所以也不敢聲張,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這個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問題。一方面,一些官員平日里為官不勤,對自己的職責懈怠,一旦聽聞上級的嚴厲整治,就會驚慌失措,甚至不惜采取不正當的手段來應對。另一方面,騙子利用人們的恐懼心理和官場的一些弊端,精心設計騙局,從中謀取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