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上讀史記:功臣名將
- 我是不白吃
- 2013字
- 2025-03-10 19:40:24

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他的真實姓名叫姜尚。姜尚的祖先曾經是堯舜時期德高望重的大臣,因為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在一個叫呂的地方,所以姜尚又叫呂尚。

姜尚曾經很窮困,到了晚年,他一心想要輔佐西伯侯姬昌,于是趁著姬昌外出狩獵的機會,假裝在渭河邊釣魚,等待姬昌出現。

姬昌外出狩獵之前,算了一卦,卦辭顯示的結果讓他很驚訝。

姬昌滿懷期待地去狩獵,果然,他在渭河北岸遇到了姜尚。兩個人一番交談后,相見恨晚,姬昌高興極了。

姬昌尊稱姜尚為“太公望”,意思就是“祖父期盼的人”,二人一起乘車離去。

不過,關于姜尚遇到姬昌的故事,還流傳著其他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姜尚曾經輔佐過紂王,但是因為紂王荒淫無道,他十分失望,于是離開了殷商的朝廷。他周游列國,尋找新的工作機會,但是沒有人賞識他,最終總算遇到了能夠重用他的姬昌。

另一種說法是,姜尚原本是個隱居海邊的世外高人,當年姬昌被紂王囚禁,姬昌的兩個手下為了解救姬昌,找到了姜尚,請求姜尚想想辦法。

為了解救姬昌,他們到處尋找紂王最愛的美人和奇珍異寶,來為姬昌贖身。最終,姬昌被成功釋放,回到了周國。

姬昌和姜尚一起推行德政,暗中策劃如何推翻商朝的統治。姜尚神機妙算,用兵如神,也善用權術,后世談論的用兵之道和權術都是在他的策略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在姜尚的輔佐下,姬昌成為人人稱道的領袖。當時,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順了姬昌。

姬昌死后,他的兒子姬發繼位。姬發想繼續完成姬昌推翻商朝的大業,于是打出討伐商紂的旗號,想看看諸侯是否會響應他的號召。姬發的軍隊出征前,姜尚左手拿著黃色的斧鉞(yuè),右手舉著白色的令旗,向負責掌管船只的官員發布號令。

各國諸侯紛紛響應姬發的號召。諸侯都說現在就出發去討伐商紂,但是姬發經過慎重思考,覺得現在還不是時候,決定按兵不動。

又過了兩年,紂王越來越肆無忌憚,引發了眾怒,商地的大臣和百姓對他的恐懼和憎惡達到了極點。姬發覺得伐紂的時機到了!出征前他占卜了一卦,卦象顯示不吉利,突然風雨大作,大家都很恐懼,只有姜尚堅定地勸姬發出兵。

姬發采納了姜尚的意見,率領大軍來到商朝都城郊外的牧野,在這里經過一番激烈的戰斗,最終以少勝多,擊敗了商紂的軍隊。紂王落荒而逃,最后在鹿臺自焚而死。

第二天,在姜尚的建議下,姬發舉辦了盛大的祭祀儀式,把紂王的錢財和糧食分發給百姓,宣告商朝徹底滅亡。

姬發建立了周朝,稱王于天下。姜尚作為伐紂的大功臣,也得到了齊國一塊叫作營丘的封地。姜尚到了封地后,開發工商業,大力發展漁業和鹽業,齊國的經濟越來越發達。

其他國家的人紛紛歸順姜尚,齊國逐漸發展成一個大國,姜尚也因此被稱為“齊太公”。




從姜尚的故事中,我們學到了什么呢?

姜尚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器晚成型人物,直到晚年才得到周文王的重用,他和周文王相遇的故事廣為流傳,由此還誕生了一個膾炙人口的歇后語: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也常常會產生這樣的煩惱:為什么有些人如此自信優秀,引人注目,而我們自己卻普普通通,得不到關注和重視呢?

時間長了,我們不免會產生自卑心理。這種心理是一種“同輩壓力”,意思是同齡人在互相比較中產生的心理壓力,這也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常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

其實,當我們一味注視別人的光芒時,我們往往就忽視了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屬于自己的閃光點,也許你只是還沒有發現。

除了同輩壓力,我們還可能會產生年齡焦慮,常常會有種急迫感,認為我們需要在某個特定年齡之前達成某些成就。然而,自我價值的實現不應該取決于年齡的大小或某個時間表。成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每個人的成功定義都可能不同。

要知道,過度的焦慮和壓力可能會對我們的成長和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姜尚沉淀多年,在晚年才得到了輔佐周文王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