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祥瑞,漢靈帝的心思
- 三國:挾曹操以令天子
- 天黑獨白
- 2012字
- 2025-04-20 11:24:11
“縣令,可否讓我屯田練兵?”
看到九原縣令如此支持自己,呂布直截了當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此甚好!屯田練兵才是御敵的萬全之法!”
身為邊防重鎮縣令,該如何抵御鮮卑,他不是不知道。
只不過沒有朝廷的支持,沒有兵馬、糧草作為支撐。
腹中空有良策萬卷,也都是無稽之談。
如今,呂布帶回了五百兵馬,以及部分糧草。
縣令自然要大力支持。
“不過……”縣令眉頭一皺,說出了自己擔憂之處:
“屯田容易,我們縣四周大片的無人開墾的荒地,我可以做主全部給奉先用來屯田。但是屯田容易,搶收難啊。”
呂布一愣,開口道:
“縣尊莫不是擔心鮮卑到時候會來搶奪糧食?”
“正是如此。”
呂布看了看朱墨。
兩人異口同聲道:“筑墻為寨,步步為營!”
縣令聽到兩人所說之話,臉色一喜:
“如此甚妙!若是奉先需要,我讓縣衙全力支持!”
呂布雙手抱拳,對著縣令一禮:
“多謝縣尊!”
“是我要謝奉先啊!若是奉先能駐守此地,耐心經營,不出十年,鮮卑必滅!”
呂布點點頭,心中暗嘆。
大漢不是沒有忠臣良將,只不過這些忠臣良將大多數不在朝堂,不在士族大家,而在寒門和底層之中。
就如同九原縣令。
九原縣經常被鮮卑擄掠,民不聊生,如今十室五空。
難道是縣令昏庸無能才導致的嗎?
呂布陷入了沉思。
許多事情,和自己想象的或許不太一樣。
自己原來是縣尉的時候,縣令對自己的態度,就沒有今日這樣熱切。
造成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自己的五百兵馬,以及自己要擊敗鮮卑的決心。
想到這里,呂布對于林晦更加敬佩。
林公說的沒錯,自己不一定要追求所謂士族的支持。
先把底層寒門、百姓的支持爭取過來,便足以支持自己完成豐功偉績!
呂布頓時下定決心,對朱墨開口道:
“薛兄弟,我已決定,不回晉陽了。”
“不去當丁原的主簿了?”
呂布搖搖頭,笑道:
“英雄者,豈能被虛名所累?
小小主簿,對于擊敗鮮卑大業有何益處?”
一旁縣令聽到呂布的決定后,也不由表達了自己的擔心:
“是不是先去向丁原請罪,然后再回來?
丁大人一向主戰鮮卑,必能夠理解奉先一片苦心。”
去晉陽向丁原請罪?
若是自己被軟禁了那該如何?
董卓的經歷可是歷歷在目,甚至董卓還是呂布親手挾持的。
所以,呂布絕不會讓自己也置于險地。
“無妨,我修書信一封給丁大人即可。
倘若他怪罪,便讓他怪罪好了。
面對抗擊鮮卑大業,誰攔在面前都不行!”
呂布殺氣森然。
一旁的九原縣令心驚不已,同時也更加確信。
呂布,大業必成!
真不知道呂布去河東經歷了什么,竟然變得有如此氣魄。
若是以前的呂布,定然還會再繼續追求官職大小。
九原縣令忍不住低聲問朱墨:
“朱將軍,不知奉先在河東經歷了什么,竟有如此大的改變,當真是讓人刮目相看。”
朱墨頓時自豪道:
“是河東林公影響了奉先啊。”
“河東林公?”
“沒錯,河東鹽監、河東盟主、河東大將軍:林晦。”
聽到這幾個不知所謂的名頭,九原縣令倒吸一口涼氣:
“我竟不知,天下何時出了這樣一位英雄。”
朱墨呵呵一笑:“很快,林公就會聞名天下。”
……
洛陽。
漢靈帝劉宏看著眼前栩栩如生的鹽雕,臉上露出欣喜之色:
“這祥瑞,當真讓我歡喜!”
一旁的張讓也湊上笑臉:
“誰說不是呢,我看啊,滿朝公卿,都不如林晦這小子忠于陛下。”
劉宏臉色頓時一冷,“哼,滿朝公卿都是自私自利的廢物。
整天把朕放在嘴上,又有哪個真把朕放在心上了?
呵呵,明明是我劉氏天下,卻被這些貪官污吏大肆瓜分。
我貪污的還沒他們多,他們就如此跳腳,整天想要朕下罪己詔。
朕偏偏不下!”
張讓立刻開口道:“陛下所言甚是,如今這祥瑞也來了,正說明陛下做得對啊,豈能下罪己詔?”
一旁的張奉也開口笑道:“不僅不應該下罪己詔,反而應該以此祭天,表功天下!”
劉宏聽著這一對父子的吹捧,頓時撫掌大笑:
“這個好這個好!立刻下去安排,朕要表功天下!”
張讓又開口道:
“陛下,那董卓、林晦的討賊之功該如何?”
劉宏摸了摸腦袋:“林晦的要求不高,就是要有個護鹽將軍的稱號,允許其自募義勇,護衛鹽池,朕允了。”
“至于董卓嘛……”
劉宏有些犯難了,開口問張讓:
“董卓剛就任河東太守沒多久,不好再動吧?”
張讓開口道:“回稟陛下,董卓就任河東太守不足一個月,確實不好再調動。”
劉宏點點頭:“嗯,董卓只是主動剿匪而已,功勞還不如林晦的獻祥瑞功勞大……
這樣吧,就封賞董卓提到的那些叫什么名字來著……”
張讓立刻補充道:
“呂布、關羽、朱墨、薛超等人。”
“嗯,對,就給這些人一些封賞打發了吧。”
“那就給予嘉獎如何?”
“嗯,如今國庫空虛,沒有多余財力賞賜,只能如此了。”
劉宏說完,又愛不釋手把玩著林晦奉上的鹽雕祥瑞。
曾幾何時,劉宏也曾想當個賢明君主。
只可惜,世家大族把控朝政,身為帝王時不時還要下罪己詔。
劉宏沒有足夠的魄力和手腕,選擇了擺爛。
越擺爛越爽,直到如今,已經徹底沉迷上了這種昏庸的感覺。
張讓能夠如此肆無忌憚的把控朝政,背后當然是靠劉宏的全力支持。
以宦官制士族,這就是劉宏的帝王平衡之策。
在劉宏看來,這種制衡之術還是有效的。
朝堂中聒噪的大臣少了很多。
自己的錢財也多了不少。
至于國庫空虛,那也是那幫大臣的責任,和自己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