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的晨曦,穿透寒霧,灑在明軍森嚴的營帳之上,映出一片肅殺之氣。陳星身著龍袍戰甲,屹立于主營帳前的高坡,身姿挺拔如松,身旁帥旗烈烈,他目光冷峻,凝視著不遠處的沈陽城。那座堅城仿若一頭負傷卻仍桀驁的巨獸,城墻上清軍旗幟飄揚,隱隱透著幾分不甘與倔強。
此次攻城,陳星雖坐鎮大本營,卻掌控著全局的每一處關鍵。他深知沈陽之戰乃決定遼東局勢的重中之重,不容有絲毫差池,因而委以老將孫傳庭指揮火炮攻擊的重任。孫傳庭身披重甲,一臉肅然地佇立在火炮陣地旁,目光如炬,手中令旗緊握,身旁的炮手們嚴陣以待,一門門改良后的火炮整齊列陣,炮管粗壯,锃亮的金屬表面閃耀著冷冽的光,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其恐怖的威力。
這些火炮,是陳星手中的王牌利器。經悉心改良,它們在精準度上達到了令人驚嘆的程度,炮手們依據測距儀精心調整角度,炮彈便能如長了眼睛一般,精準地砸向預定目標。或直擊清軍大營的中軍帳,將那象征權威的營帳瞬間掀翻,讓敵軍指揮陷入混亂;或轟塌敵軍城墻的薄弱之處,磚石崩裂,城墻上的清軍士兵驚恐尖叫,被炸得人仰馬翻。炮彈一旦爆炸,火光沖天,土石飛濺,所到之處,清軍的防御工事瞬間化為齏粉;而射程更是比以往遠了數倍,讓明軍得以在相對應的相對安全的距離外,對敵軍實施致命打擊。
陳星手持從荷蘭貿易得來的西洋望遠鏡,這精巧的玩意兒將遠處的戰場清晰地拉至眼前。只見孫傳庭猛地一揮令旗,大喝一聲:“開炮!”剎那間,火炮陣地火光閃耀,一枚枚炮彈呼嘯著劃過天際,帶著死亡的呼嘯,精準地落在沈陽城墻上和清軍大營之中。陳星透過望遠鏡望著這一幕,嘴角勾起一抹冷冷的笑意,心中滿是得意:“皇太極,今日便是你的覆滅之時!”
身旁的研發部長徐光啟微微躬身,眼中閃爍著科學家獨有的光芒,既有著對現有成果的自豪,又有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陛下,依臣看來,這火炮、火器仍有極大的改進空間。若能在火藥配方、炮膛構造上再做優化,威力定能更上一層樓。”陳星微微點頭,目光中滿是贊許:“徐愛卿所言極是,待此戰告捷,朕定全力支持你繼續鉆研。”
城中的皇太極此刻卻是大驚失色,他眼睜睜地看著明軍的火炮大發神威,己方士兵毫無還手之力,心中滿是驚愕與慌亂。他轉頭望向身旁的明朝降將,怒聲問道:“怎么回事?這明軍的火炮怎而精準度相較以往,簡直是天壤之別,莫不是明軍得了什么高人指點?”一眾降將面面相覷,皆面露惶恐之色,洪承疇眉頭緊鎖,囁嚅道:“臣等也不知啊,這火炮的威力、精準度相較以往,簡直是天壤之別,莫不是明軍得了什么高人指點?”
明軍并未急于發動全面強攻,而是采用了一種更為巧妙且殘忍的戰術——圍困。他們用火炮不定時地發起攻擊,讓城中的清軍時刻處于高度緊張與恐懼之中。有時,在寂靜的深夜,當清軍士兵剛剛進入夢鄉,突然一陣炮聲轟鳴,炮彈在城中炸開,火光與慘叫瞬間打破夜的寧靜,清軍士兵們從睡夢中驚醒,慌亂地奔走躲避,卻不知下一枚炮彈會落在哪里。每一次火炮的轟鳴,都像是一記重錘,狠狠地砸在清軍的心頭,摧毀著他們的意志。時間一長,清軍的士氣急劇下滑,人人自危,仿若驚弓之鳥。
皇太極深知,若繼續坐以待斃,沈陽城必破無疑。無奈之下,他決定鋌而走險,集結兵力,向東門突圍。他心想,明軍圍困多日,或許東門的防守會相對薄弱,只要能沖出重圍,便還有一線生機。
殊不知,這東門的“破綻”本就是陳星故意留下的誘敵之計。當清軍如潮水般涌出東門時,吳三桂早已率關寧鐵騎在城外嚴陣以待。吳三桂頭戴金盔,身披紅袍,一馬當先,手中長槍寒光閃耀,厲聲高呼:“兒郎們,今日便是殺敵報國之時,隨我沖!”關寧鐵騎如黑色的鋼鐵洪流,迅猛地沖向清軍。馬蹄聲如雷,喊殺聲震天,吳三桂的軍隊一路追殺,刀光劍影閃爍,清軍死傷無數,倉皇逃竄。
清軍殘部好不容易擺脫了吳三桂的追擊,還未及喘息,便一頭扎進了趙猛設下的埋伏圈。趙猛率部隱藏在山林之中,見清軍入彀,一聲令下,頓時槍聲大作。明軍的火銃手們依托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向清軍傾瀉著彈雨。趙猛更是勇猛無比,他手持大刀,沖入敵而手持大刀,沖入敵陣,如砍瓜切菜一般,殺得清軍鬼哭狼嚎。
經此幾番折騰,皇太極原本的十三萬大軍折損近半,只剩下不足九萬人,士氣也跌入了谷底。他們一路向東逃竄,直至朝鮮鴨綠江附近,本以為能覓得一絲生機,卻沒想到,鄭芝龍的軍隊早已在此等候多時。
鄭芝龍自平壤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不僅光復了大片朝鮮領土,此時更是士氣正盛。接到陳星的圣旨后,他精心部署,就等著清軍自投羅網。當清軍的殘兵敗將出現在視野中時,鄭芝龍毫不猶豫地命令開炮。改良后的火炮再次發出怒吼,炮彈在清軍陣中炸開,硝煙彌漫。緊接著,明軍士兵們端起最新式的燧發槍,瞄準射擊。燧發槍相較于傳統火銃,射速更快,裝填更便捷,在近距離作戰中,簡直就是清軍的噩夢。
清軍在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下,徹底崩潰。又一場慘烈的廝殺過后,戰場上尸橫遍野,清軍再折損三萬人,殘余部隊已不足六萬,他們再也無力抵抗,只能向北落荒而逃。
陳星得知戰報,心中豪情萬丈。這場勝利,不僅是對清軍的沉重打擊,更是大明走向復興的堅實一步。他望著遠方,心中暗忖:接下來,便是徹底掃平遼東,還天下一個太平的時候了……
回到營地,將士們歡呼雀躍,慶祝這來之不易的勝利。陳星一一犒賞三軍,對有功之臣更是不吝賞賜。他親自來到孫傳庭面前,拍了拍這位老將的肩膀,贊道:“孫將軍,此次火炮指揮得當,令清軍聞風喪膽,實乃大功一件!朕封你為平遼侯,賞黃金千兩,綢緞萬匹,府邸一座,望你再接再厲,為大明再立奇功!”孫傳庭跪地謝恩,眼中閃爍著激動與欣慰:“老臣多謝陛下隆恩,定當肝腦涂地,報效大明!”
吳三桂奮勇殺敵,率關寧鐵騎重創清軍,陳星亦對其褒獎有加:“吳將軍,你所率關寧鐵騎堪稱虎狼之師,此次追擊清軍,大顯神威,朕封你為寧遠伯,加賜良田千畝,珠寶無數,望你繼續為大明鎮守邊關!”吳三桂單膝跪地,抱拳高呼:“末將愿為陛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趙猛臨危救主,又設伏大敗清軍,陳星當眾宣布:“趙猛將軍,你勇猛非凡,忠君愛國,先是救朕于危難,后又巧設埋伏,殲敵無數,朕封你為明威將軍,賞金五百兩,良馬十匹,日后隨朕左右,建功立業!”趙猛滿心歡喜,跪地磕頭:“末將叩謝皇恩,必不負陛下信任!”
其他將領也各有封賞,營地內喜氣洋洋,歡呼聲響徹云霄。
而在營帳之中,金憐星和金惜月姐妹早已備好熱湯美食,等待陳星歸來。她們眼中滿是崇拜與愛慕,看著陳星的眼神仿若看著這世間最偉大的英雄。陳星走進營帳,姐妹倆連忙參湯:“陛下,喝口湯,暖身。”陳星心中一暖,微笑著對姐妹倆說:“有你們在身邊,朕的疲憊都消散了許多。”說罷,輕輕將姐妹倆攬入懷中,享受這片刻的溫馨。
恰逢此時,侍從呈上內閣首輔、外交部長和戶部尚書的奏折。陳星接過,展開細閱。內閣首輔的奏折中寫道:“陛下,自您御駕親征以來,國內局勢穩定,政令暢通,百姓安居樂業,朝堂之上亦是一片清明。各地官員勤勉為政,奉公守法,諸多政務得以順利推行,實乃陛下圣明之所致也。”
外交部長的奏折匯報:“陛下,我大明與各國邦交愈發穩固,諸多番邦紛紛示好,愿與我大明通商交好,互派使節。我大明在國際上的威望日益提升,外交局面煥然一新,此皆仰賴陛下的雄才大略與英明決策。”
戶部尚書的奏折更是令人欣喜:“陛下,最可喜的是,商業稅銀、關稅、國營貿易額大增,國庫充盈,如今已有五千萬兩白銀之巨,足可支撐后續戰事與國家建設!我朝經濟蓬勃發展,實乃前所未有之盛景,全憑陛下改革舉措得力,為經濟騰飛奠定根基。”
陳星聽聞,龍顏大悅,他深知這所有的一切來之不易,是君臣齊心、將士用命的結果。當下,他一方面組織兵力清掃戰場,收攏戰利品;另一方面,與將領們商討下一步的進軍方略。
然而,皇太極雖遭重創,卻并未一蹶不振。他退回北方老巢后,憑借著多年積攢的底蘊,迅速重整旗鼓。他重新集結兵力,安撫民心,修繕兵器,強化訓練,一時間,后金勢力又有了死灰復燃之勢。
當吳三桂與孫傳庭率部繼續追擊時,遭遇了皇太極新整編的部隊。這支清軍仿若換了一副模樣,士氣高昂,戰術配合默契,戰斗力不容小覷。雙方在一片開闊地展開激戰,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沖鋒陷陣,如黑色狂飆,所過之處,清軍紛紛落馬;孫傳庭則指揮火炮、火銃部隊,從側翼給予清軍沉重打擊,炮彈呼嘯、火銃齊鳴,戰場上硝煙彌漫。
清軍這邊,多爾袞、多鐸等猛將奮勇當先,他們吸取了之前的教訓,不再盲目沖鋒,而是采用靈活多變的戰術,或迂回包抄,或佯裝敗退引明軍深入,再進行反擊。雙方你來我往,殺得難解難分,一時間竟打成了平手。
消息傳回主營,陳星眉頭緊鎖,他深知這場戰爭遠未結束。他立刻召集眾將,再次圍坐于營帳之中,地圖在案幾上鋪開,眾人的目光聚焦其上。
“諸位將軍,如今皇太極負隅頑抗,我軍與之一時難分高下。但我大明既已出兵,就定要將這遼東之地徹底平定,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大家暢所欲言,談談接下來該如何應對。”陳星目光掃視眾人,眼中透著堅定與決心。
老將孫傳庭輕撫胡須,沉思片刻后說道:“陛下,此次交手,臣發現清軍雖重振旗鼓,但兵力畢竟損耗不少。我軍可采取分化瓦解之策,派人聯絡那些被皇太極脅迫的部落,許以重利,讓他們倒戈相向,從內部削弱清軍力量。”
吳三桂點頭贊同:“孫將軍所言極是,末將以為,我軍還需加強情報收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可多派細作深入敵后,打探清軍虛實,尤其是他們的糧草儲備之地,若能設法燒毀,清軍必亂。”
陳星微微點頭,看向鄭芝龍:“鄭將軍,你部水軍此番勞苦功高,且熟悉水路。如今,可沿鴨綠江一帶巡邏,截斷清軍北逃之路,以防其從水路逃竄或搬救兵。同時,若有余力,可配合陸軍作戰,從江上對清軍進行騷擾,打亂他們的部署。”
鄭芝龍起身領命:“遵旨,陛下放心,我水軍定不會讓清軍從水路溜走,定當全力配合陸軍。”
趙猛也抱拳請戰:“陛下,末將愿隨先鋒部隊一同追擊,為大軍掃除障礙,定要讓皇太極插翅難逃!”
陳星見眾將士氣高昂,心中甚慰:“好,諸位將軍齊心,何愁大事不成!朕便依諸位所言,即刻籌備下一步作戰計劃。但切記,不可輕敵冒進,務必穩扎穩打。”
眾將紛紛領命而去,營地再次忙碌起來。士兵們忙著擦拭兵器、整理行囊,準備糧草,為下一場戰斗做足準備。
陳星則在營帳內踱步沉思,他考慮的不僅僅是軍事上的追擊,還有戰后遼東地區的治理與民生恢復。這片飽經戰火的土地,百姓流離失所,農田荒蕪,若想長治久安,必須讓百姓重新過上安穩日子。
正在此時,營帳外傳來一陣喧嘩。陳星眉頭一皺,喝道:“何事喧嘩?”
一名小卒匆匆入內,跪地稟報道:“陛下,營外有一群遼東百姓,聽聞我軍大勝,特來感謝陛下的救命之恩,他們還帶來了一些自家種的糧食和蔬果,說是要犒勞將士們。”
陳星心中一動,擺手示意小卒退下,起身走出營帳。只見營外一群衣衫襤褸卻面帶笑容的百姓,手中捧著籃子、麻袋,里面裝滿了粗糧、土豆、白菜等食物。為首的一位老者,顫顫巍巍地走上前,跪地磕頭:“陛下啊,我們這些老百姓受苦受難多年,被清軍欺壓,日子過得苦不堪言。如今陛下御駕親征,大敗清軍,救了我們遼東百姓,您就是我們的再生父母啊!這些吃食,是我們的一點心意,懇請陛下收下。”
陳星趕忙扶起老者,眼眶微濕:“老人家,快快請起,朕身為大明皇帝,護佑百姓是分內之事。這些吃食,朕代表將士們謝過大家了,但百姓們生活本就不易,還是拿回去吧。”
老者卻執意不肯:“陛下,您不收下,我們心里不安啊。將士們為了我們打仗,連命都不顧,這點東西算得了什么。”
陳星見推辭不過,只得點頭:“那朕就代將士們收下了,老人家放心,朕定會讓遼東恢復往日繁華,讓大家過上好日子。”
百姓們聞言,紛紛歡呼起來,那質樸的歡呼聲在營地回蕩,讓每一位將士都深受觸動。陳星轉身對將士們喊道:“將士們,看到了嗎?這就是我們為之奮戰的百姓,他們的信任與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大家務必奮勇殺敵,不負百姓所望!”
“不負百姓所望!”將士們齊聲高呼,聲震云霄。
陳星回到營帳,心中對遼東的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規劃。他立刻擬旨,令戶部從國庫撥出專款,用于救濟遼東百姓,發放種子、農具,鼓勵百姓重新開墾荒地,恢復農業生產;同時,派遣能吏前往遼東各地,整頓吏治,安撫民心,重建地方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