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古斯文
- 馮天瑜 何曉明 周積明
- 1856字
- 2025-03-28 09:28:31
第五節 中國疆域的歷史演變
在上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生活于其中的地理疆域屢經變動,這其中既有因自然地理因素所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滄海桑田”,更多的則與社會政治狀況相關。歷代統治者振武開疆,極大地擴充帝國的版圖;而一旦國勢衰微,又不得不向后退縮。因此,歷史地看中華疆域基本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進入近代,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與大部分周邊國家相繼簽訂邊界條約,中華疆域才得以最終定位。
除去少數幾個王朝大規模對外軍事征服帶來的短暫的統治區域急劇伸縮盈虛,中華民族生活的疆域大致呈現一種漸次拓展的趨勢。中國古代典籍對于中華先民棲息地所作的較為確切的宏觀描述,首見于《尚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
這種戰國時代形成的華夏族的“四至”觀,對后世影響深遠。從《史記》到《清史稿》,諸代正史對于各朝疆域的描述,都是在上述基礎上增益、發揮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樣描述秦代疆域:“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
《舊唐書·地理志》描述唐代疆域:“東至安東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單于府。”
《宋史·地理志序》描述宋代疆域:“東南際海,西盡巴僰,北極三關。”
《元史·地理志序》描述元代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明史·地理志》描述明代疆域:“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云朔。”
《清史稿·地理志》描述清代疆域:“東極三姓所屬庫頁島,西極新疆疏勒,至于蔥嶺,北極外興安嶺,南極廣東瓊州之崖山。”
根據以上典籍記載和近年來歷史地理研究的新成果,可以大致勾勒出中國疆域變遷的基本輪廓:
原始社會時期,中華先民活動的足跡已經分布在松花江、黃河、長江、珠江流域、以及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的廣大地區。
夏、商、西周三代,中華先民的政治、經濟活動的中心,集中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春秋戰國時期,列強爭霸,競相拓展領地,嶺南、漠北及云貴地區與中原的各方面聯系日益密切。
秦統一中國,其確立的中央政權控制疆域大致東北起自今鴨綠江口,北部邊境沿長城逶迤向西至河套地區,西部邊境在今銀川、蘭州、臨洮、成都、昆明一線,東、南部臨海。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王朝。與國力鼎盛相應,疆域也大大擴展。這主要體現在西域都護府的建立,西至伊犁河流域、蔥嶺的廣大地區被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與此同時,鮮卑、肅慎、夫余族居住的松花江、遼河流域,東至日本海的廣大地區;匈奴族生息的蒙古高原,北至貝加爾湖一帶;羌族活動的青藏高原,也與中原地區發生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的密切關系。
唐代疆域在漢代基礎上又有拓展。在其全盛期,北至蒙古高原、貝加爾湖直至安加拉河、葉尼塞河域,東至朝鮮半島,西至咸海,南至北部灣、海南島的遼闊版圖,都被直接置于中央政權控制之下。

原始社會時期,中華先民活動的足跡已經分布在松花江、黃河、長江、珠江流域以及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的廣大地區。圖為宋代夏圭《長江萬里圖》。

兩宋時期各族政權并立,宋王朝控制區域不斷縮小,而北方民族政權遼、西夏、回鶻以及西遼、金的版圖則在動蕩之中呈擴大之勢。但是總括而言,這一時期中華各民族活動的區域,大致與唐代保持一致。
元代又一次統一中國,諸政權并立局面結束。東北至庫頁島、韃靼海峽,北至勒拿河、葉尼塞河流域,西至蔥嶺,西南至喜馬拉雅山脈,東、南臨海的空前規模的遼闊版圖,被置于中央政權控轄之下。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央政權直接控制地區最大的時期。
明代瓦剌、韃靼人控制了蒙古高原及其以北地區,明中央政權統治區域有所縮小。但是奴兒干都司的建立,大大強化了東北地區與中原的聯系。
清代疆域的東北方向比明代稍有收縮,但在西北方向卻大有擴展,中央政府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實際控制。與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相比,清代疆域還包括了現今蒙古國全境。
辛亥革命以后,中華民國的版圖與清代疆域基本一致。1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60年以后,中國政府相繼與緬甸、尼泊爾、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簽訂邊界條約。至此,形狀酷似雄雞的中國疆域得以定位。2根據測繪資料,我國領土的最東端在東經135°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會合處,最北端在北緯53°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最西端在東經73°帕米爾高原上,最南端在北緯4°南沙群島曾母暗沙。領土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
1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1946年,當時的中國政府承認其獨立。
2 東北地區似雞冠、雞頭,新疆、西藏地區似雞尾,臺灣,海南兩島似雞腳。